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50+好日子:

預約50+好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五十后
  • 心灵成长
  • 人生规划
  • 自我认知
  • 情绪管理
  • 幸福生活
  • 积极心态
  • 人生智慧
  • 退休生活
  • 自我实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語言:繁體中文
《心之所向,步履不停:中年转身的自我觉醒与生活重塑指南》 导言:跨越人生中点,重塑内在与外在的航道 人到中年,往往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年轻时的冲劲与目标逐渐被生活的重量所取代,职业的瓶颈、家庭的责任、身体的变化,乃至内心深处对“意义”的追问,都促使我们停下来,审视过往,并重新规划未来。这不是一个告别青春的哀叹,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自我升级。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框架,帮助读者跨越人生的中点,从容、有力量地迈向下一个阶段的丰盛与自在。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展开:“内观觉醒”(发现真正的自我)、“关系重构”(优化人际连接与家庭角色),以及“价值再造”(构建可持续的第二人生)。 --- 第一部分:内观觉醒——剥离外在标签,回归核心自我 (约 500 字)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年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与价值感缺失问题。我们往往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成就、收入或家庭角色上,一旦这些支柱动摇,便会陷入迷茫。 第一章:身份的坍塌与重塑:谁是我? 探讨“职业人”、“父母”、“配偶”等标签背后的空洞感。我们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资产盘点”,区分哪些是社会强加的期望,哪些是内心真正渴望的特质。内容包括:从“成就导向”到“体验导向”的心态转变练习。 第二章:情感的潮汐与情绪的主人:驾驭内心的风暴 中年常伴随着未被处理的童年阴影或长期的压力累积,表现为易怒、焦虑或低落。本章聚焦于深度情绪识别与接纳,而非压抑或宣泄。我们将介绍“情绪地图绘制法”,帮助识别触发点,并提供一套系统的“正念呼吸与锚定技术”,让读者在波涛汹涌时,依然能找到内心的定海神针。这并非是简单的放松,而是建立一种与负面情绪共存但不被其主宰的成熟智慧。 第三章:身体作为智慧的容器:倾听身体的低语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出的信号愈发清晰。本书不侧重于健身食谱,而是探讨如何将身体视为积累了一辈子经验的“智慧载体”。我们将讨论“身体扫描冥想”在释放累积的紧张感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日常的活动(如散步、园艺)转化为具有仪式感的“身心对话”。核心在于从“对抗衰老”转变为“与身体合作,实现长久活力”。 --- 第二部分:关系重构——打破僵局,建立高质量连接 (约 500 字) 中年时期的关系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空巢期”的临近或子女独立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与伴侣关系可能陷入的“熟悉的陌生人”状态。 第四章:从“责任捆绑”到“独立共生”的伴侣关系 许多夫妻在共同抚养子女的模式中生活多年,一旦角色减退,反而不知如何相处。本章提供实用的“关系重启工具包”。例如,“无评判倾听练习”,目的是重新发现对方在责任光环之下的真实面貌和未竟梦想。我们探讨如何设立清晰的“个人边界”与“共同愿景”,使亲密关系从“互相依赖”进化为“互相支持的盟友”。 第五章:与成长中的自我和解:父母角色的优雅退场 子女已经长大,如何从“全能的管理者”转变为“智慧的顾问”?这需要极大的克制与信任。本章指导如何设定适度的距离,尊重成年子女的自主权,同时在他们需要时提供稳固的支持。我们深入分析了过度介入的危害,并提供了“提问而非告知”的沟通脚本,以促进双方更成熟的互动模式。 第六章:连接的质量决定生活的深度:构建新型社交网络 中年社交圈往往固化且效率至上。本书鼓励读者扩展与“新能量源”的连接。这包括:如何主动寻找跨代际的交流机会,从年轻人身上学习新思维;以及如何维护那些真正滋养心灵的旧日友谊,将社交重心从“人脉拓展”回归到“真诚连接”。 --- 第三部分:价值再造——开创一个更有意义的“下半场” (约 500 字) 中年不是终点,而是实现深层目标、发挥余热的最佳时机。这一部分着重于将内观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新的生活蓝图。 第七章:发现你的“非线性价值”:金钱之外的贡献 我们挑战“退休就是停止工作”的传统观念。真正的退休,是停止做那些“必须做”的事,开始做那些“想要做”的事。本章引导读者探索“利他主义”和“传承智慧”的价值。这可能涉及:成为导师、参与社区项目、将职业技能转化为志愿服务,或深入学习一门全新的技能,以实现“心流”体验。 第八章:项目式生活规划:小步快跑,积攒“即时成就感” 宏大的目标容易令人望而却步。本章介绍如何将“第二人生”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可衡量的“兴趣项目”。例如,如果你一直想写作,可以从每周一篇博客开始;如果你想学习艺术,可以报名一个短期的入门工作坊。这种“项目制”管理能提供持续的反馈回路和即时的满足感,对抗空虚感。 第九章:时间的主权与留白的美学 中年人常常感到时间被各种琐事挤压。本书强调“主动选择不做什么”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时间审计”的方法,识别那些吞噬精力的低效活动,并系统地为“留白”创造空间。这种留白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灵感、深度思考和无目的的享受提供必要的土壤,是最高效的自我投资。 结语:自在,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本书最终落脚于“自在”的定义——它不是物质的富足或外界的赞誉,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状态。当你清晰地了解自己是谁,与周围的人建立了高质量的连接,并将你的经验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释放到世界时,自在便水到渠成。这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目的地。翻开本书,就是启动这场意义非凡的自我旅程。

