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散步(第三次修订本)

香港文学散步(第三次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思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香港文化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城市文学
  • 修订本
  • 港文学
  • 香港
  • 文学散步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句话推介】 以今日的眼睛 推想从前的精神 五位着名文人学者 与香港的叠影 香港从来混杂多变,自由而限制,复杂而简单,成就了这片独特而开放的土壤。 五位中国着名的文化人、文学家匆匆路过,在香港散播文学、文艺、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蔡元培的兼容精神、鲁迅的意在言外之妙、许地山的教育实践、戴望舒的苦难岁月、萧红的飘渺人生,都与香港暗丝牵连。 《香港文学散步》的二十八年匆匆过去。一九九一年初版至今,历经三度改版补充订正。是次修订本添加大量文章图片资料,营造环境氛围,以当前的步伐,新的角度,让读者在细步漫行中认识前人的足迹,当年香港的社会面貌,从而发现今昔的互动,感悟历史并非遥不可及。 【编者语】 这本书修订多次,均离不开一种想法:历史并不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以今天为主体,追索以前的时间与空间,就会发现今昔的互动,甚或错置,才蓦然省悟黄继持先生的〈引言〉所说:「过往虽然成了历史,却通过人的肯认而呈现当前,且『投向』以成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乃内化于人的心量与行为的弧线,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时间。」 小思 本书特点 ‧ 自1991年初版发行自今,第三次修订。新增多篇文章、史料及珍贵旧相片。 ‧ 邀请着名摄影师钟易理先生拍摄现景,增加散步气氛 ‧ 重新设计包装,加强相片视觉效果,同时保持散文的可读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思

  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一九三九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学者。
 
  一九六四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五年于罗富国师范学院取得教育文凭,曾任教中学。一九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一九七八年任教香港大学中文系,一九七九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二〇〇二年退休。二一五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香港艺术发展奖——终身成就奖」。

  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学及文化史料,把搜集的文学史料送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并创办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学特藏」及「香港文学资料库」。现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编着作品有《香港文化众声道》(两册)、《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沦陷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叶灵凤、戴望舒合集》等;散文作品有《日影行》、《一瓦之缘》、《纤夫的脚步》、《翠拂行人首——小思集》、《一生承教》、《承教小记》、《不迁》、《丰子恺漫画选绎》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引言

行脚与倾听


  记得伦敦、巴黎这些城市,有一般的街道图外,还有种种式式的游览地图。最使我感兴趣的,莫过于「文学行脚」。图上既标示古今文士活动居停之地、留连咏叹之区,即使虚构人物故事拟托的里弄坊衢,也註出相应的处所。你可以按图沿径,寻踪觅迹,就现实时空开拓出文化时空。即目会心,历史艺文遂絪缊叠印于我与作者冥契的意象中。真是很美妙的感受。

  不知北京有没有这样的行脚图?中国城市值得绘写的太多了。北京以外,古城如绍兴苏州,图上大可填得密密麻麻,溯古道今。上海虽于古稍逊,但近百年文运激扬;若有图可读,便差不多读着半部现代中国文学史。

  我虽然问过,但至今尚未见到中国哪个城市有这样的地图。(绍兴图中,标出鲁迅故居、青藤书屋、古轩亭口,似乎有点意思,但太简略,且作为一般名胜。)但我想,只要有心,绘制是不难的,资料本来就具备。于是想到香港。香港有没有这样的一张图?甚至香港能否画出这样的一张图?

  香港蒙受「文化沙漠」的恶谥已久,文艺彷彿从来一片空白。其实这对于曾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乃至来访过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论正在此活跃着的文人学者艺术家了。

  论文化谈文学,大抵香港本身不能抽离于中国整体之外,香港迄今似乎还罕见全国地位的伟大作家。但勾稽史迹,远在半个多世纪前,此地早已有过不少作家活动。虽则他们在内地建立声誉,来港活动,关系全国,岂同时不为香港文化史写下缤纷的一页?何况还有本地作者!近三四十年,香港文学更有自己的面目!「伟大」与否,见仁见智而已。

