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將古人的智慧與科學知識相結閤
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係 王林玉英教授
以最低的物質消耗維護全人類健康是未來醫學的新趨勢。這本書是小女王恬中將生理與營養的專業知識應用於科學脈診,朝這個方嚮邁進的一小步。
先夫王唯工將中醫與現代科學聯結,當做他一個重要的誌業,因積勞成疾,三個孩子受到他的感召,也先後加入這個有益於全人類健康福祉的工作。他們就像我們傢牆上掛著的一張漫畫掛圖,三個小孩在一艘行駛中的船上……
寬厚穩重、個性堅毅的姊姊怡中是船上的掌舵手,她爸爸生前很多發明專利申請及在美國的臨床測試都靠她來輔佐;我喜歡單純的循環力學研究,她也一再鼓勵我把它完成,幾乎所有我投寄到各雜誌的文章,她都參與內容與文字的修改;對弟妹更是照顧有加。
老二晉中是個勇敢的冒險傢,他主修電機,但物理與應用數學基本概念學得很徹底,大學時就參與腕部脈診儀的設計和資料分析;我在建立動脈係統循環物理基礎時,有關動脈末端形成迴路的邊界條件不知如何處理,也靠他提醒而豁然開朗;他爸爸生病時,他從國外迴來,在與王老師親如父子的詹明宜學長協助下,也進一步開發瞭手指的脈診儀。
老三恬中本來是個被大傢寵愛著睡在搖籃裡的小寶貝,長大後,走過人生很多的艱難路,因為一路的迂迴而徹底學習瞭很多有關醫學與營養的專業知識。這本書,正是她把這些專業知識應用在脈診儀的心得整理。
分析脈搏來探討人體的身體狀況,是古文明留給後人的一大遺產。《黃帝內經》中有所記載,古希臘的名醫蓋倫也一再建議每個人自小就要追蹤健康時的脈搏,並研究不同的飲食、運動與生理狀況對其脈絡的改變。
為什麼動脈係統的末端可以迅速反映齣身體狀況的改變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和現代普及的手臂血壓量測為什麼可以反映心血管係統整體狀況的答案是一樣的(註)。因為人體的心—動脈係統是一個效率無與倫比的多層級複閤式灌溉係統,它以極小的功率維持全身所有彈性的動脈管內週期性的血壓來灌溉血液。正如一個極高效率的政府,能很快地將全國狀況的迴饋做適當反應,而上令能立即下達,所以你可以從各縣市,甚至於從區公所當下的預算分配變化,推知中央政府當前財源的分布狀況。
目前以手臂血壓做為普及的全身生理指標,而不插入主動脈內做侵入式的測量,是因為任何兩處的血壓有直接的相關性或轉換函數。當然選擇容易測試的方法。
古代中醫以手指在病人的三部九候做觸診,歷代醫書對腕部寸、關、尺三點的脈搏研究最多。現代科技進展,可以儀器量到腕部及指端彈性動脈管的週期性脈搏。為瞭使脈診普及化,照顧人類的健康,並承續祖先留給我們幾韆年的中醫智慧,腕部與指部脈診儀的開發與應用是當前努力的目標。
現有科技診斷偏重於得病後的精確測量,但是在這多災多難、物質資源不足的地球上,我們希望推動的是以最低消耗的診斷來輔助日常保健與重病的預防。我們要把古人的智慧和現代各種科學知識融閤在一起,本書就是小女根據這個原則所寫的。我的孩子們希望大傢一起來努力,期望萬傢爭鳴,百花齊放,激發齣更多保護人類健康的好方法。讓我們嚮狹隘的祕傳和門戶說掰掰,如鬍適先生所言: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我的博士老師,八十多歲的馬裏蘭大學資深教授在兩年多前詢問我的近況,我嚮他報告說,我的三個孩子都跳上瞭同一艘正在驚濤駭浪中行駛的船隻。很感謝的是,在這幾年裡,得到政府和很多人的幫助,現在雖然還沒有風平浪靜,但已經有一些成果瞭。
恬中在寫這本書時,有時候會分享她為瞭寫得讓人看懂,自己更加融會貫通的興奮和喜悅。人生的收穫有時候是在很長久之後,而這部分是由老天在掌管的。所以我最喜歡對我的孩子和學生們說:「我們要隨時享受在耕耘過程中的快樂和自在。」在此,我也想以此和所有的讀者共勉之!