著者信息

50歲開始,人生可以是自己的,
你想好要怎麼過了嗎?


年輕時,追求的是獲得和擁有,
中年後,用付出與分享過日子。
50+的心靈翻轉,
活出更喜樂、有方向的人生新旅程。

50歲之後,我們都知道身體上的養生非常重要,其實,心靈上的養生才是掌握美好生活的關鍵。想要避免中年空巢及老年憂鬱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快樂的心境,而這樣的心境,是從肯定自己、分享自己開始。
在本書中,盧牧師提出一種「分享」的生活態度,他以自己與書中的許多人物為例,他們有些已經退休、有些還在職場,但都擁有非常精彩的生活。這些激勵人心的真實範例,將帶領我們及早思索50後的生活方式。
除了盧牧師對工作與生活的獨特觀點之外,本書也告訴讀者如何準備面對退休、如何在離開職場後依然擁有充滿活力與熱情的人生,進而找回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想要擁有美好的50+生活,絕不是存夠退休金就萬事俱全。跟隨盧牧師上完這25堂心靈課,讓50後的生活沒有不安,只有豐富。

图书目录

作者簡介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並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曾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目前在民視電視台主持《這些人,這些事》與《邁向十字架之路》等節目,同時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以及長老教會總會「兒少營教材」及「兒童繪本」總策劃。
帶領八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相關著作:《伸出你的手:為生命灌注愛與意義的33堂課》《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图书序言

Part.1 豐盛生活正要開始
01 「退而不休」的人生
02 少一道菜,多一分愛
03 兩件事,創造更精彩的50+生活
04 培養第二專長,掌握人生的選擇權
05 即使活到百歲,也不要孤單一人過日子
06 讀一本書,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07 遠離憂鬱症的特效藥
08 凝聚家人的心,不再擔憂中年空巢期

Part2 心靈的養生,比補品更重要
09 祈禱不是用來治病的
10 人生中最不該留下的兩樣事物
11 守護生活,從破除迷信騙局開始
12 品味聖經,品出甘甜好滋味
13 為50+準備的每日心靈操練
14 理財,要「理」天上的「財」
15 留給孩子的最棒禮物
16 學習生命之愛,心靈再升級
17 真的有天堂或地獄嗎?
18 受洗,不是上天堂的絕對門票

