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世界是這樣運轉的:微服務架構原理與實戰

原來世界是這樣運轉的:微服務架構原理與實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治輝
图书标签:
  • 微服务
  • 架构
  • 分布式系统
  • 软件工程
  • 云原生
  • Spring Cloud
  • Docker
  • Kubernetes
  • Java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Google、雅虎、蝦皮、亞馬遜是怎麼運行的?
  ◎ 以Container為主的微服務早就一統網路世界!
  ◎ Docker、Kubernetes才是王道,別再管伺服器或虛擬機了
  ◎ 立即投身雲端容器的世界,商業巨頭才擁有的技術,現在你也可以動手完成
 
  本書內容
  第1 章 說明分散式的基礎—網路
  第2 章 說明分散式系統的經典理論
  第3 章 從RPC 始,說明分散式服務治理架構的起源與原理,並說明ZeroCIce 的原理和微服務架構實戰
  第4 ∼ 6章 以專題形式說明記憶體、分散式檔案儲存和分散式運算
  第7 章 深入說明全文檢索與訊息佇列中介軟體的原理及用法
  第8 章 說明以Kubernetes 為代表的微服務架構解決傳統架構的哪些痛;Service Mesh解決微服務架構的哪些問題,以及如何了解它的原理和核心內容。
  第9 章 分享作者的架構實作經驗
 
  適合讀者群 從事網際網路開發與設計者,有經驗系統架構師,或剛入門系統架構新手。
 
本書特色
 
  巨型系統的處理單元不再是CPU/記憶體/硬碟,取而代之的是以容器及叢集為主的運算提供者。在成千上萬的伺服器,數以百萬計的容器中,管理這些資源,提供快速服務,建立巨量儲存系統才是當務之急。但硬體、網路、儲存的原理仍然大同小異。
 
  本書從基本的HTTP原理談起,進而介紹大型主機最常用的CDN/SD-WAN。接下來進入最重要的分散式系統,這當然不可能少掉ZooKeeper。而處理程序之間的通訊也是RPC就能勝任,這時ZeroCIce就派上用場了。
 
  在PB等級的記憶體叢集上,把資料庫整個放入記憶體是常用的加速手法,因此本書也介紹了記憶體的規劃及使用,重點就是快取的原理。
 
  儲存是所有應用程式最重要的底層,當然以Linux為主的網路檔案系統很快就成為主角。介紹了GlusterFS、IPFS、Ceph等系統。有了三大元件之後,接下來就是資料的搜尋了。這時需要的中介軟體及搜尋引擎,也是使用老牌的
Lucence/Solr/ElasticSearch。而訊息佇列的系統,更說明RabbitMQ及Kafka。
 
  微服務則是以Docker及Kubernetes為主角。當然流行的Service Mesh也用上Istio/Envoy等系統,這麼完整的介紹,不論是有多年研發、架構經驗的IT老手,還是剛入門系統架構的IT新手,看完後一定會大有幫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完全无关。 --- 图书简介:风暴之眼的航行: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作者: 伊莱亚斯·范德堡(Elias Van Der Velde) 出版社: 环宇智库出版社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 元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文化与权力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范式已不足以解释日益复杂的跨国互动、数字鸿沟以及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融合。《风暴之眼的航行》并非一本传统的外交政策手册,而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全球治理挑战的理论力作。 本书聚焦于“风暴之眼”——即全球化进程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权力中心与文化交汇点。作者范德堡教授,一位在国际关系、社会人类学及复杂系统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跨学科的视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在全球信息流、资本流动与人口迁徙的背景下,文化差异如何转化为政治张力,以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如何成为构建可持续全球秩序的关键。 核心章节与主题 第一部分:破碎的同质化叙事 本部分首先批判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终结论”和“文化趋同论”。作者通过对多个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国家内部社会变迁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文化身份在现代化进程中非但没有消弭,反而被重新激活和符号化的现象。 “文化代码”的迁移与重塑: 探讨了社交媒体、跨国企业文化渗透以及数字娱乐产品如何重新编码本地文化价值观,探讨了“软实力”的实际作用机制,强调了权力关系中叙事控制权的争夺。 身份政治的全球镜像: 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内,民族主义、宗教复兴与地方社群主义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政治联盟与对抗网络。 第二部分:复杂系统下的外交博弈 范德堡教授将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将全球治理视为一个高度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因果分析(如“如果A发生,则B会发生”)在处理多方互动时效率低下。 “蝴蝶效应”的治理启示: 探讨了小规模的文化冲突或技术误判如何迅速升级为区域性危机。书中详细分析了信息茧房、算法推荐机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并提出了“认知弹性”作为国家安全的新维度。 多层级网络治理的张力: 重点分析了联合国、G20、全球私营部门联盟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等不同层级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合作障碍。特别关注了主权国家与跨国科技巨头在数据治理、伦理标准制定上的冲突。 第三部分:共识建构的技艺:从“对话”到“共存”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未来治理路径的探索。作者认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应对)需要超越单纯的利益交换,达成深层次的“意义共识”。 “深层同理心”的培养: 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教育与交流模型,旨在培养决策者和公众理解不同文化世界观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礼仪层面。 去中心化的危机响应机制: 针对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倡导建立基于分布式信任的合作框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区域性社群自治模式,来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 全球伦理的动态边界: 探讨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在全球推广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生命”、“权利”的定义差异。作者主张建立一个灵活、可迭代的全球伦理框架,而非僵化的普世准则。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风暴之眼的航行》挑战了权力至上和文化相对论的二元对立。它为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从业者、跨国企业高管以及所有关注全球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工具,用以穿透复杂表象,理解驱动当代世界变革的深层文化与结构力量。本书的结论是审慎乐观的:真正的全球合作,始于对差异的深刻尊重和对系统复杂性的清醒认知。 作者简介 伊莱亚斯·范德堡 教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曾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教授复杂系统分析,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过亚洲研究所所长。他长期活跃于全球智库和外交实践领域,著作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研究兴趣集中于地缘政治中的信息生态、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以及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治輝 
 
