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

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野田耕一
图书标签:
  • 陶艺
  • 手工艺
  • 陶瓷制作
  • 陶艺技巧
  • 基础知识
  • 泥塑
  • 烧制
  • 陶艺实践
  • DIY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將技巧和知識,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介紹。
 
  Chapter 01 「手捏成形篇」
  Chapter 02 「轆轤成形篇」
  Chapter 03 「茶壺.土鍋篇」
  Chapter 04 「瓷器製作篇」
  Chapter 05 「裝飾(黏土與化妝土)篇」
  Chapter 06 「彩繪篇」
  Chapter 07 「施釉篇」
  Chapter 08 「燒窯篇」
  Chapter 09 「使用方法篇」
  Chapter 10 「陶藝用語集」
 
  作者在東京一家領先的陶藝班裡任教已有15年之久,並根據現場經驗將一本對讀者真正有用的實用內容濃縮為一本書。
泥土的交响:从矿石到艺术的陶艺实践精要 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的陶艺实践指南,旨在为所有对陶艺怀有热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希望精进技艺的资深创作者提供详尽的指导和启发。我们聚焦于陶艺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力求揭示从材料准备到最终烧成的艺术与科学,帮助您构建坚实的实践基础,并探索无限的创作可能。 --- 第一部分:基石——材料的理解与准备 陶艺的起点,是与泥土的对话。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构成陶艺作品生命的基础——陶土及其相关材料。 1. 陶土的分类、特性与选择: 我们将详尽解析不同类型的陶土,包括赤陶(Earthenware)、炻器(Stoneware)和瓷土(Porcelain)的矿物学组成、收缩率、吸水性、以及最关键的釉烧温度区间。内容将涵盖如何根据作品的预期功能(如餐具、装饰品或大型雕塑)来科学地选择最适宜的泥料。我们将探讨泥土的“脾气”——可塑性、韧性与砂质含量对成型过程的影响,并提供现场测试泥料性质的实用方法。 2. 泥料的准备与处理: 泥土并非开采后即可直接使用。本章会详细介绍泥料的陈腐过程——这一古老技艺如何改善泥土的均一性和可塑性。重点讲解搅拌、揉泥(Wedging)的各种技术,包括螺旋式揉泥法、滚筒法(Wedge Block)等,旨在消除气泡,使泥料达到最佳的塑性状态。此外,还将提供针对不同泥料的脱水与风干控制策略,以避免干燥过程中产生应力裂纹。 3. 釉料的化学与配方解析: 釉料是赋予陶器色彩、光泽和功能性的灵魂。本部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涂抹”层面,而是深入探讨釉料的三大主要成分:助熔剂(Fluxes)、成釉剂(Glass Formers)和稳定剂(Stabilizers)。我们将解析长石、石英、氧化铜、氧化铁等常见氧化物在釉料配方中的作用机制,并介绍如何根据基釉的化学性质来调整颜色和流动性。书中将包含多个经典釉料的配方示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窑炉的升温曲线来微调釉配,以达到理想的烧成效果。 --- 第二部分:形态的构建——成型技艺的精深掌握 从一块泥团到具有空间感和实用性的器物,需要精确的技艺和对工具的熟练运用。 1. 手工成型技术(Hand-building Techniques): 泥条盘筑(Coiling): 探讨泥条的粗细控制、接缝处理(如“鱼鳞”或“梳齿”咬合),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泥条的铺设节奏来塑造复杂的曲面和结构,例如螺旋上升的容器或几何体。 泥板成型(Slab Building): 详细解析泥板的擀制厚度控制、纹理压印技术。重点在于如何将平面泥板转化为三维结构,包括精确的切割角度、粘接与支撑,特别是在制作大型或异形作品时的内部骨架搭建。 