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浩一
图书标签:
  • 人生感悟
  • 生命哲学
  • 自我成长
  • 深度思考
  • 人生智慧
  • 老年生活
  • 积极心态
  • 随笔
  • 治愈
  • 感悟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
在終點之前,去找到為自己做的事
老了,更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
 
  一本關於新時代、新老人(New Old)聰明慢老最真摯、鼓舞的書寫!
 
  從哀樂中年到智樂老年,優雅發現「第三人生」
  從「第二座山」看見應該有的自心映照
 
  深秋初冬之際,是蘇東坡筆下「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中年後的橘色世代,其實是最圓潤大熟的年紀,我們都應該思考如何聰明慢老。
 
  王浩一的誠實書寫,環繞著死亡、孤獨、衰老等種種深秋人生議題。「老人學」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學習的議題。關於老化所呈現的各種層面應該知道的事,在他筆下,幻化成許多有溫度的小故事,耐人尋味。
 
  本書不僅獻給每個終將邁入深秋的初老族,更對每一個想要重啟人生的我們帶來啟發。準備好人生新行李,老了也無妨。行走天涯,樂活到老,哪怕天涯,後來只是海角一畝菜園,也要孤芳自賞,雅興更高。
 
  初老族該「怎麼讓自己過得幸福」?王浩一的「四個看法」:
 
  一:生活不是規劃的,它是有機的。
  舉例爬山,過去會一路朝向最後的山頂風景。現在如果半路巧遇老友,可以停下來敘舊,不急著攻頂。甚至累了,就直接下山,不再執著。
 
  二:生活是覺察與品味細節。
  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標準,「察覺」生活中一切的種種小地方,「察覺」旅行中角落裡美好小風景,這就是愛的過程。品味細節吧,即使它很平凡。
 
  三:生活裡偶爾回顧,可以更勇敢。
  初老的人,先靜下心往前看,端看著自己「現在走的這條路」,最後通往遺憾?還是滿足?如是有遺憾的疑慮,修正它,如果是滿足,那請更篤定地邁著步伐。
 
  四:生活的美好體驗,隨時開始。
  「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這是初老的人,最需要的鼓舞。
 
  年老時要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可以遵循「五個法則」:
 
  法則一:忘記,比記得更重要。
  老,不足以懼,老是一種重生。此刻該卸下責任重擔,騰出過去生命的成敗糾葛,讓自己變成新的空杯,讓「詩與遠方」開始充滿大心。
 
  法則二:練習,比天分更重要。
  退休前,開始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以幽默盎然的心態,面對未來生命裡洄瀾或是寂寞。「自在老去、聰明慢老」也需要練習。
 
  法則三:大局,比小節更重要。
  別計算自己的「殘值」?要累積自己的「加值」。把自己老後的日子,變成了一種創作,不要再拘泥於過去歲月的小鼻子小眼睛。
 
  法則四:軟,比硬更重要。
  軟,就是溫柔的人,也是懂得愛人愛己的人。如此活著的人,面對生命考驗、死亡,都較為自在。常保赤子之心,必有好事發生,這就是信仰。
 
  法則五:割捨,比周全更重要。
  人到了中年,要有能力把壞日子過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不值得你珍惜時,學會放棄,但是該珍惜的,學會珍惜。
 
