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武器百科:從冷兵器、火器到現代槍械,最齊全的全球武器大圖鑑

終極武器百科:從冷兵器、火器到現代槍械,最齊全的全球武器大圖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傑・福特
图书标签:
  • 武器
  • 軍事
  • 軍事科技
  • 冷兵器
  • 火器
  • 槍械
  • 武器圖鑑
  • 軍事百科
  • 歷史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越4000年的武器大觀,全面收錄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個人武器
  ․圖解古今中外的各種武器,從古代的刀劍斧棍,到現代的槍砲裝甲
  ․軍武迷必收藏的武器圖鑑,千種武器完整介紹:火力、內裝設計、操作方式
  ․千種個人武器的用途演變:從狩獵、自衛、執法、征服到身分地位的展現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五星超高評價,收錄最完整的武器圖鑑大全,包含古代世界的武器,如古埃及人的戰斧、角鬥士在羅馬競技場投擲的長矛;及象徵征服的武器,如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角弓、十字軍東征的鎖子鎧甲;還有革命性的軍事科技突破,像世界槍王AK47步槍、反戰車的迫擊砲及手榴彈等。

  這是一場跨越4000年的視覺之旅,透過精采的圖片和專家之筆敘述自古至今各種軍械的演進。從史前時代的石斧,到上古時代的刀劍鎧甲,到中世紀的弩箭盾牌,到近代世界的大砲、匕首、火繩槍、燧發槍,乃至現代世界的自動突擊步槍與防彈頭盔,每個時代的主要武器都被彙整成詳盡的資訊檔案,包括年代、重量、尺寸與發源地,讓你了解它們的起源、設計、攻擊範圍、致命功能、各自殘酷的歷史,以及駕馭這些武器的戰士的故事。

