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出版缘起 《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英文版自从1995年由珀修斯图书公司(Perseus Books)推出以来,出乎意料的非常畅销,并且引起了一般大众、学生,乃至专家、学者的一片叫好声,并且唿吁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出版一些费曼教授的书籍及录音带。于是我们再次去翻阅他的原着《费曼物理学讲义》,以及回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历史档案,去找找看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Easy」讲义。很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却找到许多「Not-So-Easy」的讲义。
说这些讲演没那么简单,只是因为其中包括了一些数学式子。但是它们对刚刚入门、有志于从事科学工作的学生来说,并不太过艰深。而这次所选的6篇讲义,保证都会使得有兴趣翻阅此书的学生、甚至一般读者,觉得跟前次那6篇一样,教人一见如获至宝,阅读时废寝忘食,读后更是回味无穷。
《费曼的6堂Easy相对论》还有一个跟《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跨越了物理学的好几个领域,从力学到热力学再到原子物理。而你手里捧着的这6篇讲义,则是全部围绕着同一个焦点主题。此主题曾经引起近代物理学史上许多最革命性的发现,以及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理论。诸如从黑洞(black hole)到蛀孔(worm hole)、从原子能到时间弯曲(time warp)等。我们所说的主题当然不是别个,正是相对论。不过依我们的浅见,即使伟大的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先生本人,也似乎比不上这位来自大苹果(纽约市)的费曼先生,能够把爱因斯坦这套理论的内外精华、有啥妙用、以及所涉及的基本观念,解释得如此完美,直教人不得不击节赞叹。任何人只要读过此书,或聆听过英文版所附CD,就知道吾言之不谬矣。
珀修斯图书公司特别在此向潘洛斯(Roger Penrose, 1931-)先生致意,谢谢他为此书写了一篇清新洞澈的导读。另外我们要借此向哈特菲德(Brian Hatfield)与派因斯(David Pines)两位先生申谢,他们在讲义的筛选方面不吝赐给了我们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再就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以及院方历史档案室工作的同仁,尤其是古德斯坦(Judith Goodstein)博士,由于他们的热心与协助,才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中文版编辑说明:
1. 本书《费曼的6堂Easy相对论》与姊妹作《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都收录了《费曼物理学讲义》转载来的两篇序文。为了维持这两本衍生作品各自的连贯性,在中文版里,转载而来的两篇序文皆放在书末附录中,请见附录一〈最伟大的教师〉及附录二〈费曼序〉。
2. 《费曼物理学讲义》英文版是一套三巨册的巨着(中文版拆成十四册),成书时间早于《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1965)。本书的六堂相对论,依序取自《费曼物理学讲义》第I卷的第11章、第52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及第II卷的第42章,其中谈「对称」的课,部分内容与《物理之美》略有重叠。
3. 中文版的费曼照片,均购自the Archive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档案),获得授权使用。
导读
费曼风格,无与伦比 如果我们希望了解费曼为何是伟大的教师,就必须先认识他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学家。
费曼无疑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家中的翘楚。他在该学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影响到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造成了目前把量子理论应用在最尖端研究上的大趋势,也因而塑造出我们今天对物质世界的各种基本看法。脍炙人口的费曼路径积分(path integrals)、费曼图(Feynman diagram)、以及费曼定则(Feynman rule),已经成为现代理论物理学家手中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也是他们把量子理论的各项定则应用到物理学各领域中(诸如电子、质子、光子之量子理论等等)时所必需。任何人若是想把量子理论的定则,去跟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各项要求符合一致时,所需要的一套程序里也同样缺少不了费曼的方法。
