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

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美齡
圖書標籤:
  • 兒童飲食
  • 健康飲食
  • 親子教育
  • 飲食習慣
  • 營養知識
  • 食育
  • 傢庭教育
  • 健康成長
  • 幼兒食譜
  • 膳食平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飲食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通過飲食,可以令孩子健康成長,更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調整孩子情緒,讓孩子體驗人生道理。從中鞏固親子關係,為孩子步嚮幸福人生的基礎。

  餐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學堂

  這是陳美齡博士第一本關於飲食教育的書。她認為餐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學堂,是父母可以親自教育孩子們的最佳機會。一起進餐時可以培養孩子的聆聽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總結意見的能力和發錶意見的能力等。所以她是不會讓孩子單獨吃飯的。

  眾所周知,她的三個兒子進入史丹福大學,她是如何通過食物培養他們的頭腦和體魄的呢?

  飲食教育是育兒過程的重要支柱

  陳美齡博士認為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養育好孩子的重要條件。父母瞭解孩子的體質,要為孩子挑選適閤的食物,教導他們烹飪的樂趣,讓他們瞭解食物的質素,給他們享受人生的知識。
 
孩子,你的身體是一座奇妙的宇宙:全方位成長指南 獻給每一位渴望陪伴孩子探索生命奧秘的父母與教育者。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在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時,卻忽略瞭如何引導他們建立起對自身生命最根本的理解與尊重——那就是認識並珍視自己的身體。 《孩子,你的身體是一座奇妙的宇宙》並非一本關於營養學或疾病預防的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度探索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成長地圖。本書緻力於幫助傢長和孩子一起,將“身體”這個概念從一個被動的、需要被“照顧”的對象,轉變為一個主動的、需要被“理解”和“傾聽”的內在智慧係統。 第一篇:認識“我”的內在疆域——身體的奇妙構造與運作 我們從孩子最直觀的感受入手,揭開人體這座宏偉建築的神秘麵紗。這不是枯燥的解剖學,而是充滿想象力的生命故事。 第一章:皮膚下的超級英雄:細胞與生命的初級對話 細胞的城市: 我們將億萬個微小細胞比喻成一個繁榮的城市,介紹它們如何分工閤作,維持生命的運轉。重點在於建立“我是由無數小生命組成的整體”這一宏觀認知。 感官的雷達站: 深入探討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如何將外部世界轉化為大腦可以理解的信號。我們不隻教孩子辨認顔色,更引導他們體會觸覺帶來的安全感和情緒聯結。 運動的韻律: 骨骼、肌肉和關節如何協同工作,完成從蹣跚學步到自由奔跑的“工程奇跡”。探討身體平衡感和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對學習和情緒穩定的基礎性作用。 第二章:能量的熔爐與管道:消化係統的奧秘之旅 食物的遠徵: 從嘴巴開始,追蹤食物如何經曆漫長的旅程,被分解、吸收,最終轉化為驅動身體的能量。強調消化過程是身體“迴收再利用”的典範。 腸道“第二大腦”的低語: 詳細解析腸道菌群與情緒、免疫力的復雜關聯。我們教孩子如何通過選擇不同的食物,來“滋養”他們體內的盟友,而不是簡單地“吃飽肚子”。 水的循環與淨化: 腎髒和循環係統作為身體的“水利工程”,保障瞭生命之源的純淨流動。強調充足的水分對思維清晰度的重要性。 第三章:指揮中樞的運作:大腦、神經與情緒的交響樂 電光火石的信息高速公路: 神經元如何傳遞信息,以及睡眠對大腦的“深度清潔”和“信息整理”工作。 情緒的化學信號: 探索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對快樂、專注和警覺性的影響。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波動是身體在反饋信息,而非單純的“好”或“壞”。 壓力下的身體反應: 介紹“戰鬥或逃跑”機製的原始設定,並提供幼年時期應對過度刺激和壓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和身體掃描練習。 第二篇:與身體建立有效溝通的橋梁——傾聽與接納 身體的智慧常常通過信號、感受和需求來錶達。本篇聚焦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身體覺察力”(Body Awareness)。 第四章:直覺的羅盤:識彆身體的內部信號 飢餓與飽足的藝術: 區分生理性飢餓與情緒性渴望。提供工具,讓孩子學會使用“從1到10”的刻度來評估自己的飽足程度,從而培養自主進食的能力。 疲勞的邀請函: 區分“想玩”的疲憊和“需要休息”的深層疲勞。教導孩子識彆身體發齣的“慢下來”的信號,並尊重睡眠的需求。 疼痛的語言: 將疼痛視為身體發齣的“警告燈”,而非需要立刻被消除的敵人。引導孩子準確描述疼痛的性質、位置和強度,從而更好地尋求幫助。 第五章:身體地圖的探索:隱私、界限與自我賦權 我的身體我做主: 這是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核心章節。我們用清晰、適閤年齡的語言,教授孩子關於身體界限的知識,包括“好的觸摸”和“不好的觸摸”。 青春期的預演: 提前、正嚮地介紹身體在不同成長階段會發生的變化(如變聲、長高、皮膚油脂分泌變化),消除對未知變化的恐懼和羞恥感。 接納身體的差異性: 探討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引導孩子欣賞自己身體的獨特之處,對抗外界對“完美身材”的單一化審美標準。 第三篇:身體的未來塑造師——運動、休息與環境適應 本篇將理論融入實踐,提供具體的活動和思維框架,幫助孩子積極地塑造和維護他們的“奇妙宇宙”。 第六章:流動的喜悅:運動中的學習與心流體驗 不是“鍛煉”,而是“玩耍”: 強調運動是身體的天性需求,而不是一項任務。探索不同類型的運動(有氧、力量、柔韌性)如何從不同側麵滋養大腦。 運動與情緒調節: 介紹運動如何幫助身體釋放纍積的壓力荷爾濛,提高專注力。推薦適閤不同性格兒童的運動方式(例如,內嚮孩子可能更喜歡專注的瑜伽或攀岩,外嚮孩子可能更喜歡團隊球類運動)。 戶外是最好的教室: 深度探討接觸自然環境(陽光、泥土、不平整的地麵)對孩子本體感受和心理健康的關鍵益處。 第七章:休息的必要性:高質量的恢復與充電 主動休息的策略: 休息不等於“無所事事”。介紹正念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主動恢復技巧,讓孩子學會如何在碎片時間中為身心“減壓”。 電子産品與身體的拉鋸戰: 分析屏幕藍光、持續的視覺刺激如何乾擾褪黑素分泌和注意力集中。提供實用的“數字排毒”時間錶和替代活動建議。 睡眠的黃金法則: 探討不同年齡段的睡眠需求,並建立一套傢庭的“睡前儀式”,幫助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順利進入修復模式。 第八章:孩子與環境的共生關係 環境的“隱形影響”: 討論空氣質量、水質、噪音汙染等外部因素對兒童敏感身體係統的潛在影響。鼓勵傢庭進行簡單的環境優化。 “感覺安全”的物理空間: 探討傢庭環境的布置如何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放鬆程度。例如,一個舒適的角落、恰當的光綫如何成為孩子自我調節的空間。 --- 本書特色: 本書結閤瞭發展心理學、運動科學和神經生物學的最新研究,但全部以父母和孩子都能理解的、生動的敘事方式呈現。書中包含大量可操作的傢庭活動、親子對話腳本和“身體觀察日誌”模闆,旨在將抽象的健康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陪伴與互動,真正做到賦能孩子,成為自己身體的終身守護者。 讀完此書,您將獲得: 能夠更自信地迴應孩子關於身體的提問,建立開放的溝通模式。 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身體覺察力,讓他們能“聽懂”自己身體發齣的每一個信號。 提供一套以尊重和自主為核心的傢庭實踐工具,促進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美齡 (Agnes Chan)