  作者群與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合作,鮮活地呈現出這些戰鬥工具的獨創性、形式、特色與影響,描述它們如何協助帝國的興起與衰落。
《穿越光阴的匠心:古老技艺与现代制造的对话》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那些塑造了我们生活与社会的关键性制造技术和工艺。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追溯从最原始的手工技艺到工业革命的萌芽,再到当代高精度制造的演变轨迹。这不是一部关于武器或战争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材料、工具、创新与传承的史诗。 第一部分:大地之歌——原始材料的驯化与初步加工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最早掌握的几种核心制造领域:陶器、纺织与冶金的雏形。我们将详尽描述早期文明如何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并逐步发展出初级的加工方法。 第一章:泥土的哲学——陶器的诞生与演进 粘土的发现与选择: 探究古代制陶者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区分不同种类的粘土,理解其可塑性、烧制后的强度与透水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成型技术流变: 细致描摹手捏法、泥条盘筑法,以及在特定地区发展出的轮制技术的早期形态。讨论这些技术如何受制于当时可用的动力(人力)和工具的精度。 釉的秘密: 考察从简单的草木灰涂层到复杂矿物釉料的出现,这些表面的变化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提升容器的实用性——防水、耐腐蚀。我们将以古老的中国彩陶、美索不达米亚的铅釉陶为例,分析其技术含量的差异。 窑炉的革命: 深入解析不同时期烧制温度的提升,如何标志着制陶技术的一次飞跃。从平地平烧到竖穴窑,再到后来的龙窑和馒头窑,每一类窑炉的设计,都体现了对热力学和空气流动的早期理解。 第二章:纤维的魔法——纺织与染整的古老智慧 纺织业是人类从遮蔽身体到创造服装文化的关键一步。本章侧重于纤维的获取、纺线工具的改进以及色彩的科学。 植物与动物纤维的利用: 对比麻、棉、丝绸以及羊毛等主要原料的采集、脱胶和初级处理过程。探讨不同纤维的物理特性如何决定了最终织物的用途。 纺车的进化: 从最简单的手持纺锤到手摇纺车,再到更复杂的踏板式纺车,每一步改进都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量和纱线的均匀度。我们将分析这些工具的机械原理。 色彩的炼金术: 详细介绍古代染料的来源,包括植物(如靛蓝、茜草)、矿物和昆虫(如胭脂虫)。重点分析媒染剂(如明矾、铁盐)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酸碱度来固色和改变色相。 第三章:火与锤的协奏曲——金属的初啼 本部分是关于材料科学的早期实践。我们不讨论大规模兵工生产,而是关注金属如何服务于日常生活和早期工具的制造。 从自然铜到冷作硬化: 考察人类如何发现并利用天然铜,以及通过冷锤击打来增加其硬度的原始工艺。 青铜的配方学: 深入分析锡、铅与铜的合金配比,及其对铸件硬度、延展性和熔点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中对最佳铜锡比例的探索。 早期铸造技术: 描述失蜡法(熔模铸造)在复杂青铜器皿、仪轨和小型工具制造中的应用,以及范铸法(陶范)在制作标准尺寸部件时的优势。 铁的黎明: 聚焦于块炼铁的冶炼过程,理解如何通过控制炉温和鼓风量,将铁矿石还原成海绵状的铁块,并随后通过反复锻打去除炉渣,提纯金属。 第二部分:结构与效率——机械原理的萌芽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对工具和结构稳定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部分将聚焦于杠杆、轮轴、齿轮等基本机械元件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承重与平衡——早期土木工程中的力学应用 滑轮与吊装: 分析早期文明在修建大型纪念碑或开采重型石材时,如何运用复式滑轮系统来放大人力输出。重点解析绳索材料的强度选择与编织技术。 拱与梁的智慧: 研究罗马、玛雅或中国古代建筑中,拱券结构如何分散压力,以及木梁的榫卯结构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弹性实现无钉连接和抗震性。 第五章:水与风的驱动——动力的转化 本章关注人类如何将自然界的能量引入到制造过程中,实现生产力的解放。 水车与磨坊: 详细解析水平式水车(唐代筒车)和立式水车(卧轮、昂轮)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磨坊、鼓风炉或灌溉系统。重点在于叶轮的角度设计与水流效率的关系。 风力的初探: 考察波斯和中国早期的垂直轴和水平轴风力机的构造,它们在抽水或碾谷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第六章:精度的追求——工具的标准化与测量 本部分探讨了制造体系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对尺寸和角度的精确控制。 尺度与计量: 追溯各国度量衡系统的建立过程,从以人体为基准(如“尺”、“步”)到引入标准金属或玉石量具。分析不同文化中对“精确”的不同理解。 游标与角度的捕捉: 介绍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星盘)中,如何运用精密刻度来测量角度,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哺到工程制图和模板制作中。 第三部分:知识的沉淀——手工艺的传承与革新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审视知识如何在匠人之间、代际之间传递,以及印刷术和手稿文化对专业知识传播的影响。 第七章:图纸与口述——技艺的编码 工匠的口诀与秘方: 探讨传统手工艺中,许多关键步骤(如配药、调火候)往往以口头传承或隐晦诗句的形式存在,这种“非书面化”的知识传递方式的优点与局限。 建筑图样与样板: 分析古代建筑师或模具制造者使用的实物模型、比例尺图纸或模板,它们是超越语言障碍进行技术沟通的有效工具。 第八章:批量生产的先声——预制件与模块化思维 本书结尾部分,我们将展望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早期迹象,尽管它们远未达到现代工业的规模。 罗马的砖块: 以罗马帝国的标准尺寸砖块和混凝土技术为例,说明通过中央控制的材料生产和统一规格,如何实现快速、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 制表与钟表的机械美学: 考察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时期,钟表匠如何为实现更高的走时精度,而发展出早期可互换的微小零件(如游丝、擒纵机构)的初步概念,展示了早期精密机械制造的巅峰。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揭示人类在未接触到现代工业体系时,如何凭借智慧、经验与耐心,将平凡的材料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复杂工具和精美物件。我们探索的是创造的本质,而非单一产品的迭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傑・福特


  撰寫過數十本和戰爭史、武器科技與武器系統相關的書籍,包括《世界最偉大機槍:從1860年到今日》(The World's Great Machine Guns: From 1860 to the Present Day)。

R.G.格蘭特

  歷史作家,出版過二十餘本書,其中許多都和軍事衝突有關。

譯者簡介

于倉和


  從事過多種工作,包括自由譯者、中國台幹、專案經理等等,但因為童年時的因緣際會,與軍事戰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翻譯過多本二次大戰戰史書籍,也曾任職於軍事題材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戰車世界》、《戰艦世界》臺灣辦公室,出國旅遊時也喜歡探訪各類軍事遺跡,致力於把寓教於樂的軍事歷史內容傳遞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

