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

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饶州窑
  • 青白瓷
  • 宋代
  • 陶瓷
  • 瓷器
  • 饶玉
  • 历史
  • 艺术
  • 考古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饶州窑即景德镇窑,因宋时景德镇属饶州府管辖,故名。

  饶州窑在宋代就已经是景德镇窑的正式称谓。朱琰《陶说》载:"饶州府浮梁县西兴乡景德镇,水土宜窑,镇设自宋景德中,因名。置监镇,奉御董造,饶州窑自此始"。

  然而,今天人们习惯将景德镇窑称为湖田窑,饶州窑却淡忘了。究其原因,缘于景德镇早期的宋代窑址考古发掘是从湖田窑开始的。1972年刘新园、白焜首先对景德镇湖田窑址进行考察和小规模试掘。之后,景德镇对湖田窑址又重点进行了多次发掘,人们关于湖田窑的信息和认知显然比其他景德镇青白瓷窑址多,所以论及景德镇窑习惯以湖田窑来统称。随着近些年窑址考古的深入,大量的宋代青白瓷窑址被发现,证明景德窑在宋代不仅仅湖田窑一个窑址烧造青白瓷。"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南宋蒋祈笔下景德镇宋时烧窑的盛况绝非一个湖田窑能代表,用湖田窑来统称景德镇窑显然不全面。

  人们也习惯将景德镇窑青白瓷称为影青。影青的称谓始于清代,起初是特指明代精细精细的薄胎和脱胎瓷。随着对宋代青白瓷认知度的提高,人们发现用影青来形容宋代青白瓷迎光透影的特点更为贴切,影青渐成为宋青白瓷的泛指。但用一个形象称谓来概括一个窑系和窑口显然也不科学。

  因此,恢复及沿用宋时既定的饶州窑称谓应该更具传承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宋饶州窑青白瓷虽然数量多、分布广,但由于其精品早期传世甚少,各大博物馆馆藏有限,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是雾里看花、未有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其重要历史地位的认识。中国陶瓷界泰斗级人物耿宝昌老先生也有同样的感慨:"中国陶瓷史于商周,致宋大盛。对中国陶瓷演进的研究,自古以来着述甚多成绩斐然。但对五代、宋、元的青白瓷却因史料缺乏,致使今人看其如管中窥豹,难及全貌"。

  干隆皇帝一生阅尽无数宋代官窑瓷器,曾经为许多清官所藏宋代官窑瓷器作御题诗,其中也包括惟一一件宋饶州窑青白瓷枕。干隆虽然对此枕评价颇高,类比哥窑,但显然对其出处和窑口也不甚清楚。由于传世宝物甚少,皇帝本人当时能看到的宋饶州窑青白瓷也仅是凤毛麟角,这件现在看起来普通的青白瓷枕在干隆眼里已属稀罕之物。

  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记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唿为映青,以其色微带青色也。据言出自江西,为宋时所制"。又如《景德镇陶录》券八引清雍正内务府员外郎督陶官唐英《陶成示论稿》曰:"从(景德)镇去二十余里,地处湘湖,有故宋窑址。尝觅得瓷砺旧器不完者,质颇薄,却是米色粉青二式"。以上记载不难看出,由于历史的尘封,在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饶州窑的认识也只是个大概,还没有个完整清晰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饶州窑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可能一窥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全貌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本书旨在撷取最具饶州窑特点的宋代青白瓷珍品飨以读者,以期褪去饶州窑这块美育的朦胧面纱,将其大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饶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

  注释:
  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
  南宋˙蒋祈《陶记》
  陈定荣《影青瓷说》
  江西省历史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青白瓷精品鑑赏》耿宝昌作序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得佳趣》干隆皇帝的陶瓷品味
 
