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與自己相處,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與自己相處,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Chocolat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自我成长
  • 独居
  • 治愈
  • 慢生活
  • 幸福感
  • 日常
  • 哲学
  • 情绪
  • 美好事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獨居,卻不曾感到寂寞
獨處,反而不覺得孤單

  一個人生活二十多年的Chocolat
  從60歲開始敲打鍵盤,在部落格寫下獨居生活的柴米油鹽
  在親手布置的小宅裡,用常人視角描繪各種平凡瑣事
  與喜歡的事物相伴的安心感,不將就、不委屈的自在
  即使簡樸,也用心享受生活中每一個微小卻具體的幸福
  觸發10萬日本讀者共鳴,一躍成為每月60萬人瀏覽的人氣銀髮作家

  觀照內心、回歸自我的「半獨居」哲學
  ■保留最愛的、必要的事物,才是無可取代的幸福
  ■每月預算有限,但想吃好料、買好物,也不虧待自己
  ■每晚睡前半小時,是最珍貴的閱讀時光
  ■捨棄笨重的大型家具,為老後生活減輕負擔
  ■和鄰居約定好,有事互相幫忙,即使年紀漸長,仍感到安心
  ■網路通訊雖然方便,仍珍惜和兒子們、親友相聚的時光

  ★在珍惜每一天中累積歲月
  這二十年來,我不曾感到寂寞。有可以支撐生活的工作、有身體健康的母親和手足、有兒子,也有值得信任的朋友。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世上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事情。與其思考和擔憂不知道將來是否會發生的事情,我認為現在所累積的每一天都關係到老後的生活。即使擔心未來也莫可奈何,我能做的只是累積今天。

  ★專注眼前的幸福
  能夠稱之為「我」的人,只有一個人,就是我。因為滿足於眼前的幸福,所以現在幾乎不再覺得有壓力,只要能夠透過更多的樂趣以及有療癒效果的活動來撫慰自己,我想就無須恐懼。

  ★只用愛物的奢華
  只要建立起丟棄物品的基準,自然而然就會珍惜喜愛的物品。重要的是,別讓自己和不喜歡的東西一起生活。用綠意點綴屋內空間、只用喜愛的碗盤用餐、衣櫥裡每一件都是會一直想穿的單品、擺放承載記憶的物品,讓無可取代的幸福回憶充斥整室。

  ★張弛有度的自在生活
  無論如何都很想要的話,我也會購買比平時昂貴的衣服和包包。這種張弛有度的金錢使用方式,就算是阮囊羞澀、預算有限,也不會對生活產生任何不滿。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慕瑾│生活旅行玩童、獨居樂活人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黃淑文│知名作家
  廖心筠│收納教主

幸福推薦

  「獨到的幸福,一切始於回歸自己的內在旅程。獨居是幸福的生活選項之一,讓我們隨著身心境的轉變,自然地放下不需要的人、事、物,專注在每一個當下的擁有,享受屬於自己的全生活。」──李慕瑾(生活旅行玩童、獨居樂活人)

