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海洋课

十六岁的海洋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鸿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岛的机会在海洋, 台湾的机会,在转过头来面对海洋。 有人形容台湾是航行于西太平洋东亚陆棚边缘的航空母舰,只可惜这艘船上的船员,都因为怕海,而选择躲在船舱里,试想,这样的一艘船将如何航行?又将航向何方? 向海发展是人类的大趋势,大好机会已经来到岛国的我们身边,来到我们这座转过头来就能直接面对大海的宝岛。 失去海洋的岛国人民, 如同失去梦想只剩现实的人生。 我们是陆生动物,海上活动从心理到生理都需要适应和调整,这是扩大生活领域的跨界行为,当下我们会思考,必要这样做吗?必要如此冒险吗? 当我们做了选择,那就是生命成长的决心。走出去、航出去的过程,耳际常有涛声,视野在海面漂泊,心思系在漂泊深处,我们也许会听见一首洄澜的曲子,遇见船边上演的一出戏,这航海、游海、看海的过程,内心将得到有别于陆地的滋养,海洋于是和「生命教育」有了直接牵连。 接触后会想要认识,认识后会想要关心,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海岛上有许多人不愿意接触海,也不愿意认识海?转过头来就是美丽的风景,为何转不过来?于是有人去说明、去鼓吹:不过冒一点险,付出点代价,就有海阔天空的机会。这就是「海洋教育」。 地球有45亿年历史,至于海洋年龄,从45亿岁到只有1亿岁的说法都有,无论如何,以一本书,几万个字,要介绍如此宽广深邃的海洋,绝对是不够的。本书以海洋教育的期望出发,提供给青少年参考的海洋读本,诚挚希望台湾的年轻一代,未来能成为真正以海为荣的岛国子民。---廖鸿基 本书特色 1.首部针对年轻世代设计的海洋台湾文化读本,耙梳既往被忽略(删节、隐匿)的历史、以全新视角开展多面向主题、重新诠释海洋与台湾岛屿的关系,让年轻世代将此特殊性化为竞争优势。 2.为年轻世代建构一个「去陆地中心」的海洋台湾史观。翻转附属、偏狭的岛国情结为积极、辽阔的海洋意识。重新锚定台湾于(世界)海洋的定位,等同于建构台湾主体论述的第一步。 3.摒除大量资讯数据的堆砌,以逻辑严谨但不失趣味的文字风格,培养年轻世代对出版内容之阅读兴趣与识读力,进而对海洋文化产生共感与认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鸿基


  1957年出生于花莲,曾从事渔捞,以及执行多样海洋计画,并将海上生活观察与感想写成海洋文学作品。着有《讨海人》、《鲸生鲸世》、《漂流监狱》、《来自深海》、《寻找一座岛屿》、《山海小城》、《海洋游侠》、《台11线蓝色太平洋》、《漂岛》、《台湾岛巡礼》(编着)、《脚迹船痕》、《海天浮沉》、《领土出航》、《后山鲸书》、《南方以南》、《飞鱼百合》、《漏网新鱼》、《回到沿海》、《划向大海 找到自己》(编着)、《大岛小岛》、《海童》、《黑潮漂流》、《遇见花小香-来自深海的亲善大使》等。得了些文学奖肯定。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终点,还是起点——以海岸线为证

各岛屿或岛礁,无论面积大小,无论岩岸或沙岸,都是以一道曲折、窄狭且环抱陆域的环状海岸线,面对大海。海岸线虽是陆域的终点,但是换个角度看,海岸线也是开阔海域的起点。

这道窄隘且呈现带状的独特空间,无论是沙、是岩,都不如陆地坚固,也不像海水软塌。它随潮汐、海况、季节等因素涨缩、进退,时宽时窄。无论以面积算,以物产计,都算不进整体岛国比例上之分寸。但海岸线这道空间,却是岛国重要的海权根据线。

海岸线不是岛国边界,由海岸线往外推12浬(1浬=1.852公里)为「领海」,推24浬为「邻接海域」,推200浬为专属经济海域。台湾的海权范围,就是以我们外围的海岸线为根据。所以,我们群岛外围的每一座岛屿或岛礁,所撑起的海岸线都是我们领土与海权的尖点根据。这些点、这些线,往外或可延伸出的200浬面积,就是群岛国的「蓝色国土」。海岛社会若是习惯背对着海,海岸线就成为岛屿的终点和疆界;若是转过身面对海,海岸线将转而为岛国社会向海延伸及发展的起点。背对宽广或面对宽广,发展格局终究不同。这道似乎微不足道的海岸线,但海岛对海岸线的空间观点,一念之间,结果将差异悬殊。

若选择为终点的话,海洋就是岛国的天险阻隔,这样的台湾面积=陆域面积,≒36,000平方公里;若看待海岸线是起点,岛国面积=陆地面积+海域面积,≒36,000+180,000 =216000平方公里,将近陆地的6倍。

岛国似乎没甚么道理紧守住窄狭的陆地,而放弃宽广开阔的大海。岛国若愿意转过头看重海洋,海洋将成为岛国连接到全世界的通道。何况海权范围海域所蕴藏的各种资源,均远远超过岛屿陆域。

边陲或门面?关系着我们是自以为是的「岛国心态」,还是泱泱大度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台湾社会几乎没有形成海权观点,也许跟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海岸线当成终点、边陲、角落等思维有关。从来没有任何一座岛屿可以将海岸线完全给封闭住,多少生物经由海流、波浪,经过海岸线而登上这座海岛。无论先来后到,都将成为眼前这座岛上的一份子。我们的祖先,无论是哪个族群,都是搭着船,先后渡海,踏上海岸线,而后得以定居在这里。也曾经不少盗匪或外族从海岸入侵,他们也曾局部或全部,或长或短,佔领过这个岛屿。入侵、佔领,固然带来冲突、争战与伤损,一但拉开时间的维度,这也确实为岛国带来不同文化的刺激与活力,而我们的海岸则是默默见证了这些过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