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精要(三版)

国学常识精要(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中国文化
  • 普及读物
  • 教育
  • 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断再刷,全新好评改版
  适合高中考生、大学生,以及喜爱国学的社会人士
 
  「国学常识精要,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邱燮友(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学术。为了使初学者以新观念、新方法来体验中国学术的内涵和精华,本书邀请四位教授执笔,从《国学常识》一书摘取精华,撰成此书。从源头脉络解析,并条列重点,无须基础即可阅读。

  书中内容涵括经、史、子、集等文学常识,并收录国学常识题库,协助读者统整前人知识之精髓,方便学习与理解,本书不仅是考生的最佳选择,亦可成为对中国学术有兴趣者的桥樑。

本书特色

  ☆大学教授编着,从完整脉络引导入门
  ☆条列式重点整理,快速归纳与理解
  ☆书末附有精选练习题,再次复习更省力
  ☆问答并附详细解析,真正弄懂学习盲点
 
《古代礼仪的智慧:中古士人阶层的社交范式与文化实践》 引言:穿越时空的宴饮与往来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士人阶层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复杂而精妙的社交礼仪体系,并探讨这些礼仪如何成为维系其社会结构、表达个人修养与政治态度的核心载体。我们并非探讨泛泛的“常识”,而是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赋予了深层文化意涵的行为规范、器用讲究以及话语艺术。通过对传世文献、地方志以及考古发现的细致爬梳,本书力图重构一个充满仪式感、等级森严而又极其讲究“风度”的古代社交世界。 第一章:序齿尊卑——空间布局与座次哲学 在中国古代,社交场合的入场与落座绝非随意的行为,而是一场无声的权力与辈分宣言。本章将详细考察不同场合下的“主位”与“客位”的确定原则。 1.1 厅堂的朝向与等级: 探讨古代建筑中,如正堂、厢房在礼仪功能上的区别。重点分析“上座”的确立标准:是依循“面南背北”的传统尊位,还是以室内陈设(如屏风、几案)的朝向为准?我们将比对《礼记·曲礼》的基本原则与唐代科举宴饮的实际做法,探究其间的演变与折中。 1.2 坐具的变迁与身份: 席、榻、墩、椅,不同的坐具不仅关乎舒适度,更直接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与资历。研究宋代文人墨客中流行的高靠背椅(“椐椅”)的兴起,如何反映了士人阶层对自身地位的强调,以及这种坐具在接待不同品级客人时应如何摆放。例如,主客之间“几”的高度和材质,如何体现主人的用心程度,以及这种细节如何被视为“识礼”的标志。 1.3 入门次第与避讳: 详细梳理在进入他人家宅或官署时,随从、仆役与主人的行进路线差异。特别是关于“讳”的礼仪,如避开主人的特定方位、避免直呼其名讳等,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实则是维护等级秩序的润滑剂。 第二章:器用之美——宴饮中的“器”与“饮” 酒宴是中古士人社交的核心场域。本章将把焦点从菜肴转向支撑这一切的“器物”——酒器、茶具以及餐具,探讨“用器得当”如何等同于“修养得体”。 2.1 酒器的等级序列: 考察从汉代的陶卮、唐代的金银酒器到宋代的瓷制酒盏在不同场合的运用。礼仪要求主人必须根据客人的身份来选择酒器的材质和容量。例如,向身份尊贵者进酒,使用的是特定形制的“爵”或“温壶”,而对平辈则可使用较寻常的“盏”。分析酒器中“温”与“冷”的讲究,以及“复斟”与“别盏”的礼节。 2.2 雅集的茶道初探: 尽管茶文化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在魏晋南北朝已初现端倪。本章将分析早期士人聚会中,饮茶行为如何从单纯的解渴转变为一种审美活动。讨论唐代“煎茶道”的基本步骤,以及在雅集中,茶具的陈设(如茶炉、茶筅的位置)如何构成一种静谧的仪式感,与喧闹的酒宴形成对照。 2.3 进馔的微妙手势: 进食时,如何使用筷子(或更早期的“箸”),以及如何“辞让”食物。考察“不遍尝”的礼节(即不将所有菜肴都尝一遍,以示对主人准备的尊重),以及主人如何通过“强邀”来展现待客的热情,而客人如何通过“固辞”来体现自身的节制。 第三章:言语的艺术——酬酢应答与避讳之道 中古士人的交谈充满了隐喻、典故和克制的艺术。本章专门剖析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说话得体”。 3.1 酬酢的固定格式: 宴会中“行酒令”和“劝酒辞”并非随意发挥,而是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分析“称颂主人之德”、“自谦不足”和“引用典故”这三大要素如何在劝酒辞中得以体现。探讨如何巧妙地运用典故,既显示自己的学识,又不至于显得炫耀。 3.2 恭维的边界与机锋: 恭维(奉承)是社交的润滑剂,但过之则为谄媚。本章将研究士人如何把握“雅谑”的尺度。例如,对他人之文进行点评时,采用何种措辞既能指出不足,又不伤和气,这需要对对方学养的精确判断。 3.3 议政的含蓄与自保: 在政治气氛紧张的年代,士人如何在公开场合讨论时事?考察他们如何使用“譬如”和“比兴”的手法,将敏感话题包裹在对古代圣贤的讨论之中。这种“藏锋守拙”的语言艺术,是中古社交礼仪中涉及生存智慧的最高体现。 第四章:交往的深度——拜访、馈赠与书信往还 社交礼仪不仅体现在宴会上,更贯穿于日常的往来之中。本章关注“出门”与“留书”的学问。 4.1 拜访的“三到”原则: 考察拜访的程序:何时投刺(名帖)、何时请见、何时“固辞”方可离开。重点分析“不期而至”的礼仪禁忌,以及主人“盛情挽留”与客人“辞谢告别”之间的微妙拉锯战,这体现了双方对彼此地位的互相试探与确认。 4.2 馈赠的艺术: 礼物并非等价交换,其核心在于“心意”与“适宜”。探讨馈赠中“贵不贵,重不重,而在于恰不恰”的原则。分析馈赠的品类,如“文人雅玩”(古籍拓片、精美笔墨)与日常实物(珍馐食材)在不同关系中的适用性。特别指出,回赠礼物的价值通常需略低于受赠之物,以维持礼尚往来的平衡。 4.3 书信的格式与格调: 书信是中古士人主要的社交工具。本章将详细解构一封完整的尺牍结构,包括“称谓用语”、“问候语”、“正文叙事”和“末尾祝颂”。研究不同称谓(如“足下”、“兄台”、“贤弟”)的选择,如何体现彼此关系的远近亲疏,以及书信的字体、用纸的讲究如何烘托书写者的品格。 结论:礼仪的内在精神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论点:中古士人的社交礼仪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他们构建自我身份、在复杂社会中寻求稳定与认同的“生存技术”。这些繁复的规矩,反映了他们对“秩序”的极度渴望,对“风度”的终极追求,以及对自身学识与家世的隐性展示。理解了这些礼仪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中古士人精神世界的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燮友