名人推薦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丶三三會顧問)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林安鴻(生生國際(香港)丶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王曙芳(能量心理治療講師/作家)
  人生智樂推薦!
好的,这是一部讲述人生“深秋”阶段的智慧与感悟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行舟者:中年转折的航向与锚定》 简介: 人生的航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晴空万里。当“而立”与“不惑”的标志相继远去,我们驶入了一片广阔而又充满挑战的中年海域。这片海域,风浪不再是青春的激昂,而是日复一日的潮汐,考验着我们对方向的坚守与内心的重量。《行舟者:中年转折的航向与锚定》,正是为所有正在或即将经历这场航向调整的探索者们准备的一份详尽的航海日志和经验之谈。 本书并非空泛的励志口号,而是一部基于深刻观察、跨学科知识整合以及真实人生案例构建的行动指南。它聚焦于中年阶段特有的认知、情感与社会压力,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辨识当前所处的坐标系,并有效调整手中的舵盘。 第一部分:坐标系的重置——认清中年海域的图谱 中年,是生命周期的一个关键“中继站”。它标志着我们从高速的“积累期”转向精耕细作的“评估期”。 1. 认知的再校准: 我们将探讨“认知盈余”的价值。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变。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年人容易陷入的“经验定势”陷阱,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认知重构”,将过去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灵活工具。我们不否认过往的价值,但强调必须警惕“路径依赖”对创新的扼杀。 2. 情感的潮汐与压力带: 中年是“夹心层”的典型写照。上承父母的赡养压力,下担子女的教育责任,同时还要应对职场中新一代的冲击。本书细致剖析了中年人常见的“角色冲突疲劳”,并引入了“情绪负荷管理”模型。它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呼吸法、边界设定技巧,帮助读者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压力源,避免情感的内耗。 3. 时间价值的再评估: 年轻时,时间似乎取之不尽;中年时,时间被切分成无数个碎片,每一分钟都显得异常昂贵。本书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时间资产,提出了“高价值时间区块”的概念,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保护那些真正能带来长期回报(无论是事业、健康还是家庭)的时间段,避免在低效的琐事中将生命耗尽。 第二部分:调整航向——重塑职业与价值的锚点 职业生涯的中点,常常伴随着“意义的危机”。我们开始质疑:过去的奔波究竟为了抵达何处? 1. “斜杠”的精分与聚焦: 如今的职业图景早已不是线性的。本书详细解析了如何科学地评估和构建“第二曲线”。我们并非鼓吹盲目转行,而是倡导基于核心能力的“价值迁移”。书中提供了“技能矩阵分析法”,帮助读者识别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深度,并将其嫁接到新兴的领域或社会需求上,实现平滑的职业转型,而非断崖式的跳跃。 2. 领导力的“去中心化”: 对于资深人士而言,权力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本书重点讨论了如何从“任务执行者”优雅地过渡为“赋能者”和“文化塑造者”。我们探讨了“授权的艺术”——如何信任团队、如何设立清晰的愿景而非微观管理,从而解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高维度的战略布局。 3. 遗产的初步构建: 中年是开始思考“留下什么”的阶段。这并非指物质财富,而是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传承。本书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将自身的专业心得转化为可供他人借鉴的“知识资产”,无论是通过写作、指导还是建立社群,主动塑造自己的专业声誉和人生印记。 第三部分:锚定内心——构建持久的生命韧性 真正的挑战,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内心世界。韧性,才是抵御人生风浪的最佳船体结构。 1. 亲密关系的再维护: 随着生活重心的转移,伴侣和家庭关系往往被放在了“待办事项”的末尾。本书提供了一套“关系维护的仪式感”方案,强调高质量的“在场时间”胜过数量的陪伴。它指导读者如何与伴侣进行深层次的“未来共识”对话,重新确认共同的生命愿景,使家庭成为稳定的后方基地。 2. 身体的“长期投资”策略: 健康不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需要精细规划的长期资产。本书摒弃了流行的极端健身法,转而倡导建立一套适应中年人节奏的、可持续的“微习惯”健康系统,包括睡眠优化、抗炎饮食的引入,以及将运动融入日常碎片时间(如通勤、会议间隙)的实用技巧。 3. 拥抱“完成感”而非“完美论”: 中年人容易陷入对过往未竟之事的过度懊悔。本书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未竟之事清算”,区分哪些是真正需要弥补的遗憾,哪些只是社会期望的残影。最终目标是达成一种平静的接受——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性”,并将精力投注于当下可达成的“足够好”,从而获得深刻的内心宁静与满足。 《行舟者》,是一次沉静的内省之旅,也是一次果敢的行动宣言。它邀请每一位在人生中途调整坐标的船长,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属于自己这段深邃航程中的发现与智慧,确保接下来的旅程,既有深度,又有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
推薦序 晚安 ◎白明奇
推薦序  生生不已,觀之又觀 ◎林安鴻
推薦序 十一顆相思豆 ◎王曙芳
自序 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第一章:寂寞沙洲冷
第二章:在東嶽殿,上一堂死亡哲學課
第三章:那些古人,他們死前說了什麼
第四章:從古人的貶摘,說說中年後失業
第五章:退休前,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
第六章:從初老心理到聰明慢老
第七章:他們花二十年的時間在等死
第八章:不想麻煩兒女
第九章:七十歲,我選擇重新開始
第十章:選擇單身,但不排斥兩個人
第十一章:定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座標
第十二章:終老時,屋矮不礙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3092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向夕陽敬酒,敬的是夕陽餘暉中,千古正氣。
  晨起的陽光很潔淨,晚後夕陽卻帶點悲涼,悲涼無語,一生波濤都在無語中沉寂,成為正氣。
  沒有正氣的夕陽只是夕陽,正氣是人間懷寶,只能在悲涼的無語中領會。
  遂一杯濁酒,敬向那千古的英雄們,敬向人間夕陽!
 
