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

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野田耕一
圖書標籤:
  • 陶藝
  • 手工藝
  • 陶瓷製作
  • 陶藝技巧
  • 基礎知識
  • 泥塑
  • 燒製
  • 陶藝實踐
  • DIY
  • 藝術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將技巧和知識,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介紹。
 
  Chapter 01 「手捏成形篇」
  Chapter 02 「轆轤成形篇」
  Chapter 03 「茶壺.土鍋篇」
  Chapter 04 「瓷器製作篇」
  Chapter 05 「裝飾(黏土與化妝土)篇」
  Chapter 06 「彩繪篇」
  Chapter 07 「施釉篇」
  Chapter 08 「燒窯篇」
  Chapter 09 「使用方法篇」
  Chapter 10 「陶藝用語集」
 
  作者在東京一傢領先的陶藝班裡任教已有15年之久,並根據現場經驗將一本對讀者真正有用的實用內容濃縮為一本書。
泥土的交響:從礦石到藝術的陶藝實踐精要 本書是一本全麵、深入的陶藝實踐指南,旨在為所有對陶藝懷有熱情,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希望精進技藝的資深創作者提供詳盡的指導和啓發。我們聚焦於陶藝創作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力求揭示從材料準備到最終燒成的藝術與科學,幫助您構建堅實的實踐基礎,並探索無限的創作可能。 --- 第一部分:基石——材料的理解與準備 陶藝的起點,是與泥土的對話。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構成陶藝作品生命的基礎——陶土及其相關材料。 1. 陶土的分類、特性與選擇: 我們將詳盡解析不同類型的陶土,包括赤陶(Earthenware)、炻器(Stoneware)和瓷土(Porcelain)的礦物學組成、收縮率、吸水性、以及最關鍵的釉燒溫度區間。內容將涵蓋如何根據作品的預期功能(如餐具、裝飾品或大型雕塑)來科學地選擇最適宜的泥料。我們將探討泥土的“脾氣”——可塑性、韌性與砂質含量對成型過程的影響,並提供現場測試泥料性質的實用方法。 2. 泥料的準備與處理: 泥土並非開采後即可直接使用。本章會詳細介紹泥料的陳腐過程——這一古老技藝如何改善泥土的均一性和可塑性。重點講解攪拌、揉泥(Wedging)的各種技術,包括螺鏇式揉泥法、滾筒法(Wedge Block)等,旨在消除氣泡,使泥料達到最佳的塑性狀態。此外,還將提供針對不同泥料的脫水與風乾控製策略,以避免乾燥過程中産生應力裂紋。 3. 釉料的化學與配方解析: 釉料是賦予陶器色彩、光澤和功能性的靈魂。本部分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塗抹”層麵,而是深入探討釉料的三大主要成分:助熔劑(Fluxes)、成釉劑(Glass Formers)和穩定劑(Stabilizers)。我們將解析長石、石英、氧化銅、氧化鐵等常見氧化物在釉料配方中的作用機製,並介紹如何根據基釉的化學性質來調整顔色和流動性。書中將包含多個經典釉料的配方示例,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窯爐的升溫麯綫來微調釉配,以達到理想的燒成效果。 --- 第二部分:形態的構建——成型技藝的精深掌握 從一塊泥團到具有空間感和實用性的器物,需要精確的技藝和對工具的熟練運用。 1. 手工成型技術(Hand-building Techniques): 泥條盤築(Coiling): 探討泥條的粗細控製、接縫處理(如“魚鱗”或“梳齒”咬閤),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泥條的鋪設節奏來塑造復雜的麯麵和結構,例如螺鏇上升的容器或幾何體。 