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真心,直尋本性,
讓禪修遍一切處,晝夜六時,恆時用功,以擦亮這顆靈光獨耀的本覺心!
資訊爆發的時代,人們總是無時無刻接收著難以數計的訊息,快速求新求變的年代,也默默培養瞭紛擾雜亂的心緒。也因此,寜靜、自在、安然的心境,在此時此刻卻顯得更重要而彌足珍貴。
本書為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闊彆多年之後的新作,書中總分為兩篇:禪修入門篇與祖師悟道篇。悟因長老尼用盡一生的氣命,以其實修的經驗,將自己最平凡且樸實的修行過程與大眾分享,讓大眾知道修行的本質與必要;法師慈悲開示中,認為人生一大事因緣,莫過於要息滅煩惱、瞭脫生死、並成佛作祖。其次,《六祖壇經》裏祖師大德們的機鋒之對,開顯佛法轉識成智而契入本性的智慧,以明禪宗「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本體。而法達禪師、誌誠禪師、誌徹禪師、智常禪師、神會禪師、以及行思禪師的公案故事,也真切地反映著祖師印心的開悟過程,處處是契機、時時是修行的事實。
禪修要能「明心」,要能念念瞭瞭分明,讓自己從散亂紛擾的心,沉澱而寜靜下來,並在紛亂之流裏找到安住點,其安住的方法是「覺知不住,迴到當下」,隨時都要用功,在每個時刻、每件事情上用功,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莊嚴、清明與平衡。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能在每一個當下,提起眾生本有的覺性,動靜皆能覺知清楚而「迴到當下」,這是這個時代消除煩惱的好方法。
悟因長老尼平實的實修開示集錦,對現代深陷忙碌的大眾而言,猶如醍醐灌頂的甘露,為煩惱熾盛的大傢,灌注一劑清涼。因為禪修純熟後,專注力提高,能有足夠的清明來對治散逸的雜念,如此抉擇力與判斷力會愈來愈明確,無上的智慧自然就會從中顯發齣來。如此,禪修可以說是這時代一項無價的高投資!
序
禪修入門篇
〈雁過長空〉
從觀呼吸開始
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禪修要發菩提心
覺知不住 迴到當下
道遠乎哉?
〈眾水含月〉
憶佛 念佛 見佛
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喚醒藏在身體裏的覺知
修習端正法,建立正知見
活齣「活的生命」
身安道隆
如實知
禪的經偈
你從哪裏來?
祖師悟道篇
〈霽月光風〉
不求餘物 惟求作佛
神秀偈—時時勤拂拭
惠能偈—本來無一物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
迷時師度 悟瞭自度
我為法來 不為衣來
不思善不思惡
為法忘軀
風動旛動
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
隻解塑性 不解佛性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寶月流輝〉
心悟轉《法華》的法達禪師
盜法而來的誌誠禪師
徹悟「常」與「無常」的誌徹禪師
解謎團現靈光的智常禪師
弘揚曹溪頓旨的神會禪師
不為聖諦的行思禪師
撥雲見月,「見月」一詞還得從「指月」講起,這是齣自《楞嚴經》中,佛陀告訴阿難的一段話:「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佛陀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為的是要讓行者悟入第一義諦;淨除諸多障礙,直到見證到自己本來麵目的那一刻,即是撥雲見月的一刻。
禪修靜坐是佛陀的教學方法之一。禪坐可遠溯至西元前五世紀前後的印度,當時印度許多宗教,如婆羅門教、耆那教,都以靜坐冥想作為修持方法。不同於其他宗教,佛教更強調智慧的重要,亦即禪修是為瞭理解緣起、苦、無常、無我等基本教義而達至解脫,也就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乃至「八正道」所揭示的修學階次與要義。
四念住是佛教根本修行方法,從身、受、心、法四個麵嚮,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一般會從盤腿專注於呼吸(又稱安般)開始,進而專注於身、受、心、法四種對象,觀察其起落相續狀態,進一步體驗到緣起實相。也由於佛教將打坐到進入三昧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細緻地分為「止」、「觀」等階段,因此,也産生瞭四禪八定等禪定階段與成果的係統。禪修的範疇和意義不斷擴大,後世部派或宗派也就開發瞭各自不同的禪修技巧,像是數息、內觀、慈心觀、四界分彆觀、念佛觀、參話頭、默照等。
針對禪修的方法以及詮釋的宗派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菩提達摩傳來中國的禪宗。達摩祖師約莫於中國劉宋時期(420-478)從海道來到中國,之後傳法慧可,再到被推尊為六祖的曹溪惠能(713卒)、百丈懷海(814卒),之後至唐武宗會昌法難(845)前後,這四百年間,印度禪法逐漸適應中國文化而成為興盛、獨樹一幟的「中國禪」,是中印文化融閤的禪,不僅帶動中國哲學、藝術的發展;唐代時期建立的漢字文化圈如日、韓、越等區,也深受其影響;至近代,「禪」(Zen)也與世界思潮呼應,在歐美地區有其新的演繹與運用。
禪,本來就不限於達摩所傳,隻要重於內心持行,為修道主要內容的,就是禪。但是,禪宗影響力這麼深遠,達摩祖師對修行的看法到底是什麼?是必須要認識。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裏提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齣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趣入菩提道,不外乎有兩條修行徑路,一是悟理(理入),一是修行(行入)。什麼是「理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凡聖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瞭。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彆,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理入,從理上悟道、入道。是「藉教悟宗」,也就是依「教」去悟入的。藉什麼「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瞭。」要深信一切具有生命、有知覺的有情皆「同一真性」,是具足佛性、法性、覺性——法性即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空性當中還具有覺性。要深信人人都有佛性,是同一真性。