  好友王浩一是一位真正用心的讀書人。他博覽群書,範圍很廣,而且走遍南北江河,包括一樹一枯枝如何與歷史相接,鉅細靡遺從不放過。他的筆記,隨便一篇都是好文。看他的著作,從《英雄守弱》到一系列將歷史人物與易理卦爻相對比,使人知道我們的一生,原來都因循著一線無形的脈絡在行走,那脈絡就是易理的神祕隱藏。我也研究《易經》多年,但王浩一能如此融會貫通,我也只能自嘆不如。
 
  在這本新書中,他從古今歷史及現代人物,由其潮起潮落來談人間生死。生死之事大矣哉!大家都不敢想,不敢碰,卻又無法不想,無法不碰,這是生而為人的悲哀。人的生命從無始到無終,是一條無限長的線,我們這一生只是其中一小段而已。
 
  我常說,棒球如果不是打九局就不會緊張,但不緊張就不會精采。人生亦同,可歌可泣是人生的緊張,而沒有緊張就不會精采。精采是每一個英雄的內在追求,甚至於為了精采而置生死於度外,文天祥如此、史可法如此、岳飛……都是如此。所以英雄的終結,常令人無語,那無語中的正氣累積起來,遂成為中華文化傲人的特徵。 
 
  很奇怪,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西方歷史是比較少這一類突出人物。王浩一在本書中所提到的西方名人,在遲暮中所說言語,雖也令人會心,但仍缺乏東方式的刻骨銘心—慘烈裡的正氣。或許這與東西方天生的天性有關。而我能以擁有這東方獨有的正氣為榮。雖然如此,不管東方或西方,在英雄遲暮之時,都有其美麗的呈現,讀者們如能將之深藏內心深處、慢慢體會,或許那體會將會是自我生命昇華的花朵。
 
  「覺知」是這體會的關鍵,如何時刻不忘覺知,不被分別心與妄念掩蓋,使覺知永保清明,那清明的覺知是可以跨越生死的生命長線。無論如何,要緊緊看著這條綿綿永續的覺知長線,那麼生死之間就沒什麼罣礙的事了,聽說在文天祥受刑之前,某個道人在他耳邊講的就是這一件事。
 
  所以,我們要向夕陽敬酒,敬那綿綿長青的生命。敬向夕陽、敬向英雄,也敬向自己。我們的生命正滿懷正氣,充沛於天地之間,永不熄滅。
 
  謝謝浩一,給我們這麼多啟發!
 
推薦序二
 
晚安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寫這本書的人很不容易,讀這本書的人真夠水準,幫這本書寫推薦文,要有膽量! 
 
