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市场结构

当代艺术市场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当代艺术
  • 艺术市场
  • 市场结构
  • 经济学
  • 文化产业
  • 艺术经济学
  • 艺术品交易
  • 收藏
  • 投资
  • 艺术品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从文化记号学(cultural semiotics)出发,为「当代墨彩画」指出一条绘画语言重建的基础道路,抛砖引玉,谨供艺术同好参考。同时对当代墨彩画史的编写、画家的定位、画作的评价,展览的策画,美术馆及画廊的经营,以及艺术市场的拍卖与收藏,我也详细研讨应该注意的重点及容易产生的缺憾,分析当前世界艺术生态的利弊得失,以备有兴趣的读者浏览。──罗青

  罗青诗画双绝,精研艺术史及艺术市场,也是蓄有丰富书画的收藏家,他从中国墨彩画基础出发,探讨当前风行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要素。
 
  本书上卷〈当代墨彩篇〉从墨彩艺术发展切入,探讨彩墨绘画市场的发展,透过自身创作经验,提出建言,例如他将柏油路、棕榈树、幽浮、夜景、网路视窗,开发成新主题,为墨彩画指出新方向。进而在中卷〈当代评论篇〉指出艺术批评不该只有吹捧,应客观从艺术家个人成长经历、美学思想、近作与旧作的发展差异,与同代艺术家的区隔等多重面向,展开评论,这样方能建设出良好的艺评环境,促进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下卷〈当代市场篇〉探讨当代国际艺术市场的萌芽过程,详细分析多位艺术家作品的拍售价格变迁,以及艺术市场常见的陷阱,提点收藏家除了好学深思外,还应遵循正确收藏原则,方能有所建树;期待经纪人、艺术家与收藏家成为合伙人关系,共同迈向理想健全的艺术市场,并盼望美术馆积极举办有公信力、评价力、影响力的展览活动,营造蓬勃的美术环境,成为亚洲艺术重镇。
 
  本书是了解当代艺术市场结构的最佳入门书。

本书特色    

  ★罗青从墨彩画发展切入,深入探究艺术市场,从墨彩画的主题、绘画市场大小,到收藏方式、维持画作卖价等等,透过精辟的论点呈现近代墨彩绘画市场结构的样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青


  本名罗青哲,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于青岛。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翻研所、美术系所教授,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一九九三年获傅尔布莱德国际交换教授奖。

  一九七四年获颁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国内外获奖无数,被翻译成英、法、德、义、瑞典等十三种语言。画作亦获奖多次,并获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东方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术馆、美国圣路易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台湾美术馆等国内外公私立美术馆收藏。曾出版诗集、诗画集、画集、论文集、画论集五十余种。
 

图书目录

〔自序〕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上卷当代墨彩篇
当代墨彩画语言之探索
从绘画语言出发
中国墨彩画创新之道──如何将传统墨彩语言白话化
墨彩画语录
棕榈树,当代文化中国的新象征
中国墨彩画的过去与未来──二○○二年中国墨彩画大展序
 
中卷当代评论篇
抽象与具象──序《一九八六中华民国抽象水墨大展》
艺评入门──塑造中国艺术批评的新形象
「美术中国」的省思
迈向专精建秩序
近代绘画史料之编选
有容乃大──迎海外艺术家回家
建立我国艺坛的世界新形象
 
下卷当代市场篇
中国当代绘画的国际市场
艺术投资获利比贩毒还高?──当代艺术市场的结构
如何振兴台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艺术鑑赏与投资
收藏成家
 
〔后记〕
 

图书序言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一般人总认为要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方能谈得上文化艺术的发展;认为经济是根茎,文化艺术是花果。事实上,文化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并非上述简单的因果论,可以描述得清楚。

  台湾是属于海岛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其运作的方式是进口原料,加工,然后出口。半个世纪以来,台湾自身所能掌握的,不是原料市场,不是商品市场,而是加工型态的人力市场。

  通过近六七十年的努力,台湾目前已经累积了在「进口、加工、出口」经济模式背后,扮演主要的原动力的角色──「资本」。这几十年来,大家拚命想将目前所累积的巨额资本,做更有效的运用,例如在「加工」外,进一步掌握世界商品「市场」。这样一来,大家就面临了如何把「加工」的层次,提升到自行研发、设计,自创品牌、风格,独立行销,有效管理……等课题,同时也了解到,要解决这些高层次的问题,必须要从文化艺术的创意上着手,方才有效。这也就是为什么,孙运璇先生(1913-2006)一九九〇年代初,公开自责,在他做行政院长任内(1978-1984),太过于注重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艺术的建设。而教育部也随之一改以往禁止设立艺术学院的态度,开始採取较具鼓励性的做法,着手培养文化艺术人才。