图书目录

前言
導論

古代世界
(公元前3000-公元1000年)
最早的武器
美索不達米亞的武器與盔甲
古埃及的武器與盔甲
古希臘的武器與盔甲
勇士們:希臘重裝步兵
古羅馬的武器與盔甲
勇士們:羅馬軍團
銅器和鐵器時代的武器與盔甲
盎格魯-薩克遜與法蘭克的武器與盔甲
維京人的武器與盔甲

中世紀
(公元1000年-1500年)
歐洲劍
日本與中國劍
歐洲匕首
歐洲長柄武器
亞洲長柄武器
勇士們:蒙古戰士
長弓與弩
武器大觀:弩
阿茲特克武器與盾牌
歐洲頭盔
歐洲造型頭盔
勇士們:中世紀武士
歐洲鏈甲
歐洲板甲

近代世界
(公元1500年-1775年)
雙手劍
歐洲步兵與騎兵劍
勇士們:本土僱傭兵
歐洲刺劍
歐洲小劍
歐洲狩獵劍
武器大觀:獵刀
日本武士刀
武器大觀:脇差
勇士們:武士
印度與斯里蘭卡劍
歐洲匕首
亞洲匕首
歐洲單手長柄武器
歐洲雙手長柄武器
印度與斯里蘭卡長柄武器
歐洲弩
亞洲弓
火繩與燧發長槍
武器大觀:火繩滑膛槍
1600-1700年的歐洲獵槍
1700年以後的歐洲獵槍
亞洲的火繩槍
複合式武器
早期的大砲
1500-1700年的歐洲手槍
1700-1775年的歐洲手槍
歐洲比武盔甲
歐洲比武頭盔
亞洲鎧甲與頭盔
日本武士盔甲

革命的世界
(1775年-1900年)
歐洲劍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劍
鄂圖曼帝國劍
中國與西藏劍
印度劍
印度和尼泊爾匕首
歐洲和美國刺刀
印度長柄武器
非洲有刃武器
勇士們:祖魯戰士
大洋洲棍棒與匕首
北美刀具與棍棒
北美獵弓
澳洲迴力鏢與盾牌
1775年後的燧發手槍
1850年前的燧發手槍
雷帽手槍
美國雷帽轉輪槍
勇士們:美國南北戰爭步兵
英國雷帽轉輪槍
銅殼彈藥手槍
武器大觀:柯特海軍手槍
自動裝填手槍
海軍大砲
前裝(砲口裝填)砲
後膛(裝填)大砲
燧發滑膛槍與來福槍
武器大觀:貝克步槍
雷帽滑膛槍與來福槍
武器大觀:樂爵運動槍
雷帽後膛裝填槍
勇士們:英國陸軍「紅外套」步兵
運動槍
鄂圖曼帝國火器
單發後膛裝填步槍
武器大觀:恩菲爾德來福槍
1855-1880年的手動裝填連發來福槍
武器大觀:加特林機砲
1881-1891年的手動裝填連發步槍
1892-1898年的手動裝填連發步槍
印度火器
亞洲火器
連發火器
1900年以前的彈藥
火砲彈丸和裝備
武器大觀:六磅野戰砲
印度盔甲和盾牌
非洲盾牌
大洋洲盾牌

現代世界
(公元1900年起迄今)
非洲有刃武器
1914-1945年的刺刀和刀械
勇士們:一次大戰法軍步兵
1900-1920年的自動裝填手槍
1920-1950年的自動裝填手槍
1950年以後的自動裝填手槍
1900-1950年的轉輪手槍
1950年以後的轉輪手槍
手動裝填連發步槍
勇士們:紅軍步兵
1914-1950年的自動裝填步槍
武器大觀:AK47
1950-2006年的自動裝填步槍
武器大觀:SA80
運動槍械
霰彈槍
1914-1985年的狙擊步槍
1985年後的狙擊步槍
反衝操作機槍
氣動操作機槍
武器大觀:MG43
1914-1945年的輕機槍
1945年以後的輕機槍
1920-1945年的衝鋒槍
武器大觀:MP5
1945年以後的衝鋒槍
1900年以後的彈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火砲
反戰車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火砲
20世紀的手榴彈
可由人員攜帶的反戰車武器
步槍榴彈發射器
獨立榴彈發射器
勇士們:美國海軍海豹部隊
武器大觀:迷你砲
重型狙擊步槍
現代槍械
1950-1980年的土製槍械
1900年以後的頭盔