虽然以上我所提到的这些观念,没有一样是我们能够轻易弄懂的,然而费曼独创的解析方法却能让它们看来远为清晰,并一扫以往使人极易兜进去的一些圈套。他在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成就才华,以及他之所以成为杰出教师之间,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费曼不世出的天分,使他能够一刀切开蒙闭着物理问题核心的障碍,使我们清楚看到深藏于问题底层的物理原理。
不过就一般人对费曼的印象来说,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滑稽动作、俚俗的笑话、整人的恶作剧。他一向不把权威放在眼里,喜爱表演森巴鼓,且常爱跟一些女性纠缠,有的好像用情很深,有的却似浮光掠影。他还喜欢光顾脱衣舞俱乐部。晚年的他突发奇想,排除万难跑到亚洲地理中心,去拜访一个鲜为世人知晓的小国图瓦(古称唐努乌梁海)。其他有关他的逸闻趣事,尚不胜枚举。
很显然,费曼是一位极端不平凡的智慧型人物,有着闪电般善于计算的头脑。我们可以从他生前的广泛兴趣,包括擅长打开保险柜、屡次智取安全人员、解读马雅古文字、以及在他自己本行学术上出类拔萃,获得诺贝尔奖等等,完全得到证实。然而这一切却仍不足以表达出费曼在其他物理学家与科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们一致认为,费曼是二十世纪最有深度、最有创意的思想家之一。
百分百的天才,百分百的丑角 杰出的物理学家兼作家戴森(Freeman Dyson, 1924-),在费曼早年从事发展一连串极重要观念的年代里,与费曼共事过。数年前戴森在他的一本书《从爱神到大地之母》(From Eros to Gaia)中提到了费曼。1948年间,戴森尚在康乃尔大学念研究所,他写给英国家中父母的家信内,特别谈到了费曼,他说:「费曼是研究所里一位年纪很轻的美国教授,半是天才,半是丑角。不过显然是他的高亢活力影响到这儿的物理学家跟学生,大伙儿都因为有他在而过得特别快乐。但是近日来我渐渐发现,他的内涵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
在戴森寄出了这封家书四十年之后,也就是费曼逝世的1988那年,戴森对人说如果能够星移物换,又再回到当年的话,以他后来对费曼的了解,他会在家书中另加上这么一段:「对费曼教授更恰当的描写应该是这样:他是百分百的天才,百分百的丑角。他内心的过人才智,与外在的嘻笑胡闹,绝不是人格分裂后展现的两个不相干部分……他的思想跟搞笑,根本就是一体的两面。」
戴森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费曼在课堂讲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机智都非常即兴自然,一点也不牵强做作。而且大多不是泛泛等闲可以模仿出来的,因此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费曼利用这种别开生面的表达功夫,牢牢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然而他却从不会因噎废食,因而扯离讲演的主题。费曼始终如一,整堂课都努力不懈的传授他对物理学的真知灼见。原来他是在笑闹声中,让听众把心情放松下来,才不至于心弦紧绷,深恐会面对难以掌握的数学表述及物理概念,而把自己吓得失去理性常态。
我们应该了解,虽然费曼确实喜欢上讲台作秀,喜欢成为大众注意的焦点,而且他也的确是一位上乘的演员,但表演并非他讲演的终极目的。他上台作秀的真正原因,不过是希望把自己对于基本物理观念的通盘理解,以及适切用来表达这些观念的数学工具,传授给台下听众而已。
单刀直入,画龙点睛 虽然搞笑似乎是费曼能够掌握听众注意力的最大关键,但是他之所以能很成功的传授那些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讲解方式非常直截了当。
事实上确乎如此,费曼似乎有某种非凡的能耐,凡事都能够一针见血,绝不浪费时间在跟人兜圈子胡缠。他认为那些空洞、玄奥、不切实际的哲学解释,根本就是无聊、没水准。甚至他对数学的态度也相去不远。他最不能忍受一些专门喜欢吹毛求疵、苛求数学上正确无误的人。但是他对于自己需要使用到的数学,必定会研究得精辟透彻,能够解说得头头是道。
费曼还有一项特质,就是从不人云亦云,依赖别人既有的判断。凡是他名下的东西,都必须经过他自己独立审慎思考之后,才会定案放行。也唯其如此,才使得他做研究工作或教书时所使用的方式,经常独树一帜,与以往或旁人所用者皆不相同。而且我们发现,凡是费曼与别人所使用的方式有相当大的出入时,我们大致上都可以确定,只要遵照费曼的方式,必然会使得你事半功倍、大有斩获。