人人都有佛性,為什麼不受用?「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瞭。」這個說明同《楞嚴經》:「皆由客塵煩惱所誤。」煩惱、妄想就是客塵。「客」是客人,打妄想這念心,塵勞境界這念心,就是客。「若也捨妄歸真」,假若能夠捨棄妄想,迴歸真性;去除客塵、妄想,就可返本還原,迴歸自己的清淨法身。例如,打坐時,起妄想時,不要理它,繼續專注你的所緣,心不動,這就是能作主,就是主人。心能作主,就能返照自心,能夠突破妄想、執著。
我們的心像日、月一樣,時刻都有光明。忽然變暗瞭,不是因為日、月失去光明,而是被雲霧所遮,隻要遮雲撥開,它的光明依舊。此一心性本具光明,現在為什麼沒有?就是被妄想、煩惱所覆蓋,因而不能顯發它的光明。所以,就在無明煩惱當下一心,就真性具足,當下即是,無二無彆。
從「凝住壁觀」下手。此時凝心、安心、住心,從依言教的聞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彆,寂然無為」,當下這一心瞭瞭分明、寂照不二就是與理相應、相符,此刻沒有分彆,一念不生,如同六祖惠能對惠明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即是明上座本來麵目。」這念心一想到善、想到惡,就是分彆;不思善不思惡,但是,瞭瞭分明,「名之理入」。到這裏就是如智不二的般若現證。
悟瞭還要行入──發行。「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事上就是行,有四種方便的入道行門。「其餘諸行,悉入此中」,所有八萬四韆行門都含攝在這四種行門當中。這四行都是從實際的事行進修,前三行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和諧共存,無論是個人或佛教,在世間行事,要不違世俗,恆順眾生,從剋己中去利他。稱法行是「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而行六度。所謂「行菩薩大行而無所行,攝化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從利他中銷融自己的妄想習氣。所以,什麼是禪修?像這樣的處世修行,纔能真正的自利利他,莊嚴無上菩提。達摩祖師所教授的,如同印順導師註解:「精要簡明,充分顯齣瞭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麵目。」
這本書輯錄自二○一四年至二○一八年,我在香光尼僧團封山禪修的開示,讀者會一直感受到「理入」與「行入」兩個概念穿插而行。香光尼僧團是以漢傳大乘佛教為本質而開展的比丘尼僧團,在個人理入精進同時,也在團體事相的行入上磨練;不僅留意念念心的妄想清淨,也關注整個佛教界、社會的宗教需求——除瞭原本的教育文化誌業之外,香光尼僧團近年也嘗試一些跨領域、跨學科的弘化,如開設國小兒童心智教學課程;安養院陪伴老人晚緣計劃;與世界藝術大師閤作帶動桃園偏鄉國小學生的藝術素養;我也親自領著僧俗二眾至印度、馬來西亞、緬甸、中國、美國等地,與當地佛教團體或宗教文化單位交流閤作。但是,不變的行程是封山禪修,每年的十一月份,香光尼僧團所有僧眾此時都要用功,絲毫不耽擱。
最後,還是迴到佛陀對阿難開示的場景中,《楞嚴經》之所以啓講,是因為阿難遭遇修行生涯中最大的考驗與挫摺。當然,此時的阿難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再麵臨什麼樣的睏難,佛陀隻是這麼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你順著我手指的方嚮,就會看到月亮。如果沒看到月亮呢?希望你讀完這本《撥雲見月》後,能夠生起這樣的信心:月亮一直都在,不過是一片雲彩,揮一揮,帶不走什麼的。
悟因
二〇一九年九月 序於 香光山
這本書的書名《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光聽就很有畫麵感,很符閤颱灣人喜歡帶點詩意和文化底蘊的命名方式。我個人一直以來,對於各種宗教的哲學思想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特別是東方哲學,像是佛教的禪宗,總是讓我覺得充滿瞭深邃的智慧。不過,很多關於禪宗的書籍,不是太過學術化,就是太過宗教化,對於我這種隻想從中汲取一些生活智慧的讀者來說,有時候會有點難以入門。 我特別好奇的是「祖師悟道故事」這幾個字。佛教的祖師們,像是達摩、慧能、馬祖、百丈等等,他們的傳奇故事一直都讓我很著迷。我總覺得,這些高僧大德在艱睏的環境中,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最終達到開悟的境界,這背後一定有著許多我們凡人難以想像的歷練與頓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故事的細節,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描繪齣他們是如何麵對考驗,如何通過修行來轉化內心的執著。 尤其我很有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連結「禪修」和「祖師悟道」這兩者。禪修,我們現代人比較常聽到,指的是一種透過觀照、練習來達到心靈平靜的方法。而祖師悟道,則更像是生命中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一個覺醒的瞬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說明,祖師們的悟道,是透過瞭怎樣的禪修實踐,或者說,他們的悟道,又是如何闡述瞭禪修的真正意義。希望它不是單純的講述歷史故事,而是能夠帶有實際的啟示。 我在想,一本好的禪修書籍,除瞭能教導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通透」的感覺。就像「撥雲見月」一樣,當我們內心充滿瞭煩惱和疑惑,就好像被烏雲遮蔽,看不清前方的路。我希望這本書能透過那些生動的祖師故事,幫助我們看到,原來智慧的光芒一直在,隻是被我們的雜念遮蔽瞭。我期待書中有一些故事,能讓我在讀完後,感受到內心的豁然開朗,即使隻是片刻的明晰,也已經是很棒的收穫。 總體來說,我對這本書的初步印象非常正麵。它讓我感覺到,這是一本能夠結閤歷史傳承與個人修行的書籍,並且用一種比較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不說教、卻充滿智慧的筆調,帶領我們一同走進祖師們的修行世界,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在這紛擾世界中的一份安寧和清明。
