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史
  • 哲学
  • 思维方式
  • 常识
  • 趣味科学
  • 知识
  • 文化
  • 理性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汽车对香草冰淇淋「敏感」;表面曳力端看分子之间的「亲密程度」;关系密切的肺癌和吸烟之间存在「第三者」;如何让带病毒的蚊子不再「助纣为虐」;亲水疏水的原理是「物以类聚」「党同伐异」;蛋白质是超级「两面派」……

  理科不一定是沉闷的同义词,本书作者以轻松逗趣、活泼俏皮的文字,将科学知识描绘得「形象鲜明」、妙趣横生,即使是一碰科普书就犯困的文科生亦读得津津有味,体会到日常生活不单万物皆有理,且理中藏趣。

 
浮光掠影:穿越历史长河的奇人异事与思想碰撞 本书并非对日常现象进行逻辑溯源,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时间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非凡人物、被时代遗忘的文明碎片,以及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重大思想转折点。 --- 第一部分:失落的文明与沉默的遗迹 一、亚特兰蒂斯的回响:地理学与神话的交界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暂时放下对现有科学理论的深入探讨,转而潜入对古老传说中那个“失落的大陆”——亚特兰蒂斯的追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神话叙事,而是对历史记载、柏拉图对话录以及地质学推测的交叉审视。 我们将考察地中海文明(如米诺斯文明)与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在技术、社会结构上的潜在联系。重点不在于证明其存在与否,而在于剖析一个先进文明的消亡,如何通过口头和书面传说流传千年,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对理想国度的想象。我们会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如圣托里尼火山爆发对克里特岛文明的冲击)来“佐证”或“证伪”这一宏大叙事。 二、秦砖汉瓦下的隐秘技术:失传的冶金术与工程奇迹 聚焦于古代中国,我们避开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转而深入研究那些在技术史上闪烁却又逐渐湮没的工艺。例如,汉代低温炼钢技术中可能存在的“渗碳”奥秘,以及它与同时期欧洲冶金水平的巨大差异。 我们还将详细剖析长城和都江堰等宏大工程背后的组织管理学和结构力学。这些工程并非单纯的体力堆砌,而是对环境、资源、劳动力进行近乎完美的调度。书中将穿插对古代工匠阶层生活状态的侧写,探讨知识和技艺如何在师徒之间世代传承,以及当社会结构发生剧变时,这些精湛技艺是如何因为缺乏可靠的记录或传承人而戛然而止。 三、玛雅的星辰密码:历法体系与宇宙观的重构 玛雅文明的数学和天文学成就令人惊叹。本书将着重解读玛雅长纪历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记录,而是一个多层级、循环往复的宇宙时间模型。我们将对比巴比伦和古希腊的天文观测方法,凸显玛雅人如何仅凭肉眼和简单的工具,构建出如此精确的行星周期预测体系。 更深层次的探讨在于,这种对“时间”的理解,如何渗透到他们的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结构乃至农业生产中。他们的世界观中,时间是周期性的、神圣的,这与现代文明的线性进步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对“何为进步”的深刻反思。 --- 第二部分:思想的巨塔与信仰的摇篮 四、启蒙的余烬:卢梭与洛克思想的未竟之战 启蒙运动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但其内部充满了深刻的矛盾。本书将聚焦于让-雅克·卢梭的“公意”(General Will)与约翰·洛克的“自然权利”之间的核心冲突。 我们将分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人类“自然状态”的理想化描绘,以及这种理想如何被后世的激进革命者误读和滥用。随后,对比洛克对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坚持,探讨在构建现代国家形态时,哪种哲学思辨的权重更高,以及这种权衡至今仍在政治辩论中投下的阴影。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评价,而是对政治哲学内核的拆解。 五、禅宗的“无”与西方哲学的“存在”:跨文化的静默对话 本书将尝试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东方禅宗对“空性”(Sunyata)的体悟与西方哲学对“存在”(Being)的追问。我们会从达摩东传开始,梳理慧能的顿悟法门如何颠覆了依赖繁复仪轨的佛教教义。 随后,我们会引入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in)的探讨,对比东方通过“无”来抵达圆满,与西方通过对“存在”的不断追问来逼近真理的路径差异。重点在于,这两种看似极端的思想路径,在引导个体超越日常意识、直面生命本质的努力上,是否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六、科学革命中的“炼金术士”:牛顿的神秘世界 艾萨克·牛顿以其经典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生命中投入了更多精力进行神学研究和炼金术实验。本书将揭示一个多面的牛顿。 我们将考察他留下的关于《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注释手稿,分析他如何试图在圣经预言中寻找宇宙运行的终极密码。炼金术在他的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一种早期化学与宇宙观的融合尝试。通过解析这些“非科学”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革命并非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而是复杂地交织着神秘主义和宗教情怀的产物。 --- 第三部分:艺术与精神的边界探索 七、巴洛克: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焦虑 巴洛克艺术(约17世纪)以其戏剧性的光影对比、强烈的运动感和对情感的极度夸张表达而著称。我们将分析巴洛克风格的兴起,并非仅仅是宗教反改革的工具,更是大航海时代和绝对君主制下,社会剧烈动荡所投射出的集体焦虑。 聚焦于卡拉瓦乔的画作,观察他如何将神圣的主题拉入世俗的、充满阴影的现实场景中,这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宗教权威松动时,对信仰的个体化和情感化需求。 八、浪漫主义的“崇高”体验:超越理性界限的渴望 与启蒙运动的清晰理性相对,浪漫主义将“崇高”(The Sublime)——那种令人敬畏、甚至略带恐惧的宏大体验——奉为圭臬。我们会分析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画中孤独的背影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海洋或群山。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是对启蒙运动将自然界还原为可测量、可控制的机械体系的一种反动。它揭示了人类精神深处对超越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渴望,以及对未知和非理性力量的本能向往。 --- 结语:知识的复调 本书旨在呈现一幅多元、复杂的历史与思想图景,它拒绝将任何一个时代或思想流派视为终极真理的代表。它邀请读者跳出日常认知的舒适区,去探究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但对人类心智发展至关重要的侧面。通过对失落文明的遗迹、思想的碰撞以及艺术的深度表达的审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持续的探索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云无心


