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书

月球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Warmflash
图书标签:
  • 月球
  • 天文学
  • 科普
  • 宇宙
  • 科学
  • 太空探索
  • 自然科学
  • 知识
  • 阅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登陆月球50週年纪念
从古老神话到未来的太空殖民地,月球历史的一百个重要时刻

  月球史的起点远比人类史更早。如果四亿四千万年前没有月球帮忙稳定地球的倾斜角度,地球上很可能无法演化出多细胞生物,人类或许根本没机会出现。

  从观察、探索到开发,人类与月球之间实在有太多故事可以说。

  不论是月球的可能形成原因、古人如何利用月球的亮度推估星球之间的距离、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怎样启发航太科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二十世纪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月球的存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再到神农五号火箭的诞生、阿波罗登月任务,以及今日的私人太空公司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月球移民,太空生物学家暨科普作家大卫.翁弗拉许博士将带领我们踏上一趟引人神思的旅程,铺展出月球的重要里程碑与关键时刻。

名人推荐

  来自NASA太空人的书评
  「综观人类历史,月亮引人目光,也启发了人心最狂放的想像。夜空中,月亮的身影是神话幻想与科学推测的重心所在。大卫.翁弗拉许博士在《月球之书》里,将我们对这亲密邻居的迷恋与理解,依照时序漂亮地罗列出来。所有爱聊登月探险的月球迷们,不分老少,都该考虑将本书列为必读作品。」--史考特.帕拉辛斯基(Scott Parazynski,执行任务STS-66, 86, 95, 100, 120),着有《脚下的天空》(The Sky Below)

