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網路:在不受信任的網路中建構安全系統

零信任網路:在不受信任的網路中建構安全系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van Gilman
图书标签:
  • 零信任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安全架构
  • 网络架构
  • 安全模型
  • 身份验证
  • 访问控制
  • 云计算安全
  • 威胁防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利用防火牆隔離的方式來保護網路,其實不如想像般可靠,在防火牆後面的主機沒有自我防禦能力,一旦位於所謂「信任區域」的主機遭受入侵,資料中心也會隨之遭殃。本書向您推薦零信任模型,它將所有主機都視為直接面對網際網路般不安全,整個網路都有受到威脅和惡意攻擊的可能。 
 
  本書將告訴您零信任模型何以能讓我們專注於建構具強大身分驗證、授權和加密的系統,如何為使用者劃分不同存取權限,又同時兼顧良好的使用體驗。同時將帶領您了解零信任網路的架構,以及如何利用現有技術來建構零信任網路。 
 
  .利用零信任模型將安全嵌入系統作業之中,而不是將它布置於表層之上 
  .剖析形成零信任網路的代理員和信任引擎等重要概念 
  .使用既有技術為網路中的參與者建立彼此的信任 
  .將邊界安全網路裡的正式作業環境遷移到零信任網路 
  .探討在用戶端(Google)和伺服器端(PagerDuty)的零信任建構案例
深入探索网络安全的新范式:信任边界的重塑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系统架构师、以及对现代安全挑战深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如何在日益复杂、充满未知威胁的网络环境中,构建一个可靠、有韧性的安全体系。我们不再将网络视为一个可信赖的内部空间,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本质上不可信的环境。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基于边界的安全模型(Perimeter-Based Security)的局限性,迈向一个以身份、数据和最小权限为核心的新安全哲学。这不是一本关于单一产品的指南,而是一套关于思维模式转变、架构设计原则和持续验证机制的综合论述。 第一部分:范式转变——为何旧有模型不再适用?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网络环境的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城堡与护城河”式的安全防御策略变得脆弱不堪。 第一章:边界的消融与威胁面的扩大 移动化与分布式工作负载: 探讨员工随时随地访问企业资源的趋势,以及这如何模糊了内部与外部的界限。云计算、SaaS应用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传统防火墙的效力大打折扣。 内部威胁的严重性: 深入剖析当攻击者或被恶意利用的内部人员成功突破外围防线后,内部网络的横向移动(Lateral Movement)如何畅通无阻。 供应链风险的复杂化: 审视第三方集成、开源组件以及承包商访问所引入的不可控风险,强调信任链的脆弱性。 第二章:重新定义“信任”在网络安全中的角色 从隐性信任到显性验证: 阐述安全设计中应遵循的核心原则——“永不信任,始终验证”(Never Trust, Always Verify)。我们将分析这种哲学转变对策略制定和技术选型的具体影响。 风险驱动的安全决策: 介绍如何根据资产的敏感性、用户角色的关键程度以及潜在的业务影响,动态地评估和调整信任级别,而非采用“一刀切”的访问策略。 第二部分:核心原则与设计蓝图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一个新型安全架构所需遵循的关键设计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现代、适应性强安全系统的骨架。 第三章:强大的身份验证与授权基础 身份作为新的边界: 强调在没有明确网络边界的情况下,身份(无论是用户、设备还是工作负载)成为最关键的控制点。 多因素认证(MFA)的强制实施与优化: 探讨比传统密码更安全的认证技术,包括基于上下文的风险评估和无密码认证方法的最佳实践。 细粒度授权模型: 深入研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的局限性,转而探讨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如何实现更精细、更具情境感知的授权决策。 第四章:最小权限原则的实践与实施 Just-In-Time (JIT) 访问模型: 介绍如何为特权操作或敏感资源提供有时限、有目的性的临时访问权限,最大限度地减少权限的长期暴露。 特权访问管理(PAM)的现代化: 不仅关注特权账户的存储,更关注其使用过程中的监控、记录和自动撤销机制。 网络分段(Micro-segmentation)的深度应用: 详细讲解如何将网络划分为极小的、互相隔离的单元,确保即使用户获得某个资源的访问权,其活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在所需的服务范围内。 第五章:情境感知与持续验证 动态安全策略: 阐述安全策略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能根据实时收集到的信号(如设备健康状况、地理位置、行为基线)进行调整。 设备健康状态评估(Device Posture Check): 探讨如何持续监控接入点(端点、服务器等)的安全基线(如补丁级别、安全软件状态),并以此作为授予或维持访问权限的前提条件。 行为分析与异常检测: 介绍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UEBA)来识别偏离正常模式的活动,从而触发自动化的风险响应。 第三部分:技术栈的整合与实现 本部分将探讨实现上述设计原则所需的技术组件、架构模式以及部署挑战。 第六章:面向现代工作负载的安全架构 API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微服务和无服务器架构的兴起,API成为新的暴露面。本书将详细介绍API网关的作用,以及如何为所有服务间通信实施身份验证和授权。 数据加密与数据流控制: 强调数据在传输中(In Transit)和静止时(At Rest)的保护,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的敏感级别来决定其访问控制策略。 第七章:可见性、监控与响应的闭环 日志聚合与关联分析: 讨论在高度分布式环境中收集、标准化和关联海量安全日志的挑战,并强调SIEM/SOAR工具在自动化响应中的作用。 自动化响应框架: 设计一套系统化的流程,以便在检测到信任违规或异常行为时,能够自动隔离用户、撤销令牌或限制资源访问,无需人工干预。 第八章:从概念到落地:迁移与治理 渐进式部署策略: 鉴于全面改造的复杂性,本书提供了一套分阶段、低风险的实施路线图,指导组织如何从小范围试点开始,逐步扩展安全覆盖面。 治理与合规性挑战: 探讨如何在新架构下维护审计追踪、满足行业监管要求,以及如何将新的安全文化植入组织日常运营中。 结语:面向未来的安全韧性 本书总结了构建一个主动、防御性强且适应性高的网络安全框架的关键要素。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部署,更是关于如何在整个组织内建立一种持续警惕、持续验证的安全文化,确保业务在持续变化和高压威胁下仍能保持弹性与安全。读者将获得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和架构蓝图,以应对未来任何不可预知的安全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Evan Gilman
 