  所以香港其实可以绘写文学行脚图。即使先绘本世纪上半,材料已经相当丰富。正缘此地曾有文星汇聚,此地曾有文阵对垒,懿范流风,精魂不灭。

  而小思女士在这城市寻踪觅迹,已十多年。一度踽踽独行,爬梳史料。尚幸随着研究成果之披露,行脚者略见增加。她则尤其希望唤起各个年辈,特别是青年,同来寻根认往。思故人,临旧地,细心指点,见人间的温情,历史之承担,更洋溢着艺文之亲切体味。蓦然回首,原来香港还有这么可贵的一面,而且就在你眼底,就在你平时经行处;岂徒发思古之幽情,更醒悟自己竟非局外;无论幸抑不幸,你竟然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当然,历史寻踪,同时也是对现在之认取。所谓「现在」,借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诠释,不仅为抽象的量度,实质是人对自己所採取的动向之「现前」。过往虽然成了历史,却通过人的肯认而呈现当前,且「投向」以成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乃内化于人的心量与行为的弧线,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时间了。

  历史有情,人间有意,文学也就是历史与人间情意之具现为形象姿采,通贯过去现在未来。不过,人有记忆,人也会遗忘。忘了往事应感遗憾,忘了事中的情意,岂不是更大的失丧!好得文学时而提提点点,且不垄断历史的声音。

  于是我们随着小思女士漫步。现在时空与历史文学时空互相化入。眼前有景,空中有音,音是众音共奏,复调并作。请看附篇之选目,当得编者的用心。她提供复调交响,方便你多线游观。而且这样做是否可以稍稍抵消历史的诡谲? ─ 君不见历史承诺往往落空,历史结案不时翻转。尚幸本「文」观「史」,历史不过是多种「可能性」中经已实现的其中一种;性海兴尽,文艺的众音复调遂显得更真切有味了。

  不过,历史的嘲弄,也的确似修辞的反讽;历史的嘱託,又确似文艺的叮咛;历史与文学,自然也常开点善意的小小的玩笑。散步时先就小处着眼吧!鲁迅演讲的地点是基督教青年会,纪念鲁迅的场所是孔圣堂,虽然令人有「错位」的感觉,但又何尝不表现出香港文化自由宽容的一面。只惜鲁迅的话语,跨越过大半个世纪,还似为当前而发!蔡元培香港仔的墓碑重建得还算端严,他带起的「北大精神」也回盪于大半个世纪的现代中国,包括香港的学术文化界;然而多年来香港教育曾否从他那里获得教益?还有目前的北京大学呢?许地山不只卒葬香港,原来生前还曾为香港学术文化尽过那么多心、费过那么多力。当我们踏足于薄扶林区,甚至中区一带,脚下的文化土壤竟如斯丰厚,不只英式的大学堂和教堂酒店商场而已。至于浅水湾头,留不下萧红的骨灰一半;屋兰士里,又是否仍藏着另一半的凄然?浅水湾日趋俗艳,圣士提反周围能长保绿树浓荫么?但文笔自足千秋,香港竟与黑龙江结缘了。戴望舒的故事或许平凡中更波折、更牵连着香港的历史;却也曾像当年那一段史实,被埋没、被曲说;尚幸有心人如小思者,曾为扶发申张,于是我们经过薄扶林道、奥卑利街、利源东街时,分外感受到文人的温蔼与凄酸。萧红和戴望舒都未尽其才。来过香港的文人才未尽、志未酬者,又岂仅萧戴二位!才未尽,志未酬;匡时救国,书生素志,襟抱可敬而遭际可伤。民主人权,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唿声也响起自四十年代香港的达德学院等,穿越历史时空,至今仍回响不绝,虽则具体人事已几度翻澜了!回盪之音,是反讽呢,还是策励?于是学士台上、九华径里、六国饭店、思豪酒店、孔圣堂、利舞台,处处都有历史的叮咛,文人的精魄。岂是一声喟叹,便能化解得了!

  一段时期,香港人多少倾向于回避历史的重负。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却也真个闯出一番奇蹟。然而「生命中的轻」终归不能承受太久,若不能体认历史以润泽生命,历史会反过来把你钉死的。当然文学史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你拒绝文学史给你想像自由的空间,难道你生命确能不无亏欠?读文学史也不必煞有介事。虽然香港的文学行脚图尚未绘就,这本书于丰富的文史踪迹只不过指点一二而远非尽举,但已大抵足以引发你散步寻踪了吧!你在这里可以倾听当年文学工作者的声音,还有后来者的声音,编写者的声音。还有,你这读者、行者,不应该也有你自己的声音么?
 