泥闆成型(Slab Building): 詳細解析泥闆的擀製厚度控製、紋理壓印技術。重點在於如何將平麵泥闆轉化為三維結構,包括精確的切割角度、粘接與支撐,特彆是在製作大型或異形作品時的內部骨架搭建。 捏塑與雕塑(Pinching and Sculpting): 深入研究如何通過純粹的雙手壓力,創造齣具有生命力的有機形態。書中將包含人體比例、動物形態的基礎結構分析,以及如何使用簡單的工具輔助細部刻畫。 2. 拉坯技術(Wheel Throwing)的進階: 本章為對轉盤技藝的全麵提升,超越基礎的拉高和拉闊。 定中心與開孔的精確控製: 分析不同重量泥團對定中心所需力量和速度的影響,強調建立穩定“軸心”的重要性。 杯、碗、盤的標準化操作: 針對常見器型,提供每一階段(提泥、拉高、塑形、收口)的精確技術要點和常見失敗的診斷。例如,如何有效避免“晃動”和“底部過厚”。 特殊形態的挑戰: 教授如何拉製頸部狹窄的瓶子、帶有弧度的腹部容器,以及如何進行“二次拉坯”(Trimming/Turning)以精修底足的形態和重量分配,確保作品的平衡感。 3. 脫模與復閤技術: 介紹石膏模具的製作原理和澆築技術(Slip Casting),特彆是如何控製泥漿的密度和澆築時間以保證壁厚的均勻性。同時,講解如何將不同成型技法(如拉坯的軀乾結閤泥闆的裝飾)進行無縫復閤,創造齣復雜的多媒介作品。 --- 第三部分:時間的藝術——乾燥、修坯與裝飾 作品在進入窯爐前,其狀態直接決定瞭燒成後的成敗。 1. 乾燥的藝術與控製: 詳細講解“皮革硬度”(Leather-hard)階段的特性。如何進行精細的修坯,包括底足的打磨、接口的平滑處理。關於乾燥,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管理水分梯度,防止作品因乾燥速度不均而産生的內部張力,提供不同尺寸和厚度作品的推薦乾燥周期參考。 2. 錶麵裝飾與肌理的創造: 刻劃與文樣: 係統介紹各種刻刀、針筆的使用方法,探索“負空間”的運用。 施釉前的處理: 介紹化妝土(Slip)與泥漿的製作、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它們的收縮率差異來創造裂紋效果(如“開片”)。 肌理的實現: 探討通過滾壓、摩擦、模壓等方法在泥坯錶麵製造的觸感細節,這些細節將與最終的釉麵産生復雜的交互作用。 --- 第四部分:火焰的洗禮——燒成科學與窯爐管理 燒成是將泥土轉化為永久陶瓷的關鍵一步,需要對熱力學和氣氛控製有深刻理解。 1. 窯爐的結構與類型: 對比電窯、燃氣窯(氧化焰與還原焰)和木柴窯的結構特點、熱效率和對作品最終效果的影響。重點介紹如何安全高效地維護和操作不同類型的窯爐。 2. 燒成麯綫的製定與解讀: 這是全書最科學化的部分。我們將詳細分解燒成麯綫的各個階段: 乾燥階段(<200°C): 徹底去除物理水,避免爆炸。 結閤水與有機物分解(200°C - 600°C): 碳酸鹽和有機物的緩慢釋放。 石英晶型轉變(573°C): 這一關鍵溫度點對作品穩定性的影響。 焙燒階段(<1000°C): 泥料開始緻密化。 釉的熔融階段(Maturing Temperature): 如何精確控製升溫速度以確保釉料均勻流動而不至於流釉。 3. 氣氛控製(氧化與還原): 深入剖析窯內氧氣含量對金屬氧化物呈色的決定性作用。例如,在還原氣氛下氧化銅如何從綠色變為美麗的銅紅(Lustre),以及鐵元素在不同氣氛中呈現齣的黃、棕或灰黑色的變化規律。提供燃氣窯中調節空燃比的實用技巧。 4. 裝窯與降溫: 裝窯不僅僅是擺放作品,更是對熱流的導引。講解如何根據器型和釉料特性進行閤理的堆疊(如使用墊圈/支撐釘),以避免作品間的粘連和釉麵缺陷。分析快速冷卻與慢速冷卻對釉麵晶體生長和釉色質感的影響。 --- 結語:從技術到哲學的升華 本書最後將迴歸陶藝的本質,探討如何將掌握的實踐知識與個人的藝術視野相結閤。我們將討論如何進行作品的自我評估、如何建立個人化的配方和技法檔案,以及如何通過持續的實驗來突破現有的技術邊界,最終實現泥土與火焰之間,技藝與靈魂的完美交融。 本書是您實驗室中的工具書,是您工作室中的導師,引領您在泥與火的古老煉金術中,創造齣屬於您自己的不朽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野田耕一 Noda Kohichi
 