  Evan Gilman是一位電腦網路工程師,有紮實的學術基礎,目前活躍於網路社群,畢生都在危險網路環境中奮戰,致力建構和維運安全的資訊系統,他也是一位開源專案貢獻者、講者和作家,專注設計能與所運行的網路環境達成平衡的安全系統。 
 
Doug Barth
 
  Doug Barth是一位軟體工程師,喜歡學習並與他人分享心得,曾在Orbitz和PagerDuty等公司管理過不同規模的系統,建置監控系統、網狀網路和錯誤注入,並傳授如何實踐前述技術。 

文稿提供者簡介

Betsy Beyer


  Betsy Beyer提供本書Google BeyondCorp案例研討的文稿,是Google紐約分部專責網站可靠性工程的技術文件作家,也是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How Google Runs Production Systems的作者之一。之前曾為Google資料中心和硬體維運團隊撰寫文件,在移居紐約之前是史丹佛大學的技術寫作講師,擁有史丹佛和杜蘭大學的學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26332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8.5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首先感謝讀者選讀本書!筆者多年來致力於充滿敵意的網路中建立可信任系統,建構和設計此類系統過程中,發現同業們為了解決基本的安全性問題時,因受到阻礙而心灰意冷,筆者衷心祈盼同業能夠更積極朝著建構安全系統邁進,力圖解決遭遇的問題。 
 
  為了達成此目標,建議採取全新的觀點來建立和維護安全網路。安全必須融入系統運作的基礎中,而不是完成某些被重視的部分之後,再疊加上去,安全必須自始至終存在,目的在增強系統能力而不是限制它的行為,本書提出諸多設計模式和注意事項,只要遵循這些建議,就能夠彈性地建立足以應付現今主流攻擊的安全系統。 
 
  整體而言,這些設計模式和注意事項的集合即所謂的零信任模型,在此模型中,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每個的存取請求都必須通過嚴格檢查,確保得到授權,無論來自咖啡館裡的顧客設備或資料中心裡的伺服器,此模型幾乎可以解決橫向移動攻擊、惱人VPN設定和集中式防火牆管理等維運成本,這確實是異於往常的模型,筆者深信它是安全網路和基礎設施的未來設計方向。 
 