索引
謝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6390
  • 規格:精裝 / 392頁 / 26 x 30 x 5.4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在2005年加入皇家軍械庫博物館(Royal Armouries)的信託管理委員會後,生活開始變得多采多姿。我還在劍橋大學就讀時,某個夏天在當時位於倫敦塔的皇家軍械庫博物館裡工作。要是我踏上另一條職涯道路,很可能就會成為一名策展人,而不是軍事歷史學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條人生道路並沒有那麼分歧,因為軍事歷史離不開戰場,若沒有把武器納入考量,就很難想像出戰鬥中的人是什麼樣子。

  戰爭比文明還古老。事實上,來自我們人族祖先的線索顯示,這件事甚至比人類還要古老。武器是軍人這一行的工具,本書將會凸顯出武器的重要性,展現出它們如何從用來獵野生動物的原始工具迅速發展,並在接下來的數千年裡展現出定義它們的特徵。它們一開始是打擊武器,用來直接攻擊對手,首先是棍棒,接著是斧頭,然後是劍、匕首和用來刺擊的矛。此外還有投擲武器,可以在施加力量後向前拋出,從一定的距離外擊中目標,剛開始是削尖的棍棒,如標槍一般用力投擲,然後再進步到長矛、弓箭和弩箭等。火藥武器自15世紀起愈來愈有存在感,但它們並未立即取代打擊或投擲武器。在17世紀,火槍兵由長矛兵保護,而拿破崙的騎兵在近距離則是用劍戰鬥。即使到了21世紀初,從古代有刃武器衍生而來的刺刀,依然是步兵裝備的一部分。

  本書涵蓋的時間跨度和地理範圍幾乎可說是史無前例,這反而凸顯出即使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武器間的相似程度也意外地高。火器的出現並不是立即帶來決定性影響,而歷史學家對於在17世紀前半這段時間裡發生的變化是否快速且徹底到可以構成「軍事革命」也莫衷一是,但它們的影響深遠則毋庸置疑。可抵擋攻城器械的要塞堡壘,在火砲面前不堪一擊,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在1453年陷落就是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其他戰役也有類似的歷史地位,例如1525年在帕維亞(Pavia),裝備火槍的步兵擊退了穿著盔甲的騎兵。火器是大型部隊興起的關鍵,因為它們可以大量生產。它們的發展十分快速,差不多只過了一個半世紀多一點,就從射程短、不精準又不可靠的燧發滑膛槍,進步到可靠的現代化突擊步槍。

  但武器不只是軍人的工具而已。只要翻閱本書,你一定可以對武器為狩獵、自衛和執法等用途衍生出的獨創性和創造力感到耳目一新。有些武器具有宗教或魔法意涵,至於其他武器,像是日本武士成對配戴的刀劍,或是18世紀歐洲紳士在臀部佩掛的小劍,則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也反映個人財富。攜帶武器的權利與社會地位之間長久以來都有密切關聯,而這個權利在美國的憲法第二修正案裡白紙黑字清楚記錄(但也有所爭議),有如聖旨。在某些社會,像是古希臘城邦,這個權利則與公民權利有直接關聯。 

  討論了武器,就不可能不提盔甲。本書也詳細解說盔甲如何達到保護穿戴者的作用,甚至超越原本的功能。它也常被用來震懾、威嚇、展現穿戴者的財富或地位,例如銅器時代戰士的有角頭盔和日本武士的「面頰」(mempo)武士面具就有相當多的共通之處。不過在上一個世紀,我們已經重新見證這些護具的復興,當代的士兵穿戴凱夫勒頭盔和防彈衣,同時呈現出復古和現代的輪廓。

