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在公元四世紀初的東晉,就已經出現了「經濟」一詞,是「經世濟民」的簡稱,意思是:經營管理好天下,讓每一個人都得到惠澤。「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舊時的「經濟」,充滿了封建士大夫的博大情懷與社會內涵。
而現代語境中的「經濟」,是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從日本「拿來」的。清朝末期,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接納、吸收、弘揚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日本學習的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故「經濟」一詞亦被中國引用。就這樣,「經濟」二字褪去溫暖的人文外衣,以一副刻板算計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
簡而言之,現代的「經濟」,較古代更狹義,也更加「科學」。各種拗口的術語,無數精巧的模型……讓普通人對經濟學形成了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認為,經濟學是一門高深晦澀的學科,專供廟堂官員或經濟學家學習,普通人難以習得,也沒有必要學;另一種則認為,經濟學虛無縹緲,是一門類似於「玄學」的學科。這種觀點的形成,大約與近年來眾多經濟學家在房價與股市預測中屢屢失準有關。
事實上,經濟學並不高深晦澀,也並非虛無縹緲。經濟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而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兩者都是構建、維繫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嚴復就曾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生計,可見掌握經濟知識,對普通民眾也很有必要。
為什麼價高的商品有時更加暢銷?為什麼有錢人更容易賺錢,機會更垂青成功人士?面臨眾多選擇時,你該如何科學的決策?這些問題在經濟學中,都能找到現成的理論應用。
經濟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經世濟用,對於現實經濟有著強烈的參與感。因此,脫離現實狀況,誇誇其談的經濟學,儘管顯得高深,但是除了更大的自娛價值,實際的影響力卻是有限。《世界第一好懂的經濟學》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將讀者引領到經濟學的殿堂。故事雖微,卻隱含大義,對於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壟斷經濟學、賽局理論、國際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均有深入淺出的闡述。
大到一國的國民經濟,小到一家的柴米油鹽,都受經濟的影響。而當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去審視生活中一些習以為然的現象時,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一切皆有規律可循,而若掌握了這些規律,生活就不會迷惘混沌。期望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對投資、消費能有更科學的思考路徑、更理性的決策方式,以及更冷靜的行為模式。
肖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