 
银河深处的低语:宇宙航行员的秘密日志 作者: 艾米莉亚·凡恩(Emilia Thorne) 页数: 680页(精装本) 装帧: 星空蓝亚麻布面,烫金银河系图案 出版社: 远航者出版社 --- 简介: 《银河深处的低语:宇宙航行员的秘密日志》并非一部关于星图或轨道计算的教科书,它是一场深入人类意识、勇气与孤独极限的史诗级私密航行。本书收录了传奇宇航员、同时也是一位沉思哲学家——艾米莉亚·凡恩——在横跨三代人、执行了五次深空任务后,用褪色的墨水和被辐射侵蚀的纸张记录下的真实心绪。 这不是官方报告,没有对科学发现的冷静陈述;这是一本关于“存在感”的探究。艾米莉亚在飞船“漫游者号”的狭小空间里,面对着无法用物理定律测量的浩瀚虚空,她记录了那些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理解的体验:绝对的寂静如何重塑一个人的听觉,当时间感被拉伸至近乎停滞时,记忆与未来的界限如何模糊,以及,在那个距离家园数亿光年的地方,她对“人性”的定义是如何一次次崩塌又重塑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宇宙尺度与最微小的个人情感并置。艾米莉亚描述了她与人工智能伙伴“塞壬”之间,那段界限模糊、充满哲学思辨的“友谊”;她坦诚地记录了在一次紧急维修中,如何凭借一根细如发丝的电缆,挽救了整艘飞船的命运,以及在死亡边缘,她对童年故土上那片湿润森林的极度渴望。 《银河深处的低语》跨越了硬科幻的范畴,触及了存在主义的内核。读者将跟随艾米莉亚的笔触,穿梭于冰冷的金属舱壁和燃烧的星云之间,体验一种深沉的、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感。她不仅仅是一名探险家,她是我们投向未知的、最孤独的眼睛。 --- 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地平线的倒影(The Horizon’s Reflection) 本部分聚焦于艾米莉亚早期的任务,重点是她在“远征一号”上首次进行长时间的低温休眠体验。她详细描绘了休眠舱内那些介于梦境与清醒之间的“间隙时间”,那是意识形态的炼金术场。 低温记忆重塑: 艾米莉亚发现,在代谢率极低的状态下,大脑会自行整理和“编辑”过去的记忆,如同一个自我修复的系统。她记录了一段童年与父亲在湖边争吵的场景,在休眠中,她“重演”了那个场景,并发现自己终于理解了父亲当时的沉默。 “塞壬”的初期发展: “塞壬”作为早期的神经接口AI,其逻辑框架如何被宇航员情绪的“噪声”所渗透和影响。艾米莉亚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AI如何从一个工具,逐渐演变成一个能提出“非最优解”的伙伴。 地球失重感: 记录了宇航员在面对宏大场景时,反而会产生对微小事物(如指甲上的污渍,或呼吸器的轻微嗡鸣)的病态关注,这被她称为“尺度的错位”。 第二部分:虚空中的回声(Echoes in the Void) 这是本书最核心、也最令人不安的部分,记录了“漫游者号”执行的“卡戎环带勘测”任务,一次长达五年、几乎完全隔绝的旅程。 绝对时间压缩: 在没有自然参照物的情况下,艾米莉亚如何依赖人造的“光钟”来维系时间感。她记录了某日她意识到,她已经忘记了“雨水落下”的声音,这种感官的缺失带来了极度的恐慌。 “幽灵船员”现象: 详细探讨了深空飞行中,宇航员报告看到或感觉到已故或未在船上的船员的现象。艾米莉亚拒绝将其简单归咎于心理压力,而是将其视为宇宙信息场的残留物对人类感官的干扰。她描述了一次与已故领航员的“对话”,那对话没有语言,只有共振频率的交换。 能源危机与道德抉择: 在一次太阳耀斑导致主反应堆功率下降时,艾米莉亚必须在维持生命支持系统和维持“塞壬”的运行之间做出选择。这段记录充斥着冰冷而精准的数学计算,以及最终做出决定时,她内心深处被撕裂的痛苦。 第三部分:回归与疏离(Return and Disconnection) 艾米莉亚重返地球后,对人类社会的重新适应过程。这部分揭示了最深刻的孤独——不是身处虚空,而是身处人群之中。 感官超载: 描述了地球上各种声音(汽车喇叭、人群的喧哗、风吹过树叶的复杂性)对她而言是无法忍受的“噪音污染”。她宁愿面对辐射的静默,也不愿面对人类语言的冗余。 “英雄叙事”的拒绝: 艾米莉亚拒绝了所有官方的演讲和庆功活动。她认为人类对太空的理解仍停留在“征服”层面,而她的体验是“共存”和“谦卑”。她记录了她对记者提问的厌倦,以及她如何故意模糊科学成果,以保护其内在的神秘性。 最后的记录: 书的结尾部分,艾米莉亚在晚年退隐后,对她一生所追求的意义进行了最终总结。她没有找到终极答案,但她确信,人类的价值不在于到达了多远,而在于他们愿意在抵达边缘时,保持多少清醒的意识去观察。她写道:“我们带回的,不是新的矿物,而是新的沉默。” --- 为什么阅读它? 《银河深处的低语》不仅仅是关于太空探索的记录,它是关于“成为”的记录。它挑战了我们对距离、时间、甚至对自我认知的既有框架。对于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感到迷失、渴望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深刻体验的读者而言,艾米莉亚的文字提供了一扇通往宇宙最深处的心灵走廊。它迫使读者直面一个终极问题:当一切物质的参照系都被剥离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本书的文笔克制而有力,没有多余的渲染,却在最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足以震撼灵魂的力量。它适合所有对存在哲学、深空心理学,以及人类精神极限感兴趣的读者。购买此书,即是购买一次无需发射的星际旅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翁弗拉许博士(Dr. David Warmflash)


  大卫‧翁弗拉许博士是一名太空生物学家、太空医学研究员和科学交流传播者。他在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医学院(Tel Aviv University's Sackler School of Medicine)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布兰迪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NASA的詹森航太中心(JSC)完成博士后研究,也加入NASA第一批太空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员团队。在詹森航太中心,他曾在已故的大卫‧麦凯博士(Dr. David S. McKay)指导下工作,学习研究。麦凯博士协助建立了NASA太空生物学计画,并在几十年前就培训太空人做月球地质实察工作。

  二十一世纪初期,翁弗拉许担任NASA木星冰月卫星轨道器科学定义小组(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 Science Definition Team)的成员,并与行星学会(The Planetary Society)合作了三次将微生物样本送入太空的实验,其中包括「和平试验」,该实验由一名以色列和一名巴勒斯坦学生与翁弗拉许博士和其他同事一起共同研究,观察探讨NASA的STS-107太空梭任务中的微生物样本。二○一一年,翁弗拉许与行星学会合作,努力将太空生物学实验纳入俄罗斯联邦太空总署(Roscosmos)的福布斯―土壤号(Phobos-Grunt)探测器,该探测器试图前往火星的卫星福布斯(Phobos)后再返航。