  1955年齣生於香港,六兄妹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麯Circle Game走紅港颱及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之花〉在日本作為歌手齣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繼續學業。1985年首次迴國錶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1989年留學期間,二兒子齣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Ph.D)。1996年三兒子齣生。之後,除瞭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傢、聯閤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顧問等,活躍於各個領域。因自己及三個兒子均先後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加上齣版一係列教養書籍,近年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傢。
 

圖書目錄

序言 飲食教育就是生命的基本教育 2

Chapter 1 孩子齣生之前,媽媽可為孩子採取的飲食方式 1 2
Chapter 2 產後吃甚麼來補養身體? 2 2
Chapter 3 母乳是媽媽能夠提供給嬰兒的最強食物 2 8
Chapter 4 離乳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3 6
Chapter 5 孩子的無意識時期 4 0
Chapter 6 八歲開始頭腦區分,十四歲變得獨一無二 4 6
Chapter 7 瞭解孩子的體質 5 0
Chapter 8 究竟給孩子吃甚麼東西好呢? 5 8
Chapter 9 甚麼東西不能給孩子吃呢? 6 2
Chapter 1 0 豐富飲食,刺激大腦 7 6
Chapter 1 1 通過便當,傳達母愛 8 0
Chapter 1 2 晚餐時間,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光 8 6
Chapter 1 3 絕對不要讓孩子單獨吃飯 9 4
Chapter 1 4 學烹飪可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1 0 4
Chapter 1 5 用食物來慶祝 1 1 6
Chapter 1 6 孩子挑食?不用慌 1 2 4
Chapter 1 7 找齣孩子吃得少的原因 1 3 0
Chapter 1 8 我傢孩子是不是太胖瞭? 1 3 6
Chapter 1 9 預防感冒的對策1 4 2
Chapter 2 0 不眠之夜 1 4 8
Chapter 2 1 有益頭腦的食物 1 5 2
Chapter 2 2 所有傢務中,做飯最優先 1 6 4
Chapter 2 3 邀請朋友來傢裏吃飯 1 6 8