  「所謂的真愛,就是擁有熱愛相同事物的夥伴,如果暫時沒人陪,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先找到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方式, 珍惜身邊讓人感到幸福的微小事物,如此這般,你一定可以活得自信燦爛。」──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寻觅与沉淀:在喧嚣中重塑自我的生活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探讨如何独处,亦非倡导完全的隐居,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日益紧密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校准个人空间、时间与精神频率的深度观察录。它聚焦于个体如何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生活节奏,从而在“在场”与“抽离”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一种既能深度参与世界,又不至迷失于外界喧嚣的“自洽”状态。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恰当的距离” 现代生活将我们的物理距离拉得极近,通勤、开放式办公、社交媒体,无不要求我们时刻连接。本书的开篇,便从空间的概念入手,探讨“距离”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审视了居住环境的意义——它不只是一个住所,更是精神的避风港和自我构建的实验室。 书中深入分析了“有效隔离”的艺术。这并非要筑起高墙,而是学习如何设置“心理屏障”。我们探讨了如何优化家庭布局,使其能够自然地划分出“专注区”、“休憩区”和“连接区”,并介绍了通过物品的摆放、光线的运用,乃至声音的控制(例如,特定频率的白噪音或古典乐的引入),来塑造一种有利于内心沉淀的环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提出了“虚拟距离”的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流是比物理空间更需要管理的资源。书中详细阐述了数字排毒的实践方法,并非鼓励完全断联,而是教授读者如何设定“信息接收的边界”——何时开关通知、如何筛选信息源、以及如何将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精确地限制在“有目的性”的范围内,而非被动地消磨时间。这种对个人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是迈向自洽生活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时间的哲学——“留白”的艺术 现代人最大的困境在于时间的碎片化和日程的过度饱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时间视为一种可塑的、而非线性的资源,主张“时间的留白”与“深度占用”同样重要。 我们剖析了“效率至上”的陷阱,指出过分追求效率反而会扼杀创造力和真正的休息。书中引入了源自不同文化、关于时间感知的哲学思考,例如,古希腊人对“闲暇”(Schole)的重视,即闲暇是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必要前提。 实践层面,本书提供了多套“时间块”的规划模型,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出自己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黄金时间”)并将其专门用于需要深度专注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倡导“无目的的停留”——刻意安排一些没有任何预设目标的时间段,允许思维自由漫游,甚至允许自己“无所事事”。正是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往往是灵感迸发和压力释放的温床。 书中还讨论了“承诺的断舍离”。如何优雅而坚定地拒绝那些不符合自身核心价值观或过度消耗精力的邀约,重建个人日程的主导权,是实现时间自主的关键。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拒绝成为他人日程的附属品。 第三部分:感官的觉醒——微小之美的重新发现 当生活被宏大的目标和持续的焦虑所占据时,我们往往对眼前触手可及的美好变得麻木。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感官的回归”与“具象化的感恩”。 作者带领读者将注意力从屏幕和抽象的数字指标中拉回,聚焦于“具体而微”的事物。这包括对日常饮食的细致品味(不仅仅是果腹,而是对食材来源、烹饪过程和口感的全然体验),对光影变化的捕捉(清晨窗帘缝隙透过的第一束光,傍晚时分建筑投下的长影),以及对触觉的敏感(手中磨砂质感的杯壁,被阳光晒暖的布料)。 我们探讨了“正念实践”如何融入生活细节,强调这不是复杂的冥想仪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例如,洗碗时专注于水流的温度和泡沫的细腻,走路时感知双脚与地面的接触感。这种对当下瞬间的充分占有,能够有效对抗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悔恨。 此外,书中还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美好事物清单”——一个持续记录的私密档案,专门收录那些带来瞬间愉悦的小确幸。通过定期回顾这份清单,读者能够训练自己的大脑去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积极信号,从而改变整体的心态底色。 第四部分:关系的平衡——“有距离的亲密” 真正的独处,并非意味着彻底的孤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提出了“有距离的亲密”这一关系模型。 我们审视了高质量人际交往的特质:它需要深度,而非广度。书中提供了识别和维护“滋养型关系”的策略,并提出了如何区分“能量给予者”与“能量吸取者”。真正的自洽,是能够清晰地知道何时该走近、何时该后退,并有勇气去维护这个界限。 书中探讨了“独处赋予的视角”如何反哺关系。一个不被外部期待完全裹挟的个体,在社交互动中会更加真诚、更有主见,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少依附的连接。我们学会了如何带着充盈的自我,去参与他人的生活,而不是带着缺失感去索取填补。 结语:重获掌控感的安宁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行动指南,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它倡导一种主动的生活选择权——选择何时连接、选择如何停留、选择关注何事。通过对空间、时间、感官和关系的精细化管理,读者将逐渐发现,生活并非一艘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快艇,而是一艘可以自主调整航向、驶向内心渴望港湾的帆船。最终,你会发现,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对日常细微之处的全然掌控。 --- (字数约为152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Chocolat


  在2016年、60歲的時候,開始撰寫部落格「六十歲世代的獨居生活,想要珍惜的事情」。

  當成「老前整理」開始著手整理家中的物品,並藉由部落格披露詳細的過程。透過與自己相同高度的視角所描繪的生活,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在日本部落格村(blogmura入口網站)的「獨居生活」類別中,屢次獲得排行第一名。對於銀髮部落格版主而言,相當罕見。