  七年前我曾幫一本名為《凡人》的暢銷書寫推薦文,作者是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寫的是深受身體病痛、親情苦難的平凡老人,很深入內心的故事。當年,據說羅斯是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呼聲很高的候選人,我本想藉此沾光,可惜連續幾年都沒聽到好消息。
 
  華文世界王牌作家王浩一這本《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記錄人事內容,縱貫中外幾千年,甚至涵蓋傳LINE邀我寫推薦文前幾天的新聞事件。不同於《凡人》,能被此書引述的人物都是名人,讀者除了好好品味歷史名人、達官顯貴的遭遇之外,也得好好讀出作者的主觀意識。
 
  我花了一整天看完厚厚的書稿,自忖會讀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出生於一九五五至一九七○年之間的「新老人」(New Old)。這群讀者擁有超強求知慾、上網能力、不服輸、有點錢、有點時間,但生活卻有些空虛,對《俗女養成記》的內容特別有感。可以預期的是,這群人一旦買了書、讀著讀著就會隨時上網查資料,欣賞作者字句裡提到或描述的詩句、風景與建築,享受與作者一樣的體驗,然後,不斷地反過來看看自己。
 
  這時,重點就來了。
  想想看,十年後的生活和現在還會是一樣嗎?
 
  讀著、讀著,這群人也很容易會引發後悔、放棄、享受、奉獻、重新來過、快點動手的念頭,或是飆車、衝浪、去喝幾杯、大睡一覺的衝動,心想簡直是對號入座。
 
  接著,又想想,世界、生態、社會正急速改變中,不如早點面對吧! 
 
  被比喻成一天的人生,夕陽好似晚年;然而,長壽如斯的當代人們可能有兩段、三段、甚至四段人生。夕陽,只是暗示不久之後太陽又將升起。
 
  那麼,夕陽來吧,我們乾杯! 
  同時,明天記得起床。
 
推薦序三
 
生生不已,觀之又觀
林安鴻(生生國際(香港)、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哲學探索三觀: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上帝最傑出的,也最頭痛的創作:有本我/自我甚至於超我意識及覺知的靈長人類,也演化積累他的人生哲學三觀:生活觀、生命觀和生死觀。
 
  這「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如何在此段生死的時空中順天應人地「轉識成智」呢?想必會在適當時機、年齡與狀態,自然而然,自覺自省如蘇格拉底所說的:「不經反省與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來整理過去、把握當下、展望未來,了悟萬物/人/我的來源與歸宿。
 
  浩一(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典範)多年來「雜食」博覽群書,從建築、歷史、文學、易理、美食、老樹古廟、名山禪寺,橫向連結不同元素,而又深度挖掘梳理脈絡「轉聞成書」。然而,我們彼此這幾年卻不約而同地漸漸把眼光與關懷轉移至生活與生命的有關命題,特別是孤獨、餘命管理、生生之觀、銀力社會……等現象。這就在二○一七年《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買不到的奢侈品,盡是與「生活與生命」相關得到佐證。
 
  浩一以他一貫的從容逍遙態度思考、整理也實踐(我等基本上也是相通相應的)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境地與期許:懵懂少年、放肆青年、揮灑壯年、哀樂中年、智樂老年。特別是與「50+」橘世代相關,在深秋遲暮人生,如何能有優雅自在的老後,驀然發現「第三人生」的自己可能的風景與風光,看見「第二座山」的自己應該有的自心映照人生。
 
  所以呀,所以啊,揭諦揭諦,走吧走吧!臣服於超越與本然,養生齊物,走入社會人群,提升心性(=提升人的品質)、修己利他(=建設人間淨土),積累時空連續不滅的正能量的善因果循環,在生活的實踐中與生命的流轉中—Make life & living better,修練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To Be a Better You! 
 
  向浩一與有鹿文化帶來的美善用心的生命智慧議題敬酒!
 
推薦序四
 
十一顆相思豆
王曙芳(能量心理治療講師/作家)
 
  早起,決定帶爸爸去走路,沒想到爸爸同意了。因為疫情,他已經許久不去散步。穿上西裝褲還繫上皮帶,爸爸跟我走向巴克禮公園,一路抱怨太陽炙熱。爸爸不讓我牽手,也不喜我等他,揮手要我先走。我小心揣度他的速度,放慢腳步,一前一後走著,維護這個老人的尊嚴。 
 
