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含導讀本共11冊)

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含導讀本共11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戰國史
  • 秦史
  • 成語
  • 文化
  • 曆史
  • 古代文學
  • 普及讀物
  • 曆史故事
  • 國學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青少年編繪的文化讀物 每捲都是紙上的小博物館

  ◎最便捷、最有效的課外輔助讀物。採用圖畫講故事的方式,讓青少年不知不覺間學會中國曆史、文化知識、德育情操及藝術薰陶。

  ◎綜閤型的係統學習。通過不同時期及地域的故事情節及場景描畫,讓過去支離破碎的知識,可以按時序及空間整閤一起,加強連貫性,從而牢固學習成效。

  ◎從淺入深的多元閱讀。為瞭連接圖畫內容與現實的關係,圖畫小知識特彆介紹畫麵所參考的文物原圖、用途及所藏博物館;而延伸閱讀更進一步解讀故事中隱含的文化知識,此外並附以相關地圖、年錶及參考書目,以針對不同年齡的讀者,或親子閱讀的需要。

  ◎製作嚴謹,考據認真。本叢書由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主編,並帶領近十人團隊研究製作,至今已曆時兩年,務求做到字字皆有所本,畫中衣食住行等皆有齣處。

  ◎可持續發展項目。本叢書設想宏大,計劃以戰國、漢代、唐代與宋代,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四個時期為起點,除瞭成語故事(約共150種)外,尚有名君、名後、名臣、聖哲、藝術傢與科學傢的故事(暫未定冊數),希望全麵涵蓋中華文化的精要。

  ◎宣揚中華文化。除瞭將於兩岸三地同步齣版繁、簡體版外,未來計劃齣版英文版及其他語文版,以及電子書,讓全球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

  一、 齣書宗旨:
  世界古老文明中,不論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或印度文明,經數韆年曆史洪流的衝激與淘汰,這些古老文明皆已非原有民族及文化,而在古老文明中,惟有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八韆年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曾中斷,並屹立至今。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成就的中華文化,如何讓正處於心智成長與社會價值觀建構階段的青少年,適時地獲得中華文化學習機會並掌握他們所熟悉與有興趣的學習手段-圖像學習,在輕鬆愉悅地學習狀況下,讓青少年逐步進入中華文化之堂奧,自幼即陶冶他們具文化素養,變化他們的氣質,成為有教養、有自信、有內涵、有想法、有作為的人。

  二、 內容結構:
  (一) 成語背景:故事的緣起與發生背景(時間、地點、與王國)
  (二) 故事內容
  (三) 成語運用
  (四) 圖畫知識:著重故事內齣現之文物的說明與介紹
  (五) 延伸閱讀:著重故事內齣現之文化知識解說
  (六) 附錄:地圖、年錶及參考書目
  以下以戰國時期為例
  食:生活、宴饗、節慶時用器,如戰國時用器鼎、豆、觶、罍等銅器附考古齣土器上生活紋飾圖像綫繪復原圖圖示用法
  衣:禮服
  常服 貴族、庶民、孩童
  服飾 (男、女)
  妝容
  附帛畫、銅器、玉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綫繪復原圖。
  住:建築
  室內擺設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綫繪復原圖。
  行:馬車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綫繪復原圖。
  生計活動:採桑、打魚、獵鳥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綫繪復原圖。
  文化活動:音樂(樂器)
  舞蹈
  射藝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綫繪復原圖。
  每套另附導讀,為讓讀者對戰國七諸侯國各彆有一全麵而又完整的認識,導讀內容為:
  各諸侯的曆史發展、文化特質、關鍵戰役、重要人物特寫及工藝發展等方麵的介紹。此外,上述內容並與此十個成語故事緊密扣閤,將原來十個各彆的成語,統整串閤成此一諸侯國的文化史。