捏塑与雕塑(Pinching and Sculpting): 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纯粹的双手压力,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有机形态。书中将包含人体比例、动物形态的基础结构分析,以及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辅助细部刻画。 2. 拉坯技术(Wheel Throwing)的进阶: 本章为对转盘技艺的全面提升,超越基础的拉高和拉阔。 定中心与开孔的精确控制: 分析不同重量泥团对定中心所需力量和速度的影响,强调建立稳定“轴心”的重要性。 杯、碗、盘的标准化操作: 针对常见器型,提供每一阶段(提泥、拉高、塑形、收口)的精确技术要点和常见失败的诊断。例如,如何有效避免“晃动”和“底部过厚”。 特殊形态的挑战: 教授如何拉制颈部狭窄的瓶子、带有弧度的腹部容器,以及如何进行“二次拉坯”(Trimming/Turning)以精修底足的形态和重量分配,确保作品的平衡感。 3. 脱模与复合技术: 介绍石膏模具的制作原理和浇筑技术(Slip Casting),特别是如何控制泥浆的密度和浇筑时间以保证壁厚的均匀性。同时,讲解如何将不同成型技法(如拉坯的躯干结合泥板的装饰)进行无缝复合,创造出复杂的多媒介作品。 --- 第三部分:时间的艺术——干燥、修坯与装饰 作品在进入窑炉前,其状态直接决定了烧成后的成败。 1. 干燥的艺术与控制: 详细讲解“皮革硬度”(Leather-hard)阶段的特性。如何进行精细的修坯,包括底足的打磨、接口的平滑处理。关于干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管理水分梯度,防止作品因干燥速度不均而产生的内部张力,提供不同尺寸和厚度作品的推荐干燥周期参考。 2. 表面装饰与肌理的创造: 刻划与文样: 系统介绍各种刻刀、针笔的使用方法,探索“负空间”的运用。 施釉前的处理: 介绍化妆土(Slip)与泥浆的制作、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收缩率差异来创造裂纹效果(如“开片”)。 肌理的实现: 探讨通过滚压、摩擦、模压等方法在泥坯表面制造的触感细节,这些细节将与最终的釉面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 --- 第四部分:火焰的洗礼——烧成科学与窑炉管理 烧成是将泥土转化为永久陶瓷的关键一步,需要对热力学和气氛控制有深刻理解。 1. 窑炉的结构与类型: 对比电窑、燃气窑(氧化焰与还原焰)和木柴窑的结构特点、热效率和对作品最终效果的影响。重点介绍如何安全高效地维护和操作不同类型的窑炉。 2. 烧成曲线的制定与解读: 这是全书最科学化的部分。我们将详细分解烧成曲线的各个阶段: 干燥阶段(<200°C): 彻底去除物理水,避免爆炸。 结合水与有机物分解(200°C - 600°C): 碳酸盐和有机物的缓慢释放。 石英晶型转变(573°C): 这一关键温度点对作品稳定性的影响。 焙烧阶段(<1000°C): 泥料开始致密化。 釉的熔融阶段(Maturing Temperature): 如何精确控制升温速度以确保釉料均匀流动而不至于流釉。 3. 气氛控制(氧化与还原): 深入剖析窑内氧气含量对金属氧化物呈色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在还原气氛下氧化铜如何从绿色变为美丽的铜红(Lustre),以及铁元素在不同气氛中呈现出的黄、棕或灰黑色的变化规律。提供燃气窑中调节空燃比的实用技巧。 4. 装窑与降温: 装窑不仅仅是摆放作品,更是对热流的导引。讲解如何根据器型和釉料特性进行合理的堆叠(如使用垫圈/支撑钉),以避免作品间的粘连和釉面缺陷。分析快速冷却与慢速冷却对釉面晶体生长和釉色质感的影响。 --- 结语:从技术到哲学的升华 本书最后将回归陶艺的本质,探讨如何将掌握的实践知识与个人的艺术视野相结合。我们将讨论如何进行作品的自我评估、如何建立个人化的配方和技法档案,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实验来突破现有的技术边界,最终实现泥土与火焰之间,技艺与灵魂的完美交融。 本书是您实验室中的工具书,是您工作室中的导师,引领您在泥与火的古老炼金术中,创造出属于您自己的不朽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野田耕一 Noda Kohichi
 