  在42歲、孩子還是高中生時跟先生分居,5年後離婚。從打工族的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為積極工作的女性業務,靠自己的能力獨立生活,並在57歲時申請退休,現在是兼職員工。

  兩個兒子的年紀都已超過35歲,仍經常與他們互動交流,亦曾接受網路和Mook雜誌書的採訪,是《獨居生活的時間與用錢方法》(主婦之友社出版)的作者之一。

  部落格:lee3900777.muragon.com

譯者簡介

駱香雅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知名日商公司及流通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商業、科技、法律等領域之翻譯工作。期許自己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時時感恩,感謝生命。

  譯有《讓聲音乾淨清亮,身體變得超健康》(天下生活出版)、《門診護士的煩惱》(合記圖書)、《最理想的住宅格局教科書》(采實文化)、《懂做人到處有貴人》、《低欲望社會》(天下文化)、《生酮抗病醫囑書》、《劃出善良底線,好相處,更能獨處》(方言文化)等。
 

图书目录

推薦
幸福同路人──豐盛不孤單的獨居生活/ 李慕瑾
人生的滋味,自己說了算/黃威融
 
前言
 
第一章 朝向未來的小日子
1 從辛苦的業務工作轉換成兼職工作
2 就算是小宅,也擁有「自己的城堡」的安心感
3 因為已經獨自生活二十年,今後也無所畏懼
4 只靠少量物品簡單過生活的「老前整理」
5 扔掉「自己搬不動」的笨重大型家具
6 平時節約支出,當花則花、張弛有度
7 網路讓世界更開闊
 
第二章 把小宅整理成宜居的空間
1 我家稍微與眾不同的室內隔間
2 客廳是可以放鬆身心的場所
3 用可透光的掛簾為一房一廳的室內空間
4 一張多功能的寫字桌
5 屋內不可缺少綠意
6 看著屋內擺放的物品,充滿回憶的幸福感
 
第三章 只留下真正會使用的物品
1 歷時兩年多,緩慢進行的物品整理告一段落
2「如果有的話會很方便」與「如果沒有會很困擾」的東西
3 衣櫥內的每一件都是我會一直想穿的衣物
4 雖然預算有限,還是想要品質好的衣服
5 在拍賣網站也可以買到像新品一樣的包包
6 相同款式的鞋子卻擁有四雙的理由
7 以便宜實惠的價格購買貼身衣物,定期更換
8 「箸方化妝品」是我的愛用品
9 只用喜愛的餐具吃飯的奢華
10 正因為獨自生活,備妥防災用具才能安心
 
第四章 小巧的廚房
1 為了讓開放式廚房看起來乾淨整齊
2 廚房用具及餐具全部收納,外面不放置任何物品
3 在百元商店購買小容量的調味料
4 平時的飲食非常簡單質樸,中午則是自帶便當
5 假日和親友們享受外食的樂趣
 
第五章 關於金錢
1 每個月的花費控制在十二萬日圓以內
2 不再使用家庭收支簿記帳,改採預算制粗略管理收支
3 以「預備金」因應臨時支出
4 為了安心進入年金生活的存款
 
第六章 如何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1 星期六外出、星期天在家,良好的休假日節奏
2 每兩星期去圖書館借一次書
3 寫部落格成為每天鼓舞我的力量
4 去公共澡堂是冬天最享受的娛樂活動
5 騎腳踏車遠遊、不用花錢還可以運動
6 因為滿足於眼前的幸福,所以沒有壓力
 
第七章 想在珍惜每一天之中累積歲月
1 走路就是每天的運動
2 上網搜尋影片,在喜歡的時候做運動
3 退休之後想嘗試的各種夢想
4 如果想要說話的對象,方法也非常多
5 即使擔心老後生活也莫可奈何,我能做的只是累積今天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0602
  • 叢書系列:優生活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2.8 x 18.8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在邁入六十歲的時候,開始改變生活型態。

  就算現在這個時代,六十歲是被稱為還算年輕的年齡,但是隨著人生進入耳順之年的階段,體力和精力都是年年逐漸衰退。我並不是身體有什麼疾病,而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成怎樣……。