  文化艺术活动与高层次的科技经济活动,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发明与创造」,这也就是二〇〇〇年后,世界各国喊得震天价响的「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艺术与科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激盪,缺一不可。有了精良的科技制造能力,而不懂得如何设计造型、如何包装推广、如何创造品牌、如何行销管理,那仍然只是停留在为人「加工」的阶段,无法更上层楼。

  然而,如何提升国人的设计包装能力?如何增进大众的鑑赏审美品味?一言以蔽之,要加强文学及美术的教育。唯有文学及美术二者相互辅助,国民的创造力及鑑赏方能大增,形成文创产业的金字塔结构。在金字塔上层,是「独特的美学理论」(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与「创意艺文作品」,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评论」(Practical criticism),此三者乃文创产业的软体「发动机」与「火车头」,是新品味与新风尚的开创者与引领者。没有此一软体「火车头」,其他一切的投资与努力,都易事倍功半,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而文创产业的硬体「发动机」与「火车头」则是公私美术馆、大学美术系所、公私画廊艺术中心。在西方,重要美术馆长出缺,是开放向全世界征才的,其重要性不亚于一流大学的校长选拔。这一点,国内无论公私行政主事者,都无基本的认识,令人遗憾。文创金字塔的中层,是有关食衣住行的实用产品设计,如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下层则为餐饮美食、旅游观光、休闲住宿;而中、下层的发展,与上层所提倡的美学及品味,则有相互启发的紧密关系。

  过去三四十年来,现代美术与现代文学似乎渐渐分了家,不再像一九五、六〇年代,双方有关系密切的来往,这对美术界,是一大损失。因为许多现代文学所开发出来的「新感知性」(New Sensibility)及新内容被美术工作者忽略了,画家一味专注于技术花样的更新,产生了「文」胜「质」的现象,这一点对美术的持续精深发展,十分不利。

  美术界另外一项隐忧是「历史透视」的缺乏,「理论创发」能力薄弱,「图象料史」不足。「历史透视」的缺乏,造成了艺术史的各种分类史研究,严重落后不足,大大削弱了美术界「承先启后」及「反映时代」的能力。理论能力的不足,也使美术界无法深刻探讨「时代特色」与「美术创作」间的关系,更无法提出强而有力的诠释论点,具体评价当代美术创作的具体成就。

  目前与美术相关的公私机构,图象史料严重缺乏,诸如有关美术与美术史料的文献、图片……等等的蒐集整理、分类、服务,都十分落后,削弱了「历史透视」、「理论诠释」的基础。使严重不足的美术研究工作,无法建立在扎实的图象及文献研究上,这是十分可惜的。

  法国巴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艺术之都,自有其长远而客观的历史及社会条件,但法国政府对艺术及艺术家的各种赞助,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初到巴黎的外国画家,往往会因为受到法国政府在生活上的照顾及优惠而感到纳闷。为什么一个政府会如此热心的赞助外国画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政策之背景,便可了解,此项赞助措施的最后受惠者,乃是法国本身。

  一个国家的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及艺术名家的不断出现,都一定会有周期性的起伏,不可能一直走荣不衰;而艺术名家的出现,也有定数,不能以时间的长短,及艺术参与者的多寡,来决定名家的人数及比例。以中国为例,元朝国祚不满百年,但却出现了影响艺术发展史至巨的「元四家」以及其他三、四位影响深远的名家。明朝国祚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画家多如过江之鲫,但也不过只出现了「明四家」以及其他六、七位名家。因此艺术活动的持续蓬勃发展,及艺术大家不断的出现,往往不能只靠一个民族的力量,但要各个民族都有参与者,方才有效。巴黎、纽约就看清楚了这一点,不断的以优秀的条件吸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前来工作发展,以至于成名。

  以深刻反映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派艺术家为例,在巴黎成名的现代画家就有西班牙的毕卡索、米罗、达利、荷兰的梵谷、蒙德里安、俄国的康定斯基、夏戈尔……等。这些画家与艺评家、画廊经纪人、美术馆长、艺术史家、收藏家,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造成了蓬勃的艺术活动,影响所及,连服装设计、家具、建筑……等等相关的行业,也大受影响,走向尖端,相互吸收彼此发展出来的最新成果。使巴黎不但在艺术创作及理论上,领先羣雄,甚至在其他相关的行业上,也手执牛耳,锐不可当。我们看从巴黎来的名牌服饰如皮耶‧卡当(Pierre Cardin 1950)之类的,便可明白。一国美术水准之高低,与该国「生产力品质」之优劣,是有密切关系的。