唱作俱佳,气势夺人 费曼偏爱用言词与人沟通,是以他不轻易、也不经常拨冗写文章发表。在他不得不写出来的学术论文里面,虽然也透露出「费曼特质」,但多少总教人读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而只有在他上了讲堂时,才能够把他的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那部脍炙人口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基本上就是他课堂上的讲稿,经过两位同事雷顿(Robert B. Leighton)和山德士(Matthew Sands)事后整理编辑而成。在这套书的字里行间,读者犹可感受到费曼当年在课堂上唱作俱佳的音容笑貌。
这本《费曼的6堂Easy相对论》都是从那套书里选出来的。不过就事论事,纯就这本书来说,仍然拘限于转换成了文字的不得已,无法全盘烘托出课堂上的气氛来。我以为,读者若是想更完整的领略到费曼当年在课堂上所散发出来的夺人气势,就必须坐下来,听一听费曼的现场原音再现。在我们聆听之际,会顿时发现费曼语气中的一切直率、不恭,以及搀杂其中的幽默调侃,都变成了顺理成章,完全值得击节赞赏。
我们这回实在是很有福气,本书英文版外带了所选6篇演讲的录音,因此你只要买了书,可以马上试试CD,就知道我所说的一点不假。我甚至要在此大力推荐各位在阅读此书之前,至少得先听几段录音。因为一旦我们领教过费曼铿锵有力、震慑全场、机智诙谐的语调,配上他那道地的纽约市井口音,就再也难以忘怀。随后阅读书中文字时,他的声音会自然而然的随着我们的目光,在我们脑海中响起。
其实不管我们是否接着阅读本书,从CD中我们已经分享到费曼盛年时,在努力发掘一些支配我们这个宇宙一切自然现象的不凡定律时,所感受的强大震撼力量。
且听费曼如何诠释相对论 这本《费曼的6堂Easy相对论》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程度上略高于1995年亦由珀修斯图书公司印行的《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尤为甚者,这6篇讲义互相配合得非常错落有致、相得益彰,集合起来便成为对当代理论物理最重要领域的一套精采诠释。
此领域非其他,正是相对论。它的正式历史还很短,迟至二十世纪初年才突然闯进人类思维。如今一般人的观念里,只要提到相对论,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印象不外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两者直如焦孟,关系牢不可破。
不错,的确是爱因斯坦在1905那年首先明确且具体的发表了这个伟大的原理,从此替物理学研究开辟出另外一片天。但是实际上,相对论整体观念的形成不能只归功于爱因斯坦一人。在他之前,已有许多物理学家对此贡献良多,其中又以劳仑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与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1854-1912)两人最为知名。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之前,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这个当时犹在襁褓中的物理领域,其中绝大部分的基本观念。
除此之外,早于爱因斯坦出生之前数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与牛顿两人,在发展他们动力学理论的年代,就曾特地指出:一位等速运动中的观测者,跟另一位静止不动的观测者,两人所察觉到的物理现象应当完全相同。
这项观点被世人无异议接受了数世纪之久,终于碰上了一个棘手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在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马克士威发表他所发现的一些左右电磁场运作的方程式。由于光也是电磁现象的一种,因而这些方程式也规范着光的传播。依据马克士威方程,光速是一个定值。而人们又意外发现,不论朝哪个方向测量光速,实际结果都是无分轩轾。若援引古典力学的想法,此事实唯应在观测者保持静止不动时才会发生,而不该同样发生在观测者朝某方向做等速运动的情况下。
劳伦兹、庞加莱和爱因斯坦等人所揭橥的相对论原理,虽然本质上跟伽利略与牛顿的古典相对性原理不同,但同样暗示:一位等速运动中的观测者,跟另一位静止不动的观测者,两人所察觉到的物理现象确实完全相同。
然而,对新的相对论来说,马克士威方程与该原理能够并行不悖。而光速在任何情况下,量来量去都永远是同一个定值,无论方向也好、观测者本身的运动速率也罢,怎么样折腾都不产生影响,都与光速没有关系!