黄继持
一九九一年春日,有雾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熱愛閱讀的台灣讀者,我一直對香港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畢竟,在成長的過程中,港片、港樂、港劇,早已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所以,當我看到《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這本書時,那份好奇心瞬間被點燃了。 我特別喜歡「散步」這個詞,它暗示了一種悠閒、自在、深入的探索方式。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帶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香港。我不確定書中會有哪些具體的內容,但我可以想像,它可能會帶我們走進那些充滿歷史韻味的街道,探訪那些孕育出無數經典作品的角落。也許,我們會讀到關於那些默默無名的街頭藝人的故事,或者是在某個不起眼的咖啡館裡,一位作家如何為了一個句子而苦思冥想。這些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展現一個地方的真實面貌。我很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香港那份獨特的堅韌與浪漫,那份在喧囂都市中,依然不滅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

哇,拿到這本《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真的有種回到過去、又像是踏入全新境界的感覺。香港,對我來說,不只是個地理名詞,更是藏著無數故事的活字典。尤其身為台灣人,我們和香港的情感連結,那種親近又帶著點疏離的微妙,總讓我對這塊土地充滿好奇。 這次拿到的是第三次修訂本,我猜想裡頭的內容肯定更加紮實,也更貼近了香港這些年的變化。香港文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條蜿蜒的河流,匯集了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也記錄了這座城市從殖民地到回歸的種種歷史脈絡。我對書中描寫的人物、場景、甚至是那些藏在街頭巷尾的詩句,都充滿了無限想像。很期待能透過文字,感受那些我未曾親身經歷的香港風情,比如在諾大的圖書館裡,那些泛黃的書頁,是否承載著某位作家年少時的憂鬱?或者是在某個老茶樓裡,一碗熱騰騰的絲襪奶茶,如何激發了靈感?這些細膩的筆觸,我都渴望在書中一一尋覓,讓腦海中的香港,不再只是新聞報導中的影像,而是有了更深沉、更有人情味的輪廓。

评分

香港,這座城市對我而言,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它既充滿了現代化的都市氣息,又保留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文學,更是我認識一個地方的最佳途徑。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時,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 我猜測,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文學評論,而是更像是帶著讀者一起,親身走進香港的文學地景。我期待書中能夠描寫到一些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所,或許是那些曾經是作家們聚集地的茶樓,或許是某個能激發靈感的公園,又或者是某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舊街。我希望能透過文字,去感受那些作家們當時的情感、他們的創作靈感來源,以及他們眼中那個真實的香港。畢竟,文學作品往往比任何旅遊指南,更能捕捉到一個城市最細膩、最動人的情感。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描繪出,那些藏在香港的煙火氣,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詩意,以及那些透過文字,所傳遞出來的,屬於香港獨有的溫度。

评分

這本《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光是聽書名,就覺得很有畫面感。腦海裡立馬浮現出,在香港的街頭巷尾,手裡拿著一本書,隨著文字的引領,一步步探索這座城市的脈絡。我個人是那種不太喜歡走馬看花式旅遊的人,總覺得這樣很難真正認識一個地方。而文學,恰恰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它能讓你深入到一個地方的靈魂深處。 我對香港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比較零碎,很多時候是透過電影或電視劇拼湊出來的。這次看到這本書,讓我覺得有機會能更系統、更深入地去了解香港。我想,書中應該會介紹一些和文學有關的景點,或者是一些作家曾經居住、創作的地方。我很好奇,這些地方,在經過文學的洗禮後,會呈現出怎樣不同的面貌?例如,是不是某些舊樓裡,曾經上演過動人的愛情故事?或是某個海邊,曾經是作家們沉思靈感的泉源?我很期待能透過書中的文字,去「觸摸」那些屬於香港文學的真實觸感,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歷史沉澱與人文關懷。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文學的涉獵,談不上非常精深,但對香港這個地方,卻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牽掛。也許是因為成長的過程中,港劇、香港電影、甚至是一些老歌,早已在我們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當看到《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這本書名時,心中那份熟悉感頓時湧現。 我常常在想,香港的文學,和台灣的文學,在表現手法、情感深度上,會有什麼樣的異同?畢竟我們都曾歷經相似的社會變遷,也面臨著類似的文化衝擊。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文學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的文化底蘊?書中會不會描寫到一些我熟知的作家,他們筆下的香港,又會是什麼樣的樣貌?例如,那些在繁華鬧市中,隱藏著的小巷弄,是否也承載著某種懷舊的情緒?或是那些曾經歷過時代變遷的建築,在作家筆下,又會被賦予怎樣的生命?我很期待透過這本書,去感受那份屬於香港特有的文學氣息,那種既是堅韌又帶著一絲浪漫的特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