  1968 年 生於廣島縣安藝郡府中町
  1993 年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碩士課程陶藝專攻結業,一邊在鎌倉的料亭製作器皿,並於個展等場合發表作品
  1998 年 在橫須賀市秋谷築窯,獨立
  1999 年 參與世田谷區「祖師谷陶房」開設。並將工房轉移至該陶房
  2000 年 開始編輯作家、攝影師、設計者的工作
  2013 年 以「野田耕一編輯設計工房」的名義,正式開始編輯企劃的業務
 
  現任 祖師谷陶房常任講師
  東京純心女子大學非常任講師
  日本GraphicDesigner 協會會員
  野田耕一編輯設計工房 代表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手捏成形篇」
1將「土球成型」與「土條成型」區隔使用,有效率地製作
2用針刺來確認底面的厚度
3修坯時,首先要確認底面的厚度
4切齊口緣時,以兩手持線切弓的前端,只注意看1個位置即可
5依照用途分別製作不同形狀的口緣
6選擇的弧形板種類與弧形板的使用方法會決定形狀是否平整
7包口器形,先製作壺頸,再讓壺身膨脹便不容易歪斜
8用剪刀手固定底部,抬起時就可以不讓土坯歪斜
9簡單又方便好用的磨削台製作方法
10修坯刀(鉋刀)的形狀及下刀方式會改變圈足呈現出來的造形
11將八角板固定在轆轤時,以甜甜圈狀的薄黏土進行接著
12要將形狀擴大時,請務必由口緣先開始擴大
13若要將口緣變形加工為花圈形狀或橢圓形時,將器物覆蓋在修坯底座上進行磨削
14質地粗糙的黏土要趁軟的時候,先大略鉋削
15土球成型要先製作一個光滑的圓形土球
16土球成型要由腰部依序捏薄加工
17大範圍捏薄加工時要在「遠離自己那側」;細微作業時則要在「靠近自己這側」進行加工
18輕輕滾動一圈以上,就能製作出漂亮的黏土條
19製作黏土條時,若變得平坦,可以扭轉土條來修補形狀
20增加黏土條的接著面積,防止龜裂發生
21「分層堆疊」與「螺旋堆疊」。區隔活用2種不同的堆疊方式
22黏土條如果先堆疊再接著的話,容易歪斜
23讓黏土板切片平整的5項要點
24「切片」與「按壓延伸」這2種土板成型的特徵
25墊在皿板下方的枕木黏土條要稍微露出外側,方可製作出漂亮的彎弧
26延伸至四角落時,加上一個黏土球才能呈現出邊角
27裁切成L字形的形狀,要待其乾燥後較易裁切
28以發泡隔熱材製作土板用的模具
29放置沙包當作重石,防止在乾燥過程中形成翹曲

Chapter 02 「轆轤成形篇」
30轆轤拉坯的步驟:「取土」→「製作基底」→「拉坯」→「塑形」→「製作口緣」→「切取」
31取土的直徑與分量會決定器物的形狀
32向上拉坯時,要用指尖的指腹來按壓並收縮向上抽高為印象進行
33轆轤的難易度與手指及手臂關節的長度有關係
34將甜甜圈狀的黏土充分再練土後拉坏成形為大盤
35連續移坯或是單次拉坯,要視底部的直徑與大小而定
36碟盤拉坯時,腰部要保留較多的厚度
37配合修坯的時機,調整成最佳的硬度
38以黏土作為接著劑,將素燒的修坯底座確實接著固定
39大盤在修坯後要架上支釘,避免坯體下垂

Chapter 03 「茶壺.土鍋篇」
40製作土鍋的重點事項
41製作茶壺的重點事項

Chapter 04 「瓷器製作篇」
42「瓷器」與「陶器(土製品)」的主要不同在於透光性
43與土製品(陶器)稍有不同,製作瓷器的重點事項
44以手做成形的方式成形時,也要製作成如同轆轤成形般的外觀
45瓷土的轆轤成形要降低1階段切取移坯
46瓷土的修坯要分2次進行,較有效率
47瓷土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種類