  抱持著這個想法,如果有一天自己發生什麼事,就會變成要由兩個兒子來為我收拾這些東西。當那一天到來時,為了儘可能不給他們添麻煩,從現在起簡化每天的生活,只留下自己需要的東西,便開始著手整理。

  要說是「生前整理」還太早,不過,可以進行「老前整理」。

  距今二十年前,當時四十二歲的我第一次獨自生活,是從一間有廚房的小公寓開始。

  家具就是一張椅子、三個衣服收納箱、一些衣服和相簿,還有一些生活雜貨。既沒有吸塵器也沒有電子鍋,就像現在所說的極簡生活,接著添購床鋪、桌子、電視、冰箱等,我認為這些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五年後購入現在居住的公寓。

  因為原本就喜歡居家佈置,所以擴大自己的夢想,家具和生活雜貨一應俱全。衣服數量也增加許多,衣櫥內是被塞得滿滿的狀態。

  家具、衣服、書籍、餐具和生活雜貨,不要想畢其功於一役,一次就要整理完這些東西。我是在心血來潮的時候,一次整理一些,大約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我認為對於生活來說,現在的物品數量是剛剛好的狀態。

  在減少物品的過程中,我不再購買無用的東西。為了節省支出已經持續幾十年,覺得很麻煩的家庭收支簿,在去年也停止記帳。透過簡單的生活,我學會每個月使用少少的預算因應開銷。

  現在就是過著平凡打工歐巴桑的每一天。不過,我並不是過著只會省吃儉用、無趣乏味的生活,仍會運用巧思讓自己享受生活。

  沒發生什麼意外的話,接下來還有數十年的晚年歲月。雖然懷抱著不安,如果能夠珍惜每一天,積極正向的過生活,今後應該就是持續累積下去……。

  如果這本書能夠對於大家未來的生活多少有點幫助,將會是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

後記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不擅長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文章,例如作文或是讀書心得等等,不過我有用日記或家庭收支簿留下紀錄的習慣。使用電腦打字,動動手指也能預防失智,因此在六十歲開始寫部落格。

  就在去年秋年,我也已經習慣寫作之際,MOOK(雜誌書,又稱慕客誌)《那個很棒之人的單身生活》(寶島社)前來邀約採訪。我和其他六十歲世代知名人士的報導一起刊登於那本雜誌書上。這篇報導引起SUBARUSYA(すばる舎)出版社編輯的注意,並且找我討論書籍出版的事。

  不擅長寫作的我,覺得要自己獨自寫完一本書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編輯說:「我會盡全力支援你,」在這句話的助力之下開始嘗試寫作,儘量能寫多少就寫多少。

  在這段期間,攝影師來家裡拍攝過兩次。我與編輯們一起熱烈討論著由專業攝影師所拍攝,那些很有氣氛、感覺很棒的照片。在休息時間端出親手做的料理,大家共度過一段愉快時光。

  一旦開始著手寫作,想寫的事情就接連不斷地冒出來……。一邊回顧這六十三年的人生、現在的生活,隱隱約約在心中描繪著對今後生活的準備。

  雖然字數超出預期,也花費不少心思去編輯,但是完成之後的書已經成為我的寶物。

  儘管一路走來有好有壞、高低起伏,不過現在的我就是六十多歲的平凡人,一個人過著獨居生活。能夠長期持續撰寫部落格,一切都要歸功於廣大讀者的支持,不僅津津有味地閱讀,有時候還會捎來溫暖的留言。我要藉這個機會致上感謝之意。

推薦序

幸福同路人──豐盛不孤單的獨居生活


  常常,我坐在自己挑高小宅、面山大片窗前的藤椅上,內心溢出深度的幸福感。看到Chocolat生活札記中細數的獨到幸褔:平凡、體貼他人、獨居小宅、珍惜現在、靜心閱讀、張弛有度,不得不說她真是「回歸自己」生活的幸福同路人。

  說起獨到的幸福,一切始於回歸自己的內在旅程:檢視自己身心的需求、專注當下的生活、盤點有形無形資產及負債、持續發現及轉變的生命法則。透過內在旅程的啟動,讓Chocolat和我,以及許許多多的同路人,找到超越社會或他人定義的幸褔,也就是自己定義出的美好生活實現。

