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
战争是最残酷的方法,流血是它的代价。
在法国大革命的火焰中,一个全新的法兰西诞生了。大革命不只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同时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如今法国拥有某种崭新的事物:征兵制;也拥有一个崭新的帝王:拿破崙。马背上的拿破崙将要让他的砲火响遍整个欧洲大陆,所有的君主政体和封建军队在这支所向披靡的公民军队前都节节败退。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释放了所有战争的能量。当时,对于拿破崙与法国在军事上的成功,并无合适的战略思想可以充分解释。拿破崙战争结束后,克劳塞维茨任职普鲁士战争学院校长,苦心思索法国军事的奥秘,写下《战争论》手稿。他并不是学人,而是普鲁士军人,也是爱国志士。他费尽心力澄清拿破崙战争的意义,也是为了当下普鲁士的生存与强大。
战争是什么?首先,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的搏斗,理论上暴力可以无止尽升级;然而,战争也是政治的延续,受到现实的限制而不趋向极端。其次,在「战争之雾」笼罩的战场,所有战斗的手段都会被战争中的「摩擦」所损耗,战争由危险、劳累、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构成。最后,原始暴力的激情、掌握机运的勇气与才智,以及设定政治目标的理智是战争的三要素,分别由人民、军队与政府体现。
如何赢得战争?克劳塞维茨告诉我们,永远集中最大兵力,迅速直捣敌人的重心。以有限的力量追求较大的目标时,不做力不从心的事情,而是採取恰恰足够达成目标的行动。由于作战双方的行动都会影响情势,无法在事先精准预料战争的走向。因此,与其在复杂的计画方面胜过敌人,不如在简单的行动方面永远走在敌人的前面。
在上册〈原理之书〉中,克劳塞维茨全力探索战争的本质、如何去认识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应确立的基本原则。除了在理论上梳理概念,克劳塞维茨也大量引用战史,使真理与经验得以相互验证。在强调物质因素的同时,他也一再表示,贯串于整个战争领域的精神力量,才是战斗的源泉所在。在最黑暗的时刻里,让勇气与智慧散发的微光,带领我们走向晦暗道路的另一端。
名人推荐 翁明贤(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台湾战略研究学会理事长)
郑祖邦(佛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推荐记录 荷马的作品、圣经和《战争论》是几本真正形塑我思想的着作。──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总参谋长)
在所有论述战争的作品当中,《战争论》不仅是最伟大的,应该说是唯一的伟大着作。──伯纳德‧布罗迪(美国军事战略家,耶鲁大学、兰德机构研究员)
所有被克劳塞维茨分析过的论证,仍如同一百五十年前一样有价值。──麦可‧霍华德(英国军事史学家,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
克劳塞维茨的原则已成为职业军人的信条,全世界多数的军事学府都把《战争论》视为军事经典。──钮先钟(着名军事学者)
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哲理研究的方法有些奇特,但书本身非常好。当问到战争属于艺术或科学,他说,没有什么比战争更像贸易的了。──恩格斯致信马克思,一八五八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