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心理學:消費者洞察觀點

廣告心理學:消費者洞察觀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安琪
图书标签:
  • 广告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 营销
  • 心理学
  • 说服
  • 品牌
  • 传播
  • 决策
  • 洞察
  • 行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第一本以系統性整理與分類「心理學派別」並切入論述廣告與行銷相關領域的教科書;也是第一本以故事性簡述「心理學家」並深化理論緣起與運用的工具書;更是第一本以實務界洞察「消費者心理」並結合閱讀者生活與延伸生命的日常書。

  本書從廣告與生活的視角在第一章說明廣告始終來自人性,因為擋不住的消費者洞察趨勢與讀懂消費者才是王道的廣告行銷洪流,這背後隱喻著入行者的先備知識──心理學基礎。因此接續的章節為使讀者更易親近與明白這門顯學,以過去心理學未曾歸類的方式略分心理學為四大學派: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心理學派與人本主義學派。

  第二與三章以精神分析學派的基本概念讓消費者(就是我)透過購買本能與廣告催眠的力量瞭解自己,才能明白第四、五章提及行為主義學派在日常生活種種的制約刺激的運用,包括促銷、粉絲、置入等的影響;第六、七章認知心理學的科學實驗幫助我們更深入訊息(刺激)設計原理和品牌體驗的長期過程;最後,第八和九章的人本主義學派討論我與自己、別人和環境的關係,進而反思現今存在的樂活消費和消費烏托邦的迷思。

