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作為研究的對象,涵蓋從18世紀末探討語言起源論的赫德(J. G. Herder),
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 H. Mead)
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
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
曆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嚮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麵從「曆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綫(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裏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嚮度;另一方麵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綫(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錶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嚮度。透過這兩方麵的研究,一方麵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麵,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曆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惟當如此,哲學之語言學轉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方得以在本書中得到真正的說明。
《從赫德到米德》藉鏡《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提法,闡釋《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相對於先驗觀念論的意識哲學進路,推動哲學轉嚮去思考在語言學模式中的溝通共同體理念。本書劃分六章與一個附錄,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I)包含前三章,在赫德與哈曼關於語言起源論的爭議中,一種不同於亞裏士多德語言工具觀的語言哲學觀點如何産生齣來。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瞭洪堡特,以至於他會主張作為建構思想的器官,語言不應是成品而是活動。洪堡特最後透過語言的交談結構,解釋在語言世界觀之意義多元主義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觀性,這開創瞭語用學之溝通嚮度的討論。包括第四至六章的第二部分(II),探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在20世紀初期的發展過程。它始於馮特的研究,因為在青年語法學派將曆史比較語言學轉嚮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之後,馮特首先針對語音之語意錶達的普遍可理解性問題,深入研究瞭人類的語言如何能從動物的身體姿態錶達,轉化成以錶意符號進行溝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