  畅销书作者,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读者(原创)》、《中国週刊》、《新发现》、《广州日报》等媒体撰稿,并在《了望东方週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着有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目前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

图书目录

自序   科学,并不只在实验室   /6  

第一章 生活中的数学与逻辑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10
检查结果是阳性,也先不要恐慌   /15
蟾蜍搬家,是想告诉我们甚么吗   /23
破解神迹——从对香草冰淇淋敏感的汽车谈起   /30
为甚么庄家不怕你赢,只要你继续赌   /36
一直生到生出男孩为止,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吗   /42
实验室手记之见鬼了没   /45  

第二章 万物有理,不是为了在考试中难为你 没有落差的水可以发电吗   /52 都在说绿色建筑,其实它根本不是绿色的   /58
善于制造垃圾的美国人把垃圾送到了哪里   /64
迈克尔.杰克逊「对抗重力」的秘密   /71
那个着名的斜塔实验,伽利略是不是错了   /75
看,食品界这样对付混入的「不速之客」   /82
实验室手记之仪器别闹了   /86
实验室手记之师妹的大作业   /91
自从懂得了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了   /96  

第三章   你的美好生活,是从化学和生物开始的 闻香治病靠谱吗   /100
避免「老人味」,做优雅的老人   /104
蛋白质进肚,命运各不同   /109
造药?造酒精?美国人这样处理废弃西瓜   /119
地沟油不能吃,那它们应该去哪里   /124
吸烟、肺癌与基因的「三角绯闻」   /135
人蚊大战,基因技术登场   /139
无因咖啡中的咖啡因是怎么去除的   /147
从英雄到众矢之的,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151
多吃米饭能让全球变暖吗   /157
汽车也需要添加剂了吗   /164
新材料让新型支架完成任务后自然消失   /168
有机养殖中能不能用合成添加剂?蛋氨酸说不   /172
水果敷脸是原生态的果酸护肤吗   /177
面膜竟成细菌培养皿?你被吓坏了吗   /182
橄榄油护肤靠谱吗   /185
蜂王浆对人类有用吗   /190
从古偏方到现代神药,青霉素经历了甚么   /196  