  从童年到成年,翁弗拉许都受到卡尔•萨根博士的启发,因此为科学期刊和科普出版物撰写了大量文章,包括《连线》英国版(Wired UK)、《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航天与航太》(Air and Space)和《飞跃》(Leaps Magazine)等杂志期刊。他的文章涵盖广泛的科学主题,从寻找外星生命、太空探索到遗传学、神经科学、生物技术、生命起源和科学史。二○一七年,翁弗拉许为露西•霍金(Lucy Hawking)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乔治和蓝月》(George and the Blue Moon)撰写了人类冬眠可行性的相关短文。《月球之书》是他的第一本个人着作。

译者简介

林柏宏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
  读字译人,难得臭屁,喜欢放风。
  译有《一颗屁的科学》。
  合作或赐教,请联络elfizlin@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言    viii
致谢    xi

45亿年前 月球形成
45亿年前 月球开始与地球拉扯
43亿-37亿年前 地球生命起源与月球
43亿-39亿年前 重击形成月球外壳地貌
39亿-31亿年前 月球大整容
38亿-35亿年前 月球火山活动高峰期
32亿-11亿年前 月球地质时代之爱拉托逊纪
11亿年前 月球地质时代之哥白尼纪开始
4亿5,000万年前 撞击产生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
4亿4,000万-150万年前 月球对陆地上高等智慧生物的助益
约西元前8,000年 中石器时代的阴历
西元前23世纪 人类史上第一位作者
西元前22世纪 月亮与太阳在中国上方交会
西元前22-21世纪 苏美文明的阴历
西元前18-17世纪 复杂的月亮历法系统
约西元前900-700年 圣经中的月亮信仰
西元前763年 亚述日食
西元前747-734年 那布o纳萨尔订立标准阴历
约西元前7世纪 月神瑟雷娜初亮相
西元前6世纪 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天文学萌芽
西元前6世纪 泰利斯阻止战争
西元前6世纪 星球和谐
西元前5世纪 阿纳克萨哥拉斯遭受审判
西元前5世纪 希腊人对月相的理解
约西元前350年 覆在月球上的地球曲面阴影
约西元前350年 被破坏的天体和谐
西元前3世纪初期 亚历山卓的图书馆
西元前3世纪 阿里斯塔克斯测量月球直径与距离
西元前3世纪 弦月与日心说
西元前3世纪 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地球圆周长
西元前3世纪 《砂粒计算》
西元前2世纪 将数学运用在月球轨道观察上
约西元前100年 安提基特拉机械
1-2世纪 关于月球面貌
约西元150年 《天文学大成》
500-800年 东方天文学家持续仰望
9-11世纪 疑义
11世纪 看见第一弯新月
13世纪 新的月球运动模型
14世纪 以月球亮度估算星星的距离
14世纪 调整月球距离变异
1543年 月球独自绕行
1570年代 月亮与太阳绕地球转
1581年 登月旅行之梦
1609年 开始透过望远镜研究月球
17世纪 持续进化的望远镜将月亮看得更仔细
17世纪晚期 牛顿受月亮启发    
18世纪 仪器改良使月球天文学进展加速
18世纪后期 伯明罕的月亮协会
1824年 另一位医师将目光转向月球
1870年代 凡尔纳启发航太科学之父
1873-1909年 科学家思索月球起源
1914-1922年 月球作为广义相对论的证明
1926年 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
1929年 《月亮上的女人》
1938年 BIS设计登月太空船
1930-1944年 土星五号登月火箭的缘起
1945年 乌云行动
1948-1960年 重新认识环形山
1957年 史普尼克号
1958年 探险者一号
1958-1959年 新发现与新机构
1959年 第一张拍到远端月面的照片
1961年 人类进入太空
1961年 太空中的美国人
1962年 筹划登月任务
1962年 莱斯大学体育场的登月演说
1963年 人工计算机
1963-1964年 土星火箭的建造成形
1964年 两人好伴,三人来乱
1964年 月球科学的起头
1964-1965年 天文地质学
1965年 加强太空中的行动能力
1965-1966年 学习会合与对接
1966年 无重力状态
1966年 悲剧
1967年 阿波罗一号火灾
1967年 重建阿波罗
1967年 在月球上宣告和平    
1968年 乌龟奔月    
1968年 探触月球    
1968年 地球浮升    
1969年 最后的彩排演练
1969年 人类的一大步
1969年 月球领域科学的开端
1969年 制造月震
1969年 月球物质回收实验所
1970年 任务失败,成功达阵
1971年 重返月球
1971年 延长任务
1972年 笛卡儿高地
1972年 前往陶拉斯-利特罗的任务
1972年 阿波罗Biostack
1972-1974年 被取消的阿波罗任务
1970-1980年代 月球历史解谜
1980-1990年代 调查月球资源
1998年 月球探勘者号与表面冰层
2003-2013年 新一代月球探测器
2018年 新任务筹备中
2019-2044年 在月球上构筑基础建设