  其中,獨居生活扮演推動性的角色,或許因為一直是單身的身分,我在「三十而已」全力衝刺工作生涯之時,早早選擇獨居,當時,有一部分的原因跟作者雷同:體貼他人,主要是行銷企劃工作沒日沒夜,已經退休的同住父母總是因掛念及愛女之心,盡力配合我的生活作息,讓我相當不忍,加上自己也非常需要獨處、思考及身心紓緩的時空。

  有了屬於自己的時空,就很容易回歸自己的需求,一間屋子正像是接軌外在世界的內在空間,會隨著個人的身心投入、修練及生活態度,反映出個人階段性的能量狀態、成長及生活品味。

  當我在不惑之年離開全職行銷人職涯不久後,我也換到租小宅,開始建構一個簡單自足的生活及安居型態。由於是回應自己身心的需求,並非刻意的「簡」化及「單」調,小宅慢慢有著剛剛好的舒適、溫暖及寧靜,充滿自己鍾愛的生活味道。到現在十多年之間,我成為國內外生活旅行的兼職國際領隊及英語導遊,不斷在旅行中體驗及學習生活,也在生活中進行一場場旅行,我珍惜每一個「出發」及「回家」的當下:出發到外面的世界,體會到身外之物的滿足多是一時,帶回家的是被滋潤及洗滌的身心。

  Chocolat跟我正在持續探索自己及獨居幸福的路上,她「累積今天」的生活札記必然是值得關注下去的精彩,相信很多人跟我都從書中看到: 獨居是幸福的生活型態選項之一,讓我們隨著身心境的轉變,自然地放下不需要的人、事、物,專注在每一個當下的擁有,享受屬於自己的全生活。期待更多人和我們「在路上」相遇!
 
李慕瑾/生活旅行玩童、獨居樂活人

  (本文作者擘劃「生命的縱軸是生活、橫軸是旅行」,不惑之前是馳騁行銷傳播職涯的快活人;戛然暫停後,重新探索生命的熱情,成為「生活在旅行、旅行在生活」的國內外深度體驗旅行的領路者;知天命那年出版《外國旅人遇見台灣驚豔》一書,帶領不想趕路的國際旅人走入台灣山林、原民部落及生活角落,或是結伴台灣旅人走上探索自我、親近大自然、身心療癒的海外心靈朝聖之路,以及與在地人生活的慢旅行。)

推薦序

人生的滋味,自己說了算


  一個人生活,還是兩個人一起,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生活的事,別人總是有很多意見,真正的滋味,彼此在品嘗,自己才知道。

  年輕時的我,過著文青般的生活,熱衷追劇看電影聽音樂;進入後青春期,跟著身邊的大家選擇成家立業,但是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婚姻中受苦、在公司被折磨、看不到未來。

  生活應該是自己的,但是前半生我們都在為別人而活。 社會主流期待大家按照規矩運行,但是我們在意的事,跟社會大多數的他們不一樣。

  適婚階段,他們希望我們跟家庭背景、學歷職業對等的對象交往,但是真正讓人動心的,是所謂的「生活事實」:擁有共同偶像(喜歡相同的電影導演、音樂團體、藝術家),飲食偏好接近(喜歡米其林推薦和路邊小吃是不同掛),對於未來想去旅行的地方,有高度共識(喜歡去日本採購跟熱愛去東南亞並不同國)。

  所謂的真愛,就是擁有共同熱愛事物的生活夥伴,跟喜歡的人一起做平常的事,這就是愛情。文青在乎日常生活裡具體的小事,不只是追求表面的感官愉悅,而是和伴侶一起創造生命的深刻體驗。