  每個章節開始都先以代表的心理學家與心理學理論或專有名詞的生活化運用來簡述全章的關鍵重點,最後一章以心理學地圖總覽和綜觀全書的精華,並大補帖跨領域如行銷實務的運用,讓心理學理論不僅是講神話(不易親近),也是講人話(易懂)的生活學。
品牌故事的缔造者:叙事性营销与文化符号的构建 本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不再仅仅购买产品的功能属性,他们更渴望一种情感连接、一种身份认同,一种融入品牌宏大叙事中的体验。本书深入剖析了叙事性营销(Narrative Marketing)的核心机制,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心构建的品牌故事,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持久而深刻的文化符号。 第一部分:从信息传递到意义构建 传统广告往往聚焦于产品特性的罗列与理性说服,但在当代市场中,这种模式的效用正在迅速衰减。本书开篇即指出,现代营销的战场已转移至“意义空间”。我们不仅仅是推销商品,更是在构建一种世界观。 1. 消费者心智中的“叙事渴望” 人类天性是“讲故事的动物”。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社交媒体流,故事是我们理解世界、组织经验的基本框架。本书阐释了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如何印证了这一点:相较于枯燥的数据,复杂的故事能更有效地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和情感中枢,使信息产生更强的记忆留存和共鸣。我们探讨了“英雄之旅”模型(Hero's Journey)在品牌叙事中的现代变体——消费者成为英雄,而品牌则是赋予他们力量的“导师”或“魔杖”。 2. 品牌作为文化“锚点” 一个成功的品牌,最终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成为某种文化价值或生活方式的象征。本书详细梳理了文化符号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了色彩、图像、音乐和特定措辞如何被编码为消费者易于理解的文化捷径。我们研究了那些已经成为时代符号的品牌案例,剖析了它们如何通过持续、一致的叙事,将自身嵌入到社会的主流对话或亚文化群体中,从而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文化资本”。 3. 真实性与透明度的悖论 在“后真相”时代,消费者对企业宣传持高度警惕。本书深入探讨了“真实性”在营销叙事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我们并非要求品牌展示其所有的缺点,而是探讨如何构建一种“可信的脆弱性”(Authentic Vulnerability),即在承认自身局限或挑战的过程中,反而建立起更强大的人际信任。透明度不再仅仅是公开财务报表,而是关于价值链的公开对话,关于产品背后“人”的故事的公开。 第二部分:叙事设计的技术与工具 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并非仅凭灵感,它需要系统的设计和严谨的执行。本部分提供了从概念化到交付的实用框架。 4. 确定核心冲突与张力点 每一个伟大的故事都有一个核心冲突。在品牌叙事中,这个冲突往往是: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与当前的困境(障碍)之间的张力。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放大这种张力,使产品或服务成为解决冲突的必然选择。我们区分了外部冲突(产品功能)、内部冲突(消费者的自我怀疑)和哲学冲突(对世界的看法),并论述了最高级的叙事往往是整合了这三种层面的。 5. 多模态叙事的编织艺术 现代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接收信息——视频、播客、社交媒体帖子、线下体验。叙事必须在不同平台间无缝流动,同时保持核心主题的一致性。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进行“内容矩阵规划”,确保无论消费者是在观看一个30秒的短视频,还是阅读一篇深入的白皮书,他们接收到的都是同一个、不断深化和展开的品牌故事。我们特别关注了互动叙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的潜力,例如通过游戏化和用户生成内容(UGC)将消费者转变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 6. 情感唤醒的科学配方 故事的力量在于其引发情感的能力。本书引入了情绪营销的框架,探讨了“怀旧”、“希望”、“归属感”和“紧迫感”等核心情绪如何被精确地植入营销信息中。通过对特定情绪触发词汇和视觉元素的分析,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情感靶向”,确保品牌信息能精准击中目标受众最敏感的神经。这包括对“微表情”和“潜台词”在营销材料中应用的深度解析。 第三部分:叙事的持久化与生态系统 一个强大的故事不会在一场活动结束后就消亡。它需要被持续地维护、发展,并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生态系统”。 7. 从营销到组织文化的渗透 本书强调,最强大的品牌叙事,是内化于企业DNA之中的。如果销售团队、客服人员、产品工程师讲述的故事与市场宣传不一致,叙事的崩塌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品牌故事转化为内部的行为准则和决策框架,确保从招聘到客户服务的每一个接触点,都在为同一个宏大叙事添砖加瓦。 8. 衡量故事的“共鸣度”而非点击率 传统的营销指标(如转化率、点击率)只能衡量短期行为,而无法衡量叙事建立的长期情感资产。本部分提出了衡量叙事成功的新指标,例如“故事引用率”(Story Recall Rate)、“身份认同得分”(Identity Alignment Score)以及“社群叙事活跃度”。这些指标侧重于消费者是否在私下交流中引用或模仿品牌的故事,这才是文化渗透的真正标志。 9. 应对叙事失焦与危机管理 在持续的互动中,品牌叙事难免会遇到挑战,包括外界的批评、内部的失误,或市场环境的剧变。本书提供了一套危机叙事框架,教导管理者如何快速定位叙事偏离点,并利用既有的核心价值观,将危机本身重塑为一个关于“品牌坚守承诺”或“快速学习成长”的新篇章,从而巩固而非削弱消费者的信任。 结语: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营销实践者超越“推销”的思维定式,转变为“文化记录者”和“意义缔造者”。在消费者日益渴求意义的时代,那些能够提供一个清晰、有吸引力且值得加入的未来愿景的品牌,将主宰下一个商业十年。这不是关于你卖什么,而是关于你相信什么,以及你如何邀请世界与你共同相信。 本书适用于所有从事品牌战略、市场营销、公关传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士、企业高管和商学院学生。它提供了一个从认知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全面指南,助您从“产品竞争”跨越到“意义竞争”的前沿地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安琪


  現職∕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所專任教授

  學歷∕
  美國佛羅里達州諾瓦大學管理學博士(Nova NE. Univ., USA)
  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州立大學廣告碩士(Memphis State Univ., USA)
  台灣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學士

  經歷∕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所主任兼所長、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講座、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講座、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與品牌委員、台北捷運公司廣告行銷推廣委員、經濟部商業司創新服務補助計畫(SIIR)廣告商設分組召集人、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獎勵補助計畫品牌分組委員、捷年企業蔓心實業有限公司行銷企劃總顧問、美商奧美廣告公司文案、日商東急東方廣告公司創意文案、台灣清華廣告公司文案

  專長∕
  廣告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整合行銷傳播、品牌行銷與管理、健康媒介、素養、健康傳播、社會行銷、廣告策略與企劃、廣告創意