  為了避開太陽,我們拐入一條陌生的小徑,意外發現一片樹林。有民眾鋪設的棧橋,讓人跨越鴻溝。進入林子,兩組老人已經分別在樹下泡茶「開講」。一問才知,他們每天早上六到八點來此「上班」,八點後各自回家。突然有個人跑出來招呼爸爸,原來是教會七十多歲的長老,爸爸見他立刻開心笑了,雖然喊不出名字。長老邀爸爸一起泡茶茶聊天,爸爸婉拒,他不願跟陌生人社交,母親去年離世之後,爸爸落寞,不知如何排遣時間,成為老宅男,鎮日與電視為伍。 
 
  長老太太到樹林裡,撿了幾顆火紅的相思豆,放在爸爸手上,爸爸看看問,這可以吃?她說:「讓你看水水的!你日後來此慢撿,存在小瓶子裡。」 
 
  浩一書寫初老要培養的境界是「遠方與詩」,長老太太有詩,她默默撿了了紅色的豆子,交給爸爸,想喚醒他心中沉睡的對於美的感受。
 
  得了相思豆,跟朋友寒暄,爸爸心情明顯變好,回家路上,他哼著歌。一路捏著豆子,到家後,攤開手掌,發現相思豆,但顯然已經忘了剛剛的事,阿茲海默症快速侵蝕著他腦部的記憶區塊。他問我這是什麼,一次要吃幾顆?
 
  他日常所見的紅色丸子,不是藥就是維他命。沒有醫療功能,只有美和詩歌的相思豆,爸爸沒見過。他今年八十五歲。 
 
  我曾是瑞典偵探片《青年神探維蘭德》(Young Wallander)的粉絲。記得在看最後幾集時,這位鉅細靡遺,脾氣暴烈的天才警探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症,記憶力正在消退,不得不退出心愛的工作。一度因為燒水壺忘記關瓦斯,他把房子燒了。最後一集的瓦蘭德,老偵探看著小孫女在海邊嬉遊,對女兒承認,他記得的事每天都在減少,知道他的心慌,女兒安靜地說:「我會幫你記得。」 
 
  這幾年,因為爸媽的關係,我對終老的狼狽憂鬱有深刻體驗。媽媽是浩一書中描述的,等死等得心灰意冷的老人。行動不便之後,她更加意興闌珊。爸爸則是終生奉獻給公司,不懂怎麼面對孤獨的退休老人,親子和朋友關係都疏離。 
 
  浩一的誠實書寫,環繞著死亡、孤獨、衰老,種種深秋人生議題。他擅長筆記與彙整,將古今中外關於老人的勵志故事與智慧攤在眼前,「老人學」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但這本書不僅是給初老族看,也給每個終將邁入深秋的我們讀。關於老化所呈現的各種層面,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在他筆下,幻化成許多有溫度的小故事,容易吞嚥消化,同時耐人尋味。擅長寫美食的他,把老人學烹煮為一道道精緻菜餚,信手拈來是家常的可口。 
 
  浩一剛過六十,邁入初老,由自身出發,帶領我們上人生的最後一堂課。當功成名就如過眼雲煙,當耳不聰目不明,骨質疏鬆,當身體逐日瓦解衰頹,我們還能開始嗎?能夢想嗎?可以愛嗎?擁有詩嗎?這些大哉問,他企圖找到解答。人生餘命,如何把生命的熱情延燒下去,直到我們和宇宙交換的最後一口氣?他說一定可以,也必須可以。
 
  浩一提出「預約優雅的老後」這個概念。想要預約的人,必須提前部署。許多對美的感知力與觀賞力,都必須及早開始自我訓練。否則,有一天,我們會忘記如何「看水水」的相思豆,只會吃紅色的藥丸子。 
 
  我從事「能量心理學」的教學與諮商,相信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精微的能量場找到答案和解套。前來找我的個案多是在傳統醫療體系找不到答案,想要從另類醫療尋求協助。 
 
