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贛寶卷與儀式研究

閩浙贛寶卷與儀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鴻
图书标签:
  • 闽浙赣地区
  • 宝卷
  • 仪式
  • 民俗
  • 宗教
  • 文化史
  • 地方文献
  • 宋元明清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對明清以來閩、浙、贛邊界地區民間宗教、寶卷進行研究,是作者基於閩、浙、贛三省多年認真詳實調查的結果。

  本書的研究,有別於傳統的佛教、道教研究,對中國東南部羅祖教新教派有新的發明,揭示了羅祖教教義與佛教教義重新合流,甚至成為近現代佛教重要教義等諸多史實。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獲得大量鮮活的寶卷、宗譜文本。對齋醮儀式進行了大量調查及細緻研究,是前人所未曾觸及,而這是進入寶卷,進而對之進行更深入研究的必經之路。本書對民間宗教與地方宗族之關係,以及民間宗教與底層民眾日用倫常之結合亦有所探討。
《岭南风物志:传统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的田野考察》 作者: 王绍光 出版社: 岭南文化研究会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岭南风物志:传统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的田野考察》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南部沿海与内陆交界地带——岭南地区(主要涵盖今日广东、广西及周边部分区域)传统社会结构、宗族组织形态及其与本土民间信仰相互作用的田野研究专著。本书跳脱出宏观的社会变迁叙事,聚焦于具体的村落、家族乃至个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生存逻辑与文化实践,力图还原一个生动、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岭南社会图景。 本书的结构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一是传统宗族社会在近代化冲击下的韧性与变迁;二是地方性神祇崇拜、祖先祭祀等民间信仰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个体行为的内在机制。全书分为七个主要章节,辅以大量的实地访谈记录、历史文献解读与物质文化分析。 第一部分:宗族结构的地理嵌入与社会功能 第一章“珠江三角洲的聚落形态与血缘网络”首先考察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季风气候、河流冲积平原与丘陵地带的交错)如何塑造了不同类型的村落聚居模式。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村落的微观地理学分析,展示了宗族祠堂、田地分配与居住空间之间的紧密关系。聚落不仅是地理实体,更是血缘关系的物理载体。 第二章“‘昭穆’与‘宗约’:宗族权威的日常运作”深入探讨了宗族内部的权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理解的静态谱系,本章着重描述了族正、长老议事会等机构在处理婚丧嫁娶、土地纠纷、族田管理等日常事务中的实际运作机制。重点分析了“宗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和执行,以及它如何平衡家族利益与个体权利。 第三章“义学、义庄与社会治理的边际”关注宗族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角色。在缺乏强有力国家机构渗透的边远地区,宗族通过设立义学传播儒家伦理,通过义庄提供基础的互助保障。作者辩证地看待这种“准公共服务”,指出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固化了等级差异和排他性。 第二部分:民间信仰的生态位与文化实践 第四章“海神、河神与生计的风险对冲”将视角转向与岭南人日常生计紧密相关的自然崇拜。岭南地区水患频繁,渔业和航运发达,因此对水域神祇的信仰尤为突出。本章细致梳理了特定水域神灵的谱系演变,并分析了祭祀仪式(如放水灯、请神巡游)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诠释,用以管理现代化的风险(如工伤、交通事故)。 第五章“土地公的‘地方性’转型:从土地神到境主”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村落中“土地公”形象的差异,揭示了地方性神祇如何吸收、整合外来神灵(如从福建、潮州传入的神祇),最终演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境主”信仰。这种整合能力体现了岭南民间信仰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第六章“祖先的‘在场’:孝道、身体与物质祭品”探讨了祖先崇拜在宗族伦理中的核心地位。本书特别关注祭祀过程中对物质性元素的依赖——香火、祭品、纸钱的制作与消耗。作者认为,这些物质实践并非迷信的残留,而是维系祖先“在场感”的关键媒介,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共享,强化了在世族人的身份认同和代际连续性。 第三部分:信仰、宗族与现代性交织 第七章“跨界流动中的信仰重塑:客家移民与粤籍商帮的宗教策略”将视野扩展到人口流动。岭南地区移民活动频繁,本章考察了离乡背井的族群如何在新的定居点重建或改造其宗教实践,以对抗异乡的疏离感。对于商帮而言,商业保护神(如妈祖、关帝)的信仰如何超越地域限制,成为跨区域商业网络的重要润滑剂。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极强烈的田野导向。作者耗时十余年,足迹遍布粤东、粤西和广西的十余个县市,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口述史收集与档案文献交叉验证等多种质性研究方法。它拒绝将宗族与民间信仰视为静止的文化遗存,而是将其置于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不断重塑的动态过程之中进行考察。 《岭南风物志》对于理解中国南方社会复杂性,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地方自治、精英文化与草根信仰之间的张力,提供了珍贵的微观视角。它对宗族研究在“革命—改造—复兴”的论述周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补充,强调了地方性知识的不可替代性。本书尤其适合社会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区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与学生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志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著有《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南傳羅祖教初探》、《中國民間宗教研究30年》、《2010年中國道教研究報告》等。完成中國社科院重點研究課題《閩浙贛道教儀式調查研究》,以及社科基金課題《閩西羅祖教調查研究》等。目前從事社科基金絕學課題《道教與民間寶卷》研究。