  安全是複雜且變化快速的工程領域,要能有效掌握,必須深入理解系統各層面的技術,知曉攻擊者如何利用各層面的錯誤或弱點,突破防護並取得系統控制權。雖然防禦系統安全得面臨無限挑戰,但也充滿學習樂趣!希望讀者比我們更能徜徉在學習的歡樂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給我的感覺是它在不斷地挑戰讀者的認知邊界。它不只是在教你如何「修補」舊的安全漏洞,更像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思維模式的轉型」。閱讀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地被提醒,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信任基石」——例如內網就等於安全——其實在現代分散式運算和雲端混合的環境中,已經完全站不住腳了。作者很擅長用極具說服力的論點,去質疑那些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安全假設。這種顛覆性的論述,讓人讀起來精神為之一振,但也伴隨著一絲壓力,因為這代表著我們現行的許多操作規範可能都需要徹底翻新。它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指南,不如說是一份「安全轉型的宣言」。對於那些在企業內部推動變革、常常需要向高層論證重大安全投資的決策者來說,書中的論述邏輯或許能提供強有力的後盾。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給人一種很專業、很「硬核」的感覺。不是那種花花綠綠、試圖吸引眼球的設計,而是用色大氣,字體排版很有邏輯,很符合資安領域那種嚴謹的調性。雖然我還沒完全啃完,但光是從目錄的編排和章節標題的命名來看,就能感覺到作者在內容的組織上是下了非常紮實的功夫的。他們顯然不是在「賣弄」時髦的資安術語,而是真的在從底層邏輯去梳理「零信任」這個概念在實際落地時會面臨的各種技術層面的挑戰與解決方案。特別是看到某個章節專門討論了身份驗證與授權管理在跨環境整合時的複雜性,讓我立刻聯想到公司最近在推動數位轉型時遇到的瓶頸。這類書籍如果寫得不夠深入,很容易變成「口號大全」,但從這個排版和結構來看,我對它能提供實質性指導的期待值是蠻高的。希望書裡能多舉一些產業別的案例,這樣我們在內部做技術評估時,就能更有依據地去對標和參考。畢竟,理論和實務之間,中間常常隔著一大段「坑」。

评分

從裝幀和紙質來看,這本書顯然是針對長期參考和頻繁翻閱設計的,看得出出版商對內容質量的重視。我個人偏愛這種厚實的實體書,因為涉及到複雜的架構圖和配置流程時,螢幕閱讀的疲勞感是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研讀到關於策略引擎(Policy Engine)和策略執行點(Policy Enforcement Point)之間的互動模型時,我好幾次需要拿螢光筆在書上畫出流程圖來輔助理解。這本書在這方面的圖解呈現得相當到位,複雜的數據流和控制平面分離的概念,透過清晰的示意圖得到了很好的具象化。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經常在不同技術團隊(網路組、應用組、基礎架構組)之間溝通複雜安全要求的情況下,是非常實用的「溝通工具」。它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語言和視覺模型,讓大家可以共同討論,避免了因為用詞不一致而產生的誤解,這在推動大型專案時,能省下無數來回溝通的時間。

评分

這本關於「零信任網路」的專著,坦白說,它的文字風格並不是那種輕鬆到可以邊喝咖啡邊翻閱的休閒讀物。它需要讀者有一定的技術背景基礎,不然光是那些關於網路架構、微服務隔離、以及不斷變動的威脅情資模型的討論,就會讓人讀得有點吃力。不過,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沒有把讀者當成完全不懂技術的門外漢,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痛點進行剖析。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邏輯時,那種「層層剝繭」的寫法,總能在看似複雜的技術堆疊中,提煉出最核心的設計原則。這種寫法的好處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很多過去在傳統邊界防禦模型中感到困惑的概念,都能豁然開朗。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只是單純地翻譯或轉述標準,而是融入了作者自身在業界多年摸爬滾打出來的深刻洞察。對於想從基礎架構層面重塑公司安全策略的資深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的「深度」是它最大的賣點,絕對值得投資時間去細讀。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為部門招募新的網路安全分析師,所以手邊也參考了好幾本市面上的資安書籍來當作徵才的參考資料。這本《零信任網路》在眾多參考書中,顯得格外「務實」。它的論述方式比較像是資安架構師在做內部簡報時的風格,非常注重「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實作上需要克服哪些細節」。舉例來說,它在探討如何處理 IoT 設備的信任建立時,並沒有直接跳到某個廠商的解決方案,而是先詳細分析了傳統 NAC(網路存取控制)在面對動態設備身份時的不足,然後才引導出零信任架構下更精細化的策略。這種「先破後立」的敘事手法,讓讀者在理解新框架的優越性時,更有切身體會。如果你只是想知道「零信任是什麼」,網路上有一堆免費的入門文章可以看;但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把我們現在這個已經很複雜的舊網路,安全地過渡到零信任模型」,這本書的篇幅和細節深度,才是真正能提供實戰劇本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