评分收到這本書《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的資訊,我真的感到很興奮!我本身就是一位長久以來對佛教,尤其是禪宗,懷抱著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禪宗的智慧,那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說法,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但要真正理解和實踐,卻又覺得有些高深莫測。市麵上談論禪宗的書不少,有些過於學理,有些則流於形式,真正能讓我感覺「觸及」內心的,其實並不多。 書名「撥雲見月」,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能夠透過閱讀,將內心的迷霧驅散,看到清澈的月光。這正是我所期待的,一種能幫助我理解禪修究竟是怎麼一迴事,以及祖師們是如何透過修行,達到那種超脫的境界。我特別好奇作者在「祖師悟道故事」的部分,會如何描繪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走到最後的覺悟?這中間的過程,必然充滿瞭艱辛、考驗,以及不可思議的轉摺。 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故事的細節,不隻是呈現他們最終開悟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禪修在實踐層麵的意義。例如,祖師們是如何運用禪修來麵對生活中的睏難、人際關係的挑戰,或是內心的煩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讓我們這些在現代社會中打滾的眾生,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禪修,並將這種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 我認為,一個好的禪修故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命的感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透過生動、有血有肉的文字,讓讀者感受到祖師們的慈悲、智慧與堅毅。當我閱讀的時候,能夠像親身經歷一般,去體會他們的心路歷程,從而激發自己對修行的渴望。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禪修有一個更深刻、更貼近的理解,甚至因此而開始實踐,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穫。 總結來說,我對《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充滿瞭高度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是一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不失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書籍。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溫柔而有力的方式,引領我走進禪宗的智慧世界,從祖師們的故事中,找到撥開迷雲、見到明月的路徑,並在自己的生命中,也種下一顆覺醒的種子。
评分聽到《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這本書,我個人覺得書名就取得非常貼切,而且充滿瞭詩意。在颱灣,大傢對於心靈成長、宗教哲學的議題一直都抱持著比較開放的態度,尤其像佛教禪宗這種強調實踐和內省的學說,更是吸引瞭不少人。我本身就是一個對這類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常常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生活、提升心靈品質的書籍。 書名中的「撥雲見月」,讓我聯想到一種經歷迷霧、最終看到清晰景象的過程,這正是我認為禪修或任何一種心靈修行的目標。而「祖師悟道故事」,則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畢竟,佛教傳承瞭這麼多年,有很多偉大的祖師們,他們的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考驗的傳奇。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挑選這些故事,又會以怎樣的角度去詮釋。 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在描寫「祖師悟道」的過程中,是否能夠觸及到那種「豁然開朗」的瞬間。這種瞬間,通常是通過長期的修行纍積,然後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爆發齣來。我想,書中應該會透過這些祖師們的真實經歷,來展示禪修是如何幫助他們放下執著、看清實相的。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原來智慧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可以透過實際的練習,逐步體會和顯現的。 而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比較實際的啟示,而不是流於空泛的說教。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應用到生活中的智慧。如果書中能夠透過祖師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麵對挑戰、處理情緒、與人相處,那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種「原來如此」的啟發,並能將這種智慧帶迴到自己的生活中。 總體來說,《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能夠兼具深度與廣度,並且具有啟發性的讀物。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從祖師們的悟道傳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與清明,也學習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活齣屬於自己的智慧人生。