这中间原本看来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矛盾难题,如何竟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被物理学家奇蹟似的摆平了?且让我们听听无人可以模仿得了的费曼教授的精采诠释吧!
戏说对称 相对论大概是你我头一遭,开始感觉到对称(symmetry)这个数学观念中的物理力量。对称这个字眼人人都不陌生,比较陌生的是,如何能够依据一组数学式来应用这个观念?而这正好就是我们把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转换成一套方程式所需要使用的办法。
为了不牴触相对论原理,也就是要让静止不动的观测者与等速运动中的观测者所见到的物理现象完全一致,必须有一种所谓「对称变换」(symmetry transformation),才能把其中一位观测者所测量到的数据,转译成另一位观测者的数据。之所以称作「对称」,是基于两位观测者所看到的物理现象完全相同。对称的定义本来就是指:一样东西能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去看,外观完全相同。
费曼处理这类抽象事物的法门非常踏实,加上他灌输观念的独特技巧,使得没有特殊数学底子或是不擅长抽象思考的人,也能了解箇中道理之巧妙。
虽然相对论带领我们找出来许多以往未曾为人知晓的对称,一些更新近的物理学发展却告诉我们,某些原来认为是放诸宇宙皆准的对称,事实上恰巧异乎寻常。就像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三人向世人证明的一样,他们的发现,一时之间造成了物理学界极大的震撼。大家方才意识到,在某些基本物理过程里,满足某一物理系统的定律,跟那些满足该系统之镜像反射的定律,并不一定非相同不可。
事实上,当年在这种不对称性发现过后,为了能够解释这不对称现象,需要发展出一套崭新的物理理论,费曼就曾参与其事。因此他对此事的说明,特别显得戏剧化,他让一层层深不可测的自然奥祕渐次浮现出来。
善用向量微积分 跟随着物理学的长足进展,各式各样的数学表述也相继出现,原因是人们需要它们来表达新的物理定律。如果这些数学工具有幸遇到高手,被人很有技巧的适当调整过,而能够把它的表达效果发挥到极致,它就能使原本晦暗、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看起来豁然开朗,变得特别简单而容易理解。
向量微积分(vector calculus)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三维空间的向量微积分,原本是人们发展出来、用来处理寻常空间物理问题的工具。它在表达许多没什么特殊空间方向偏好的物理定律方面(诸如牛顿定律等)非常实用。换句话说,这类物理定律对于空间中的一般旋转运作,具有对称性。
费曼能使他的听众深切了解到向量记号的威力,以及如何用向量来表达这些定律底下蕴藏的观念。
不过相对论告诉我们,这些对称变换应该把时间也一併包含在内,因而我们必须要有一套四维的向量微积分,才能有效运算。费曼在讲演中,也把这套数学方法介绍给我们,原因是它提供了相对论的诠释之路。向量微积分不只是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必须视为同一个四维时空结构中的各种面向,同样的,能量与动量在相对论性的架构中,也必须视为一体的两面。
在物理学上,我们应该以一个四维时空的角度来看待宇宙的历史,而不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一个随着时光变迁的三维空间。这个新观念其实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不过这个观念的重要性,确实是叫人非常难以理解。当年爱因斯坦首次遇到别人提及它时,就相当不以为然。
介绍广义相对论最是精采 一般人心目中,时常错把爱因斯坦当作时空观念的始作俑者,事实上并非如此。最早主张这个观念的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技术学院念书时的师长,原籍俄国的德国几何学家闵考斯基(Hermann Minkowski, 1864-1909)。正式提出的时间是1908年,比庞加莱和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晚上了几年。