第四章   比微米还小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精彩 界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无奈   /202
如果太空里有一团水,会是甚么形状   /204
滴下一滴水,它该有多大   /210
通过山寨荷叶,科学家发明了自我清洁的涂料   /214
在界面的世界里,「两面派」很可爱   /225
从皂角到加酶洗衣粉   /230
蛋白质摆造型,可不是为了自拍   /234
牛奶的秘密,其实行业内都知道了   /246
牛奶家族的旁系亲属   /251
毛巾吸水,曾经的永动机设想   /258
「大鱼」如何吃「小鱼」   /265
水立方的灵感来自何处   /268
为甚么泡沫都会破灭   /274
冰淇淋为甚么那么好吃   /2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兒》,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我平常就是個對生活大小事充滿好奇的人,總覺得周遭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一定藏著什麼原理。這本書大概就是講述那些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但可能從來沒深入想過為什麼的「小事」。像是為什麼冰塊在水裡會浮起來?為什麼熱水比冷水結冰快?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可能牽涉到物理學、化學,甚至是生物學的原理。書裡會不會像教科書一樣枯燥?我有點擔心,畢竟我不是科學系的學生。但我希望它能用比較輕鬆、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最好能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像是從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到我們使用的科技產品,都能找到這些「理」。我期待它能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隨機的現象,都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在背後運作。如果真的能做到,那這本書就太有價值了,不僅能滿足我的好奇心,還能讓我在跟朋友聊天時,多幾個讓人驚豔的談資。

评分

《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兒》,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我一直是那種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對於很多「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去尋找答案。這本書正好滿足了我的這種需求,它專注於那些我們以為很簡單,但實際上蘊含著深刻道理的現象。我對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人體奧秘的內容很感興趣,像是為什麼我們睡覺會做夢?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做出某些動作?如果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這些,感覺會非常神奇。我希望這本書的寫作風格能夠幽默風趣,不要太過嚴肅,能夠像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如果它能引導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和精妙,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

评分

這本《萬物皆有理》大概是近期讓我眼睛一亮的書。我一直認為,很多我們覺得「就是這樣」的事情,其實是可以被拆解、被理解的。它就像是把生活中的一層濾鏡拿掉,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有條理的底層邏輯。我對「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兒」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因為現代人很多時候都處於一種「知道」但「不理解」的狀態。我們知道怎麼用手機,但可能不知道背後的光纖、數據傳輸是怎麼運作的;我們知道煮飯要用火,但可能不清楚熱傳導的原理。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為什麼」解釋清楚,我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它能夠避免過於艱澀的術語,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來闡述,並且能夠穿插一些歷史典故或名人軼事,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我一點一滴地解開生活中的謎團,讓我在每一次與世界的互動中,都能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欣賞。

评分

讀到《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兒》這本書的介紹,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各種現象的世界上,很多事情我們只是習慣性地接受,卻很少去思考其背後的根本原因。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們對這些「習以為常」的認知,讓我們看到更深層次的邏輯。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一些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原理,例如為什麼會有季節的更迭?為什麼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習俗?如果書中能將這些複雜的議題,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並且能夠引發我們的思考,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籍。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能在每次閱讀後,都能感受到知識的累積和智慧的成長。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兒》的介紹,就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覺得,我們身邊的許多現象,雖然平常司空見慣,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會發現它們都隱藏著有趣的學問。這本書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那些「明明很日常,卻常常被忽略」的原理,一一揭示出來。我特別好奇,它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不便,例如為什麼夏天容易感冒,冬天反而比較少?或是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暈車,有些人卻不會?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甚至是一些簡單的改善方法,那對我來說就太實用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讓複雜的原理更容易被視覺化,也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實驗或觀察,讓我們可以親身體驗書中的知識。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的一本「隨身百科」,隨時可以翻閱,解答我對生活的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