青釉流光:宋代瓷器艺术的探索与鉴赏 引言: 宋代,一个在中国陶瓷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其精湛的制瓷技艺和深邃的审美情趣,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从汝窑的淡雅天青到定窑的细腻白釉,再到磁州窑的民间风情,宋瓷以其多样的釉色、精妙的造型和含蓄内敛的装饰风格,赢得了后世无尽的赞叹。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宋代瓷器的丰富世界,从其历史背景、主要窑口、工艺技术到审美特征,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考察。 第一章:宋代陶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理学思想的兴起,共同塑造了宋代独特的审美取向——追求“雅”、“拙”与“自然”。 政治环境与审美风尚: 相比于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审美更倾向于内敛、含蓄、清雅。这种对“理”与“道”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烧制理念,强调釉色如同天然生成,造型端庄而不失灵动。 技术进步的推动: 宋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成熟的制瓷技术。高超的淘洗工艺使得胎体纯净,而对釉料配方的精确掌握,则保证了釉面的温润与光泽。 第二章:五大名窑的艺术光华 宋代瓷器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其著名的“五大名窑”上。每一种窑口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审美追求。 汝窑——雨过天青的极致: 汝窑,以其稀有的存世量和变幻莫测的釉色而著称。其釉色以“天青”为上,温润如玉,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誉。胎体轻薄,底部常有细小的芝麻钉痕迹,体现了对烧成温度的精准控制。本章将详细剖析汝窑釉面的开片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官窑与哥窑——紫口铁足的玄妙: 官窑(指北宋朝廷设立的窑场)与哥窑(窑口归属尚存争议,但艺术风格相近)的共同特点在于其厚釉和独特的“金丝铁线”开片。釉面温厚,光泽柔和,常有细碎的冰裂纹与较大的不规则开片交织,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 定窑——覆烧的白瓷典范: 定窑的代表作是白瓷,其显著特征是采用“覆烧法”,使得口沿处常因接触匣钵而出现无釉的“ অপ্র光”现象。定窑的刻花、划花和印花工艺极其精湛,线条流畅犀利,纹饰繁密而不显杂乱。 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窑的工艺突破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技术。在还原气氛下,釉料会产生蓝、紫、红等色彩的自然流淌与交融,形成宛如星空般的绚烂效果,充分体现了宋人“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宋代地方窑场的多元发展 除了五大名窑,宋代其他重要的民窑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它们以更贴近民间生活的题材和更奔放的装饰手法,丰富了宋瓷的艺术版图。 耀州窑——刻花艺术的高峰: 产于陕西的耀州窑,以其精美的青釉刻花技术闻名。其纹饰多为花卉、草叶或鱼戏莲花,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深刻,与铜镜纹饰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磁州窑——民俗风情的画卷: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以其奔放、写意的白地黑花(或黑地白花)装饰独树一帜。纹饰题材广泛,有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甚至诗词歌赋,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福建的青瓷体系: 福建地区,特别是德化和景德镇周边的窑场,在青釉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后来的青白瓷(影青)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宋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语汇 宋瓷的造型追求一种“静穆之美”,装饰则趋向于“含蓄之韵”。 造型的典雅: 宋瓷的器型,如瓶、洗、盏、炉等,多以仿制青铜器或玉器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匀称,追求器物整体的和谐统一。线条的转折处处理得圆润柔和,体现了对“中和”之美的极致追求。 纹饰的意境: 宋瓷的装饰艺术远离了唐代的繁密与热烈,转而追求意境的营造。无论是缠枝莲的疏朗布局,还是水波纹的灵动表现,都体现出对自然形态的抽象提炼和对禅宗意境的捕捉。印花、刻花和绘画的结合,使得装饰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不至于喧宾夺主,保持了釉色本身的质感。 第五章:宋瓷的鉴定要点与传承价值 对宋瓷的鉴赏,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工艺与审美的深入理解。 胎釉结合的辨识: 鉴定宋瓷的关键在于对胎体质地、釉面光泽和开片特征的细致观察。不同窑口对胎釉的控制差异巨大,掌握这些细微差别是区分名窑与仿制品的基石。 时代精神的体现: 真正的宋瓷,其价值不仅在于器物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体现。 结语: 宋代瓷器以其内敛的风格和非凡的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凝固的诗歌”的梳理与分析,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宋代美学的精髓,领略青釉流光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2 前言
010 图版
01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茶盏
01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盏
01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双鱼茶盏
02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葵口碗
02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脱胎杯
02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葵花形盏
03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小盏
033 宋代饶州窑青白斗笠小盏
03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口盏
03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斗笠盏
03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盏成对
04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脱胎盏托
04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台盏
04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球形盏托
04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口盏托
04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荷花形盏托
05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盏托
05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莲荷形盏托
05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形托
06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口小碟
063 宋代饶州窑菊瓣小碟
06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银扣碟
067 宋代饶州窑青白洗
06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小碟
07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口盘
07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花口碟
07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葵口洗
07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盘
08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娃娃碗
08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笔添
08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杯形炉
08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印盒
08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砚滴
091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小钵
09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柳斗纹钵
09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折肩钵
09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
099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蛋壳钵
103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钵
105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罐
107 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盖钵
112 专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宋代生活的美学畅想。宋代,一个注重精致、内敛和雅致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当下的文化。青白瓷,以其温润的质感和淡雅的釉色,完美地契合了宋代的审美理念。想象一下,在宋代的文人书房里,几件青白瓷的茶具或香炉,该是多么地赏心悦目。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的感觉。它不像一些过于浮夸的书名那样吸引眼球,而是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魅力。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充满了对宋代工匠智慧的赞美,对青白瓷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那个时代独特文化内涵的解读。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瓷器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美学、关于生活、关于历史的读本。

