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

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美齡
图书标签:
  • 儿童饮食
  • 健康饮食
  • 亲子教育
  • 饮食习惯
  • 营养知识
  • 食育
  • 家庭教育
  • 健康成长
  • 幼儿食谱
  • 膳食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飲食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通過飲食,可以令孩子健康成長,更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調整孩子情緒,讓孩子體驗人生道理。從中鞏固親子關係,為孩子步向幸福人生的基礎。

  餐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學堂

  這是陳美齡博士第一本關於飲食教育的書。她認為餐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學堂,是父母可以親自教育孩子們的最佳機會。一起進餐時可以培養孩子的聆聽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總結意見的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等。所以她是不會讓孩子單獨吃飯的。

  眾所周知,她的三個兒子進入史丹福大學,她是如何通過食物培養他們的頭腦和體魄的呢?

  飲食教育是育兒過程的重要支柱

  陳美齡博士認為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養育好孩子的重要條件。父母了解孩子的體質,要為孩子挑選適合的食物,教導他們烹飪的樂趣,讓他們了解食物的質素,給他們享受人生的知識。
 
孩子,你的身体是一座奇妙的宇宙:全方位成长指南 献给每一位渴望陪伴孩子探索生命奥秘的父母与教育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在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时,却忽略了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起对自身生命最根本的理解与尊重——那就是认识并珍视自己的身体。 《孩子,你的身体是一座奇妙的宇宙》并非一本关于营养学或疾病预防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度探索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成长地图。本书致力于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将“身体”这个概念从一个被动的、需要被“照顾”的对象,转变为一个主动的、需要被“理解”和“倾听”的内在智慧系统。 第一篇:认识“我”的内在疆域——身体的奇妙构造与运作 我们从孩子最直观的感受入手,揭开人体这座宏伟建筑的神秘面纱。这不是枯燥的解剖学,而是充满想象力的生命故事。 第一章:皮肤下的超级英雄:细胞与生命的初级对话 细胞的城市: 我们将亿万个微小细胞比喻成一个繁荣的城市,介绍它们如何分工合作,维持生命的运转。重点在于建立“我是由无数小生命组成的整体”这一宏观认知。 感官的雷达站: 深入探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何将外部世界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号。我们不只教孩子辨认颜色,更引导他们体会触觉带来的安全感和情绪联结。 运动的韵律: 骨骼、肌肉和关节如何协同工作,完成从蹒跚学步到自由奔跑的“工程奇迹”。探讨身体平衡感和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对学习和情绪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章:能量的熔炉与管道:消化系统的奥秘之旅 食物的远征: 从嘴巴开始,追踪食物如何经历漫长的旅程,被分解、吸收,最终转化为驱动身体的能量。强调消化过程是身体“回收再利用”的典范。 肠道“第二大脑”的低语: 详细解析肠道菌群与情绪、免疫力的复杂关联。我们教孩子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食物,来“滋养”他们体内的盟友,而不是简单地“吃饱肚子”。 水的循环与净化: 肾脏和循环系统作为身体的“水利工程”,保障了生命之源的纯净流动。强调充足的水分对思维清晰度的重要性。 第三章:指挥中枢的运作:大脑、神经与情绪的交响乐 电光火石的信息高速公路: 神经元如何传递信息,以及睡眠对大脑的“深度清洁”和“信息整理”工作。 情绪的化学信号: 探索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对快乐、专注和警觉性的影响。帮助孩子理解,情绪波动是身体在反馈信息,而非单纯的“好”或“坏”。 压力下的身体反应: 介绍“战斗或逃跑”机制的原始设定,并提供幼年时期应对过度刺激和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和身体扫描练习。 第二篇:与身体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倾听与接纳 身体的智慧常常通过信号、感受和需求来表达。本篇聚焦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身体觉察力”(Body Awareness)。 第四章:直觉的罗盘:识别身体的内部信号 饥饿与饱足的艺术: 区分生理性饥饿与情绪性渴望。提供工具,让孩子学会使用“从1到10”的刻度来评估自己的饱足程度,从而培养自主进食的能力。 疲劳的邀请函: 区分“想玩”的疲惫和“需要休息”的深层疲劳。教导孩子识别身体发出的“慢下来”的信号,并尊重睡眠的需求。 疼痛的语言: 将疼痛视为身体发出的“警告灯”,而非需要立刻被消除的敌人。引导孩子准确描述疼痛的性质、位置和强度,从而更好地寻求帮助。 第五章:身体地图的探索:隐私、界限与自我赋权 我的身体我做主: 这是关于身体自主权的核心章节。我们用清晰、适合年龄的语言,教授孩子关于身体界限的知识,包括“好的触摸”和“不好的触摸”。 青春期的预演: 提前、正向地介绍身体在不同成长阶段会发生的变化(如变声、长高、皮肤油脂分泌变化),消除对未知变化的恐惧和羞耻感。 接纳身体的差异性: 探讨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引导孩子欣赏自己身体的独特之处,对抗外界对“完美身材”的单一化审美标准。 第三篇:身体的未来塑造师——运动、休息与环境适应 本篇将理论融入实践,提供具体的活动和思维框架,帮助孩子积极地塑造和维护他们的“奇妙宇宙”。 第六章:流动的喜悦:运动中的学习与心流体验 不是“锻炼”,而是“玩耍”: 强调运动是身体的天性需求,而不是一项任务。探索不同类型的运动(有氧、力量、柔韧性)如何从不同侧面滋养大脑。 运动与情绪调节: 介绍运动如何帮助身体释放累积的压力荷尔蒙,提高专注力。推荐适合不同性格儿童的运动方式(例如,内向孩子可能更喜欢专注的瑜伽或攀岩,外向孩子可能更喜欢团队球类运动)。 户外是最好的教室: 深度探讨接触自然环境(阳光、泥土、不平整的地面)对孩子本体感受和心理健康的关键益处。 第七章:休息的必要性:高质量的恢复与充电 主动休息的策略: 休息不等于“无所事事”。介绍正念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主动恢复技巧,让孩子学会如何在碎片时间中为身心“减压”。 电子产品与身体的拉锯战: 分析屏幕蓝光、持续的视觉刺激如何干扰褪黑素分泌和注意力集中。提供实用的“数字排毒”时间表和替代活动建议。 睡眠的黄金法则: 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并建立一套家庭的“睡前仪式”,帮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顺利进入修复模式。 第八章:孩子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环境的“隐形影响”: 讨论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外部因素对儿童敏感身体系统的潜在影响。鼓励家庭进行简单的环境优化。 “感觉安全”的物理空间: 探讨家庭环境的布置如何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放松程度。例如,一个舒适的角落、恰当的光线如何成为孩子自我调节的空间。 ---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发展心理学、运动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但全部以父母和孩子都能理解的、生动的叙事方式呈现。书中包含大量可操作的家庭活动、亲子对话脚本和“身体观察日志”模板,旨在将抽象的健康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陪伴与互动,真正做到赋能孩子,成为自己身体的终身守护者。 读完此书,您将获得: 能够更自信地回应孩子关于身体的提问,建立开放的沟通模式。 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身体觉察力,让他们能“听懂”自己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提供一套以尊重和自主为核心的家庭实践工具,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美齡 (Agnes Chan)