  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张学波

  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田博元
 
  嘉南药理大学儒学研究所名誉讲座教授

李建崑

  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
 
简松兴/试题增补

  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壹、国学的名称和范围
一、国学的名称
二、国学的范围

贰、国学典籍的分类
一、西汉刘歆七略的七分法
二、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三、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五、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
六、清代曾国藩的新四分法

叁、经学常识
一、概说
(一)经字的涵义 (二)经书的范围
二、经书概述
(一)易经 (二)书经 (三)诗经 (四)三礼 (五)三传 (六)论语 (七)孝经 (八)尔雅 (九)孟子
三、经学流传
(一)两汉的经学及今古文的争论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学 (三)唐宋明清的经学

肆、史学常识
一、概说
(一)史的意义 (二)史的分类 (三)史家的四长
二、纪传
(一)纪传的由来 (二)纪传的体例 (三)纪传的史书
三、编年
(一)编年的由来 (二)编年的史书
四、纪事本末
(一)纪事本末的由来 (二)纪事本末的史书
五、政书
(一)政书的由来 (二)政书的史书

伍、子学常识
一、概说
(一)诸子的涵义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 (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 (四)诸子的流派与发展
二、先秦诸子概述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墨家 (四)法家 (五)名家 (六)阴阳家 (七)其他各家
三、两汉以后子学概述
(一)先秦诸子重要注本举隅 (二)两汉以后子学的发展

陆、文学常识
一、概说
(一)文学的内涵 (二)文体的分类
二、韵文
(一)诗经 (二)辞赋 (三)诗 (四)词 (五)曲
三、散文
(一)周秦两汉散文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 (三)唐宋至清代的古文
四、骈文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 (二)唐以后的骈文
五、小说
(一)笔记小说 (二)传奇小说 (三)短篇小说 (四)章回小说

柒、国学基本书目
一、经学
二、史学
三、子学
四、文学

国学常识题库
国学名称、范围及分类测验题
经学常识测验题
史学常识测验题
子学常识测验题
文学常识测验题
国学常识题库解答

图书序言

前言

  一、


  中国学术,简称「国学」。国学的范围极广,从时间而言,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而言,涵盖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经验,这些都记录在历代的典籍中,表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东方文化丰厚的异彩。

  前人对中国历史,有「一部二十五史,从何说起」的浩叹。其实中国学术的范围,要比中国历史的范围更广,今要简介中国学术,其难度更高过于中国历史。为了使初学者接触中国学术,能明快地了解中国学术的内涵和精华,我们合力编撰了这一部最新的国学常识精要。使年轻的一代学子,以新观念、新方法,来体会中国学术的博大与深奥,进而喜爱它,并发扬光大。

  二、

  国学常识精要,是从本书局所编的国学常识一书删略而成。国学常识共六百余页,是自修的良友,也是自我学习国学的必备书籍。由于其中范围广阔,内容繁富,是一部包罗完备的国学常识。而国学常识精要,顾名思义是摄取国学常识的精华,使读者易于记诵,便于携带,作为枕中珍祕的书籍。