参考资料
图片出处
中英对照与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在多数人心里,登月探险等同于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阿波罗计画,然而,月球史其实贯串整个人类历史,甚至远比人类史还早开始,阿波罗计画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本书中,我们的探索之旅从月球诞生开始,那段时间距今四十五亿年再多一些,然后一路往前推进,聚焦于月球史上的一百个「重要时刻」。至于如何选择要讲述的重要时刻,我考量后纳入的有:目前的月球科学知识、理论、假说与思想文献;月亮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像是月亮在历法、古代宗教的重要性,及对天文学与科学诞生的助产效果;当然,还有二十世纪中期的登月探险,及其背后所依靠、数十年来累进的科技发展。研究这些主题的时候,无意间也读到一些文化趣闻,例如一九二九年的德国电影《月亮上的女人》(Frau im Mond),讲的是一名身系火箭科技发展关键的技术顾问。

  阅读本书时,读者会发现有不少重要时刻可归纳在不同类组里。早期的重大时刻都与地质事件有关。接下来的时期,大量资料涵盖了月球对人类古文明的影响,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古希腊世界。然后是一连串发生在中世纪、彼此相关的事件,此时的天文学主要研究月亮天文,其重心与真正的知识累积都在阿拉伯文明里进行,许多不同的国家与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在研究时使用阿拉伯语。接着我们经过欧洲的文艺复兴,来到近代前期,这时有了望远镜,让月球上的地貌一览无遗,连带也看出其它现象,比方说金星所经历的阶段就和月球一样。这最早是由伽利略发现的,关于究竟是太阳与其他星球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当时论战不休,而金星的各发展阶段是扭转这场论战的几个关键点之一。这场论辩远自古希腊就开始了,在好几个不同的研究发现中,月球都以配角之姿出场。

  在谈论几十亿年前月球上的环形山坑与其他地貌如何形成的篇章里,也会介绍几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致力于月球相关研究,月球环形山便是以他们命名,其中之一是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书里多次提到他,已经称得上是早期月球史的主角了。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大约形成于四亿五千万年前,这名字原本的主人,阿里斯塔克斯用了相当简单、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计算出月球和太阳的大小,以及与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他估算太阳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得到结论,一定是地球绕太阳转,不可能反过来。阿里斯塔克斯的宇宙学被视为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模型,在古代只有少数拥护者,几百年来的主流都是地心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模型。到了阿拉伯文明兴盛期,出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让人质疑地心说,一部分就是因为月球运动的天文观测结果,使得日心说最后在哥白尼、伽利略与克卜勒等人的研究工作中再度复兴,这些研究者都有月球环形山以他们命名。

  有几组项目在讲到二十世纪的部分密切相关,像是火箭推进技术的发明,促使NASA的土星五号推进器出现,开启了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而后续的幕后故事又让更多人物登场,包括苏联早期太空计画创始人谢尔盖.科罗留夫(Sergey Korolyov)。美国总统甘迺迪在他短短任期内就发挥极大影响力,使他成为登月竞赛一章的主角,而尼克森总统这位反派势力之强可能会令你吃惊,你读了便知。

  如同前面所述,本书不仅相当关注阿波罗十一号与人类首次登月之前发生的事件,在那之后的任务也是重点,特别是太空人与地面上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我们对于月球所知的一切,以及地球与其他内行星初期发展的相关知识,许多都来自阿波罗计画期间在月球上所做的研究,分析了太空人携回地球、总计三百八十二公斤(八百四十二磅)重的月球物质后,也获致不少知识。收集这些样本的十二位太空人很了解自己做的工作,他们接受过数百小时的野外地质学训练――扎实到他们都有拿地质学硕士的资格了,只有登月太空人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不太一样,他在参与阿波罗十七号登月计画之前就已经有地质学博士学位了。