评分哇,最近在書店無意間翻到這本《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意境,彷彿能穿透迷霧,看見真實的月亮。我本來就對禪修和佛教故事有點興趣,但通常市麵上談論禪修的書,要嘛太理論、太艱澀,不然就是太過平淡,缺乏一些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我猜測它應該不是那種講述學術研究或單純的修行方法,而是透過一些生動、鮮活的案例,來闡述禪修的精髓。 我特別好奇的是「祖師悟道故事」這部分。我們都知道,佛教傳承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祖師大德,他們的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考驗的傳奇。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從這些祖師們的真實經歷齣發,探討他們是如何在生活中、在麵對種種磨難時,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會不會有像六祖惠能那樣的頓悟,或是臨濟義玄那樣的棒喝?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淺齣地描繪這些場景,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從中汲取一些力量,學習如何在塵世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 而且,我一直覺得禪修這件事情,常常被誤解成是一種逃避現實、或是需要閉關苦修的苦差事。但其實,我更傾嚮於認為禪修是一種在生活裡活齣智慧的方式。如果這本書能夠透過這些祖師的故事,展現禪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如何在麵對人情世故、工作壓力時保持一顆清明的心,那就太棒瞭。我期待能看到書中是如何將高深的佛法,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也能去嘗試的實際應用。 我認為,一個好的故事,除瞭情節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和反思。我希望這本書中的故事,不隻是單純的敘述,而是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睏惑與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或許能從祖師們的經驗中,找到解決自己煩惱的線索,或是體會到一些自己從未察覺到的生命真諦。如果作者能夠將禪修的智慧,巧妙地融入這些祖師的傳奇故事裡,讓讀者在讀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被啟發,那就真的非常成功瞭。 總之,我對這本《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讀物,能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智慧的啟迪。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在選取故事時,是如何權衡傳奇性與實用性,又如何去解析這些祖師的悟道過程,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指引,而不是流於空泛的說教。如果它能讓我對禪修有全新的認識,甚至激發我實際去嘗試,那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這本《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光是看書名就覺得很有質感,很吸引我。我本身就是一個對心靈成長、自我探索很有興趣的颱灣讀者,平時也偶爾會接觸一些跟禪修、冥想相關的書籍或資訊。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步調太快,壓力太大,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在尋找一種能夠讓自己慢下來、沉澱下來的方法。而禪修,在我看來,就是其中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我特別被「祖師悟道故事」這幾個字所吸引。我們知道,佛教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偉大的祖師大德,他們的故事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而且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去呈現這些故事?是比較偏嚮歷史考據,還是會加入一些比較文學化的詮釋,讓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我希望作者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既尊重歷史,又能讓現代讀者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智慧。 而且,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把「禪修」和「祖師悟道」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我理解禪修是一種訓練心靈的方法,而悟道則是修行的一個高峰。我想,這本書應該會透過祖師們的親身經歷,來闡述禪修在幫助人們達到悟道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會不會有類似公案的精彩對話,或是祖師們在修行中遇到的種種考驗與轉化?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原來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和觀照來逐步顯現。 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帶來啟發的書籍。我希望這本書中的故事,不僅僅是講述別人的經歷,更能讓我們反觀自身。在閱讀祖師們的悟道故事時,我們或許能從中看到自己內心的掙紮和執著,也能學習到他們是如何突破這些障礙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禪修有更深入的理解,甚至激發我去嘗試,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總而言之,《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這個標題,已經成功地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我期待它能是一本,既有深度的智慧,又有溫柔的力量,能夠帶領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同撥開內心的迷霧,看見屬於自己的那片清明澄澈的月光。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能夠伴隨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寧靜與智慧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