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导论
本书主要梳理发生在台湾的摄影艺术之进程,除台湾人自身之外,还包括非台湾籍的外国人拍摄台湾,与旅居国外的台湾摄影家的摄影作品,作为主要书写的内容与风格分析。有鉴于摄影技术虽起源于西方,但其演变是全球性的,台湾摄影艺术圈难免受到西方摄影的影响,即使处于远东的台湾在起步上较晚,以急起直追之势获得赞誉的台湾摄影家不在少数。谈起西方摄影术的发明,可以回溯至针孔与暗箱(camera obscura)成像原理之外,成功留住影像则是法国尼叶普斯(Joseph Nicéphor Niépce, 1765-1833)于1827年在伦敦公开介绍他经过十几年研究的日光摄影法(自1816年开始着手研究),在白蜡版上涂布沥青后置入暗箱,历时三天各八小时经太阳光曝晒后,完成首张由自家窗口所得到实景的照片。
1829年他同意与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aguerre, 1787-1851)合作,死后由其子(Isidore Niépce, 1795-1868)继续与达盖尔合作,将此技术改良,曝光时间大量缩短至三十分钟以内,并且由当时赞助研发的众议员弗朗索瓦‧阿哈贡(François Arago, 1786-1853)以达盖尔之名命名为「Daguerreotype」(中译为:银版摄影术)并提供科学保证金给发明者,最后在1839年8月19日向公众公布银版摄影术,使得从此摄影可以被广泛运用。同期间,英国摄影之父塔尔伯特(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于1841年公布卡罗摄影法(Calotype),是可以让影像由负转正并可重复复制影像的负片,不但解决银版摄影术显像是左右相反的正像,也成了后来暗房沖印成像的原理,以及可大量复制达到传播的功能。时序来到1881年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 发明简易沖印的胶质底片和轻便相机,摄影术成了一门男女老幼皆可以操纵的创作工具,直到1975年柯达公司发明第一台数位相机(Digital Camera),摄影进入数位成像的时代,几乎终结传统底片的运用,到了2000年日本夏普(Sharp)公司发明具有拍照功能的行动电话,澈底改变摄影作为艺术的定义,形成「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文化现象。
至今无论是Facebook、Twitter、Flickr或是Instagram等社群网站,无时无刻都有人从世界各地上传摄影影像,成为全球性的风潮,号称电子科技王国的台湾也不落人后,使得摄影这门技术达到不仅为绘画艺术服务,也成为可以独立论述的摄影艺术。本书从众多台湾摄影史专家的说法、摄影相关评论与西方影像理论书籍,以及重要的摄影美学专书、摄影集和展览目录等参考文献,釐清台湾近代摄影艺术史的发展,并且按照台湾政治背景的转变,或是摄影风格的演变,或是数位化以后影响创作思维,依照时序耙梳代表性的摄影家及其作品,总共分成七大章,从银版摄影术、写真古典技法、写意沙龙摄影、写实摄影、纪实摄影、报导摄影、现代意识摄影、心象摄影、美术摄影、女性摄影、专题摄影、观念摄影以及造像摄影等类型,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与衍生各种风格形式,整理出一部台湾近代摄影艺术史概论。
第一节 台湾摄影史各家说法
对台湾摄影历史比较正式的研究出现在1985年,由当时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请吴嘉宝主事,组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整理工作」小组,他将台湾摄影史从1850年代起至1990年代止,分成七个时期:
第一、引入期:从约莫1850年清朝末期,摄影术被引进台湾至日本接管台湾为止,这段期间摄影术主要被西洋传教士和日本人应用在记录台湾的风土民情。
第二、记录期:从1895年日本殖民台湾起至1920年左右为止,这段期间摄影术主要被日本政府、学者、民间出版机构用来调查、记录、整理、研究台湾的风土人文。
第三、第一培土期:从1920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为止,这段期间台湾本土摄影家从台湾内外(此时期的「外」,主要是从日本与中国)吸收有关摄影和艺术的知识、技术和观念。