  1968 年 生於廣島縣安藝郡府中町
  1993 年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碩士課程陶藝專攻結業,一邊在鎌倉的料亭製作器皿,並於個展等場閤發錶作品
  1998 年 在橫須賀市鞦榖築窯,獨立
  1999 年 參與世田榖區「祖師榖陶房」開設。並將工房轉移至該陶房
  2000 年 開始編輯作傢、攝影師、設計者的工作
  2013 年 以「野田耕一編輯設計工房」的名義,正式開始編輯企劃的業務
 
  現任 祖師榖陶房常任講師
  東京純心女子大學非常任講師
  日本GraphicDesigner 協會會員
  野田耕一編輯設計工房 代錶

圖書目錄

Chapter 01 「手捏成形篇」
1將「土球成型」與「土條成型」區隔使用,有效率地製作
2用針刺來確認底麵的厚度
3修坯時,首先要確認底麵的厚度
4切齊口緣時,以兩手持線切弓的前端,隻注意看1個位置即可
5依照用途分別製作不同形狀的口緣
6選擇的弧形闆種類與弧形闆的使用方法會決定形狀是否平整
7包口器形,先製作壺頸,再讓壺身膨脹便不容易歪斜
8用剪刀手固定底部,抬起時就可以不讓土坯歪斜
9簡單又方便好用的磨削颱製作方法
10修坯刀(鉋刀)的形狀及下刀方式會改變圈足呈現齣來的造形
11將八角闆固定在轆轤時,以甜甜圈狀的薄黏土進行接著
12要將形狀擴大時,請務必由口緣先開始擴大
13若要將口緣變形加工為花圈形狀或橢圓形時,將器物覆蓋在修坯底座上進行磨削
14質地粗糙的黏土要趁軟的時候,先大略鉋削
15土球成型要先製作一個光滑的圓形土球
16土球成型要由腰部依序捏薄加工
17大範圍捏薄加工時要在「遠離自己那側」;細微作業時則要在「靠近自己這側」進行加工
18輕輕滾動一圈以上,就能製作齣漂亮的黏土條
19製作黏土條時,若變得平坦,可以扭轉土條來修補形狀
20增加黏土條的接著麵積,防止龜裂發生
21「分層堆疊」與「螺鏇堆疊」。區隔活用2種不同的堆疊方式
22黏土條如果先堆疊再接著的話,容易歪斜
23讓黏土闆切片平整的5項要點
24「切片」與「按壓延伸」這2種土闆成型的特徵
25墊在皿闆下方的枕木黏土條要稍微露齣外側,方可製作齣漂亮的彎弧
26延伸至四角落時,加上一個黏土球纔能呈現齣邊角
27裁切成L字形的形狀,要待其乾燥後較易裁切
28以發泡隔熱材製作土闆用的模具
29放置沙包當作重石,防止在乾燥過程中形成翹麯

Chapter 02 「轆轤成形篇」
30轆轤拉坯的步驟:「取土」→「製作基底」→「拉坯」→「塑形」→「製作口緣」→「切取」
31取土的直徑與分量會決定器物的形狀
32嚮上拉坯時,要用指尖的指腹來按壓並收縮嚮上抽高為印象進行
33轆轤的難易度與手指及手臂關節的長度有關係
34將甜甜圈狀的黏土充分再練土後拉壞成形為大盤
35連續移坯或是單次拉坯,要視底部的直徑與大小而定
36碟盤拉坯時,腰部要保留較多的厚度
37配閤修坯的時機,調整成最佳的硬度
38以黏土作為接著劑,將素燒的修坯底座確實接著固定
39大盤在修坯後要架上支釘,避免坯體下垂

Chapter 03 「茶壺.土鍋篇」
40製作土鍋的重點事項
41製作茶壺的重點事項

Chapter 04 「瓷器製作篇」
42「瓷器」與「陶器(土製品)」的主要不同在於透光性
43與土製品(陶器)稍有不同,製作瓷器的重點事項
44以手做成形的方式成形時,也要製作成如同轆轤成形般的外觀
45瓷土的轆轤成形要降低1階段切取移坯
46瓷土的修坯要分2次進行,較有效率
47瓷土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種類

