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伤只有自己懂

你的伤只有自己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荒
图书标签:
  • 伤感
  • 治愈
  • 成长
  • 情感
  • 孤独
  • 自我
  • 人生
  • 现实
  • 共鸣
  • 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悲伤袭来时,谁都不高明。 头白了、婚离了、一个人了。 虽仍有泪,但理直气壮, 从今而后,不必再跟谁抱歉。 爱,是一生的修练。离婚之后,她才懂得。 十七岁相识,三十三年婚姻,四十年的恩爱感情, 敌不过一场悄声袭来的新鲜爱恋。 丈夫出走了, 退休、空巢、婚变,同时铺天盖地而来。 爱,不在了;人,不在了, 几天之内,她已孑然一身。 世间之爱无常, 经历了震惊、怀疑、心痛、悲伤…… 她终能谅解、感恩,并且领悟。 爱,在吗? 爱,无所不在。 在另一个没有他的世界,再生 洪荒在退休前三天,她的先生用WeChat告诉她他有外遇。那时她正与小女儿在国外旅行。她三天后回台,十天内办完离婚手续,紧接着女儿出国念书。退休、离婚、空巢同时发生,她只剩一个人。 人生有太多猝不及防。她虽一夕之间失去了四十年的挚爱,却也慢慢察觉,若不是离婚,若不是一个人,她没办法好好跟自己对话,也看不到世间的好花及好美。 她将婚变以来的心情化做文字,没有破口大骂,不揭露疮疤,却使人更能感到她的痛。她还没有复原,但她没有失去爱的能力。 ‧经过一场婚变,加加减减,女主人翁获得的比失去的多很多。被迫独居固然不情愿,带来的是觉察自身、觉察身边每朵花每株树木的契机。想想看,如果不是这样的变故,怎么会让洪荒脑内啡全速分泌大力运转,她健身、旅行、写作,因之诞生了一位贴近读者心曲的作家?──平路 ‧洪荒的大作每篇我都拜读过,并且深受触动。有时在洪荒之中迷途的人不一定可以走得出来。是她以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勇敢面对,方能在脱身之际竟然也唤醒了衆人。──席慕蓉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 平路│作家 温暖推荐 宇文正│《联合报》副刊组主任 李介文│临床心理师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席慕蓉│诗人/画家 张作锦│《联合报》顾问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廖玉蕙│作家 简媜│散文作家 (依笔画排序)
沉寂的迴響:一個關於尋找與失落的文學探險 序章:海灣的霧靄與失焦的鏡像 這部作品,不著墨於個體內在的私密哀戚,反而將鏡頭推向一個被遺忘的、位於亞得里亞海邊緣的小鎮——聖羅薩利亞(San Rosalía)。故事從一場突如其來的、非自然的大霧拉開序幕。這霧氣帶著一種奇異的、近乎有生命的黏稠感,不僅遮蔽了海灣的燈塔,也似乎侵蝕了鎮上居民的集體記憶。 主角,伊利亞斯·凡德維爾,並非一個尋求慰藉的內向者,而是一位專精於古代地圖學和失蹤文明遺址的學者。他來到聖羅薩利亞,目的明確:追蹤一份據說在二戰時期被納粹軍隊截獲的、標註著某個失落地中海貿易路線關鍵節點的羊皮紙地圖。 第一部:褪色的藍圖與潮濕的密碼 伊利亞斯在鎮上的圖書館——一座由舊修道院改建而成、充斥著海鹽氣味和霉味的建築中——紮下了根。他發現,鎮上的文獻記錄極度零碎,彷彿有人刻意地剪除了關鍵的歷史片段。他結識了幾位關鍵人物: 阿爾貝托,沉默的造船匠: 阿爾貝托終日與木屑和柴油為伍,他精通鎮上每一艘老船的骨架結構。他對伊利亞斯提出的「失落航線」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警惕。他不斷重複一句話:「有些東西,沉下去就該讓它沉下去,你動了它,海浪會記得。」 