陳美齡親授菜譜!
想做給孩子吃的菜式
番薯糖水 1 8 0
紅蘿蔔水 1 8 2
蒸魚 1 8 4
豬肝肉丸粥 1 8 6
銀杏雞蛋豆漿糖水 1 8 8
番茄雞蛋湯 1 9 0
茶葉蛋 1 9 2
橙香四溢小點心:橙皮硃古力 1 9 4
椰菜豬肉餃子 1 9 6
炒蔬菜:生菜、西蘭花、菠菜 1 9 8
小棠菜肉碎燜飯 2 0 2
鼕菇蓮藕豬肉湯 2 0 4
蘋果豬肉湯 2 0 6
梨子豬肉湯 2 0 8
鼕菇鼕瓜蝦乾豬肉湯 2 1 0
生薑炒雞肉 2 1 2
栗子燜雞翼 2 1 4
苦瓜炒豬肉 2 1 6
後記 2 1 8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147250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2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序言

Learning how to eat is learning how to live
飲食教育就是生命的基本教育


  「食」字的寫法是上麵一個「人」,下麵一個「良」。
  意思就是說,「食」會使「人」變「良(好)」。
  人為瞭要變得更「良(好)」,所以會進「食」。
  吃東西是為瞭生存而採取的行為。
  人類會積極地獲取食物,通過吃東西來維持生命。
  人類更將飲食行為隨著進化變成文化,代代相傳。
  飲食受到歷史、環境、自然現象等因素影響,產生瞭無窮無盡的變化。
  為瞭滿足人們的食慾和要求,「飲食文化」不斷地發展。
  把這優良傳統傳給後世,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甚麼是飲食教育
  飲食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去選擇。
  食材、怎樣烹調、吃甚麼對身體最好、怎樣去吃、和誰一起吃,通過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也深深影響他們的大腦功能、心智強弱和對人的態度。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養育「好孩子」的重要條件。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就培養不齣「好孩子」。
  因此,在我的育兒過程中,「飲食教育」是最大的支柱之一。

  認識自己的體質
  我母親常說,「從祖宗得來的身體,生殺全看自己。」
  「想養好身體,關鍵在於吃適閤自己的食物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祖宗傳給我們的身體,未必是完美的。
  但可以從飲食習慣,把自己的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首先要理解並接受自己的身體,瞭解它的優勢和劣勢,然後再去調整。而其中一個最有效的調整方法就是每天的飲食。
  理解自己身體的第一步,就是要辨別自己的「體質」。
  人的體質分為三大類、六小類。
  即寒性或熱性、濕性或燥性、實性或虛性。
  每個大類中摘取一個小類,就能知道自己大概屬於甚麼體質瞭。
  比如說,我屬於「寒性、燥性、虛性」的體質。
  理解瞭自己的體質屬性,就能選擇適閤自己的食物。
  為瞭阻止病源變為大病,要提高自己身體的抵抗力。能否做到視乎選擇適閤自己的食物。
  即便生病瞭,也能用食物的力量,幫助治癒、緩解癥狀,健康後迴復正常生活。

  飲食教育的真理
  但是,「飲食教育」不光光是為瞭健康。
  通過「飲食教育」,父母可以鍛煉孩子的身心成長。
  吃東西對於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
  口腹之慾得到滿足,頭腦裏分泌齣讓人感到開心的激素,人就會得到快樂、放鬆和安心的感覺。
  如果是和氣味相投的夥伴一同用餐的話,人還會有高度的幸福感。
  吃東西可以控製和影響情緒。
  供給孩子們多樣化的食物,更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有助建立靈活和高性能的腦袋。
  通過食物,太好動的孩子可以安靜下來。
  通過食物,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內嚮的孩子會變得積極嚮上;任性的孩子會變得能為他人著想;體弱多病的孩子會變得健健康康;睡眠不好的孩子也能睡得香甜。
  為瞭使育兒成果美滿、過程愉快,應藉助食物的力量。
  孩子在獨立生活之前,飲食方麵通常依賴父母。
  這個期間,父母應為孩子們仔細挑選良好的食物,教他們烹飪技術,讓他們瞭解食物的質素,引導他們從食物中找到人生真理。
  讓孩子領會到人是為瞭做更良好的人而食用的道理。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型的書通常都會保留一點懷疑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標榜「全麵教育」的書,內容往往流於錶麵,蜻蜓點水,給的建議太過理想化,根本無法落地實施在颱灣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書裡可能會說要花時間自己採買有機蔬菜,但現實是我下班後隻剩半小時能張羅晚餐,根本沒那個美國時間。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必須具備極高的「實用性」和「颱灣在地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在我們傳統傢庭飲食習慣中,可以無痛調整的小撇步。譬如說,我們傢常常是「一菜一湯一主食」,這套模式怎麼優化?書裡有沒有針對不同年齡層(學齡前、小學生、青少年)的具體對話腳本?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意見,父母很難插手他們的進食選擇。我個人最需要的是那種「危機處理」的章節,像是孩子在學校訂瞭不健康的午餐,或是參加生日派對吃瞭太多糖果後,隔天該如何「補救」和「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如果這本書的論述能夠兼顧理論深度與操作可行性,那它絕對會是育兒書櫃裡的常勝軍。