Chapter 05 「裝飾(黏土與化妝土)篇」
48將形狀複製在器物上呈現齣模樣(材質效果)
49以透明檔案夾製作齣模版風格的浮雕
50「鏤刻」要先以打孔器開孔之後再挖除
51依照不同的化妝裝飾,改變化妝土的濃度
52「刷痕化妝」使用較粗糙的刷毛會更加帥氣
53「蚊帳紋化妝」要等待水氣退去後的時機,再將蚊帳撕下
54「飛鉋」的鉋刃接觸坯體角度約為50度
55「三島鑲嵌」併用橡膠颳刀與修坯刀可以提升效率
56化妝土的「刷花」要以陶畫膠(乳膠)描繪
57「粉引」化妝裝飾,若盡早讓水分乾燥,就不容易崩壞
58以自己製作的化妝色土,讓作品更添色彩

Chapter 06 「彩繪篇
59「鐵繪」要活用毛筆的筆觸,描繪齣變形處理後的模樣
60以「青花」描繪的「青花瓷」,主要有3種不同的描繪法
61土坯與素燒坯都可以拿來描繪「鐵繪」
62將青花以熬煮齣來的濃茶溶製的效果為何?
63以押花進行描繪,簡單的「噴墨」
64「青花瓷」的濃彩,需準確掌握青花的濃度與其發色狀態
65各式各樣的釉上彩顏料。「金銀彩」「赤繪」「西畫顏料」「日本畫顏料」「光瓷」
66「赤繪」的發色愈研磨愈鮮艷
67金彩與銀彩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種類
68「日本畫顏料」要厚厚地塗上一層
69呈現齣如珍珠般光輝的「珠光瓷」

Chapter 07 「施釉篇」
70素坯與釉藥在施釉前需要做的準備
71不同種類的撥水劑會有不同的效果
72使用撥水劑時的注意事項
73撥水劑塗布於底麵時,需考慮「器物的形狀」與「釉藥的種類」
74調製沉澱變硬的釉藥,需要先將上層水倒掉
75茶壺的施釉需注意蓋子與蜂巢
76各式各樣的施釉方法及其優點、缺點
77將釉藥平均施釉時的大原則
78以較少的釉藥施釉在較大件作品的方法
79施釉後的修補作業會左右燒成完成後的狀態
80指痕亦為景色的日本美學意識
81無隙縫區隔施釉的祕訣
82以簡單的釉藥調閤來增加釉藥的種類

Chapter 08 「燒窯篇」
83素燒前的乾燥步驟韆萬不可以做的事
84素燒時如何確保作品可以安全疊放的重點事項
85素燒的危險溫度區間
86溫度與卡路裏的不同,以及測溫錐
87各式各樣的「釉燒」,理解其各自的特徵
88釉燒前要先清掃窯內,避免事故發生
89決定要以3點支柱組裝,或是以4點支柱組裝
90以4點支柱組裝時要加入「墊片」
91針對具有流動性的釉藥,以及織部釉這類不穩定釉藥的對策
92以電窯加熱還原燒成的重點事項
93大盤要加上支釘再進行燒成
94將有蓋器物的蓋子分別燒製的方法
95在匣鉢中重現穴窯風格的自然釉
96瞭解窯的種類與特徵,再選擇適當的窯
97「穴窯」與「登窯」的不同處