  三、 閱讀導引:
  (一)《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編寫首先集中在戰國時期、漢代、唐代及宋代四個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大時期,之後再往上延伸與嚮下發展不同時代。《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第一部以成語故事為主,計劃齣版戰國時期五套,每套十冊左右;漢代五套,每套十冊左右;唐代兩套 每套十二、三冊左右;宋代兩套 每套十二、三冊左右。因成語故事發展皆集中在這四個時期,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為最多,其次漢代,自唐代與宋代之後則漸少。由此可見,漢語發展至宋代已臻完備。

  (二)這套《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在編寫上力求係統化,以呈現當代全貌。以戰國時期成語為例,經蒐集與整理,精選齣50則故事,每則故事編寫成一冊書;並按故事內容作係統的歸納與整閤,讓讀者閱讀時能獲得一個時代(時間)或是一個王國(空間)全貌的認識。因此,在編排上,戰國時期的50則故事,共整閤成五套:一趙文化、二秦文化、三齊文化、四楚文化及五韓、魏、燕等其他諸侯國一套。每套各十冊,另加導讀。

  讀者閱讀時,可從係統的編排中,建構與發展對戰國時期的認知,並可清楚分辨齣各諸侯國的人物特質、文化差異,與生活風貌及生活時尚。

  (三)在本圖說叢書內的插圖,以嚴謹的考古與藝術史的研究作為背後強而有力的支持,並將這些原始資料轉化成一個個完整且符閤時代與地域風格的圖畫,如故事裏的人物、服裝、裝飾、發式、頭冠、生活用器以及場景力求正確地呈現當時風貌。希望讀者閱讀抽象文字時,同時結閤正確具象圖畫,建構讀者對當時人的生活美學的認知。

  (四)為求青少年讀者在閱讀時,清楚掌握本圖說集的內容,因此,在內容上分故事背景,此部分為述說本冊故事的緣起與齣處;成語故事內容,則為詳述成語故事本身;最後為故事運用,如何將本故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三個部分,前後兩部分分彆為引導與運用,而中間部分為故事本身,為讓讀者清楚分辨引言與故事運用,和故事本身有所區隔,因此,引言及故事運用部分的圖說則以戰國時期的漆畫風格錶現。故事本文則以圖畫的形式呈現。讓每冊的章、節內容安排,配以不同圖象風格,以方便讀者清楚分辨。

  (五)為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對時代與王國有個清楚的定位,書後附有地圖與年錶,以助讀者在時代與地域上有一清晰的概念。此外,為求讀者能瞭解圖畫中的文物來源與齣處,另附有「圖畫小知識」與「延伸閱讀」兩單元。「圖畫小知識」將文物原圖以插圖方式呈現並註明文物收藏地點。「延伸閱讀」則為讀者提供成語故事內更豐富的相關文化知識。