第四、第一开花期(又名:沙龙摄影全盛期):从台湾光复初期1950年至1960年代中叶止,当时推广摄影运动,各种画刊、新闻摄影、摄影杂志、摄影班、与摄影团体纷纷创立,同时是沙龙摄影在台湾摄影史上的全盛期。第五、断层期:从1960年代中叶至1970代中叶为止,这段期间因受到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出现反传统虚无的思想,产生「反沙龙传统」的摄影团体「V-10视觉艺术群」,以超广角镜头、粗粒子、高反差等规则,表现荒谬、前卫的现代主义思想,成为他们统一的摄影语言。第六、报导摄影全盛期:从1970年代中叶至1980年初止,这段期间唯美沙龙摄影形式渐渐式微,改以台湾本土各地的民间生活为主要的影像内容,泛称为报导摄影的全盛时期,大众传播媒体近乎无条件、一面倒地认同「回归乡土」和本土化的摄影观点。以及第七、第二培土期:从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初期为止,解严后的台湾从一切的禁忌中解放,人民开始真正的得到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社会资源不再被少数团体、意识形态、媒体垄断,沙龙、报导摄影之外的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终于得到更多的发表空间和流通的管道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摄影术的应用更是繁花齐放。
1986年张照堂在完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二十世纪四〇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五〇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六〇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安定、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陈顺来、黄东焜、吴永顺、李悌钦,以及三位人间视角的黄淮泗、施安全与陈古井等三十三位摄影者,创作年代从二十世纪三〇年代到八〇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六十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大量梳理文献下,仍清晰地呈现出台湾写实摄影前行者的纯真面容与对影像的无比执着,也见证了上一代前辈摄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与魅力。这趟旅程于1988年结集出版《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上、下两册,而后于2015年改版重出。这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第一次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并且受到众多的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
另外,张照堂1992年发表一篇会议论文〈光影与脚步—台湾写实摄影发展报告〉,试图以编年史的方式,为台湾从1940年代到1990年代的摄影史,进行整理与回顾。他指出台湾在清朝占领期间1860年开埠,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人约翰‧汤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1871年4月抵达当时的打狗(今高雄) ,进行有计画性的拍摄计画,他从打狗启程,再至台湾府(今台南),接着徒步至六龟山区拍摄原住民生活场景,留下见证台湾早期风貌的史料。1875年沈葆桢实施「开山抚番」工作,留下大量有关原住民的纪实摄影。日治时期(1895-1945)无论是日本官方摄影家、人类学家或是台籍摄影爱好者,主要拍摄的素材内容分成四大项:第一、有关军政、社会、生活、建筑、景观等宣传或记录性档案;第二、人类学家对原住民的田野调查;第三、对台湾人物、风景的影像创作;以及第四、照相写真馆有关肖像、景物的留影存证等。 属于由台湾摄影家建构的台湾写实摄影史,则分成十年一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940年代的调整与开创、1950年代的实践与尝试、1960年代的落实与推展、1970年代的反思与回归、1980年代的凝聚与关怀、至1990年代的个人追寻与多导向开发。