闵考斯基在一场着名的讲演里说:「从今以后,独立空间与独立时间,注定会逐渐销声匿迹,将来只会有一个空间与时间统合起来的东西,成为并保持为单独实体。」闵考斯基的这番预言原载于一本1923年的书中,后来论文被人选出重印,与爱因斯坦、劳仑兹、魏尔(Hermann Weyl, 1885-1955)的论文合辑成《相对论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一书。
费曼一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发现,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是从他对量子力学自创的一套时空解析方法中参悟出来的。时空对费曼一生的学术研究,以及对整个近代物理来说,无疑都是极端重要的。也因此,费曼在讲演中不遗余力,大力推销时空观念,再三强调它们的物理重要性,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对论并非空洞、虚构的哲学,而时空亦非仅止于数学表述而已,它的确是你我所生活的这个浩瀚宇宙中,一样最基本的成分。
当爱因斯坦克服了他开始时的排斥心态,习惯了时空观念之后,他把这项观念全无保留的纳入了自己的思维,于是时空观念成了他后来把狭义相对论(等于由劳仑兹、庞加莱与爱因斯坦合创)推广成一般人所谓的广义相对论时,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时空变成弯曲的,不再是平直的,而且他还能够把重力现象一起併入这种弯曲时空之中。
显然这是一些非常难以了解的观念。在这本书的最后一讲里,费曼并没有试图搬出一整套用以呈现爱因斯坦理论全貌的数学表述来,他所给的是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描述,并精心穿插一些引人注意的比拟,目的就是让听众能够避重就轻,弄懂理论中主要的观念。
在所有的讲演中,费曼特别注重保持词意的正确性。每当他所作的简化或所用的比拟有可能被误会,甚或有误导成错误结论的危险时,他几乎总是设法把所说的词句加上一些限制跟修饰。
就此而言,我倒是觉得他在简化描述广义相对论、讲解爱因斯坦场方程式时,省略了一些该有的修饰。因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里,重力的来源,即所谓「有功」(active)质量,并不仅只跟能量相同(由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 = mc2 得来)。换言之,此重力应该来自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加上所有力之和,而后者即是重力的向内加速度的源头。我认为只要加上这一点修饰之后,费曼的描述就可以称得上无懈可击,是对这个物理学中最美丽且最能独当一面的理论的一篇最佳介绍。
授业风范,无人能及 虽然费曼毫不保留的指明,他的讲演对象是有心成为物理学家或已经走向物理职涯的学子。但是对其他从没有想到要变成物理学家的人,一样也能受益于他的这些讲演。
费曼一生深信不疑(而我亦心有戚戚焉),依照现代物理学中已知的基本原理,把有关我们这个宇宙的知识传授给一般大众,远较照本宣科的教书生涯重要得太多,且让人更有成就感。甚至于在他的晚年,参与「挑战者号」太空梭失事调查工作时,他在全国联播的电视节目上,匠心独运的证明给大家看,那场失事的原因并不扑朔迷离、莫测高深,而且说出来即使一般老百姓都可以了解。他在镜头前当场示范了一个既简单又令人心服的实验,说明了太空梭上的橡皮环遇冷变脆的情形。
表面上的他,无疑是位杰出演员,有些时候甚至客串小丑。但是大方向上,他的目的永远是严肃的。而哪儿还有比深一层了解我们宇宙间的自然现象,更为严肃的目的呢?在传授这项知识的成就上,无人能及费曼!
潘洛斯(Sir Roger Penrose, 1931-)
英国牛津大学数学教授,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专家,1988年与霍金(Stephen Hawking)同获物理学界着名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潘洛斯也是认知科学专家、知名的科普作家,着有《The Emperor's New Mind》、《Shadows of the Mind》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