  (六)在編輯設計上,運用不少當時之工藝圖飾諸如織品、銅器、漆器等紋飾作為書的封套、封麵與封底,以及標題的底紋,試圖加深讀者對當時藝術風格及美學的印象。

  (七)《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第二輯十冊成語故事以戰國成語與秦文化為主軸,按時序精選瞭《作法自斃》、《兩虎相鬥》、《息壤在彼》、《羽毛未豐》、《雞鳴狗盜》、《百發百中》、《得寸進尺》、《睚眥必報》、《一字韆金》及《圖窮匕見》十則故事。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聚焦於不同曆史時期或文化主題,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套關於戰國成語與秦文化的書籍。 --- 《大漢風雲:從西漢初創到光武中興的帝國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漢朝的興衰與演變。聚焦於西漢的開國立業,到東漢的麯摺復興,本書旨在描繪一個宏大帝國的內部肌理、政治角力、社會結構及其在文明史上的深遠影響。全書共計八捲,涵蓋瞭從秦末風雲到魏晉易代之間,近五百年的風雲變幻。 第一捲:楚河漢界——西漢的奠基與初創 本捲詳述瞭秦朝的速亡及其遺留下的真空,重點敘述瞭劉邦如何從一介布衣,憑藉過人的政治手腕和對時局的精準把握,在楚漢相爭的烈火中脫穎而齣。我們不僅梳理瞭垓下之戰的戰略布局,更側重於“高祖定天下”的製度設計,如郡國並行製的引入、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以及對儒傢思想的初步兼容。此階段的描述,著重於漢初統治集團如何平衡功臣、外戚與皇權之間的微妙關係,為後世帝國奠定基調。 第二捲:文景之治——黃老思想下的太平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國曆史上公認的盛世典範之一。本捲細緻考察瞭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推行的“無為而治”方針。深入分析瞭黃老之學在治國方略中的實際應用,如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如何使得社會生産力得到空前恢復。通過對當時糧食儲備、人口增長、以及邊疆防禦策略的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穩定、繁榮、內斂的早期帝國形態。同時,本書並未迴避這一盛世下潛藏的隱憂,例如地方分權的擴大和對匈奴戰略的猶豫。 第三捲:雄纔大略:漢武帝的帝國擴張與文化轉型 漢武帝的統治標誌著漢朝從“休養生息”嚮“積極進取”的根本轉變。本捲詳細闡述瞭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決定性戰爭,如何將帝國版圖推至曆史最大,以及對西域的開拓如何開啓瞭絲綢之路的序幕。更重要的是,本書重點探討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必然性。我們分析瞭董仲舒思想的引入如何重塑瞭國傢意識形態,統一瞭思想領域,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官僚體係的強化和對地方勢力的削弱。 第四捲:外戚與宦官的陰影——西漢的衰落 盛世的背後,往往潛伏著結構性的矛盾。本捲聚焦於西漢中後期,權力中心逐漸被外戚集團(如呂氏、霍氏)和宦官勢力所侵蝕的過程。通過對“昭宣中興”後的政治生態的描摹,本書展示瞭皇權如何逐步旁落,以及權臣集團如何利用傢族勢力和皇室聯姻來操控朝政。對於霍光專權、以及王莽如何一步步積蓄力量,最終代漢自立的復雜過程,進行瞭詳盡的史料爬梳與分析。 第五捲:王莽改製——一場注定失敗的烏托邦實驗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是理解漢朝曆史轉摺的關鍵點。本捲將王莽視為一個具有強烈改革願望的理想主義者。我們係統梳理瞭他推行的一係列激進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國有化、幣製改革、官製重設等。本書不以簡單的“篡逆”定論,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改革在理論上的先進性與在實踐中的睏境,探討瞭為何這些旨在迴歸周禮的舉措,最終因缺乏社會基礎和執行的僵化而迅速走嚮崩潰。 第六捲:光武中興:東漢的重建與新貴族的崛起 劉秀建立東漢,被譽為“光武中興”。本捲著重分析瞭光武帝如何吸取西漢滅亡的教訓,采取瞭更為審慎的統治策略。重點討論瞭他如何平衡地方豪強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以及對“耕戰”的重視。本書特彆關注瞭劉秀集團的社會背景——他們大多是擁有土地的士族精英。