图书目录

序  i

Chapter 1 廣告始終來自人性 1
第一節 趨勢所趨的消費者洞察 2
第二節 用廣告讀懂消費者的心理 7

Chapter 2 精神分析學派的購買本能 15
第一節 本能論:行為源自本能 16
第二節 冰山理論:潛意識的力量 24
第三節 原型人格:品牌個性投射 34

Chapter 3 精神分析學派的廣告催眠 45
第一節 防衛機轉:自我保護的天性 46
第二節 人格結構:三重人格 51
第三節 自我認同:優越與自卑 65

Chapter 4 行為主義學派的促銷制約 71
第一節 古典制約學習:反射行為 72
第二節 古典制約學習法則:行銷上的運用 78
第三節 工具性制約學習:自發(操作)行為 82

Chapter 5 行為主義學派的粉絲聚眾 95
第一節 社會學習:人的從眾心理 96
第二節 指定行銷:粉絲聚眾的效果 105
第三節 置入式行銷:長期的洗腦效益 111
第四節 事件行銷:儀式化行為的過程 117

Chapter 6 認知心理學派的訊息設計原理 123
第一節 認知發展:「知識」的形成 124
第二節 認知歷程:感覺與知覺 133
第三節 認知理論:平衡與不平衡 143

Chapter 7 認知心理學派的品牌體驗 149
第一節 品牌溝通:訊息感知 150
第二節 品牌態度:訊息體驗 159
第三節 品牌故事:完整訊息接收過程 171

Chapter 8 人本主義學派的樂活消費 187
第一節 樂活的人本地圖 189
第二節 我思故我在的人本 191
第三節 自我實現的消費意識 200

Chapter 9 人本主義學派的消費烏托邦 211
第一節 消費烏托邦 212
第二節 寂寞與情緒消費 216
第三節 正向心理學 225

Chapter 10 廣告心理學地圖 231
第一節 廣告心理學地圖  232
第二節 廣告行銷大補貼  238

參考書目 24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546
  • 叢書系列:廣告公關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開始著手進行此書,腦中浮現大學時代廣告的啟蒙課程─「廣告心理學」。猶記得授課老師找不到任何教科書,就以其心理學本科的背景與廣告人的熱情,開啟我對廣告的追求,而現在的我一樣,希望以成熟的教學經歷和生命體會,完成這本書來啟發學生。

  回首講授「廣告心理學」已邁入第二十七個年頭,每次講述的過程好像都在拉岡的「鏡像理論」中凝視自己(精神分析學派)、檢視自己(行為主義學派)、瞭解自己(認知心理學派),進而接受自己與自己共好(人本主義學派)。這就是一趟自我洞察的旅程,惟有讀懂自己,才有能力閱讀別人(書中提及我思故我在的人本觀就是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才能愛地球)。

  現在倘佯與悠遊在廣告心理學的浩瀚中,我發現自己的日常身分可以是發起者、購買者、決定者、影響者或是使用者的自由,因為心理學的目的只在認識自己,廣告心理學終究旨在廣告中看到自己消費的過往。