  有一次,診所來了一個七十幾歲的阿嬤。陪同而來的兒子說,母親認為她牙齒咬合有問題,已經換了幾個牙醫,卻都找不到什麼毛病,他懷疑阿嬤會不會是心理問題。我診斷的結果,阿嬤的毛病是源自於一個「美好的創傷」。是的,你沒看錯,並不是糟糕的事情才會形成創傷,太美好的事,如果當事人無法整合,也會形成問題。這個模式說的是,一個人曾經有過非凡的美好經驗,因此對日後的生活都不再滿足,一心想要再創之前的高峰經驗。這是許多老人的普遍問題。 
 
  我用台語和阿嬤聊天。阿嬤的高峰經驗,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那時候所有的小孩都住在附近,阿嬤每天可以去不同孩子家串串門子,探女兒看兒子陪孫子,吃飯聊天。哪像現在,家裡只剩她和老伴兩人。老先生買了六部電視,每個房間都在播放電視,但兩人不再有對話。阿嬤無聊寂寞,心裡不舒坦卻說不出口,牙齒怎麼咬合都不順遂。填滿電視聲音的生活,是許多老人的寫照。一個人孤單,兩個人疏離,這就更顯淒涼。 
 
  除了釋放她對過往「美好」經驗的執著,阿嬤需要的是走出家裡構築的電視牆,重新與人連結,就算兒女不在身邊,也可以學習做些自己開心的事。這是我給阿嬤的處方。 
 
  「話說當年勇」不必是老人的點唱機唯一的曲目,浩一書中提出許多其他的案例,令人雀躍。修身養性不夠,「修心」才是解藥。 
 
  浩一提出的養生哲學,是培養「遠方與詩」的態度,他的閒適,是「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他認為「生活,不要省略任何趣味細節,開始練習創造一個有振奮作用的環境,把沒有意義的事,看成很有意義的事,才能夠讓自己樂活。」老化和失智都是每個人可能會面對的問題。不必迴避,提前部署,坦然面對。 
 
  二○二五年,台灣即將晉身「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每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如何樂活,怎麼終老,既是社會問題,也是個人責任。
 
  浩一在《孤獨管理》提出:孤獨可以不必孤單,只要還有柔軟的心能夠品味,一個人的旅行也有深刻的詩意。而今他要「向夕陽敬酒」,說的是一種氣魄、詩魂,如太白的俠客行一般,老了也行,誰怕誰。行走天涯,樂活到老。哪怕天涯,後來只是海角一畝菜園,也要孤芳自賞,雅興更高。
 
自序
 
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Toast each sundown with wine
 
  有些英雄戰死沙場,有些美人紅顏薄命,他們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璀璨,短暫,令人惋惜,卻留下一道耐人尋味的美麗,讓人緬懷,也令人繾綣感動。
 
  然而有人活得久,除了美人遲暮,多了尷尬的白髮與皺紋,多了惱人的腰痠與背痛,怕的是有人晚節不保,驚得是有人遺毒百年。但是大多人當走完春、夏、秋季的人生,最後面對不可知的冬天,怕的是漫長而寒冷的黑色冬天,如果長期失業,如果經濟困頓,如果早年失智,如果臥床長照,如果……最後僅能疲憊地等待「孤獨死」,怎麼辦?
 
  終老,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沒有提前部署,「人生會後悔的項目」清單將快速增長。這是老年學的研究、研習主要課題之一,只是,它在學術界裡多是「急死太監」空轉,象牙塔外的民間,那些初老族、橘色世代、深橘世代卻隱晦不談「老」,不去面對「死」,直到枯萎。
 
  王陽明說:「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生死觀」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在不同的年代、族群、文化,它都是「大事」,也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問題。面對老化,可能無奈,我們可以笑笑說「歲月不饒人」,面對死亡,我們可能感到恐懼。但是無論怎樣,生死是我們總要面對的東西。問題是如何面對?
 