因此,本捲也開始鋪陳東漢時期門閥士族的形成與壯大,為理解後續的黨錮之禍和最終的動蕩埋下伏筆。 第七捲:察舉製下的學術與政治:東漢士人的風骨與睏境 東漢的政治生活與學術思想緊密交織。本捲深入探討瞭察舉製下士人的社會地位,以及“清議”之風的興起。我們詳細考察瞭太學教育的普及、經學研究的繁榮,以及黨錮之禍的爆發。通過對名士如陳寔、曹節等人的事跡分析,本書展現瞭東漢士人如何在維護清譽與應對殘酷政治鬥爭中,展現齣的復雜的人性與士大夫精神。 第八捲:帝國黃昏——黨爭、豪強與三足鼎立的序麯 東漢末年,帝國秩序的崩潰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本捲著重分析瞭外戚、宦官的惡性循環,以及地方豪強勢力的坐大,特彆是土地兼並的加劇。重點闡述瞭太平道的興起如何最終點燃瞭黃巾之亂。本書將黃巾之亂視為中央權威徹底瓦解的標誌,並詳細描繪瞭在鎮壓動亂的過程中,地方軍閥如董卓、曹操等勢力如何藉機崛起,最終導緻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為三國時代的到來拉開瞭序幕。 本書特色: 結構宏大,脈絡清晰: 遵循時間綫索,將近五百年的曆史劃分為八個關鍵階段,邏輯嚴密,便於理解。 政治、經濟、思想多維交織: 不僅關注帝王的更迭,更深入剖析瞭經濟政策、意識形態的變遷對曆史進程的決定性作用。 注重製度演變: 對郡國並行製、察舉製、三公九卿製在不同時期的調整與異化有細緻的闡述,體現瞭漢代製度的成熟與僵化。 --- 《從亞歐草原到中原: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韆年互動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數韆年的宏大敘事,它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歐亞大草原和肥沃的中原農耕區,旨在係統梳理古代遊牧民族與定居農耕文明之間復雜、動態且持續韆年的互動關係。本書突破瞭以往僅從農耕文明視角敘述“邊患”的局限,力圖呈現一次平等對話式的曆史考察,揭示雙方在軍事、經濟、文化、技術上的相互影響與融閤。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時間跨度從殷商晚期至遼金時期,重點分析瞭衝突、交流、融閤中的關鍵節點。 第一部:初識與早期張力(先秦至西漢前期) 本部分追溯瞭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部族(如東鬍、獫狁、犬戎等)的早期接觸。重點探討瞭在技術水平相對接近的階段,雙方如何圍繞畜群、鹽鐵資源展開爭奪。通過考古發現和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的記載,揭示瞭早期“農耕”與“遊牧”在生産方式上並未完全對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物物交換與技術滲透。 第二部:強盛對決:漢匈關係的戰略演化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詳細剖析瞭漢朝“和親”政策的內在邏輯及其局限性,隨後過渡到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略反擊。重點分析瞭衛青、霍去病遠徵背後的後勤保障、騎兵戰術的應用,以及對草原政治生態的衝擊。本書強調,漢朝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更是經濟供給和政治分化策略上的勝利。同時,也探討瞭匈奴內部的政治鬥爭如何影響瞭他們與中原的互動模式。 第三部:文化與技術的雙嚮滲透(魏晉南北朝) 麵對“五鬍亂華”的劇變,本書聚焦於遊牧民族在定居後如何迅速學習和采納漢地文化與製度。詳細分析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動因,以及鬍漢精英階層在政治、軍事上的深度融閤。重點探討瞭馬鐙、弓弩等軍事技術的傳播,以及佛教藝術在草原民族統治下如何滲透入中原,成為連接雙方的文化紐帶。 第四部:再塑帝國:隋唐與突厥汗國的黃金時代 唐朝與強大的突厥汗國的關係是本書探討的又一重點。這一時期,雙方的關係從早期的敵對轉化為復雜的朝貢、羈縻與聯盟並存的狀態。本書詳述瞭唐朝“天可汗”體係的構建,這是一種超越單純軍事徵服的政治影響力輻射。通過分析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和絲綢之路的繁榮,展示瞭遊牧勢力如何成為維護中原王朝邊疆穩定的重要力量。 第五部:馬背上的革命:契丹、女真與宋代的應對 宋朝的建立,標誌著農耕文明在軍事上對騎兵力量的暫時性失勢。本捲細緻研究瞭遼(契丹)和金(女真)的崛起,分析瞭這些新興政權如何有效結閤瞭遊牧的軍事優勢與農耕的資源基礎,形成瞭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國傢結構。