  三、

  国学常识精要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就以一般适用性而言,对于提昇国文程度、奠定国学基础,当有所裨益。爱好中国文学者,更可以它作为研读国学的入门书籍,进而登堂入室,窥探中国学术的堂奥。

  本书编纂的宗旨,主要是提供高中、高职、大学生,以及一般喜爱中国学术的社会人士,作为自我研读进修之用。尤其对一般升大专或就业考试的考生而言,有关「国文」、「国学常识」、「中国文学」等科目,往往因为范围漫无边际,不知从何准备、从何找寻适当的参考书。本书便是针对这个需要,从基本常识上着手,并配合新时代的观念来一一加以介绍。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项。此外,尚开列「国学基本书目」,读者可依此简明书目,再配合坊间古籍今註今译的本子,或后人校注的普及本,仔细研读,达到自我进修的功效。同时,书末提供「国学常识题库」,设计数百题的测验题和问答题,旨在帮助读者反覆学习,并自行评量学习的效果。

  四、

  我们都做过这类的数学题目:即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去做,五天可以完成;乙单独去做,四天可以完成;丙单独去做,三天可以完成,今甲、乙、丙三人同时去做,请问几天可以完成?这项题目给我们的启示,说明了人类合作的可贵和团队精神的时效。我们本着这种精神,邀集了志同道合的学者,就各人的专长,分工合作,在短期内完成这部着作。其中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文学常识,由本人执笔;经学常识,由师范大学张学波教授执笔;史学常识,由师范大学田博元教授执笔;子学常识,由中兴大学李建崑讲师执笔;国学基本书目及国学常识题库,由本书编者与东大图书公司编辑部同仁合力编纂而成。兹明表所司,以示征信。

  五、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云:「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然而,今天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不是王充时代古今贯通的问题;而是我们面临古今中外学术文化交汇的新时代,如何确定中国学术的精华和价值?我们该如何自处?又如何迎接未来的挑战?也许这本书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罢!

  中国学术,浩如烟海;中国典籍,珍如珠玑,细数中国学术的精华,犹恐有遗珠之憾。全书篇幅不少,必有疏漏,尚祈博雅君子,有所指正、指教。
 
民国七十九年六月
邱燮友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国学常识精要(三版)》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毕竟“国学”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和艰涩难懂的文字,我担心自己难以消化。然而,翻阅几页之后,我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国学常识的“精要”把握。它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核心,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用最凝练的语言呈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到历史人物、民俗礼仪,几乎涵盖了国学的大部分重要领域。但它处理得非常巧妙,不会让你感到信息过载。例如,在介绍诸子百家时,它没有逐一列举所有学派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阐述了儒、道、法、墨等几个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让读者能够快速建立起对中国古代思想版图的基本认知。同样,在谈到唐诗宋词时,它也精选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和诗人,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让你能迅速领略其魅力。这种“少即是多”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收获颇丰。它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虽然量不大,但每一滴都醇厚而回甘,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之前我对国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信息上,比如听过几句古诗,知道几个成语,但总觉得像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国学常识精要(三版)》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轻浮。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发现一些新的角度和认识。例如,书中对“四大发明”的介绍,不仅列举了其技术层面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在谈到中国传统节日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各个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让我对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手法,它们非常生动形象,能够帮助我迅速把握核心要义。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在聊天,他用轻松的语言,将深奥的知识化繁为简,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根。而国学,无疑就是中华文明的根。这次有幸读到《国学常识精要(三版)》,才真正让我体会到“精要”二字的含义。它并非为了炫技而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这本书的文字朴实而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真诚。它在介绍每一个常识时,都力求准确,并且会追根溯源,让你知道这个知识点从何而来,有何意义。我曾经对一些历史典故感到模糊不清,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我终于能够理清其中的脉络。比如,书中对“四大名著”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名和作者,而是对每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都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并点出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觉得物超所值。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都透露着一种匠心。手捧此书,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它就像一块精美的玉石,虽然不大,却温润光洁,值得长久把玩。

评分

对于长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的我来说,能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厚重的国学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而《国学常识精要(三版)》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它以一种“轻阅读”的方式,让我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瞥见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部分都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翻阅,不会因为跳读而影响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某些概念时,会附带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延伸,这种“知识图谱”式的呈现方式,让我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介绍“五伦”的时候,它不仅解释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还探讨了这些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和道德要求,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书中在讨论一些历史人物时,也避免了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呈现了不同视角的评价,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开放性的讨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我心中对传统文化日益增长的渴望。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时常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空虚,而国学,似乎就是那片能滋养我心灵的沃土。翻开《国学常识精要(三版)》,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以枯燥的说教方式呈现,而是以一种温和且引人入胜的叙述,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徐徐展开。从《诗经》里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到《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生活片段;从《道德经》里对宇宙万物的玄妙解读,到《孙子兵法》中运筹帷幄的智慧,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先贤们那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书中对于一些常识的解释,既准确又易懂,避免了过度专业的术语,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难得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恰当的引申,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典故的梳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出处和引申,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态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国学的殿堂,体验其中的博大精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