(註)Lin Wang, YY. (2019). Did you know Developing quantitative pulse diagnosis with realistic hemodynamic theory can pave a way for future personalized healthcare. Acta Physiologica, e13260. https://doi.org/10.1111/apha.13260
※
推薦序:中醫科學化與生活化的最佳示範
文 /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黃怡超司長
我與王唯工教授相識多年,王教授提齣「循環共振理論」為中醫科學化奠定穩固的基礎,透過脈診儀客觀的數據,讓中醫也能和西醫在同樣的科學平颱上對談交流。而我與恬中碰麵,卻是在王教授的告別式上,一方麵很不捨送走老朋友,另一方麵卻很欣慰王教授後繼有人,子女當仁不讓地離開原本舒適圈,跳齣來繼續為瞭中醫科學化而努力,造福更多的民眾。
最近我有機會讀瞭恬中的新書《從食指看健康:王唯工科學脈診生活保健指南》,更確認瞭當初的想法。這本書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將王教授的循環共振理論介紹給大傢認識,並且透過討論實際例子與大傢關注的時事議題,將科學脈診代入日常生活應用,同時融入營養學專業,讓讀者能將王教授的科學脈診實踐在生活中。此外,書裡也提到近幾年的研究,以科學脈診重新詮釋中醫與常見的疾病。最後並以自身例子告知讀者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如何讓自己吃得健康,活得快樂。
東方與西方的融閤在文化界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像是雲門舞集將東方的特色代入現代舞蹈中介紹給全世界;李安導演透過電影讓全世界瞭解東方的文化,其作品《臥虎藏龍》更得瞭奧斯卡獎。
中西醫學的結閤是我一直在推動的政策目標。近幾年也可看到世界對中醫的改觀,從另類醫學慢慢變成互補、整閤醫學;在中國流傳一韆多年的中草藥青蒿,被提煉齣青蒿素,可有效治療瘧疾,發明人甚至因此得到諾貝爾獎;歐洲植物藥在全球大賣;而在國內各大醫院也開始增設中醫部門,中醫在各方麵逐漸受到主流市場認可,中西醫的結閤不再是夢想!
這本書從身邊的例子和飲食、運動,成功地將科學中醫融入生活當中,特別推薦給想讓自己更健康,生活更美好的人。
※
推薦序:奠定中醫脈診的科學基礎,解開傳統醫學之惑
文 / 慈濟大學醫學係生化學科 陳灝平副教授
本人在好山好水的花蓮進行中藥「金創膏」相關研究。關於中草藥的分類、化學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分析這些知識或技術,並不感覺陌生。由於本身的專業並非中醫藥,也開始抽空閱讀一些中醫概論的書籍,不僅覺得有趣,也體會到中醫藥與西醫藥在根本上的差異。
西醫藥立論於分子的層次,不論從基因的錶現,到藥物作用的機轉,率皆脈絡清晰,理論完整,並佐以大量的實驗證明。通常分子層次的研究走到極緻,就是化學技術的切入點瞭。縱然如此,目前在臨床醫學上,仍然有許多未解的難題。
而在閱讀中醫的文獻時,不論是「望、聞、問、切」,皆是以整個人體為一係統來評量,想要以現有的生化或是化學技術進行研究,因為係統太大,總有藥不對癥之感。其中尤以脈診為最,感到渾然不可解。
一日在花蓮政大書城翻閱到王唯工教授著作《氣的樂章》一書。書中的「血液循環共振理論」,明快得好似斷案捉贓,直指人心。首先指齣瞭傳統生理學,僅將心臟當成泵浦的種種無法解釋之處;然後以傅立葉轉換,分析從左心室擠壓齣的血液,撞擊反轉的主動脈弓所產生之壓力波;最後用動物實驗詮釋所產生的各種諧波。
王教授的研究,不僅提供瞭中醫脈診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讓脈診的結果可以量化,有瞭可以反覆檢驗的共通平颱。為瞭揭開中醫脈診的更多奧祕,我們於今年將該脈診儀引進花蓮慈濟醫院的「中西醫閤療研究發展中心」展開研究,希望未來能有一些研究成果。
讓人遺憾的是,王唯工教授已經過世瞭。他的三位子女,原本在各自的專業上,都相當有成就。為瞭將父親的研究成果繼續發揚光大,子承父業,毅然地踏上瞭將脈診儀商品化之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該公司脈診儀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詮釋「醫食同源」這個中醫的傳統觀念。在此祝福他們公司的發展,並能揭開更多中醫脈診的奧祕,故特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