根据黄明川在〈台湾摄影史简论〉一文中,简单将清朝与日治时代的台湾摄影史分成六个面向来谈:(一)旧相机的视觉焦点:将原住民与台湾山岳的多重面貌,透过清代洋人的相机,呈现台湾早期的一丘一壑。(二)黑白时代的时空条件:从银版摄影术谈起,转印成相后类似绘画,因此从早期插图中,很难猜定谁在台湾拍下第一张照片。(三)是谁首先拍下台湾:1848年英国政府增派海军中将戈尔登(Lieut. M. Gordon, 1818-1848),到基隆附近检验含煤地层,有无拍照不得而知。 而美国舰队司令官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也命令两艘铁舰,从琉球南下至基隆调查矿产,该军舰上配有两名银版摄影家,因此照相机登陆台湾,推测不晚于1852年 。(四)商业摄影家、传教士与洋商:1871年首位来台的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生,基于欧洲购买者的视觉习惯,要求被摄者摆出欧洲人的姿态,经常具有古典油画的构图。至于1871年底来台的传教士乔治‧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记录的内容,较属于生活层面。洋商在台拍照的用途,多属家族欣赏,和做生意用,内容如:全家福、楼宇、洋行,附近街区景观等。(五)战争摄影:1866年至清朝割让台湾三十年间,台湾发生不少军事冲突,确定有留下记录战争的照片,如:1874年日军入侵南部牡丹社,日军配有两名从军摄影师,分别为松崎晋二和熊谷泰,使用溴化银乳剂溼版晒印法。到了1884年清法陆海军事战斗,法国东洋舰队司令官孤拔(本名:阿梅代‧库尔贝Amédée Courbet, 1827-1885,中国史料称之为法国提督孤拔),使用柯达公司1882年改良的胶质底片,记录炮战的过程。日军根据「马关条约」,占领并扫荡台湾,从基隆登陆,至重要村落搜索、逮捕、斩首等流血冲突行动,被详细记录拍摄下来。(六)日本相机与殖民心理:1905年之后,日制手提相机流入台湾,1915年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派遣森林治水调查队,和山林课陆地测量部,登高至中央山脉测定山脉地理,山岳摄影自此有新的境界,最着名是冈田红阳拍摄《台湾国立公园写真集》。此时,除了山岳摄影之外,还有以原住民为对象的异俗摄影,鸟居龙藏及铃木作太郎为主,他们近距离拍摄原住民的起居生活。以及第三种带有政治宣传意义的照片,各种新的办公建筑、宾馆官邸、街市铁道、港口糖厂、博物馆公园等,视为殖民建设的成果。此期间出版最多有关风景名胜的摄影集至少六十九本,其次是台湾山岳,共有十七册,另有七本专以原住民为主的民俗人种研究、产物劝业也有七本左右。(七)第一位台湾人摄影家:洋人与传教士不算的话,1931年第一位真正至日本学摄影的彭瑞麟 ,1932年返台后,在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开设「亚圃庐写真馆」,原日文名「アポロ」(希腊神话日神Apollo阿波罗)摄影馆,并开办「写真讲习」授课,留下珍贵的工艺写真。
根据王雅伦在《1850-1920法国珍藏早期台湾影像》书中指出,她在法国奥赛(Orsay)美术馆的资料档案室,发现有一张记载拍摄时间为1850年(比1852年更早),疑是台湾最早的影像,图像内容是一对原住民男女(可能是夫妇)站立的全身像,照片下端记录是「盐化银洗相法」(Salted Print),但没有拍摄者的标示。 在清领时期,英国海关负责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Pickering,1840-1907,又译毕麒麟,在台时间1863-1870)在1898年出版《老台湾》,书内图像主要由约翰‧汤姆生拍摄,或是当年驻台的洋人或洋商所拍摄的纪念照(1860年起),易言之,现存台湾早期的摄影影像,除汤姆生是专业摄影家之外,主要则是洋人传教士或洋商所摄,另一部分是十九世纪的地理学家、人类学家、日籍人士等所拍摄。散见于下列书籍:(一)约翰‧汤姆生《中国及其子民图录》(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Its People, 1873-1874)、(二)中法战役随队军官摄影师《法军侵台始末》(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三)卡密尔‧英伯–于雅特(Camille Imbault-Huart)《台湾岛之历史与地志》(L’î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1893)、(四)乔治‧马偕《台湾六记》(From Far Formosa,1895) (五)必麒麟《历险福尔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 1898) 、(六)戴维森(JamesWheelerDavidson, 1872-1933)《台湾岛之过去与现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以及(七)日本征台后的众多写真帖(1895-1945)。