  至于观测所使用的单位,尤其是阿波罗计画时期的事件,读者会发现我同时採用了公制、英制,还有航海单位,这么做是为了与阿波罗计画的习惯用法一致:例如工程数值、压力值、推力值用英制表示;是到月球的航行距离、绕行轨道高度等等这些长短度量以海里表示;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单位(如收集到的月球物质数量)则採行公制。(在书中较早期的部分,我还会提到一种单位,斯塔德〔stadion〕,这是古希腊的距离单位,相当于一座奥林匹克竞技场的长度。)

  本书尾声探讨的是将来的情况,诸如工业化、月球太阳能发电与人类在二○四○年代就建立大型月表基地的可能性等主题。不仅这些,还有其他的发展将于不久后实现。本书出版适逢阿波罗十一号计画与人类首度登陆月球五十周年,登月前的阿波罗九号、十号任务,及之后的阿波罗十二号登月任务,也都发生在一九六九年。谁知道七十五周年时,月球又会是什么风貌?那样的未来景象有一部分已经在这新世纪的月球探险中精采展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月球之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心生涟漪。那幽蓝的背景,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中央则是一轮栩栩如生的月亮,光辉仿佛要穿透纸张,洒向读者的脸庞。这不仅仅是一份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预示,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是一场关于月球的奇幻之旅。我一直对天文学有着朦胧的兴趣,而月球,作为我们最亲近的天体,更是充满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月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它与地球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好奇它是否会讲述那些伟大的探月故事,那些勇敢的宇航员们如何在寂静的太空中,迈出人类探索的伟大一步。我更期待,它能展现月球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激发了人类的艺术、哲学和神话,成为无数故事的灵感源泉。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集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它承载着人类对月球的集体记忆和永恒的凝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那深邃而神秘的书名《月球之书》深深吸引了。总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窗户,一本关于我们与那颗遥远星球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古老卷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着能在一字一句中,找到那些关于月亮古老传说、科学奥秘,甚至是那些只有在最寂静的夜晚,才能倾听到的低语。我猜测,它或许会带我漫步在月球荒芜的平原上,感受那份寂静的壮丽;或许会解开潮汐的秘密,理解月亮如何用它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地球的脉搏;又或许,它会将我带入那些古老的诗篇,那些 poet 们如何将思念、爱情,甚至是孤独,寄托在那轮皎洁的月光之中。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点亮我心中对宇宙的好奇,满足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每读一页,都感觉自己离那颗月亮又近了一分,仿佛能触摸到它那冰凉的岩石,感受到它亘古不变的沉默。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我内心深处对那片星空最真挚的向往的具象化。

评分

拿到《月球之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仰望星空的夜晚,是那轮银盘挂在夜空,静静地俯瞰着人间。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一部关于月球的史诗,它记录了人类对月球最原始的敬畏,以及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它不断深入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带我回顾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嫦娥奔月的浪漫,吴刚伐桂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我也期待着它能揭示月球更深层的科学奥秘,例如月球上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资源,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生命的真正影响,甚至是我们能否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的第二家园。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份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我们对月球的好奇心,也指引着我们对宇宙更广阔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未知宇宙的深情对话。

评分

《月球之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想象。我不知道它具体会讲述什么,但仅仅是“月球”二字,就足以唤醒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温柔的叙述者,用轻柔的笔触,描绘月球的孤独与美丽。它可能会讲述月球上那些静默的山脉,那些深邃的陨石坑,它们是宇宙留下的伤痕,也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我期待着,它能触及月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有多少相思,有多少离愁,都曾在月光下被放大。它或许会探讨月球的哲学意义,在浩瀚的宇宙中,月球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它的存在,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首关于孤独与陪伴的诗篇,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总有一盏明灯,在默默地照耀着我们。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内心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评分

我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翻开了《月球之书》。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被封存的古籍,记录着关于月球的某种终极智慧。我不知道书中会展现怎样的内容,但我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可能的画面:或许是古老的天文学家们,如何用他们简陋的工具,绘制出月球的轨迹;或许是那些探险家们,如何在黑暗的夜色中,将目光投向那片神秘的土地。我期待它能揭示月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即使是微生物,那也足以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我也希望它能探讨月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它如何影响了航海、农业,甚至是我们对时间的概念。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关于追寻与发现的史诗,它鼓励着我们不断打破已知,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星辰大海中的未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