  过去多年来,台湾纺织业因成本及高工资的关系,不得不走向自行设计产销的高级路线,大家都想增加自己的设计能力,以期待将来与义大利,甚至与巴黎一争长短。然,如果没有高水准美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环境,那再努力也是枉然。其他相关出口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与纺织界的,多半大同小异,非要从根救起,方才真能产生效果。

  因此,如何扎实的办好国小、国中、高中及大学的美术教育;如何通过各种公正的美术竞赛,奖励创作及理论人才;如何持续举办美术研讨会,充实理论基础;如何修订税法,鼓励艺术投资,蓬勃艺术市场;都是行政院必须正视、随时注意的问题。

  良好的学校美术教育,还要有一流的公私立美术馆,在社会教育上继续配合,方能真正发挥成效。而美术馆只有在高瞻远瞩的馆长的带领下,方能成为文创产业的火车头,带领艺文界及文创中层及下层产业,在社会上创造有形与无形的巨大的文创财富与收益。希望台北能够有容乃大,率先迈出札实的步伐,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东北亚各国艺术家的摇篮,使我们的艺术家,成为国际瞩目的艺术活动焦点,并达到能与巴黎、纽约、伦敦抗衡对话的地步。

  笔者有鉴于此,特别注重墨彩绘画语言之开发及美学典范之探索。本书上卷「当代墨彩篇」,着重于如何把农业社会的墨彩语言与美学,转化到工业社会中来;在有保存、有扬弃、有创新的原则下,寻找传统墨彩美学的新生之道。全篇共收录〈现代墨彩画语言之探索〉、〈从绘画语言出发〉、〈中国墨彩画创新之道〉、〈墨彩画语录〉、〈棕榈树,现代中国的新象征〉、〈中国墨彩画的过去与未来〉六篇文章,从文化记号学(Cultural Semiotics)的观点,将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平行对比,寻找其中共通的「思考模式」,从而建立创新图像「墨彩词汇」开始,然后扩展为「墨彩句法」、「墨彩章法」,最后形成一全新的「墨彩语言」体系,进入并反映、探讨二十世纪工业社会的特质。

  中卷「当代评论篇」,则在唿吁大家从事美术研究、评论的基础建设:吸引训练人才整理编辑史料,创造有建设性的艺评环境,建立健全的艺术市场,鼓励收藏家深思好学。希望通过上述四项建设,使台湾的美术活动,能在真正坚实的基础上,蓬勃的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艺术重镇。本篇收入〈抽象与具象〉一文,探讨西洋抽象画的本质,及其与当代中国墨彩画的关联;并以〈塑造中国艺术批评的新形象〉、〈「美术中国」的省思〉、〈迈向专精建秩序〉、〈近代绘画史料之编选〉四篇文章,讨论艺术资料库的建立与实际批评的问题;后两篇文章〈迎海外艺术家回家〉、〈建立艺坛的世界新形象〉、则讨论艺术研究活动及推广问题,下卷「当代市场篇」,是由我一九八〇年写的一篇〈中国墨彩画的国际市场〉打头阵,率先报导当代墨彩画国际市场的萌芽。此文原来收入上卷的「当代评论篇」,做为一则补充资料。没想到近四十年后的今天,竟成了当代绘画市场研究的珍贵史料。

  自从一九五一年,匈牙利马克思艺术史家豪瑟(Arnold Hauser 1892-1978)出版了他的四大卷本开山之作《艺术社会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ume 1: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Middle Ages; Volume 2 :Renaissance, Mannerism, Baroque; Volume 3:Rococo, Classicism, Romanticism; Volume 4 : Naturalism, Impressionism, The Age.) 艺术家与艺术赞助者及社会阶层、商业市场的关系,开始受到研究者重视。

  中国艺术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以李铸晋(1920-2014) 在一九八九年主编出版的《艺术家与赞助者—中国画的社会经济面》(Arists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 Seattle and Kansas Ci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9)。一九九七年,将经过长达近十年的准备,牛津出版社推出一套全新的世界艺术史丛书,《中国艺术史》一书,由接替苏立文的剑桥前卫新锐艺术史家柯龙纳思(Craig Clunas),以全新的观点撰写,他立刻把习见的Chinese Art History,以「艺术多元化」及「去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将之改为Art in China。