评分

“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首婉转的歌谣,轻柔地吟唱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我之所以选择翻开它,完全是被标题所营造的那种温润、内敛而又极具质感的美所吸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唐宋八大家笔下的婉约山水,或是宋词中那“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明净景象。青白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东方独有的审美情趣,它不像景德镇的青花那样张扬,也不像官窑的粉彩那样绚丽,它是一种内敛的、含蓄的美,如同少女的初潮,淡淡的,却又充满了生命力。我想象着,在宋代那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将这份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品味,融入到这小小的瓷器之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风雅,触摸到那份逝去的精致。

评分

读罢“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学术的严谨与内容的丰富。作为一名对宋代陶瓷史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深知饶州窑青白瓷在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本书从窑址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到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各个方面的详细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对不同时期青白瓷的演变轨迹的梳理,以及与同时期其他窑口青白瓷的比较研究,都极具启发性。书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器型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博物馆的展柜前,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宋代青白瓷,特别是饶州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工具书,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和深入的学术见解。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瓷器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技术、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综合性研究。

评分

对于“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即使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大量的精美图片,几乎涵盖了饶州窑青白瓷的各个时期、各个品类,从日常的碗、盘、杯,到造型独特的瓶、枕,再到精美的俑像,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每一件瓷器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介绍,包括其尺寸、工艺特点、釉色特征,以及可能的用途和历史背景。作者的文字描述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青白瓷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釉面的光泽、开片的纹理、胎骨的细腻程度,这些都是体现青白瓷艺术价值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饶州窑的世界,感受那份温润如玉的独特美感。

评分

初次接触“饶玉:宋代饶州窑青白瓷”这个书名,便被其所吸引。青白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温润光泽的词汇,加上“饶州窑”这个宋代重要窑口的指代,足以勾起我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无限遐想。我并非专业的陶瓷学者,仅仅是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在逛书店时,偶然翻开这本书,粗略浏览了几页,虽未能深入研读,但书中的插图和一些精炼的文字描述,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我想象着在宋代的饶州,工匠们是如何在窑炉旁挥洒汗水,如何调配出那独一无二的青白釉料,又如何用巧手将泥土塑造成一件件温润如玉的瓷器。每一件青白瓷,仿佛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时代的审美,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静静地诉说着属于宋代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韵味,让我渴望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份古老而迷人的艺术魅力。我相信,即使是不懂陶瓷的读者,也会被书名所传达的美好意境所打动,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