  中年後,夕陽無限好?我們知道活得夠久,才能填寫完畢所有的「人生考卷」,而如果能夠寫下最後的答案:「我了無遺憾!」這樣的境界我們嚮往。心態如果能「俯天涯海角,萬端塵事付浮雲」,我們相信,最終也可以靜心地,看「雲卷千峰色」,聽「泉和萬籟聲」。
 
  「你當過老人嗎?」問的不是人生經驗,問的是人的同理心。
 
  蘇東坡說「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也思考50+想要過什麼生活?然而,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看見父母的白髮,察覺他們的腳步漸漸蹣跚。幾年後再一個轉身,赫然發現自己「不一樣」了,許多年輕時可以做的動作,肌肉仍有記憶,但是肢體已經力不從心了,許多事我們愈來愈像當年的父母,甚至思維、習慣。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是什麼時候變老的?」
 
  有一次搭上捷運,因為手上拿著登山枴杖,有人急急要讓座給我。
  在南京旅行,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抓住小孩說:「小寶,讓爺爺先過!」
  五月在國稅局,幫我服務的女工讀生,一直尊敬地稱呼我:「阿北!阿北!」
 
  認真讀了文茜的新書《終於,還是愛了》,她談了許多自己生病、手術後的生命思緒,也說到「愛」,「如果連好好愛自己都學不會,你為什麼覺得別人懂得如何愛你?包括那個別人的名字叫做母親?父親?」閱讀她的領悟之後,把這本書收入書架,放在詹宏志《人生一瞬》旁邊。宏志說的是「年歲漸長,記憶發酵,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
 
  如果,我們把五十歲當是一條線,那些50+的唐宋詩人、詞人他們在晚年生涯,人生最後幾年的作品之中,透露些什麼幽微情懷?面對遠離朝廷,隱身江湖,年華老去,他們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的感慨之下,如果選出他們晚年的一句話「代表老後態度」,有豁達曠遠的,有深情依依的,有自由自在的,我是這樣整理與羅列的:
 
  一、陸游,享壽八十六歲,夜靜孤村聽笛聲
  二、李清照,享壽七十二歲,載不動許多愁
  三、黃庭堅,享壽六十一歲,心情其實過中年
  四、司馬光,享壽六十八歲,我已幽慵僮更懶
  五、白居易,享壽七十五歲,香山閒居一千夜
  六、辛棄疾,享壽六十四歲,問松我醉如何
  七、薛濤,享壽七十二歲,滿腹相思東流水
  八、劉禹錫,享壽七十一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九、柳永,享壽七十一歲,柔腸斷,還是黃昏
  十、賈島,享壽六十五歲,歸臥故山秋
  十一、陶淵明,享壽六十三歲,獨曠世以秀群
  十二、蘇東坡,享壽六十五歲,人生無處不青山
  十三、蘇轍,享壽七十四歲,幽居一室少塵緣
 
  退休之後,人生還有風景,人生沒有想像中的短。去察覺人生有那麼多條路可走,偶爾多繞路也無妨,因為可以看到更多人生風景。
 
  只是,我們要「替未來二十年準備」,預約優雅的老後。退休前,如何準備人生新行李,這才是重點!開始簡化生活,建立與「生命之流」新的連結,學會感應到世界其實藏有一股巨大的奧祕。也學會真正閒適的心情,那個才是「真正寧靜」,理解「當下與永恆」都在自己手掌上。
 