本書對比瞭宋朝的“歲幣”政策與軍事防禦體係,探討瞭在軍事劣勢下,宋代如何通過經濟和外交手段維持瞭相對的平衡。 第六部:融閤與遺産 最後一部分總結瞭遊牧文明對中原的最終影響,特彆是元朝建立後,草原政治哲學對中國大一統模式的最終定型所起到的作用。本書認為,兩者的互動並非簡單的徵服與被徵服,而是一個漫長、充滿張力的“混閤體”的形成過程。遊牧民族的動態、開放性,與農耕文明的精細、穩定,共同塑造瞭後世中國的多元文化底色。 本書特色: 多視角平衡: 避免將遊牧民族簡單標簽化,而是從其自身的社會結構、政治需求齣發進行分析。 技術史嵌入: 將關鍵技術(如冶金、馬具、農業技術)的交流置於互動史的核心位置。 強調地理決定論與文化適應性: 探討瞭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雙方的生存哲學,以及文化在接觸中如何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與吸收能力。 --- 《盛唐氣象:唐代詩歌、藝術與社會風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專注於描繪中國曆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一——盛唐(約公元700年至765年)。它不再局限於對唐詩的簡單賞析,而是通過對文學、書法、繪畫、音樂乃至日常生活風俗的細緻考察,重構一個充滿活力、開放包容、自信昂揚的帝國社會圖景。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力圖展現“盛唐氣象”的各個維度。 第一部:開放的長安:世界性都會的活力 本部分描繪瞭唐代都城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麵貌。通過對坊市製度、硃雀大街、西市的描寫,展現瞭來自中亞、波斯、日本、新羅等地的使節、商人、僧侶如何匯聚於此。重點分析瞭唐代對外來宗教(如景教、祆教)的寬容態度,以及這種多元文化如何激發瞭藝術創作的空前熱情。 第二部:詩歌的巔峰:格律的成熟與精神的自由 此部分是本書的文學核心。詳細分析瞭唐詩從初唐的繼承到盛唐的成熟飛躍。重點剖析瞭李白、杜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差異。李白詩歌中體現的浪漫主義精神、對自由的嚮往,與杜甫詩歌中蘊含的沉鬱頓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共同構成瞭盛唐文學的兩極。同時,本書也探討瞭王維、孟浩然等山水田園詩派,如何通過詩歌錶達對自然秩序的迴歸與審美體驗。 第三部:筆墨的革新:書法與繪畫的時代精神 盛唐的藝術成就與文學成就同樣輝煌。本捲聚焦於書法領域的突破,如顔真卿、柳公權的書法如何擺脫瞭初唐的柔媚,確立瞭雄渾、端莊、法度森嚴的新典範,這被視為盛唐自信精神的外化。在繪畫方麵,重點分析瞭吳道子對“吳帶當風”畫風的革新,以及張萱、周昉對宮廷生活和女性風貌的細膩描摹,展現瞭盛唐審美中對生命力的極緻贊美。 第四部:盛世下的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 本部分轉嚮社會史的考察。分析瞭唐代三省六部製的運行效率、科舉製度的不斷完善如何為寒門士子提供瞭上升通道,以及均田製和租庸調製下的經濟基礎。通過對敦煌文書、唐代墓誌銘的解讀,還原瞭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包括服飾、飲食習慣、娛樂活動(如馬球、踏歌),揭示瞭盛唐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帶來的積極效應。 第五部:天寶遺音:由盛轉衰的隱憂與轉摺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開元盛世末期至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社會氛圍。探討瞭玄宗晚年對藝術的過度沉溺,以及政治上邊鎮節度使權力的膨脹。安史之亂的爆發,被視為盛唐氣象戛然而止的標誌。本書以此為節點,分析瞭戰爭對社會結構、人口分布和文化審美趣味造成的不可逆轉的深刻影響,為唐朝中晚期的轉嚮奠定理解基礎。 本書特色: 跨學科研究: 融文學、史學、藝術史為一體,提供立體化的盛唐畫像。 細節的還原: 側重於對具體器物、製度、生活場景的還原,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精神內核探尋: 緻力於挖掘盛唐文化中那種積極、進取、兼容並蓄的時代精神的源頭與錶現形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功鑫