  HPE資深架構師,近20年軟體研發經驗,專注於電信軟體和雲端運算方面的軟體研發,擁有豐富的大型專案架構設計經驗,是業界少有具備超強Coding能力的資深架構師,也是多本技術專業圖書作者。

图书目录

前言

01 深入了解網路
1.1 從國際網際網路開始
1.2 NIO,一本難念的經
1.3 AIO,大道至簡的設計與苦澀的現實
1.4 網路傳輸中的物件序列化問題
1.5 HTTP 的前世今生
1.6 分散式系統的基礎:TCP/IP 
1.7 從CDN 到SD-WAN

02 分散式系統的經典理論
2.1 從分散式系統的設計理念說起 
2.2 分散式系統的一致性原理
2.3 分散式系統的基礎之ZooKeeper 
2.4 經典的CAP 理論
2.5 BASE 準則,一個影響深遠的指導思維
2.6 重新認識分散式交易

03 聊聊RPC
3.1 從IPC 通訊說起 
3.2 古老又有生命力的RPC
3.3 從RPC 到服務治理架構
3.4 以ZeroC Ice 為基礎的微服務架構指南

04 深入淺析記憶體
4.1 你所不知道的記憶體知識 
4.2 記憶體計算技術的前世今生
4.3 記憶體快取技術分析
4.4 記憶體計算產品分析

05 深入解析分散式檔案儲存
5.1 資料儲存進化史
5.2 經典的網路檔案系統NFS
5.3 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分散式檔案系統
5.4 企業級分散式檔案系統GlusterFS
5.5 創新的Linux 分散式儲存系統—Ceph 
5.6 星際檔案系統IPFS 
5.7 軟體定義儲存 .

06 聊聊分散式運算
6.1 不得不說的Actor 模型 
6.2 Actor 原理與實作
6.3 初識Akka 
6.4 適用面很廣的Storm
6.5 MapReduce 及其引發的新世界 

07 全文檢索與訊息佇列中介軟體
7.1 全文檢索 
7.2 訊息佇列

08 微服務架構
8.1 微服務架構概述 
8.2 幾種常見的微服務架構方案
8.3 深入Kubernetes 微服務平台
8.4 從微服務到Service Mesh 

09 架構實作
9.1 公益專案wuhansun 實作 
9.2 身邊購平台實作
9.3  DIY 一個有難度的分散式叢集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1563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微服務、雲端原生、Kubernetes、Service Mesh 是分散式領域的熱技術,它們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一定繼承了某些「前輩」的優點。我們不僅要了解這些技術,還要深了解其發展脈絡、原理等,才能遊刃有餘將其用於現有的專案開發或老系統改造中。
 
  本書總計9 章。第1 章說明分散式的基礎—網路,對國際網際網路、NIO、AIO、網路傳輸中的物件序列化問題、HTTP 的前世今生、TCP/IP、從CDN 到SD-WAN 等知識說明。

  第2 章說明分散式系統的經典理論,有關分散式系統的設計理念、一致性原理;ZooKeeper 的使用場景;CAP 理論的前世今生;BASE 準則;分散式交易的原理。
 
  第3 章從RPC 始,說明分散式服務治理架構的起源與原理,並說明ZeroCIce 的原理和微服務架構實戰。第4 ∼ 6 章以專題形式說明記憶體、分散式檔案儲存和分散式運算,對每個專題都說明相關的重要理論、產品、來源專案及經驗等。
 
  第7 章深入說明全文檢索與訊息佇列中介軟體的原理及用法。第8 章說明以Kubernetes 為代表的微服務架構解決傳統架構的哪些痛;Service Mesh解決了微服務架構的哪些問題,以及如何了解它的原理和核心內容。
 