Chapter 05 「裝飾(黏土與化妝土)篇」
48將形狀複製在器物上呈現出模樣(材質效果)
49以透明檔案夾製作出模版風格的浮雕
50「鏤刻」要先以打孔器開孔之後再挖除
51依照不同的化妝裝飾,改變化妝土的濃度
52「刷痕化妝」使用較粗糙的刷毛會更加帥氣
53「蚊帳紋化妝」要等待水氣退去後的時機,再將蚊帳撕下
54「飛鉋」的鉋刃接觸坯體角度約為50度
55「三島鑲嵌」併用橡膠刮刀與修坯刀可以提升效率
56化妝土的「刷花」要以陶畫膠(乳膠)描繪
57「粉引」化妝裝飾,若盡早讓水分乾燥,就不容易崩壞
58以自己製作的化妝色土,讓作品更添色彩

Chapter 06 「彩繪篇
59「鐵繪」要活用毛筆的筆觸,描繪出變形處理後的模樣
60以「青花」描繪的「青花瓷」,主要有3種不同的描繪法
61土坯與素燒坯都可以拿來描繪「鐵繪」
62將青花以熬煮出來的濃茶溶製的效果為何?
63以押花進行描繪,簡單的「噴墨」
64「青花瓷」的濃彩,需準確掌握青花的濃度與其發色狀態
65各式各樣的釉上彩顏料。「金銀彩」「赤繪」「西畫顏料」「日本畫顏料」「光瓷」
66「赤繪」的發色愈研磨愈鮮艷
67金彩與銀彩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種類
68「日本畫顏料」要厚厚地塗上一層
69呈現出如珍珠般光輝的「珠光瓷」

Chapter 07 「施釉篇」
70素坯與釉藥在施釉前需要做的準備
71不同種類的撥水劑會有不同的效果
72使用撥水劑時的注意事項
73撥水劑塗布於底面時,需考慮「器物的形狀」與「釉藥的種類」
74調製沉澱變硬的釉藥,需要先將上層水倒掉
75茶壺的施釉需注意蓋子與蜂巢
76各式各樣的施釉方法及其優點、缺點
77將釉藥平均施釉時的大原則
78以較少的釉藥施釉在較大件作品的方法
79施釉後的修補作業會左右燒成完成後的狀態
80指痕亦為景色的日本美學意識
81無隙縫區隔施釉的祕訣
82以簡單的釉藥調合來增加釉藥的種類

Chapter 08 「燒窯篇」
83素燒前的乾燥步驟千萬不可以做的事
84素燒時如何確保作品可以安全疊放的重點事項
85素燒的危險溫度區間
86溫度與卡路里的不同,以及測溫錐
87各式各樣的「釉燒」,理解其各自的特徵
88釉燒前要先清掃窯內,避免事故發生
89決定要以3點支柱組裝,或是以4點支柱組裝
90以4點支柱組裝時要加入「墊片」
91針對具有流動性的釉藥,以及織部釉這類不穩定釉藥的對策
92以電窯加熱還原燒成的重點事項
93大盤要加上支釘再進行燒成
94將有蓋器物的蓋子分別燒製的方法
95在匣鉢中重現穴窯風格的自然釉
96了解窯的種類與特徵,再選擇適當的窯
97「穴窯」與「登窯」的不同處

Chapter 09 「使用方法篇」
98燒成完成後,以研磨處理作為最後修飾
99施作「防水處理」及「除去氧化膜」
100慎重地使用,培養器物

Chapter 10 「陶藝用語集」

小專欄
「出現破洞時的修補方法」
「簡單就能自己製作的便利施釉工具」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559096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8.8 x 26.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陶藝的興趣點,其實比較偏向於「實用器皿」的創作,像是碗盤、茶壺這類需要經常使用的東西。這類作品對「手感」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說,作品的平衡感、握持的舒適度,是決定它能不能成為「常用」與否的關鍵。因此,我非常好奇,這「100個關鍵重點」裡面,有多少比例是著重在「人體工學」和「功能性設計」上的討論。例如,茶壺的壺嘴和壺蓋的銜接處,如何確保倒水時不滴漏?碗的底部圈足設計,如何讓它在燒製後依然平穩不晃動?這類純粹的技術細節,往往是教科書或入門書會輕輕帶過,但卻是成就一件好作品的關鍵所在。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老匠人傳授他的私房訣竅,專門破解這些「疑難雜症」,那它的價值就遠超過一般的美學導覽書籍了。