总之,王雅伦将1850年至1920年台湾历史影像分成三大类:(一)约翰‧汤姆生镜头下的台湾原影;(二)历史的镜子、影像的记忆—汉学大师卡密尔‧英伯–于雅特眼中的老台湾;(三)异俗摄影与明信片的流行—殖民时期的影像情境。 摄影影像的种类繁多,翔实记录了台湾居民生活型态、地理环境、港口地形、风土民情与人种等,这些历史影像可说是人类珍贵的资产。
根据原亦艺术公司1998年6月出版的《台湾摄影年鑑综览:台湾百年摄影〜1997》,此书分成六大单元:第一单元、台湾摄影发展概述:从1871年至1998年台湾摄影记事,收录台湾摄影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事件,包括摄影交流、摄影活动、人物动态、摄影教育、摄影市场、摄影展览、专论及出版、摄影议题、摄影团体、摄影研习等,并且按照编年史的方式,逐条列出。另外,还收录八篇文论:〈光影与脚步:台湾写实摄影发展报告〉(作者张照堂)、〈忽近似远:一世纪台湾老照片显影〉(作者王雅伦)、〈写真相片作为一种意象与语言:谈日据时期的台湾摄影写真发展〉(作者赖志彰)、〈为我们的影像历史洗尘〉(作者张苍松)、〈寻找台湾文化的历史座标:创造时代映像摄影杰作〉(作者简永彬)、〈台湾早期摄影发展过程中的鹿港:「二我写真馆」〉(作者林焕盛)、〈肖像写真馆:林写真馆〉(作者张照堂)、〈黄再德写真馆〉(作者陈福祺)。第二单元、摄影人创作图录:分类刊登摄影作品,分成写实摄影、风景摄影、心象摄影、生态摄影、花卉摄影、人体摄影、专业摄影以及数位影像创作,并附有姓氏笔画排序的摄影人档案。第三单元、台湾摄影专题的论述:从各种面向谈论摄影的短论,共计有十二篇:〈历史影像所显现的真实〉(作者黄光男)、〈从中国的写意摄影谈画意摄影的创新〉(作者周治刚)、〈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作者陈葆真)、〈从典藏摄影家作品谈摄影风格〉(作者康台生)、〈台湾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的互动〉(作者庄明景)、〈台湾的摄影道路是无限宽广的吗?〉(作者纪国章)、〈国内摄影作品市场及收藏概况〉(作者李逸尘)、〈PORTFOLIO摄影典藏的收藏观念〉(作者萧多皆)、〈台湾摄影艺廊的更迭〉(作者陈宗岳)、〈台湾的古董相机收藏风潮〉(作者陈宗岳)、〈浅谈数位影像的新趋势〉(作者林君勇)、以及〈摄影家与着作权〉(作者萧雄淋),从不同角度解读台湾摄影。第四单元、摄影面面谈:列举十二场对于台湾摄影具有重要性的座谈会。第五单元、摄影资讯:举凡文教机构与团体,展览、收藏、奖项、杂志、出版、专论等等资料查询,最后第六单元、摄影相关通讯录:提供摄影人名录与专业摄影资讯。总之,这本书提供给想要浅读或深掘的人士,许多宝贵的资料与图片。
简永彬在《凝望的时代In Sight:日治时期写真馆的影像追寻》 序文中,将台湾早期摄影史整理成三个方向:(一)台湾摄影源流初探—摄影术的初登场:没有实际照片出土前,只能臆测发生在1870年至1880年间,最着名是约翰‧汤姆生所拍摄溼版作品及马偕博士在台传教与医疗所留下的影像。虽然中国早在1840年林箴在美国出游时,买了一套银版摄影器具,但是无法确定1850年至1860年期间,有没有台湾人去厦门或香港当学徒,或是1852年至1854年间广东人罗森曾担任美国银版摄影家布朗(Eliphalet M. Brown, Jr., 1816-1886)助手,一同随美国东印度舰队前往日本及台湾北部。(二)殖民政策与日本相机:1895年日本依「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对台进行扫荡抗日义勇军及理蕃 政策,大量出版的写真帖 ,多数为当时的总督府所属机关印制或监制,拍摄目的有学术研究、活动宣传、人物纪念、战士记录、风景刻画、建筑成果等。由台湾人主持的写真馆则大约是在1901年设立,有鹿港的「二我写真馆」与台中的「林写真馆」,大多拍摄台湾人家庭式合照纪念或肖像照。日治时期,台湾人陆陆续续有上百人赴日本学习摄影,回台湾之后,纷纷开设写真馆,特别是彭瑞麟办学,传授特殊的写真技法。(三)影像风格的主张和实践:对于影像风格精益求精分成三方面:1. 光源运用上的成熟趋向、2. 修整底片技术的运用与演变、3. 特殊技巧的开发。写真馆除了棚内拍摄之外,透过户外写真,不但见证了那时代的社会活动,也成为各时代的共同集体记忆。