  總而言之,這次的合作不但能體現皇家軍械庫博物館策展團隊的淵博學識,同時也讓博物館的世界級收藏可以展現在世人眼前。能夠參與這項計畫,我感到十分榮幸。
 
理察.霍姆斯 Richard Holmes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後,我必須提一下「全面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有些軍事書籍,為了追求數據的詳盡,最終變得像是一本厚重的說明書,讓讀者望之卻步。我希望這本《終極武器百科》能在保持專業的基礎上,注入足夠的敘事性。或許可以透過一些「武器改變歷史」的著名戰役或關鍵時刻來串聯不同的章節,讓讀者在了解「這是什麼武器」的同時,也能明白「這個武器做過什麼」。例如,介紹某款機槍時,可以穿插簡短的戰場軼事,描繪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壕溝戰中如何成為決定性的因素。這種將硬核數據與生動案例結合的手法,才能真正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這本「百科」從書架上的鎮紙,變成一本會讓人想一翻再翻的寶典。

评分

翻閱這本大部頭,我最關心的其實是它「全球」的廣度。台灣本地的軍事愛好者圈子,常常會聚焦於歐美二戰後的設計,或是古代中國的經典兵器,但真正的世界級武器圖鑑,必須要有足夠的篇幅來涵蓋那些在特定地區發光發熱的獨特設計。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德製步槍或蘇聯坦克,更期待看到例如東南亞的冷鍛短刀、中東地區複雜的火藥武器工藝,甚至是南美洲原住民在殖民衝突中所發展出的因地制宜的防禦或攻擊手段。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軍事參考書,變成了一部人類工藝史在衝突情境下的縮影。那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有效殺傷」概念的詮釋差異,絕對是閱讀這類書籍最大的樂趣之一。我希望能從這些細節中,窺見不同文明在科技與戰術上的交鋒與學習過程,這才是「百科」二字應有的氣度。

评分

這本《終極武器百科》的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光是看到那精緻的版面編排和豐富的圖示,我就知道這不只是一本簡單的武器名錄。我特別好奇它如何將跨越數千年的兵器演進,從那些冷兵器時代的精鋼利刃,到火藥發明後的爆炸性突破,再到今日精準制導的現代化軍備,全部囊括進一本「百科」裡。我猜想,它對每一件武器的介紹,應該不只是停留在規格數據上,更可能深入探討其在歷史戰場上的角色轉變,比方說,冷兵器時代的劍術流派如何因應盔甲的演進而改變,或者早期火槍的裝填速度如何形塑了戰術的革新。一個好的武器圖鑑,必須要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冰冷金屬背後所蘊含的人類智慧與衝突的殘酷性。我期待看到它在分類上的邏輯,是否能讓一個對軍事史略知一二的門外漢,也能輕易跟上這段兵器發展的脈絡,而不是被一堆專業術語給淹沒。

评分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對軍事發展的時間軸比較敏感的讀者來說,如何呈現「演進」是一個關鍵的挑戰。書裡是否能清楚地劃分出不同世代的武器是如何互相取代或啟發的?例如,從栓動式步槍到半自動步槍的過渡,不只是扳機結構的改變,它背後牽涉到的後勤、射速對步兵戰術的顛覆,以及對彈藥標準化的影響,這些「連鎖效應」才是真正有學問的地方。如果這本書能用圖表或流程圖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出某項核心技術(像是擊發機構或膛壓管理)是如何一步步被優化和標準化的,那這本書就不再是單純的「武器展示」,而是一本關於工程學與實戰需求不斷磨合的教科書。我對這種深入探討設計哲學和技術瓶頸突破的論述,有著極大的興趣。

评分

老實說,現在網路資訊爆炸,各種槍械規格在網路上唾手可得,如果這本書只是把維基百科的資料整理一遍,那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那種「典藏級」的視覺體驗。所謂的「大圖鑑」,理應在圖片的精細度和稀有性上有所突破。我想看到那種高解析度、連膛線的細微紋理都清晰可見的特寫鏡頭,或者是一些從未在公開場合曝光過的、早期的設計原型草圖或專利圖紙。光是欣賞那些設計師在面對極限性能要求時,是如何用線條和結構來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鑑賞。特別是針對一些歷史上曇花一現,但技術概念極為超前的武器,如果能找到相關的歷史檔案圖像,那絕對會讓這本書的價值飆升。畢竟,實體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提供超越螢幕解析度的深度和質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