  梵谷說:「倘若你聽到心理的聲音在說,你不能畫畫,那麼,你將想盡辦法作畫,然後那個聲音將會沉默。」從初老到終老,我們一定會聽到自己內心很多的「否定」,記住:不要論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此才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反正機會不多了,為何不多去試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風格對我來說,還真是有點挑戰性。我平常習慣看一些情節緊湊、節奏明快的小說或是商業管理類的書籍,這本倒像是本散文集,文字走的是一種非常緩慢、內省的路線。一開始讀的時候,我甚至有點走神,覺得內容好像有點「虛」,不夠實在。但奇妙的是,當我強迫自己慢下來,試著去體會作者描述的那種光影變化和內心獨白時,慢慢地,一些過去被我忽略的生活細節就被勾勒了出來。比如,他提到清晨霧氣散去時那種微妙的透明感,讓我想起小時候去山上露營時那種冷冽又充滿希望的感覺。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不直接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而是透過一系列精準的觀察和感受,讓你自己在字裡行間去拼湊出屬於你自己的答案。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匆忙前進的路上,那些被遺忘的、更深層次的需求。對於那些覺得人生好像少了點什麼,卻又說不上來的朋友,或許可以試試看,用一種完全放鬆的心情去接受它的步調,你會發現,原來安靜下來,世界依然精彩。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結構其實蠻特別的,它不像傳統的論述文章,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漫遊。你可以隨意翻到任何一頁開始讀,然後你會發現,它總能接得上你當下的情緒。我個人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在特定的情境下閱讀,比如說,一個人的旅行中,或者是在一個下著細雨的週末下午。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全神貫注去解讀複雜情節的讀物,反而是鼓勵你去「感受」它。作者對於生活細節的觀察力,簡直令人佩服。他可以從一片落葉、一盞路燈的光暈中,提煉出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是很多作家夢寐以求的。我從來沒想過,原來用「哲學」的方式去談論「日常」,可以這麼貼合生活。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儀式感,開始學會為自己泡一杯好茶,好好地享受那三分鐘的寧靜,而不是把它當作等待開水的附屬品。總體來說,這本書在美學和思想層面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說到這本「向夕陽敬酒」,我得承認,我一開始是被封面設計吸引的。那種帶著一點復古的色調,加上那優雅的字體,很有質感。拿到書後,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時間流逝」這件事情的態度。現在社會大家都在比誰跑得快、誰賺得多,好像慢下來就是落後。但這本書卻大方地承認了生命的下半場,就是一場與時間溫和共舞的過程。作者處理這些比較沉重的主題時,從來不會用那種灌輸式的語氣,而是用一種很親近、像是朋友在你耳邊低語的方式。譬如,書中有段描述關於整理舊照片的心情,讓我忍不住停下來,翻出了自己塵封已久的小學畢業冊。那種五味雜陳的感覺,被作者精準地捕捉了下來,沒有過度的感傷,只有對過往歲月的肯定與釋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成熟並不是要變得更堅硬,而是要學會用更柔軟的心去擁抱那些不可逆的改變。它像一劑溫和的鎮定劑,讓焦躁的心能夠稍作休息。

评分

這本書啊,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名字挺有意思的,「向夕陽敬酒」,多麼詩意的一個詞啊。最近家裡的老人家身體不太好,常常一個人坐在陽台看著天色一點一點暗下來,心裡總是有點空落落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陪著一位長輩,慢慢地、溫柔地把那些年輕時沒想明白的事情,一件件地攤開來聊。它不是那種激昂澎湃、要你立刻去改變什麼的大道理,反而更像是一種沉澱後的寧靜,像一杯陳年的老茶,初嘗可能覺得味道有點淡,但後韻無窮。書裡的文字裡頭,總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識的風景,也許是兒時在鄉間小路上的奔跑,也許是某次和朋友酒後吐露的心聲,那些被歲月磨平的稜角,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又重新浮現。我特別喜歡它那種不急不躁的節奏,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有著直達人心的力量。感覺作者是個懂得生活、懂得跟自己和解的人,他的文字裡頭沒有抱怨,只有接受和感恩。讀完後,我會更願意去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夕陽再美,也終究會落下,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迎接它,不是嗎?

评分

老實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想,這是不是又是另一本老調重彈的心靈雞湯?畢竟市面上這類型的書太多了。但是,越往後讀,越發現這本書的底氣和深度完全不同。它沒有用太多誇大的詞彙去粉飾太平,反而很大方地面對了「衰老」、「失去」這些我們平時會迴避的話題。作者的文字裡頭有一種很穩固的「生命力」,不是指年輕的衝勁,而是經歷過風霜後沉澱下來的韌性。我特別欣賞它在談論「放下」時的那種輕盈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放下,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優雅地鬆手。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讓讀者明白,所謂的放下,其實是一種更主動的選擇,而不是無奈的妥協。它讓我對「珍惜當下」有了更具體的認知,不再是口號,而是變成了一種內化的生活態度。如果你也是那種,偶爾會對未來感到迷惘,但又不想被過多的勵志口號淹沒的人,這本書會是個很棒的陪伴,它就像一位智者,在你身旁靜靜地陪你走過那段需要沉澱的時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