根据林志明书写《复多与张力—论摄影史与摄影肖像》一书中谈论〈高密度的影像世纪:从材料、问题与线索看台湾摄影史〉以「属地」的观点,整理出最早期有关台湾的照片首推圣–朱利安‧爱德华(兹)(Saint-Julien Edwards, 1838-1903) 在1865年至1871年拍摄〈载运甘蔗的板轮车〉(图0-1-1)及1869年〈挖掘热兰遮城的李仙得将军和他的同伴〉(图0-1-2),根据展览目录记载1865至1874年间,爱德华兹曾多次来台湾拍摄,比约翰‧汤姆生1871年4月来台的时间更早。接着林志明将台湾摄影史简单分成五个时期:(一)最早的台湾照片和摄影教师:说明汤姆生留下四卷《中国及其子民图录》(1873-1874) 和《麻六甲海崃、印度支那与中国:十年的海外旅居历险记》(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 1875) 摄影集,着重记录社会类型与台湾的自然景观,是目前较为确立为早期的台湾照片。他同样提到法国驻广州领事卡密尔‧英伯–于雅特完成《台湾岛之历史与地志》,该书成为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台之重要参考资料。马偕牧师出版《台湾遥寄》,对台湾住民生活细微的观察,而马偕可能是最早的摄影教师,教导随行者为他记录行医与传教的事蹟。(二)日治时期全面发展:从日军攻台、加强统治而对台湾的踏查,为台湾影像历史最相关者,以鸟居龙藏和森丑之助为主。另亦有以人类学调查为目的、铁道旅行案内等各种写真帖。此期间,兴起的写真馆民间传统肖像画和商业摄影结合,例如:二我写真馆与林写真馆。(三)留日的专业摄影师引领风潮:彭瑞麟在日本受到「艺术写真」 影响,着重工艺摄影,邓南光和张才则属于报导、纪实摄影。(四)三元的摄影流派:将二战后到1970年代初期,分为纪实摄影、沙龙摄影与现代摄影三个流派,说明现代摄影是一个否定的否定,它的颠覆性同时彰显当时的纪实摄影,是一种温情的、缺乏批判的写实,而沙龙摄影则过于空洞不切实际。另有两位台湾最早期的心象摄影家郭英声与柯钖杰,擅长重视色彩与造形的风景摄影。以及主要报导纪实摄影家1970年代开始的有王信、陈传兴、梁正居、谢春德,1980年代开始的关晓荣、阮义忠,以及1990年代的何经泰与宋隆泉等人,他们以长期关注议题的方式,透过图像的力量,成为社会改革的动力。(五)由报导摄影到现状的线索:由于社会走向所谓「多元开放」,反而造成报导摄影失去了力道,转向在展览空间与摄影书的形式发言,或是更具观念性和装置性的倾向。
2016年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银盐世代—寻找岁月灵光:台湾摄影家原作展1890s-2015」,主要以台湾银盐显影技法历史为主轴,共同策展人简永彬重新梳理台湾摄影发展史。书中对于究竟是何者最早拍摄福尔摩沙(Formosa)—台湾,也许不是最重要,而应是蒐研所留下来影像的背后意涵,才是当务之计。此书收录了日治时期以蛋白相纸制作的写真(又称横滨写真) ,绘叶书(明信片),以及台湾现、当代摄影家使用银盐相纸沖印的作品,重新回顾了从1890年代至2015年台湾摄影家使用银盐呈像的照片,娓娓道来台湾近代摄影艺术史重要的脉络与渊源。
有鉴于目前尚未有专书书写有关台湾近代摄影艺术史的研究,本书将透过文献的整理、引用、调查与研究,综合众多位研究者(吴嘉宝、简永彬、张照堂、王雅伦、李文吉、林志明、萧永盛、姚瑞中等人)撰写的书籍与文章。另参考由姚瑞中主笔的《台湾当代摄影新浪潮》,记载台湾当前数十位艺术家如何应用摄影媒材进行创作,本书也参考由台湾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出版的摄影联展专辑《有影呒—2009台湾摄影BAZAAR:当代台湾摄影家78人》,介绍台湾当代最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七十八位老、中、青三代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参展人从庄灵、张照堂、吕良远、秦凯、郭英声、沈昭良等人,含括各类形式与内容,以及参阅相关的期刊论文、展览目录、摄影集及艺术家个人网站,按照作品风格阐述台湾近代摄影影像发展的简史,根据不同的时期说明影像艺术演变的脉络,引述图像进行内容说明与分析,并参照东、西方影像理论进行作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