許安琪 謹識
2020夏天再一次消費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長期在廣告或公關產業工作的人來說,難免會遇到職業倦怠,覺得創意枯竭,或是對市場的反應越來越遲鈍。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一劑及時的清醒劑。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觀念的重塑。作者在章節結尾處常會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開放式問題,鼓勵讀者跳脫既有的思維定勢。比如,當整個社會都傾向於即時滿足感時,如何設計一種能讓消費者願意為「長期利益」買單的廣告?這類型的挑戰性提問,迫使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方法論。書中對「習慣回路」的探討尤其精彩,它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成功的產品,最終是靠著養成消費者的日常習慣而非單純的產品優勢取勝。這種對行為長尾效應的分析,讓我對短期促銷和長期品牌建立之間的權衡有了更成熟的判斷。總之,這是一本需要反覆品讀的書,每次重讀,都會從不同的層面獲得新的領悟,它提升的不僅是專業技能,更是對人性深處運作機制的敬畏與理解。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過去我們對「廣告」的認知或許太過於表面化了。總以為好的廣告就是創意夠炫、視覺夠吸睛,但這本書就像一盞探照燈,直接打亮了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驅動力量。書中對於「情緒記憶」在品牌建立中的作用有非常深入的探討,這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以往我總覺得情感連結是比較虛無縹緲的東西,但作者透過一系列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情緒如何成為鞏固品牌忠誠度的最強黏著劑。特別是當談到那些經典老廣告為何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時,它揭示的並非單純的懷舊,而是一套精準捕捉時代集體情緒的心理學操作。另一點讓我反思很久的是,書中對於「認知失調」的分析,它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後反而會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這對於我們設計售後服務和客戶關係維護有極大的啟示。這種從最底層的認知機制去反推行銷策略的做法,讓整本書的深度遠超過一般市面上的行銷工具書,它是在教你「思考」廣告,而不是「製作」廣告,這份思維上的提升,無價。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厚度讓我一度有點卻步,心想會不會塞了太多不相關的學術內容進來,讓閱讀體驗變得零碎。但事實證明,作者在內容的編排上極具巧思,結構安排非常流暢。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是單線性的理論推進,反而是採取了一種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斷地從不同角度回扣核心概念,使得每一個章節都能相互印證。尤其欣賞它對於「文化符號」在廣告傳播中的解構。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碰撞的社會,理解一個符號如何被特定族群解讀,至關重要。書中提到了一些跨文化行銷的盲點,像是某些在歐美市場屢試不爽的訴求,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可能就水土不服,原因就在於對潛在文化預設的誤判。這不僅僅是翻譯問題,更是深層心理結構的差異。對於我們這些在本地市場打滾的人來說,這類型的細膩觀察是極度珍貴的。它教會我們,在追求全球化的同時,如何精準地紮根於在地消費者的心房,不落俗套,不失格調。

评分

這本在學術圈裡討論度頗高的著作,最近終於讓我把它啃完了。老實說,剛翻開的時候還挺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難懂,畢竟「心理學」這三個字擺在那裡,總讓人聯想到厚重的理論和密密麻麻的公式。不過,作者的敘事風格相當平易近人,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業界前輩在聊天,而不是在聽一場枯燥的演講。他很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像是我們在購物時,腦袋裡到底跑了什麼戲碼。舉例來說,關於「稀缺性原理」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定義,而是生動地描繪了限時搶購活動中,消費者那種既興奮又焦慮的複雜情緒。這種將理論落地到實際情境的能力,讓原本覺得行銷與心理學沾不上邊的我,也開始對廣告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推力有了更深的體會。我特別欣賞其中對於「錨定效應」的闡述,它不是單純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剖析了為什麼人們會不自覺地被第一個資訊所影響,以及行銷人員如何巧妙地設定這個「錨點」。整體讀下來,對於想從消費者行為的角度去理解廣告設計的同業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案頭書,它提供的視角很不一樣,讓人茅塞頓開。

评分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就是一本將「說服的藝術」科學化的工具書。它沒有給我什麼立刻就能套用的「爆款秘笈」,但它給了我一套更穩固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像拆解機械一樣,去拆解每一個成功的廣告案例。書中對於視覺心理學的部分著墨雖然不算最長,但卻是畫龍點睛之筆。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調色,而是解釋了為什麼藍色會帶來信任感,為什麼特定構圖會引發潛意識的專注。這種從感官輸入到大腦處理的層層遞進,讓設計師和企劃人員都能找到自己可以著力的點。我特別喜歡它探討「儀式感」如何被廣告利用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人們渴望秩序和確定性,廣告如何創造一種準消費儀式,引導消費者進入「購買模式」,這套邏輯非常清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過度專注於「產品是什麼」,卻忽略了「購買的過程感覺如何」,而這個「感覺」正是心理學可以強力介入的地方。讀完後,我對未來提案時的邏輯說服力信心大增,因為我的論點不再是憑感覺,而是有堅實的心理學基礎支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