  因为Art这个字,在印欧语系中,是专指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欧艺术发展。我们看龚布理希的名着《艺术一家言》(The Story of Art),Art 一字就是指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欧艺术,不必在Art前加上形容词「西方」(Western)。从西方人的观点看来,其他地方的艺术,都是附属支流或野蛮未开,必须在Art前加上地方形容词,以示区别。现在柯龙纳思以多元观点论世界艺术史,艺术(Art)无所不在,世界各地的艺术一律平等,西欧有艺术,中国也有。因此《中国艺术史》便必须写成Art in China才算公允。

  柯龙纳思以新观点将全书分成五章如下:〈墓葬艺术〉、〈宫廷艺术〉、〈寺庙艺术〉、〈文人艺术〉、〈艺术市场〉,笔下採用最新研究成果,不但叙述艺术家的艺术源头,同时也破天荒的,具体说明艺术家作品的市场结构与出售价格。在最后一章,柯氏将笔者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如陈逸飞…等,都纳入讨论,把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与出售年代,都详细说明。可见在艺术史的写作上,除了探讨艺术、艺术家与美学思想的变迁外,还要研究与艺术相关的艺术社会经济史,描述其兴衰起落,方能对一个时代地区的艺术面貌,有全面具体的掌握。

  有鑑于此,笔者特别把一九八〇后所写的有关艺术市场的文章,按照年代次序排列,别成「当代市场篇」一卷,放在〈中国墨彩画的国际市场〉一文之后,分别为〈艺术投资获利比贩毒还高?──当代艺术市场的结构〉、〈如何振兴台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艺术鑑赏与投资〉,读者前后对照,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绘画,在中国本土及国际市场的飞速发展,其气势之惊人,可以直追明代万历或清代干隆年间的艺术荣景,足令全世界的艺术市场都目眩神摇。然如此快速的艺术市场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后遗症。因此在最后〈收藏成家〉一文中,我不得不提醒对艺术收藏有兴趣者,在艺术交易中,应该具备的修养与守则。

  编完全书后,我们可以清楚的察觉,在各个地区活动的墨彩艺术家,当有所警惕,因为在手机笔电互联网的时代里,在艺术博览会全球四处开花的风潮中,一个世界性的墨彩画市场,正在形成。对个别艺术家而言,艺术世界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国界模煳、文化模煳的时代,如何准备并因应此一新兴美术形势的发展,不单是艺术家、艺术经纪人的重大考题,也是艺评家、出版家与收藏家的必答课题,大家无法回避逃避,更不能不严肃面对。

图书试读

现代墨彩画语言之探索
 
中国绘画在十七世纪初叶,开始与欧洲绘画有较深入的接触。傅抱石《中国美术年表》云:明神宗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朝,欧风进入中国自此始」(页一○一)。十九年后,利玛窦建会堂于北京,中国宫廷画家也得以有机会,多看到一些西方绘画。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二十七岁,来到中国,距离利玛窦入北京的时间,恰好是一百一十五年。在这一百多年间,中西绘画虽有交流,但却未能有所沟通,大家相互指责,各行其是。
 
以利玛窦而言,他可说是当时了解中国最深的西方知识份子,偏见最少,心胸最宽。他对中国文化在各方面都有好评,唯独对绘画误解颇多,见解肤浅。他认为中国画家「根本不知油彩画为何物,亦不知透视之法。因此,他们的作品多似死物,毫无生气。」(Oriental Art, 1.4,Spring 1949, pp. 159-161)以中文名字「曾德昭」(或「谢务禄」)在北京活动的赛米多(Alvaruz de Semedo1586-1658)于一六四一年亦云:中国人绘画,「只是好奇而已,并不追求完美,既不懂得用油彩,亦不知道画光影」;不过,「近年来,有些中国画家已开始拜我们为师,学习如何运用油彩,相信不久他们就会画出完美的作品来。」
 
当时的中国画家,对墨彩艺术,则充满自信,心高气傲,对西方油彩画,嗤之以鼻。干隆时宫廷画家邹一桂(1686-1722)在他的《小山画谱》中表示: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甚醒目,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
 
对邹氏来说,这些外国绘画,只是奇技,根本算不上是艺术。画论家松年(1837-1906)在一八九七年写《颐园论画》时亦云:
 
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似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功妙,其实板板无奈,但能明乎阴阳起伏,则洋画无余蕴矣。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古人画人物则取故事,画山水则取真境,无空作画图观者,西洋画皆取真境,尚有古意在也。(见《中国画论类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