薇拉,黑貓咖啡館的女主人: 薇拉是鎮上資訊的非官方中樞。她的咖啡館是唯一對外來者保持開放的場所。她不直接提供線索,而是通過她調製的特有香料和她講述的、關於海妖和沉船的民間傳說,間接地引導伊利亞斯注意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例如,鎮上所有房屋的窗戶都朝向南方,而非傳統上為了避風而朝向西北方。 伊利亞斯的地圖研究很快遇到了瓶頸。他所尋找的羊皮紙似乎並非單純的地理圖,它上面佈滿了看似隨機的幾何符號和天文排列。在一次對廢棄燈塔的探測中,他利用自己對古代星盤的知識,結合當地的潮汐規律,破解了其中一個符號組的含義:它指向的不是一個地理坐標,而是一個時間點——一次極為罕見的月蝕之夜。 第二部:遺忘的儀式與海床上的共鳴 隨著月蝕之夜的臨近,聖羅薩利亞的氛圍變得詭異。鎮民們的集體行動模式發生了微妙的轉變,他們開始在夜間進行無聲的聚會,儀式性地將特定材質的陶罐投入海中。伊利亞斯意識到,這張地圖指向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儀式。 他開始深入挖掘鎮上的歷史文獻,發現了關於「海祭者」(The Thalassophoi)的記載。這群人並非宗教狂熱分子,而是一群試圖利用特定海洋能量場來「記憶」或「重塑」某段歷史事件的早期水手社群。他們相信,通過精確的時間與地點,可以讓過去的「回音」顯現。 伊利亞斯發現,他要找的地圖,其實是開啟這個儀式循環的「鑰匙」。地圖上的幾何圖案,對應著燈塔底座下方的特殊佈局。 在月蝕之夜,伊利亞斯決心進入燈塔的地下室。他與阿爾貝托發生了短暫的衝突。阿爾貝托試圖阻止他,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保護欲」。阿爾貝托最終透露,他的家族世代都是「看守者」,他們的職責是確保儀式永遠不會被外人「啟動」,因為他們深知,被喚醒的「回音」是不可控的。 第三部:零點的噪音與結構性的真空 當伊利亞斯將羊皮紙放入燈塔底座上的凹槽時,地圖沒有發光,也沒有產生戲劇性的特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極致的「安靜」。周遭的聲音——海浪聲、風聲、甚至他自己的心跳聲——似乎都被吸入了一個真空地帶。 在絕對的寂靜中,伊利亞斯沒有看到鬼魂或幻影,他看到的是訊息的結構。他意識到,這張地圖和這個儀式,真正的目標是修補某個導致「結構性真空」的歷史斷裂點。這個斷裂點並非關乎戰爭或財寶,而是關乎一門失傳的、關於「資訊穩定性」的學科。 他「讀到」了那段被抹去的歷史:並非某個偉大的發現失蹤了,而是一種關於「如何準確地遺忘」的方法被應用在了這個小鎮上。鎮民們不是遺忘了某件事,而是集體地、系統地遺忘了「如何處理某種資訊的負荷」。這解釋了為什麼鎮上的文獻如此零碎,因為任何過於詳細的記錄都會導致某種不可逆轉的認知崩潰。 伊利亞斯明白了阿爾貝托的恐懼:如果他強行「重啟」這個儀式,他會喚醒的不是記憶,而是導致信息被抹除的機制本身。 尾聲:歸航的燈塔與未被標記的航道 伊利亞斯最終沒有啟動儀式。他用盡所有工具,將地圖從凹槽中取出,並用海水浸泡,使其上的墨跡緩慢溶解。當他離開燈塔時,大霧已經散去,露出了晴朗的亞得里亞海。 他並沒有帶回任何可供發表或證明其發現的實物證據。薇拉在咖啡館門口遞給他一杯新的咖啡,這次的香料是清淡的,不帶任何暗示性。她只是說:「有些航道,註定要被留在海圖之外。」 伊利亞斯離開了聖羅薩利亞。他帶走的不是一份失落的文獻,而是一種關於「知識邊界」的深刻理解。他學會了,有些空白並非源於遺失,而是因為被刻意維持。他此後的學術研究方向徹底轉變,從追尋失落的文明,轉向研究那些被主動塑造的、功能性的遺忘在人類社會結構中的作用。聖羅薩利亞的小鎮,連同那片神秘的海灣,像一個結構穩固的密碼鎖,永遠地關閉了它的真正謎題。他所見證的一切,將成為他學術生涯中唯一無法被筆墨記錄的、純粹的經驗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荒