  1955年出生於香港,六兄妹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曲Circle Game走紅港台及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之花〉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繼續學業。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1989年留學期間,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顧問等,活躍於各個領域。因自己及三個兒子均先後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加上出版一系列教養書籍,近年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家。
 

图书目录

序言 飲食教育就是生命的基本教育 2

Chapter 1 孩子出生之前,媽媽可為孩子採取的飲食方式 1 2
Chapter 2 產後吃甚麼來補養身體? 2 2
Chapter 3 母乳是媽媽能夠提供給嬰兒的最強食物 2 8
Chapter 4 離乳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3 6
Chapter 5 孩子的無意識時期 4 0
Chapter 6 八歲開始頭腦區分,十四歲變得獨一無二 4 6
Chapter 7 了解孩子的體質 5 0
Chapter 8 究竟給孩子吃甚麼東西好呢? 5 8
Chapter 9 甚麼東西不能給孩子吃呢? 6 2
Chapter 1 0 豐富飲食,刺激大腦 7 6
Chapter 1 1 通過便當,傳達母愛 8 0
Chapter 1 2 晚餐時間,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光 8 6
Chapter 1 3 絕對不要讓孩子單獨吃飯 9 4
Chapter 1 4 學烹飪可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1 0 4
Chapter 1 5 用食物來慶祝 1 1 6
Chapter 1 6 孩子挑食?不用慌 1 2 4
Chapter 1 7 找出孩子吃得少的原因 1 3 0
Chapter 1 8 我家孩子是不是太胖了? 1 3 6
Chapter 1 9 預防感冒的對策1 4 2
Chapter 2 0 不眠之夜 1 4 8
Chapter 2 1 有益頭腦的食物 1 5 2
Chapter 2 2 所有家務中,做飯最優先 1 6 4
Chapter 2 3 邀請朋友來家裏吃飯 1 6 8