  第9 章分享作者的架構實作經驗。不論你是有十幾年研發經驗及架構經驗的IT 老手,還是剛入門系統架構的IT 新手,本書都能對你了解分散式架構和微服務架構大有助益。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書時,我會立刻翻到關於API Gateway和服務間通訊的章節去看看。這個部分通常是區分不同作者理解深度的試金石。現在的微服務不再只是單純的RESTful呼叫,Service Mesh的興起,像是Istio或Linkerd,正在重新定義服務之間的治理方式,從流量管理、安全認證到可觀察性,都希望能在基礎設施層面自動化處理。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涵蓋到Service Mesh的基礎概念,而不是只停留在傳統的API Gateway(如Zuul或Spring Cloud Gateway)的層面。如果作者能針對如何選擇合適的通訊協議(gRPC vs. REST vs. 訊息佇列)進行深入的權衡分析,並說明在特定場景下(例如對延遲極度敏感的交易系統)應該優先考量哪一種,那將會對架構決策非常有幫助。畢竟,每一次的技術選型都是一次權衡的結果,如果書中能提供這種高度實用的決策樹或決策矩陣,讓讀者不再迷惘於各種新舊技術的選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直線攀升,這對我們在進行架構審查時,也能提供有力的論據支持。

评分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在採用新技術時,往往會面臨國際技術標準與本地環境適應性的問題,例如資料主權、法規遵循,或是對特定雲端服務的依賴程度。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講解「實戰」時,如何處理這些現實層面的考量。例如,在部署策略上,除了Kubernetes(K8s)的基礎部署,有沒有深入探討GitOps流程的實作細節,像是使用ArgoCD或FluxCD來管理配置的漂移問題?或是針對CI/CD流程中,如何確保微服務部署的「藍綠部署」或「金絲雀發布」能夠在不中斷主服務的情況下安全進行?這些自動化與流程優化的部分,往往是決定一個團隊生產力高低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可被團隊快速採用的標準化流程範本,讓讀者可以直接套用到自己的Jenkins、GitLab CI或GitHub Actions中,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單純的「技術解釋」書籍,而更像是一份「生產力提升指南」。這對於希望快速建立穩定、高自動化部署管線的團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

评分

最近這幾年,隨著DevOps文化和雲端技術的普及,大家都在談轉型,但真正能把微服務玩得轉的團隊其實不多,很多時候是為了「微服務」而微服務,把一個原本簡單的單體拆成一堆難以管理的「分散式單體」。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闡述架構設計原則時,有沒有用足夠的篇幅去討論「拆分」的藝術。什麼時候應該拆?拆分的邊界應該在哪裡?是依賴業務領域(DDD)還是依賴技術棧?這類屬於「哲學層面」的討論,往往是區分一本普通書和一本經典書的關鍵。我希望作者能引用一些真實的案例,哪怕是匿名的,來展示企業在面臨巨石應用(Monolith)的困境時,是如何一步步規劃、安全地過渡到微服務生態的。這種循序漸進的改造策略,比直接從零開始設計新系統來得更有參考價值,因為大部分的工程師都需要面對遺留系統的優化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評估指標,讓讀者在讀完後能對自己現有的專案進行一次「微服務化成熟度」的自我檢測,那就太棒了。

评分

說實話,我對技術書的挑剔程度比較高,很多號稱「實戰」的書,最後讀起來都變成一堆官方文件翻譯加幾個不痛不癢的範例程式碼,根本無法解決實際開發中遇到的那些「怪問題」。但是,光是從這本書的命名方式「微服務架構原理與實戰」就能嗅出它試圖達成的目標企圖心。我比較在意的是,它有沒有深入探討異步通訊和分散式事務處理這兩個大魔王。在台灣的科技業,很多公司為了追求高可用性,都會採用事件驅動架構,但如何確保在服務崩潰或網路延遲時,資料的一致性不會蕩然無存,這才是考驗架構師功力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幾種基於Saga模式或是Event Sourcing的實務設計模式,並且附上不同語言(比如Go或Java)的程式碼範例,那絕對是會讓讀者驚呼「原來如此!」的等級。此外,部署與監控的部分也至關重要,光搭好服務不夠,如何使用Prometheus、Grafana或Jaeger這類工具來視覺化地掌握數十個服務間的依賴關係和效能瓶頸,讓排查問題從「大海撈針」變成「精準定位」,這才是微服務架構真正落地後最需要的技能包,我非常期待它能在這些面向提供實用的指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深藍底加上簡潔的白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又帶點神秘的感覺,就像是邀請你去探索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從書名來看,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那種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理論書,它更像是要帶你親身走一遍「原來世界是這樣運轉的」的實際旅程。特別是「微服務架構」這個主題,在現在的產業環境裡簡直是顯學,不管你是新手工程師想轉型,還是資深架構師想複習最佳實踐,這種從原理到實戰的全面鋪陳,光看目錄的編排就讓人覺得作者對這個領域的掌握度非常深。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動輒牽扯到跨服務通訊、資料一致性、服務發現這些複雜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尤其是在「實戰」的部分,不知道會不會有業界常見的坑點和解決方案分享,那種真槍實彈的經驗談,對我們這些天天跟系統打交道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光是想像著能把書中的知識應用到手邊的專案中,優化現有的單體架構,讓系統的彈性跟擴展性大幅提升,我就覺得這本書的投資絕對是值得的,它不只是一本技術書,更像是一張通往現代雲原生架構的入場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