  台大哲学研究所毕业。

  作品〈吶喊〉获收录于尔雅出版社《八十三年短篇小说选》,并以〈误解〉获中央日报八十六年第九届中篇小说特等奖,八十七年出版《引号里的语言玫瑰》,随即因困惑停笔二十年。

  和文学相忘(望)江湖,始终未忘情。仍然怀抱希望,希望你、我、猫儿、狗儿、一切生命都自由,自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有所思」到「无他思」

平路


  洪荒的文字有感染力。许多时候,你身为读者,尽管境遇各自不同,书里四处都是酷似自己的碎片。每件事痴想又痴望,恰似洪荒在〈离婚而已,你敢放弃〉里的描述。我们每个人都是洪荒笔下的拾荒妇人,即使脚肿胀成黑的,即使眼睛只能看着前面两公尺的柏油路,依然想要旅行;望着远方,眼里漾着笑说:「我喜欢旅行。」

  洪荒的文字紧紧连系着读者。多年婚姻之后,读者彷彿与她一起经历断舍离,也一起经历骤然失婚后这段堪称诡异的时光。其中有几篇,作者心绪或有小小反覆,洪荒写的,像是「圣诞夜惊魂」动画里那个布偶女孩,夜夜逃出牢笼、夜夜又被追回,读者也跟着洪荒的文字一起高低起伏。洪荒写清理旧物、写布瓜那只猫、写巧克力里的虫肢、写静坐时的三个蒲团、写压力锅的问卷调查⋯⋯描述得动人心弦,尤其与女儿相处,写女儿与她伴侣的婚礼,母女间的互相疼惜,每一篇都饱含洋葱,果然羊羹也可以是「悬想文」。

  在岁月里沉淀

  整本读完,读者了悟到经过一场婚变,加加减减,女主人翁获得的比失去的多很多。被迫独居固然不情愿,带来的是觉察自身、觉察身边每朵花每株树木的契机。想想看,如果不是这样的变故,怎么会让洪荒脑内啡全速分泌大力运转,她健身、旅行、写作,因之诞生了一位贴近读者心曲的作家?而最大的回报当然落在洪荒本人身上。不是这样的家变 ,又怎么会让洪荒领悟到「辨微殊」的意境?用洪荒自己的文字描述吧:「那个没有他的世界新鲜可喜到令我惊奇。」

  毕竟,这人生祸福相倚。整本书里洪荒的不解(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不解),尤在于另一个人在时间里的变化。事实上,感情的方程式中,人心危脆,时间才是最大的自变数。纳兰容若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读来让人特别有感,说的不也是这其中的无奈?对着另一个人,我们痴痴地问,追问又逼问(恨不得拷问)那近乎恐怖分子式的问题。如果我这样那样,瞎了聋了瘸了痴呆了腐朽了躺在病床上植物人的下半生,你还会爱我么?

  尽管好景当前,你却臆想着世界末日,于是你不放弃地继续问:「你仍会爱我?永远爱我么?」

  好像真有一个不变的「我」,一再削一再减,样貌变了、心态变了、什么都变了,橡皮擦剩下一丁点,但那个「我」还在那里。那是你爱过的「我」!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是不准你不继续去爱的「我」!另一方面,我们宁可骗自己的是,过了这么多年,一切时移事转,我们却坚持,多年后眼前的另一个人,依然是当年的那个人。

  是的,我们刻意忘记,忘记时间的本质就是变异。书里洪荒的丈夫在多年夫妻后变心,或许他如今体认的是人生苦短,而婚姻苦长。他告诉妻子向往摩梭人的「走婚」,「走婚」若看成隐喻倒非常恰切。留双鞋子或是留顶帽子在屋外,夜合晨离,向往的是露水姻缘的再无拘束。

  看清楚,男人的心已经不在了。虽然如洪荒说的,「悲伤袭来时,谁都不高明」,但哀恸有时、拆毁有时、跳舞亦有时,无论如何,让悲伤那只大象坐在客厅里,坐得太久仍是个问题。若想走出悲伤,仍可以替自己寻出一些「对治」的法门。

  放下它,你就自由了

  也是巧,在写序的这段时间,一个机缘,我在「华山红馆」讲了六堂「禅与阅读」的课程。其中,曾经讲到「怨憎会」与「爱别离」的必然性。罄声起落之间,我曾经复诵的宗萨钦哲仁波切一段话:

  「与你丈夫、妻子、男女朋友在一起的这一生,非常短暂。即使你们在还唿吸着的这一生中可能不会分手,但迟早有一天你会死去。当你死去时,你们就分开了。在你死后,可能有三天你会记得妻子或丈夫的名字。但是到第四天或第五天时,你只会记得半个名字。到差不多第十天时,你甚至不记得他是他,还是她是她,或者他是她,或她是他。到大约第二十天时,你甚至不记得那是个人类。接着,下一生的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开始扩展。

  「例如,如果你即将投生为鸟,你的爱情和喜好──想要一直嗅着你男女朋友的气味,这会被看到一只虫子所引发的饥饿感取代;因为现在你即将成为一只鸟,你会想做飞翔之类的事情。到那时,你所谓的深爱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那一章就结束了。而下一次,当你看到你的前妻或前男女朋友时,你也许是转生为一只鸽子,当你坐在他们面前吃面包碎片时,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

  白话文读来落落长,不嫌它长的话,唸几遍,拗口到有点好笑,而这一笑的顿悟,比起金刚咒、六字大明咒等,保证更有疗效。

  是的,它安神又护体。即使你在婚姻之中,却嗅闻到不安分的气息,女性敏锐的直觉正在让你焦虑,譬如面对伴侣兴沖沖要出门,你的眼光扫过他,那是个介意自己还有吸引力的男人,你几乎可以触碰平板电脑一样⋯⋯触摸到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无论他想的是什么,无论跟睪丸酮有关或无关,不妨笑吟吟地想,几世几劫之后,这是一只麻雀。

  一只麻雀,一只啄食的麻雀,却是一只与当日的我、今日的我皆无关的麻雀!

  提醒自己只剩这一刻,下一世已经在读秒,这一瞬间麻雀的意象,你从最在意的事情上已经「出离」。是的,毋须宗萨仁波切提点,这样的觉知不分东方西方,阅读时也随处可见。若你喜爱小说家玛格丽特.爱特伍,她那句话始终饱含真理:「被爱的欲望是你最后的幻觉,放下它你就自由了。」

  最后的幻觉,只剩下这一刻。身边的缘分固然应该加倍珍惜,另一方面,面对亲密伴侣,渐渐在学习两无亏欠。无论此刻他的系念在谁身上,你可以追寻的是自己即将获得的自由。而这么想,每一个若有所悟的当下,你必然有新的觉察。你觉察到怨念远了,原来自己的心念也分秒在变幻!

  「望断伊人来远处,如今相见无他思」,这是日本诗僧良宽的句子,川端康成常常引用。川端深刻地面对无常,或者心中也有同样的体悟吧。你我长日在各种妄念中,情思怨意,任其来来去去,心头不迎不拒,终于练就的是这三个字:「无他思」。

  失侣失婚特效疗法

  从「有所思」到「无他思」,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这篇序文结束之时,我显然意犹未尽,以下是补述:

  如果你也有个伤你心的伴侣,你也需要对着旧物件「拉杂摧烧」,如果你因为与洪荒相似的处境拿起这本书,在骤然失侣或失婚的急症期,我还可以提供特效的疗法。

  一个方法源自于心理学实验。

  譬如说,想着那个负心离去的人,同一时间,将一枚最臭的臭鸡蛋飞快丢进嘴巴里(或是立即靠近鼻端),忍受那恶极的感觉。一次次反覆地做,臭味与那个人的名字与样貌在脑袋里「相伴」出现,根据「行为学派」,你很快会被「制约」,想到他就想吐,管他原来多么帅,管他曾经是缠绕你心的人。(附注:这个疗法非常安全,仅仅忍受一些感官上的不愉快)

  另一个方法更速效。

  试试譬如「丈夫去死」(danna-shine.com)一类的网站,读读那些留言吧,充满各种咀咒。那些可是身为妻子的生活实况,只因做不成「熟年卒婚」,让对方自动 sotsukon(卒婚)。许多女人在这网站或留言或献策,如何不留证据,枕边人就自然去死(加料的洗衣粉、掺入机油的炒菜油⋯⋯),苦苦筹措,只为送对方一个完美句点。

  而你,多么省事,那个人居然自愿离去,你的好运让许多人羡慕。读着读着,想到这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妻子想要丈夫去死,真令人热血沸腾或热泪盈眶!他走了、魔咒消失了,想着自己崭新的开始,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本文作者为作家)

自序

你就是春天

洪荒


  小时,不知道为什么,常常肚子痛。有一次,痛到没办法,忽然有灵魂出窍的感觉,站在自己外面,问自己:「那是你吗?是你在痛吗?」「我」和那个在痛的「你」似乎就分开了。没有那么痛了。