  學曆
  1995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博士

  專長
  藝術史、博物館學

  經曆
  2012.8-
  2008.5-2012.7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
  2002-2008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00-2004 輔仁大學教育發展資金室主任兼任教授
  1999-2000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係暨法文研究所教授
  1996-2001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6-1999 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展覽組組長
  1984-1999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1983-1996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組組長

  榮譽奬項
  2011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2007 教宗本篤十六頒奬勵狀「宗座降福狀」與一麵宗座銀質奬牌
  1998 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1998 輔仁大學傑齣校友

  重要策展
  2012 -皇傢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
  -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
  2011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西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
  -山水閤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2010 -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
  2009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2007 -藝術與宗教─義大利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1998 -帝國的迴憶: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
  -張大韆、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
  1995 -羅浮宮珍藏名畫特展
  1993 -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

  著作
  2013
  2011 〈齣版界經營典範劉振強董事長〉,三民書局六十年,三民書局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
  2007 〈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9期
  2006 〈一個展覽的誕生〉,《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2004 〈國際交流互動方式-以199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與羅浮宮博物館閤作展為例〉,國立颱灣美術館「 國際交流的拋物綫連結─2004年策展人論壇研討會」
  2003 〈國內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訓練建製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國立颱灣藝術教育館「藝術與文化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 〈國內公立博物館行政法人化配套措施初探〉,國立颱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3國立社教機構永續發展研習計畫之博物館行政法人化座談暨研討會」
  2001 〈國內公立藝術類博物館人事管理研究〉,颱北縣文化局、硃銘美術館「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
  2001 〈博物館展覽策畫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五捲第二期
  2000 〈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2000 年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 〈法國博物館法簡介〉,《文化視窗》第二十三期,文建會
  1998 〈博物館行銷理論研究〉,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博物館行銷國際討論會」
  1997 〈省思文化體係─文化行政與製度〉,《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第一階段桃竹苗座談會實錄》新竹文化中心
  1996 〈十七世紀末法國耶穌會教士與中國漆器〉,美國芝加哥藝術館「明清藝術國際討論會」,1996。
  1995 〈清康熙前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中國漆工藝之西傳〉,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5 〈羅浮宮與羅浮宮博物館〉,《故宮文物月刊》第十三捲第七期
  1991 〈荷蘭國傢博物館藏中國款彩漢宮春曉六麯屏風之研究-中國漆工藝西傳初探〉,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989 〈古物展示中的問題〉,《文化資産維護研討會專輯》,颱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9 〈法國博物館事業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六捲第四期
  1986 〈由近三十年來齣土宋代漆器談宋代漆工藝〉,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國際中國漆器研討會」
  1986 〈由近三十年來齣土宋代漆器談宋代漆工藝〉,《故宮學術季刊》第四捲第一期
  1986 〈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第三捲第十二期
  1985 〈由香港華夏中古文物英華展覽談復製文物巡迴展覽〉,《故宮文物月刊》第三捲第六期
  1983 〈中國雕漆工藝的製作與發展〉,《中國科技史》,颱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
 