评分

最近在親子社團裡,大傢討論的焦點不外乎是食安問題和孩子挑食的終極解決方案。說實話,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網路上的「專傢」太多瞭,你今天看到這個說要多吃全穀雜糧,明天又跳齣那個說澱粉都是萬惡之源,搞得我這個媽媽頭暈眼花,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齣現,我心裡是抱著一種「救贖」的心態去期待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比較宏觀、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飲食哲學,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網路爆款飲食法。尤其是「身心健康」這幾個字,真的點齣瞭核心問題——吃得好不等於心理健康。很多時候,我們父母可能因為忙碌,隨便塞點東西給孩子,孩子可能身體沒發胖,但心裡卻纍積瞭一種對食物的負麵連結,甚至演變成飲食失調的潛在因子。我超想知道,這23種方法裡,有沒有針對「情緒性進食」的預防策略?像是當孩子心情不好時,我們該怎麼引導他,而不是用甜食來當作獎勵或安慰劑?如果這本書能幫我建立起一套穩固的「餐桌價值觀」,那真的比學會做十道新菜更重要,畢竟餐桌是傢庭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場域,教孩子好好吃飯,其實就是在教他們好好生活。

评分

每次看到類似的書名,我都會好奇它想強調的「教育」層麵究竟有多深。對我來說,飲食教育不隻是教孩子認識維他命A、B、C這麼簡單,它關乎到自律、尊重、感恩,甚至是一種對地球環境的責任感。我的疑問是,這23種方法,是否涵蓋瞭這些更深層的價值觀的傳遞?比如說,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讓孩子理解食物從哪裡來?颱灣的農產品特色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機會透過餐桌,跟孩子聊聊「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概念?或者,在處理食物浪費這件事上,書中是否有提齣具體的方法,讓孩子從小就有「惜食」的觀念?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對食物的不尊重,其實是源於我們大人沒有以身作則,或是沒有把「食物的來源」這件事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這23個方法能像滾雪球一樣,從基礎的「營養認知」,慢慢推進到「社會責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單純的健康指南,而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實踐手冊瞭。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就覺得揪感心!身為在颱灣養小孩的父母,每天光是應付「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青菜到底要不要煮到爛」這些基本款的餐桌拉鋸戰就夠燒腦瞭,更別提現在社會上各種飲食新知和謠言滿天飛,搞得我們這些傢長常常戰戰兢兢,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孩子輸在瞭起跑點上。我最近常常在想,到底怎麼跟孩子溝通,讓他們不是「被迫」吃這些東西,而是「願意」去瞭解食物背後的意義?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馬上就聯想到,這可能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營養學教科書,而是像隔壁的營養師阿姨,用親切、生活化的方式,教我們怎麼把「吃」這件日常瑣事,變成一堂堂充滿愛的生命教育課。我很期待看到書裡麵有沒有什麼「神奇招數」,可以應對我傢那個對綠色蔬菜有著世仇般敵意的兒子,或者針對假日去速食店時,如何優雅地把「少點炸物」的指令轉化成孩子能接受的對話。總之,這種強調「教育法」的書,比起純粹的食譜,更能抓住我這個焦慮父母的心,畢竟知識纔是長久之計嘛,希望它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策略,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說真的,現代父母壓力大,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就是比誰的資源多、誰的招數新奇。我厭倦瞭那種一味強調「完美媽媽」形象的育兒書,那隻會增加我的挫敗感。我更欣賞的是那種承認育兒的混亂與挑戰,然後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的書籍。這本《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如果真的有誠意,它應該要提供一套可以彈性調整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死闆的「SOP」。例如,它會不會提到如何利用科技輔助,像是閤適的App來記錄孩子的飲食?或者,在麵對壓力大、時間緊迫的時期,有哪些「最低標準」的飲食原則可以堅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應急計畫」,畢竟生活總是有變數。最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幫助我調整心態,讓我能更放鬆、更享受跟孩子一起準備和享用食物的時光。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被動的「餵食者」,轉變成為一個主動的「引導者」,那它就真的非常成功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