评分

這本《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實用,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對陶藝有興趣,但又怕自己一頭霧水的新手來說,簡直是救星。我之前斷斷續續地看了一些網路上的教學影片,零零散散的知識點,每次動手都得翻找好幾次,真的很耗時間。光是看書名,我就能想像作者應該把陶土的準備、拉胚的技巧、上釉的眉角,這些基礎到不行的環節都拆解得很仔細。我最期待的,是裡面有沒有提到「土條的排氣」那個關鍵步驟,網路上說法好多種,到底哪種才是最穩妥的?還有,窯燒的溫度控制,那個「升溫曲線」的圖表是不是有詳細的對照表?畢竟,沒有穩固的基礎,後面的造型設計都只是空談。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旁邊手把手指導,把那些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步驟,用最白話的方式講清楚,讓我一翻開就能馬上上手,少走一些冤枉路,畢竟買土、買釉料都不便宜,失敗率太高真的會讓人灰心。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太「技術宅」了,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是一本著重於「靈感發揮」的書,而是貨真價實的「操作手冊」。我個人一直有個困擾,就是關於「釉料的調配與應用」。網路上販售的釉料通常已經是半成品,但有時候買來的成品釉料表現不如預期,我想知道的是,它會不會深入探討釉料的基本成分,例如氧化鋁、氧化矽等主要物質的作用,以及如何透過微調配方來改善流釉、麻點或色差問題?畢竟,成功的陶藝作品,釉色常常是畫龍點睛之處,而釉色的穩定性,幾乎完全取決於對其化學性質的理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釉料診斷與處方」單元,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只告訴你「照著做」,那對我這種想更深入了解製程的進階學習者來說,吸引力是破表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陶藝的書,很多都偏向藝術性大於實用性,文字描述得美輪美奐,但等你真的動手做,才發現完全無法複製。我比較在乎的是那種「SOP」式的教學,越是基礎的環節,越需要標準化的流程來確保成功率。這本《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既然主打「關鍵重點」,我猜它應該會著重在那些常常被忽略,但卻是決定作品生死的「眉角」。例如,作品在素燒(Biscuit Firing)和釉燒(Glaze Firing)之後的收縮率差異,還有不同土性在乾燥過程中的應力分佈,這些是影響作品結構穩定的核心知識。如果書裡能用圖解說明不同天氣濕度對土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調整建議,那就太棒了。我比較不看重那些複雜的花式造型,我更想知道,怎麼讓我的杯子不會在窯裡「自我毀滅」,怎麼讓拉出來的口緣不會塌陷,這才是真本事。

评分

當我看到「不可不知道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這個副標題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密密麻麻的「檢查清單」。我想像這本書的排版,可能採用了大量的圖表、流程圖,甚至是錯誤發生時的「對照表」。我希望這套「100個重點」的組織架構是非常清晰且邏輯嚴謹的,不是隨機散落的知識點。例如,它會不會將製作流程分為「土的處理」、「塑形」、「乾燥與修坯」、「素燒」、「上釉」、「釉燒」這幾個主要階段,然後在每個階段下細分出幾個關鍵的注意事項?重點是,這些注意事項是不是都附帶了「後果分析」?例如:如果你忽略了步驟X,你的作品很可能會在步驟Y發生Z的狀況。這種「預防勝於治療」的教學邏輯,對於初學者建立正確的SOP至關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在還沒出問題之前,就預先設定好安全的防線,避免寶貴的陶件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的遺憾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