圖書目錄


成語背景
故事內容
成語運用
圖畫知識
延伸閱讀
附錄:地圖
年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拿到這套《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真是太驚喜瞭!我一直對戰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興趣,總覺得那些成語背後隱藏著無數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這套書的包裝就很有分量,裝幀也很精美,光是看著就覺得是一場文化盛宴的開端。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本,雖然隻是粗略地瀏覽瞭一下目錄和開頭,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成語的溯源和考證上下的苦心。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圍魏救趙”、“臥薪嘗膽”,在這裏都能找到非常詳細的齣處和演變過程,而且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意思,還深入探討瞭這些成語産生的時代背景、人物故事,甚至還聯係瞭當時的社會風俗和思想觀念。感覺每一則成語都像一個打開曆史大門的鑰匙,讓我得以窺探那個鮮活、充滿鬥爭與智慧的時代。特彆是導讀本,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入門者量身定做的,它係統地梳理瞭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文化特徵,為我理解那些復雜的成語和背後的故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成語的,更是關於如何通過語言去理解曆史,去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我真心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古代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套書都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珍藏。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教師,一直希望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套《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簡直就是我教學的“神器”!我認真地閱讀瞭其中的幾冊,發現作者在成語的講解上,非常有條理,而且語言通俗易懂,即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曆史概念,也能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成語的“拓展閱讀”部分,例如,在講解“紙上談兵”時,作者不僅僅批評瞭趙括的錯誤,還延伸到瞭古代軍事教育的得失,以及現代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結閤的重要性。這種由點及麵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拓寬瞭學生的視野,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導讀本的引入,為我提供瞭非常豐富的教學素材,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閤適的章節進行講解。這套書讓我看到瞭成語的生命力,也讓我堅信,通過這些生動的語言載體,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在我的課堂上使用這套書瞭。

评分

作為一名對秦文化情有獨鍾的愛好者,這套《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寶藏。我一直覺得,秦朝之所以能一統天下,絕不僅僅是靠武力,更在於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深刻的社會結構。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探索欲望。書中對戰國時期,特彆是秦國在法律、製度、思想等方麵的論述,讓我對這個“尚法”的國度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秦國兵法、商鞅變法等內容與相關成語的結閤分析,這使得那些冷冰冰的曆史事件和抽象的政策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夠聽到戰鼓擂動,感受到改革的雷厲風行。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認知進行比對和融閤,發現瞭很多新的視角。例如,書中對“負荊請罪”背後所摺射齣的秦國官場倫理和權力運作的解讀,就讓我醍醐灌頂。不僅僅是成語的詞條解釋,作者還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梳理成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以及它們是如何滲透到後世的語言和文化中的。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驚嘆,讓我對秦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長城、兵馬俑,而是深入到瞭它的精神內核。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買這套《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對成語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字麵意思,對戰國和秦文化也沒有特彆深入的研究。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知識堆砌,而是將成語作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起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刀光劍影、諸子爭鳴的年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成語發生的具體曆史情境的還原,比如,在講到“退避三捨”時,作者詳細描述瞭晉國和楚國之間的戰役,以及這句成語背後所蘊含的政治考量和軍事智慧。這種“情境式”的學習方式,比單純記憶成語的含義要深刻得多。而且,導讀本的加入,為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背景信息,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這本書不僅僅讓我學到瞭很多關於戰國成語的知識,更讓我對中國的古代文明産生瞭由衷的敬畏和興趣。我感覺自己在這幾天的閱讀中,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曆史愛好者,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戰國曆史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零散,不夠係統。這套《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套書》的齣現,就像在我迷茫的求索之路上點亮瞭一盞明燈。它將抽象的成語與具體的曆史場景巧妙地結閤起來,讓學習曆史變得不再枯燥乏味。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在解讀成語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解釋,而是層層剝繭,深入剖析成語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社會背景和哲學思想。例如,書中對於“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解讀,就不僅僅停留在“比喻已有瞭全麵的考慮,因而很有把握”的層麵,而是詳細追溯瞭其在戰國時期繪畫藝術和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之間的聯係,這讓我對這個成語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導讀本更是功不可沒,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框架,幫助我理解整個戰國時期的格局和關鍵節點。我覺得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隻是讓我們記住瞭一些成語,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通過語言去理解曆史,如何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與曆史對話,在和古人交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