  用第二人称的书写,就是因为这样,我没有能力自己刮骨疗伤,但我可以为「你」如此。你是我,不仅是我。

  忽然离婚,我至今依然困惑,书写也是为了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我一直以为我们夫妻恩爱,跟别人提起他时都称他「先生」,而不是「老公」,一因古时「老公」是指太监,二因「先生」是敬称。我一直称他「先生」,结婚三十三年如一日,但他应该从未察觉我这一点点心意。我退休前三天,才知道他有外遇,十天内离婚,离婚后第四天小女儿 YiYi 出国读书,我几天之间变成孑然一身,当时面对离婚的种种艰难及人性黑暗,惶惶不可终日,尤其害怕半夜时一个人在黑暗中醒来。

  还在此世的人

  孩子四、五岁时,我读绘本《月亮不见了》给她们听,主题就是如何让孩子面对父亲消失了。当时我未尝不挣扎,要在她们那么幼小时,就知道死亡或亲爱的人未必永远可以在一起吗?我教了,告诉她们,月亮不是不见了,只是有时看不到,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它可能躲在阳光之下或乌云之中,它在,它一直在。

  但是,离婚不只如此。生变的不只是夫妻之情。我们离婚十五个月后,YiYi 回台度假。有一天她在住家附近等红绿灯时,碰到她爸爸从另一个路口走来,他重重戳她一下就走了。她看着他背影问:「爸爸不说句话吗?」他回头看她一眼,一脸百感交集,然后继续走他的路。YiYi 那天在日记上伤痛而困惑的写着:「如果爸爸已经不把我当家人,我还是一个有爸爸的人吗?」

  这真的是谜。
  爱不在了,而我们,还在此世的人,如何面对这个不在?这个问题比离婚法规及双方利益分割困难得多。

  很不容易,因为我面对的是曾经我信任到可以将性命相託的人,而那人现在只剩一坨黑影,甚至让我恐惧到女儿催促我把门锁换掉。那人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彬彬君子,当初我嫁给他唯一理由是「这个人若从世界消失,我会很遗憾」。老天啊,后来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月亮不是看不见,是真的不在了。

  我快灭顶了,女儿努力以爱来渡我过河。我和 YiYi 曾去京都自助游,在人潮中,她突然远远在背后喊我,「姆姆」,我回头,看到她一张笑脸,她说:「人群里我喊姆姆,别人发现我姆姆是谁,我都会很骄傲:嘿嘿这是我姆姆。」我永远记得那张脸,那一刻。

  她希望我从本质上喜欢自己,正如同我常跟她说的。

  YiYi 在我离婚第四天赴美读书,在机场时,她一边流泪一边搞笑,她说自己是「哭泣包子」,满脸皱皱的。她登机后,LINE 了一句话给我:「我是汤包,包着一百毫升泪水」。心爱的女儿呀,抱歉在你离乡背井前,你一向尊敬、亲爱的父母却撕开自己最丑陋的一面,袒裎在你面前,让你临走前担着千万沉重的心事,怕你姆姆担不起自己的每一天,怕你姆姆担不起八、九十岁的外公外婆万一垮下时,没有半个人可以求助。

  有一天,我也会不在了,女儿唿叫我,我也听不到了。或者,我老到忘记这个世界,也忘记她们了。但她们都要爱自己,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也要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点,世界的的确确就会向上一点。世间的爱无常,生灭随时,唯一与你相伴终生的是自己,唯一你可掌握的是「反求诸己」。若你对自己和世界的爱、信任不在了,若自己也放弃了,亲人、朋友无论如何输送生命指数给你,你也走不下去。女儿,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从本质上爱自己。并且不要对世界失望。

  不要小看自己的眼泪

  我也一度以为自己不可能好了。但是,下坠的力量有多强,奋起的力量也有多强。我很努力,却突然落枕,三个月都没好,痛到开车时没法侧头看后视镜,左手只能举到四十五度。《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这是我床头的一本书,当时,我的天塌了,整个人行住坐卧扭曲如钟楼怪人。而那本书让我看到更多人的伤,既深且巨,相形之下,我的伤只是小情小爱,只是人生路上跌一跤罢了。站起来,拍拍尘土,血会干,破掉的皮会长出来的。