Part3 人生最重要的一門課
19 安然面對生命終結的力量
20 寫給孩子與自己的最後一封信
21 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命功課
22 預先交代後事,從四十歲開始
23 用喜歡的方式向大家說再見
24 比盛大告別式更重要的事
25 生命的最終,都歸於愛

图书试读

  • ISBN:9789869928601
  • 叢書系列:智慧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熟齡生活」的書真的很多,但很多內容都寫得很空泛,感覺像是年輕人為中老年人設計的「理想生活」,跟我們實際的感受差很多。我比較喜歡那種「接地氣」的分享,就是真正懂我們在想什麼的作者寫出來的。這本書的書名很直白,沒有過多華麗的包裝,反而給人一種誠懇的感覺。我希望裡面的內容,可以是一些過來人的經驗談,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學術探討。我對於如何保持好奇心很有興趣,因為我覺得一旦對世界失去好奇,人就真的老了。如果這本書能激發我對生活新的熱情,讓我願意去嘗試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那就太棒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重新定義自己」的視角。

评分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聊退休規劃,話題常常繞著錢、健康打轉,但我覺得心靈層面的準備更重要。畢竟身體會老化,但心態要是能保持年輕、有活力,那生活品質自然就會好。這本書的副標題「25堂心靈必修課」,聽起來就很有架構感,讓人覺得內容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像我個人就覺得,年紀大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會變得比較執著,很難變通。如果這本書能教我怎麼放下一些過去的包袱,用更寬廣的心胸去看待生活中的變化,那絕對物超所值。我很期待它能針對中年人特有的焦慮感,給出一些療癒的解答。畢竟我們這個階段,要面對的不只是生理上的變化,還有社會角色的轉變,這些都需要心靈上的調適。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那個「50+」的標籤,感覺像是為我這種年紀的人量身打造的。我最近剛好在思考退休後的生活要怎麼過得更有品質,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心裡就想:「對了,這可能就是我需要的!」雖然我還沒翻開書,但光是從書名傳達出來的那種「掌握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訊息,就讓人很期待。現在的生活步調跟以前真的差很多,以前是為了工作、家庭在衝刺,現在突然有大把的時間,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好好利用,常常覺得有點空虛。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幫助我們把心靈好好整理一下,那真的太棒了。希望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勵志書,而是能觸及到我們這個年紀真正會遇到的困境,像是如何調適心態、如何找到新的興趣,甚至是如何跟家人相處的新模式。我蠻好奇它會怎麼切入這個「自在」的主題,畢竟對很多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自在」是很重要,但又很難抓到的東西。

评分

最近在看一些心理健康的文章,發現很多「輕熟齡」的議題,其實跟我們這個年紀的心境是相通的。我們不是完全退出社會,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參與生活。這本書的標題提到「自在」,我覺得這才是重點。什麼是真正的自在?不是完全不煩惱,而是在煩惱來臨時,知道如何安頓自己的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讓我在面對人際關係的變化,或是面對自我價值感的波動時,能有比較穩定的應對方式。畢竟五十歲後,很多人際網絡都會重塑,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而不是過度依賴外界的肯定。我對這種強調內在力量的書籍特別有感覺。

评分

最近常常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好像一轉眼就走到這個階段了。很多人到了五十歲,會開始恐慌於「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或者「是不是該做點不一樣的事」。這本書的「預約」兩個字用得很好,讓人感覺這是一個可以主動規劃的未來,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宿命。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只是心靈雞湯,而是那種可以讓我們真正靜下心來思考「我還想要什麼」的引導。我比較注重實用性,如果書裡能有些簡單的練習,像是冥想引導、或是日記寫作的提示,讓我能每天花一點時間跟自己的內心對話,那就非常好了。畢竟,五十歲後的日子,應該是屬於我們自己,好好享受、好好過活的階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