陳美齡親授菜譜!
想做給孩子吃的菜式
番薯糖水 1 8 0
紅蘿蔔水 1 8 2
蒸魚 1 8 4
豬肝肉丸粥 1 8 6
銀杏雞蛋豆漿糖水 1 8 8
番茄雞蛋湯 1 9 0
茶葉蛋 1 9 2
橙香四溢小點心:橙皮朱古力 1 9 4
椰菜豬肉餃子 1 9 6
炒蔬菜:生菜、西蘭花、菠菜 1 9 8
小棠菜肉碎燜飯 2 0 2
冬菇蓮藕豬肉湯 2 0 4
蘋果豬肉湯 2 0 6
梨子豬肉湯 2 0 8
冬菇冬瓜蝦乾豬肉湯 2 1 0
生薑炒雞肉 2 1 2
栗子燜雞翼 2 1 4
苦瓜炒豬肉 2 1 6
後記 2 1 8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147250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2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序言

Learning how to eat is learning how to live
飲食教育就是生命的基本教育


  「食」字的寫法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良」。
  意思就是說,「食」會使「人」變「良(好)」。
  人為了要變得更「良(好)」,所以會進「食」。
  吃東西是為了生存而採取的行為。
  人類會積極地獲取食物,通過吃東西來維持生命。
  人類更將飲食行為隨着進化變成文化,代代相傳。
  飲食受到歷史、環境、自然現象等因素影響,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變化。
  為了滿足人們的食慾和要求,「飲食文化」不斷地發展。
  把這優良傳統傳給後世,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甚麼是飲食教育
  飲食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去選擇。
  食材、怎樣烹調、吃甚麼對身體最好、怎樣去吃、和誰一起吃,通過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也深深影響他們的大腦功能、心智強弱和對人的態度。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養育「好孩子」的重要條件。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就培養不出「好孩子」。
  因此,在我的育兒過程中,「飲食教育」是最大的支柱之一。

  認識自己的體質
  我母親常說,「從祖宗得來的身體,生殺全看自己。」
  「想養好身體,關鍵在於吃適合自己的食物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祖宗傳給我們的身體,未必是完美的。
  但可以從飲食習慣,把自己的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首先要理解並接受自己的身體,了解它的優勢和劣勢,然後再去調整。而其中一個最有效的調整方法就是每天的飲食。
  理解自己身體的第一步,就是要辨別自己的「體質」。
  人的體質分為三大類、六小類。
  即寒性或熱性、濕性或燥性、實性或虛性。
  每個大類中摘取一個小類,就能知道自己大概屬於甚麼體質了。
  比如說,我屬於「寒性、燥性、虛性」的體質。
  理解了自己的體質屬性,就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為了阻止病源變為大病,要提高自己身體的抵抗力。能否做到視乎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即便生病了,也能用食物的力量,幫助治癒、緩解症狀,健康後回復正常生活。

  飲食教育的真理
  但是,「飲食教育」不光光是為了健康。
  通過「飲食教育」,父母可以鍛煉孩子的身心成長。
  吃東西對於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
  口腹之慾得到滿足,頭腦裏分泌出讓人感到開心的激素,人就會得到快樂、放鬆和安心的感覺。
  如果是和氣味相投的夥伴一同用餐的話,人還會有高度的幸福感。
  吃東西可以控制和影響情緒。
  供給孩子們多樣化的食物,更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有助建立靈活和高性能的腦袋。
  通過食物,太好動的孩子可以安靜下來。
  通過食物,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內向的孩子會變得積極向上;任性的孩子會變得能為他人着想;體弱多病的孩子會變得健健康康;睡眠不好的孩子也能睡得香甜。
  為了使育兒成果美滿、過程愉快,應借助食物的力量。
  孩子在獨立生活之前,飲食方面通常依賴父母。
  這個期間,父母應為孩子們仔細挑選良好的食物,教他們烹飪技術,讓他們了解食物的質素,引導他們從食物中找到人生真理。
  讓孩子領會到人是為了做更良好的人而食用的道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代父母壓力大,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就是比誰的資源多、誰的招數新奇。我厭倦了那種一味強調「完美媽媽」形象的育兒書,那只會增加我的挫敗感。我更欣賞的是那種承認育兒的混亂與挑戰,然後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的書籍。這本《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如果真的有誠意,它應該要提供一套可以彈性調整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死板的「SOP」。例如,它會不會提到如何利用科技輔助,像是合適的App來記錄孩子的飲食?或者,在面對壓力大、時間緊迫的時期,有哪些「最低標準」的飲食原則可以堅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應急計畫」,畢竟生活總是有變數。最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幫助我調整心態,讓我能更放鬆、更享受跟孩子一起準備和享用食物的時光。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被動的「餵食者」,轉變成為一個主動的「引導者」,那它就真的非常成功了。