  我知道,我必须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不是因为报复。报复带了仇恨心,仇恨会使人举步维艰,看不到世间的好花及好美,没有人值得我为他关闭感官、弃绝美善,我一定要将他放下。把他放在过去的世界,他在那四十年对我是好的,我最美的青春与他共度,把它封存在时间胶囊里。这是智慧,也是对他和我自己的慈悲。而我必然可以在另一个没有他的世界再生。

  我渐渐体悟,有人从我的人生列车下车,未必是不幸。我们搭机或搭长途火车时,旁边有伴或有个爱说话的陌生人,固然可以一路聊天,但也一定让你没法好好看风景、跟自己对话。当你没有伴时,确实孤单,但是,眼前的人事物却都活灵活现起来,你会听到它们的声音。万籁不再俱寂,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这个没有他的世界,新鲜到令你惊喜。

  我连看唐诗都不同了。譬如,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年少时以为是「闺怨」,现在知道是「国仇家怨」。唐朝两百九十年,大小战争约莫有三百场,年年烽火。多少小民的青春、爱恋都化成狼烟,生离死别是常态。不要小看「闺怨」,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就是满纸闺怨。小民的闺怨,正是那个时代的哭声,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从一个个女子在田埂上、空房里、花园中的眼泪映照出来。那些眼泪,不是一家之事。

  流泪,并不可耻。我承认自己没有复原,但是,开始领悟,爱需要能力、实践、坚持,爱是一生的修练,不到人生最后,你不能说你真的「爱」了。爱,岂是容易?跟成圣成佛一样,是一生用心用脑用手用脚完成的,动心忍性。

  书法大师杜忠诰先生送了我一幅字,是他自己作的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读后〉:
  三月众花摇落尽,转来山寺斗芳菲。
  山花怎比心花妙,春在心头春未归。
  白居易原诗是这样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此诗是提醒世人「转身」。看到繁花落尽,不要以为春天已经结束,因为山庙里的桃花开得正好,春天其实已到下一站,它正在山上。
  杜老师的诗更上一层,寻春何必要看山花呢?只要心能开花,春天就在你的心头,春天根本从来没有离开。
  杜老师用潇洒漂亮的行草把诗抄送给我。他不知道那时正是我离婚两週年前夕,对我如暮鼓晨钟,醍醐灌顶。
  春天何曾离开?春天何假外求?

  当我被踩在烂泥里,领受那每一脚的重击时,痛到深处,我像小时一样灵魂出窍,灵明开启,我在烂泥里睁开了眼睛。而且,意外的,我看到更多姿多采的世界。

  你痛,你不痛。
  与痛和平相处,渐渐就不那么痛了。还多了一些滋味。

  痛,真的没有关系。出生那一刻,一巴掌打在屁股上,你痛了,你大哭,他们笑了,「这孩子活了」。痛,真的没有关系,给自己时间。痛到要叫出来时,深唿吸。

  恨,不需要能力;但是,爱,需要能力。你有能力。
  春在心头春未归。你就是春天。
 

图书试读

半天折翼,但你必须停止坠落
 
早上,你还没有睁开眼睛,就先闻到花香。离婚后,你常买香水百合,让自己在花香中睡着、醒来、起身,然后开始像鱼一样,游动。
 
「屋顶上的瓦片陆续掉落,墙壁还要死命撑着,堵塞的水管待清」,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如此形容他退休前的状态。他在任二十五年,一手打造世界最大书展。他花了好一段时间,才终于适应自己如同被气球噗地一声推离职场的生活,从一个「战斗机器」回到一介凡人。重新听到鸟叫,闻到花的气味,看到蓝天白云。
 
正要退休的你,看到那段话时,你每个会痛的关节都咔咔咔的按赞,不能同意更多了。你当时不知道那段话其实还精准的形容了你的婚姻。几天后,你被气球噗地一声推离的不仅是工作,还有婚姻。
 
你从未想到,退休后第一个「专案」居然是离婚。退休前三天,你人在北京,他用 WeChat 告诉你,他有「对象」了。他没有用「外遇」这个俗气且不道德的词,他的说法是「走婚」。他说,经过他多年研究,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才符合人情。「合则聚,不合则散」,他以惯常武断的语气说,他已预见「走婚」会是未来男女关系的主流。他说,婚姻,以法律规范男女关系,实在太落伍了。
 
那一天,你从手机抬起头时,觉得世界大块大块的崩解,连地板都像垮掉的骨牌,哗啦啦全倒,你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你想到「全面启动」那部电影,原来电影里梦境的电脑特效居然是一种写实。
 
而你此刻的世界,多像梦。你看着手机里一条条的指控,每一条都像闪电当头噼你。这一点都不像他会说的话,四十年来他如此宠爱你,现在如此指责你,其中许多是扭曲、诬蔑。这一张婚姻资产负债表上,全是负债,你不相信他真的相信自己说的。若是,他怎么可能四十年来如此呵护你?在手机另一头的人真的是他吗?
 
