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终点,还是起点——以海岸线为证
各岛屿或岛礁,无论面积大小,无论岩岸或沙岸,都是以一道曲折、窄狭且环抱陆域的环状海岸线,面对大海。海岸线虽是陆域的终点,但是换个角度看,海岸线也是开阔海域的起点。
这道窄隘且呈现带状的独特空间,无论是沙、是岩,都不如陆地坚固,也不像海水软塌。它随潮汐、海况、季节等因素涨缩、进退,时宽时窄。无论以面积算,以物产计,都算不进整体岛国比例上之分寸。但海岸线这道空间,却是岛国重要的海权根据线。
海岸线不是岛国边界,由海岸线往外推12浬(1浬=1.852公里)为「领海」,推24浬为「邻接海域」,推200浬为专属经济海域。台湾的海权范围,就是以我们外围的海岸线为根据。所以,我们群岛外围的每一座岛屿或岛礁,所撑起的海岸线都是我们领土与海权的尖点根据。这些点、这些线,往外或可延伸出的200浬面积,就是群岛国的「蓝色国土」。海岛社会若是习惯背对着海,海岸线就成为岛屿的终点和疆界;若是转过身面对海,海岸线将转而为岛国社会向海延伸及发展的起点。背对宽广或面对宽广,发展格局终究不同。这道似乎微不足道的海岸线,但海岛对海岸线的空间观点,一念之间,结果将差异悬殊。
若选择为终点的话,海洋就是岛国的天险阻隔,这样的台湾面积=陆域面积,≒36,000平方公里;若看待海岸线是起点,岛国面积=陆地面积+海域面积,≒36,000+180,000 =216000平方公里,将近陆地的6倍。
岛国似乎没甚么道理紧守住窄狭的陆地,而放弃宽广开阔的大海。岛国若愿意转过头看重海洋,海洋将成为岛国连接到全世界的通道。何况海权范围海域所蕴藏的各种资源,均远远超过岛屿陆域。
边陲或门面?关系着我们是自以为是的「岛国心态」,还是泱泱大度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台湾社会几乎没有形成海权观点,也许跟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海岸线当成终点、边陲、角落等思维有关。从来没有任何一座岛屿可以将海岸线完全给封闭住,多少生物经由海流、波浪,经过海岸线而登上这座海岛。无论先来后到,都将成为眼前这座岛上的一份子。我们的祖先,无论是哪个族群,都是搭着船,先后渡海,踏上海岸线,而后得以定居在这里。也曾经不少盗匪或外族从海岸入侵,他们也曾局部或全部,或长或短,佔领过这个岛屿。入侵、佔领,固然带来冲突、争战与伤损,一但拉开时间的维度,这也确实为岛国带来不同文化的刺激与活力,而我们的海岸则是默默见证了这些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