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終點,還是起點——以海岸綫為證
各島嶼或島礁,無論麵積大小,無論岩岸或沙岸,都是以一道麯摺、窄狹且環抱陸域的環狀海岸綫,麵對大海。海岸綫雖是陸域的終點,但是換個角度看,海岸綫也是開闊海域的起點。
這道窄隘且呈現帶狀的獨特空間,無論是沙、是岩,都不如陸地堅固,也不像海水軟塌。它隨潮汐、海況、季節等因素漲縮、進退,時寬時窄。無論以麵積算,以物産計,都算不進整體島國比例上之分寸。但海岸綫這道空間,卻是島國重要的海權根據綫。
海岸綫不是島國邊界,由海岸綫往外推12浬(1浬=1.852公裏)為「領海」,推24浬為「鄰接海域」,推200浬為專屬經濟海域。颱灣的海權範圍,就是以我們外圍的海岸綫為根據。所以,我們群島外圍的每一座島嶼或島礁,所撐起的海岸綫都是我們領土與海權的尖點根據。這些點、這些綫,往外或可延伸齣的200浬麵積,就是群島國的「藍色國土」。海島社會若是習慣背對著海,海岸綫就成為島嶼的終點和疆界;若是轉過身麵對海,海岸綫將轉而為島國社會嚮海延伸及發展的起點。背對寬廣或麵對寬廣,發展格局終究不同。這道似乎微不足道的海岸綫,但海島對海岸綫的空間觀點,一念之間,結果將差異懸殊。
若選擇為終點的話,海洋就是島國的天險阻隔,這樣的颱灣麵積=陸域麵積,≒36,000平方公裏;若看待海岸綫是起點,島國麵積=陸地麵積+海域麵積,≒36,000+180,000 =216000平方公裏,將近陸地的6倍。
島國似乎沒甚麼道理緊守住窄狹的陸地,而放棄寬廣開闊的大海。島國若願意轉過頭看重海洋,海洋將成為島國連接到全世界的通道。何況海權範圍海域所蘊藏的各種資源,均遠遠超過島嶼陸域。
邊陲或門麵?關係著我們是自以為是的「島國心態」,還是泱泱大度的「海洋國傢」。一直以來,颱灣社會幾乎沒有形成海權觀點,也許跟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將海岸綫當成終點、邊陲、角落等思維有關。從來沒有任何一座島嶼可以將海岸綫完全給封閉住,多少生物經由海流、波浪,經過海岸綫而登上這座海島。無論先來後到,都將成為眼前這座島上的一份子。我們的祖先,無論是哪個族群,都是搭著船,先後渡海,踏上海岸綫,而後得以定居在這裏。也曾經不少盜匪或外族從海岸入侵,他們也曾局部或全部,或長或短,佔領過這個島嶼。入侵、佔領,固然帶來衝突、爭戰與傷損,一但拉開時間的維度,這也確實為島國帶來不同文化的刺激與活力,而我們的海岸則是默默見證瞭這些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