  如果你對上面的文字有感,你應該會喜歡這本書。先找到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方式, 珍惜身邊讓人感到幸福的微小事物,如此這般,你一定可以活得自信燦爛。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本文作者曾任多本設計和生活雜誌創刊總編輯。三十歲前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五十歲時出版《中年大叔的二十個生活偏見》。近年持續以個人接案方式,參與各領域創意專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這部分特別有共鳴。通常我們談論美好,總是指望那些重大的里程碑,比如升職、結婚、環遊世界。但說實話,真正支撐我們度過平凡日子的,恰恰是那些微小的片段,像是雨後泥土的芬芳、剛洗好的床單的清爽,或是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透出的溫暖燈光。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引導讀者去「看見」這些被忽略的瞬間,那它的價值就不只是一本心靈雞湯而已。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生活觀察日記,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那些轉瞬即逝的、只有當下才能捕捉的瞬間。這種對「當下」的專注,或許就是抵抗現代生活焦慮感的最佳解藥。我預感,讀完這本書,我會開始更頻繁地拿起相機,不是為了拍網美照,而是想記錄下那些僅屬於我、且稍縱即逝的「剛剛好的」光影和感受。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生活風格書,要嘛就是講究極簡到讓人有點壓力的「斷捨離」,要嘛就是鼓吹「活出精彩大人生」,很少有這麼貼近一般人真實狀態的。我特別欣賞「半獨居」這個切入點,這不是說你完全隱居山林,而是你住在都市的某個角落,還是得面對工作、人際關係,但你為自己保留了一塊無人打擾的領地。這種平衡感,我覺得才是成年人最難拿捏的藝術。光是想像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獨立又連結的狀態下,細細品味那些微小幸福,我就覺得非常嚮往。我猜,書中一定有很多關於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心法,畢竟,跟自己好好相處,比跟全世界和好還難啊!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分享她如何在那「半獨居」的空間裡,建立起自己的節奏和儀式感,讓那些碎片化的日常,拼湊出一個完整且舒適的內在宇宙。

评分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內耗」這個詞,感覺大家的心力都被外界拉扯得差不多了。所以,當我看到「與自己相處」這幾個字時,立刻覺得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所謂的半獨居,或許不單單是物理空間上的獨處,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回歸」。我們都在努力扮演各種角色——員工、子女、伴侶,但很少有人記得自己最原本的樣子是什麼。我猜測,書裡會探討很多關於如何設定邊界、如何允許自己「無所事事」的哲學。而且,「剛剛好」這個形容詞很精妙,它暗示了一種恰到好處的拿捏,避免了過度沉溺或自我放逐的極端。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建議會是平衡且實用的,不會讓人覺得必須犧牲生活去迎合某種文人式的清高,而是教你如何在現實的縫隙裡,擠出屬於自己的那份自在與怡然。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莫名讓我有種文青氣質的書店角落味。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是裝潢簡樸、燈光微黃,空氣中混雜著舊書與咖啡豆的香氣,你隨手一翻,就能被某個句子定住,然後開始發呆。我想,這本書的文字調性可能就是走這種路線,不是激昂的口號,而是帶著溫度和餘韻的絮語。它談的「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聽起來就比那些空泛的「追求夢想」要實在得多。可能是描述她如何用心地挑選一塊麵包,或是用心布置一個小角落,這些不張揚的細節,累積起來才是生活的質感。現代人太習慣快速消費資訊,快速完成任務,反而忘記了「慢下來」欣賞身邊事物的能力。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重新找回那種「感知力」,讓我的日常不再是待辦清單,而是一連串值得玩味的體驗。

评分

哎唷,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暖,光是「半獨居」這三個字,就抓住了多少現代人在城市裡既渴望獨立又怕孤單的微妙心境。我最近剛搬到一個小套房,其實就是一種半獨居狀態吧,每天下班後面對的空間突然變得好安靜,一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熱鬧的氣氛。不過,這本書的書名卻點出了一個很關鍵的詞:「剛剛好」。這提醒了我,或許生活不需要過度飽和,有時候,留一點空白、一點呼吸的空間,反而更能讓人看清生活中的「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我猜測作者一定很擅長捕捉那些日常生活裡,不經意流過指尖的小確幸,像是陽光灑在木地板上的紋路,或是清晨泡好一杯咖啡的香氣,這些細節,才是構成生活的底色吧。我對這種主題的書特別有感覺,因為我們總是在追求大目標,卻常常忽略了腳下的風景,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位溫柔的引路人,要帶我們重新認識「好好生活」的真正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