评分

每次看到類似的書名,我都會好奇它想強調的「教育」層面究竟有多深。對我來說,飲食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認識維他命A、B、C這麼簡單,它關乎到自律、尊重、感恩,甚至是一種對地球環境的責任感。我的疑問是,這23種方法,是否涵蓋了這些更深層的價值觀的傳遞?比如說,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讓孩子理解食物從哪裡來?台灣的農產品特色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機會透過餐桌,跟孩子聊聊「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概念?或者,在處理食物浪費這件事上,書中是否有提出具體的方法,讓孩子從小就有「惜食」的觀念?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對食物的不尊重,其實是源於我們大人沒有以身作則,或是沒有把「食物的來源」這件事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這23個方法能像滾雪球一樣,從基礎的「營養認知」,慢慢推進到「社會責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單純的健康指南,而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實踐手冊了。

评分

最近在親子社團裡,大家討論的焦點不外乎是食安問題和孩子挑食的終極解決方案。說實話,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網路上的「專家」太多了,你今天看到這個說要多吃全穀雜糧,明天又跳出那個說澱粉都是萬惡之源,搞得我這個媽媽頭暈眼花,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出現,我心裡是抱著一種「救贖」的心態去期待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比較宏觀、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飲食哲學,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網路爆款飲食法。尤其是「身心健康」這幾個字,真的點出了核心問題——吃得好不等於心理健康。很多時候,我們父母可能因為忙碌,隨便塞點東西給孩子,孩子可能身體沒發胖,但心裡卻累積了一種對食物的負面連結,甚至演變成飲食失調的潛在因子。我超想知道,這23種方法裡,有沒有針對「情緒性進食」的預防策略?像是當孩子心情不好時,我們該怎麼引導他,而不是用甜食來當作獎勵或安慰劑?如果這本書能幫我建立起一套穩固的「餐桌價值觀」,那真的比學會做十道新菜更重要,畢竟餐桌是家庭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場域,教孩子好好吃飯,其實就是在教他們好好生活。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型的書通常都會保留一點懷疑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標榜「全面教育」的書,內容往往流於表面,蜻蜓點水,給的建議太過理想化,根本無法落地實施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書裡可能會說要花時間自己採買有機蔬菜,但現實是我下班後只剩半小時能張羅晚餐,根本沒那個美國時間。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必須具備極高的「實用性」和「台灣在地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在我們傳統家庭飲食習慣中,可以無痛調整的小撇步。譬如說,我們家常常是「一菜一湯一主食」,這套模式怎麼優化?書裡有沒有針對不同年齡層(學齡前、小學生、青少年)的具體對話腳本?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意見,父母很難插手他們的進食選擇。我個人最需要的是那種「危機處理」的章節,像是孩子在學校訂了不健康的午餐,或是參加生日派對吃了太多糖果後,隔天該如何「補救」和「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如果這本書的論述能夠兼顧理論深度與操作可行性,那它絕對會是育兒書櫃裡的常勝軍。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就覺得揪感心!身為在台灣養小孩的父母,每天光是應付「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青菜到底要不要煮到爛」這些基本款的餐桌拉鋸戰就夠燒腦了,更別提現在社會上各種飲食新知和謠言滿天飛,搞得我們這些家長常常戰戰兢兢,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點上。我最近常常在想,到底怎麼跟孩子溝通,讓他們不是「被迫」吃這些東西,而是「願意」去了解食物背後的意義?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馬上就聯想到,這可能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營養學教科書,而是像隔壁的營養師阿姨,用親切、生活化的方式,教我們怎麼把「吃」這件日常瑣事,變成一堂堂充滿愛的生命教育課。我很期待看到書裡面有沒有什麼「神奇招數」,可以應對我家那個對綠色蔬菜有著世仇般敵意的兒子,或者針對假日去速食店時,如何優雅地把「少點炸物」的指令轉化成孩子能接受的對話。總之,這種強調「教育法」的書,比起純粹的食譜,更能抓住我這個焦慮父母的心,畢竟知識才是長久之計嘛,希望它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策略,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