寂寞海啸
 
他承认他和那女人在一起四个月了。他和你四十年,资深的不如资浅的,原来不仅在职场如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能够写出触动人心底深处文字的作者,一定是经历过很多故事的人。《你的伤只有自己懂》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参加一个读书会时,偶然听到别人分享这本书的。当时分享者提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马上去搜了一下这本书。拿到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开始读,而是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翻一两页。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不会让你觉得沉重,反而是一种淡淡的安慰。它就像你独自一人在深夜里,点亮一盏小小的台灯,然后静静地写日记,把那些藏在心底的秘密,那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悲伤,都一点点地写出来。书里的很多段落,我都会反复读好几遍,因为每次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但其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痛苦,也可能与另一个人有着相似的感受。

评分

我不是那种很爱追书的人,很多畅销书我都是跟风买的,但往往读了几页就放下了。《你的伤只有自己懂》完全不一样。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发现它的。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只是随意地在书架上浏览。书名很吸引我,感觉很能直击内心。然后我拿起它,随便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文字“勾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艰深的理论,就是那种你我都能懂的、最最真实的感受。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静静地听你倾诉,然后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告诉你,“没关系,我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负面情绪的方式,不是鼓励你去压抑,也不是让你去放大,而是让你去承认它的存在,然后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痛,有人能理解,有人能看见。

评分

这本书,《你的伤只有自己懂》,最近在我的朋友圈里突然爆红,好几个朋友都推荐给我。一开始我以为又是那种市面上氾滥的心灵鸡汤,看了看封面,名字也挺朴实的,有点犹豫。但架不住大家说得那么热烈,我还是去书店翻了一下。拿到手上,纸质还挺舒服的,设计也算简洁大方。试读了几页,感觉作者的文字好像有一种很奇特的力量,不像那种直接灌输给你“要积极”“要坚强”之类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很温柔、很细腻的方式,一点点地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不会强求你去理解什么大道理,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个人偷偷躲在房间里,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然后这本书就轻轻地翻开,里面写着的,刚好是你脑海里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言喻的情绪。我特别喜欢那种不疾不徐的叙述节奏,虽然只是试读,但已经能感受到它营造出的那种静谧的氛围,让你忍不住想放下一切,沉浸其中,好好地和自己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因为一个很有名的插画师的推荐才注意到《你的伤只有自己懂》的。这位插画师的作品一直很有个人风格,而且情感表达特别到位,所以我就想,他推荐的书应该也不会太差。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艺术感的设计,封面用了某种特殊的处理,触感很特别。翻开内页,排版也相当舒服,留白很多,不像有些书那样密密麻麻的,读起来有种负担感。我试着读了几个章节,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她好像不是在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在捕捉生活中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瞬间。比如,一个眼神,一次擦肩而过,一段不经意的对话,都能被他/她放大,然后赋予特别的意义。这种写作手法很考验功力,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浮现出自己过往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有点心痛的时刻,似乎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某种解释,或者说,找到了一种可以被理解的可能。

评分

最近生活压力很大,感觉整个人都快要绷不住了。《你的伤只有自己懂》这本书,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了我面前。我是在一个偶然的下午,在街角一家小小的书店里,被它的封面吸引的。当时只是随便翻翻,没想到就这么一头栽进去了。作者的文字太有力量了,一点都不夸张,但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一样,轻轻敲打着我的心。它没有给你任何解决方案,也没有什么“心灵指南”,而是用最真实、最赤裸的文字,去呈现那些我们常常试图隐藏起来的脆弱和疼痛。我读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了。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泣,而是一种释然,一种被理解的感动。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承受这些,原来这些“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本书,真的就像它书名一样,它让你知道,你的伤,你懂就好,而且,有人也懂。它不是来治愈你,而是来陪伴你,让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本书,能和你产生最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