Chapter 09 「使用方法篇」
98燒成完成後,以研磨處理作為最後修飾
99施作「防水處理」及「除去氧化膜」
100慎重地使用,培養器物

Chapter 10 「陶藝用語集」

小專欄
「齣現破洞時的修補方法」
「簡單就能自己製作的便利施釉工具」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559096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8.8 x 26.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陶藝的興趣點,其實比較偏嚮於「實用器皿」的創作,像是碗盤、茶壺這類需要經常使用的東西。這類作品對「手感」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說,作品的平衡感、握持的舒適度,是決定它能不能成為「常用」與否的關鍵。因此,我非常好奇,這「100個關鍵重點」裡麵,有多少比例是著重在「人體工學」和「功能性設計」上的討論。例如,茶壺的壺嘴和壺蓋的銜接處,如何確保倒水時不滴漏?碗的底部圈足設計,如何讓它在燒製後依然平穩不晃動?這類純粹的技術細節,往往是教科書或入門書會輕輕帶過,但卻是成就一件好作品的關鍵所在。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老匠人傳授他的私房訣竅,專門破解這些「疑難雜癥」,那它的價值就遠超過一般的美學導覽書籍瞭。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講陶藝的書,很多都偏嚮藝術性大於實用性,文字描述得美輪美奐,但等你真的動手做,纔發現完全無法複製。我比較在乎的是那種「SOP」式的教學,越是基礎的環節,越需要標準化的流程來確保成功率。這本《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既然主打「關鍵重點」,我猜它應該會著重在那些常常被忽略,但卻是決定作品生死的「眉角」。例如,作品在素燒(Biscuit Firing)和釉燒(Glaze Firing)之後的收縮率差異,還有不同土性在乾燥過程中的應力分佈,這些是影響作品結構穩定的核心知識。如果書裡能用圖解說明不同天氣濕度對土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調整建議,那就太棒瞭。我比較不看重那些複雜的花式造型,我更想知道,怎麼讓我的杯子不會在窯裡「自我毀滅」,怎麼讓拉齣來的口緣不會塌陷,這纔是真本事。

评分

這本《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實用,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對陶藝有興趣,但又怕自己一頭霧水的新手來說,簡直是救星。我之前斷斷續續地看瞭一些網路上的教學影片,零零散散的知識點,每次動手都得翻找好幾次,真的很耗時間。光是看書名,我就能想像作者應該把陶土的準備、拉胚的技巧、上釉的眉角,這些基礎到不行的環節都拆解得很仔細。我最期待的,是裡麵有沒有提到「土條的排氣」那個關鍵步驟,網路上說法好多種,到底哪種纔是最穩妥的?還有,窯燒的溫度控製,那個「升溫麯線」的圖錶是不是有詳細的對照錶?畢竟,沒有穩固的基礎,後麵的造型設計都隻是空談。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旁邊手把手指導,把那些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步驟,用最白話的方式講清楚,讓我一翻開就能馬上上手,少走一些冤枉路,畢竟買土、買釉料都不便宜,失敗率太高真的會讓人灰心。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太「技術宅」瞭,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是一本著重於「靈感發揮」的書,而是貨真價實的「操作手冊」。我個人一直有個睏擾,就是關於「釉料的調配與應用」。網路上販售的釉料通常已經是半成品,但有時候買來的成品釉料錶現不如預期,我想知道的是,它會不會深入探討釉料的基本成分,例如氧化鋁、氧化矽等主要物質的作用,以及如何透過微調配方來改善流釉、麻點或色差問題?畢竟,成功的陶藝作品,釉色常常是畫龍點睛之處,而釉色的穩定性,幾乎完全取決於對其化學性質的理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釉料診斷與處方」單元,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隻告訴你「照著做」,那對我這種想更深入瞭解製程的進階學習者來說,吸引力是破錶的。

评分

當我看到「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這個副標題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麵是密密麻麻的「檢查清單」。我想像這本書的排版,可能採用瞭大量的圖錶、流程圖,甚至是錯誤發生時的「對照錶」。我希望這套「100個重點」的組織架構是非常清晰且邏輯嚴謹的,不是隨機散落的知識點。例如,它會不會將製作流程分為「土的處理」、「塑形」、「乾燥與修坯」、「素燒」、「上釉」、「釉燒」這幾個主要階段,然後在每個階段下細分齣幾個關鍵的注意事項?重點是,這些注意事項是不是都附帶瞭「後果分析」?例如:如果你忽略瞭步驟X,你的作品很可能會在步驟Y發生Z的狀況。這種「預防勝於治療」的教學邏輯,對於初學者建立正確的SOP至關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在還沒齣問題之前,就預先設定好安全的防線,避免寶貴的陶件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的遺憾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