图书目录

序言 馬西沙
緒論/5
一、寶卷及其搜集與研究/6
二 、寶卷與宋元以來儒釋道三教的融合/13
三、作為民間儀式的寶卷/28

第一章
閩浙贛邊界地區的宗教生態/47
第一節
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47
第二節
羅祖大乘門的流傳與衍化/73
第三節
羅祖大乘門與佛教/128

第二章
贛南閩西寶卷的刊印與流傳/189
第一節
刊本寶卷/197
第二節
抄本寶卷/219

第三章
浙西南寶卷的刊印與流傳/251
第一節
刊本寶卷/253
第二節
抄本寶卷/260

第四章
閩浙贛的宣卷儀式/267
第一節
贛南閩西的宣卷儀式/267
第二節
浙西南的宣卷儀式/319

第五章
閩浙贛寶卷與客家社會/327
第一節
羅祖大乘門與客家宗族/331
第二節
寶卷與客家民俗生活/357

結語
寶卷與底層民眾的信仰/433
附錄/443
參考文獻/447
後記/48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127921
  • 叢書系列:宗教學者經典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5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光是書名中「閩浙贛」的地理範圍,就讓我對其資料的廣度感到驚訝。這意味著作者必須掌握跨越複雜方言區和行政邊界的文獻與田野資料,這背後的工作量簡直是天文數字。我猜想,在儀式實踐的論述上,作者必然會強調儀式的「功能性」——它如何解決現實問題、如何建構社群認同。在華人社會,儀式往往承載了巨大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個人對超自然力量的溝通,更是家族與宗族之間權力關係的展演場域。因此,我期待書中對儀式的場域(Venue)、參與者(Participants)以及物質載體(Material Culture)的描述能夠細緻入微。例如,儀式中使用的法器、服飾,甚至是特定空間的佈局,這些都是儀式意義的載體。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具體的「物」與抽象的「儀式流程」串聯起來,形成有說服力的論證,那麼這本書的田野價值就遠超一般文獻整理了。這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對活歷史的忠實記錄。

评分

閱讀這類紮根於特定地理區域的專著,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其對「變遷」與「不變」的辯證處理。閩浙贛三省的地理形勢與歷史脈絡,本來就充滿了動盪與融合,夾雜著官方教化的壓力與民間信仰的韌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拿捏這種複雜的張力。是將寶卷視為一種抵抗或調適的產物?還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時代洪流中試圖維持其原初的樣貌?這種探討,通常需要極高的敏銳度,去區分哪些是歷史的沉澱,哪些是近代的創新。特別是儀式研究,它不是靜態的文物陳列,而是流動的生命體。儀式總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中被「再演繹」。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觸及了現代化進程對這些古老儀式的衝擊,例如儀式空間的轉移、參與者的年齡結構變化,甚至是媒介的改變(例如是否已有數位化的記錄或傳播)。如果作者能提供具體案例,對照不同時間點的儀式樣貌,那將會是一次極為豐厚的文化考察。這種將文本研究與田野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術路徑,總能激發我對自身文化脈絡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得是一部極具學術厚度的作品,對於非科班出身、但對民間宗教抱持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可能會帶著一點敬畏又期待的心情。我總覺得,「寶卷」這個名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祕感與邊緣性,它常與主流宗教的教義保持一定的距離,卻又深深嵌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這類研究的難度在於,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民間話語的生動性。我特別關注作者在詮釋這些文本時,是否能避免過度「理論化」或「西化」的解讀框架。台灣的學術界在處理民間宗教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套用既有的西方人類學理論,反而可能失焦了文本自身的邏輯與信仰者的「內在合理性」。我期盼本書能提供一種更貼近在地脈絡的詮釋角度,或許是透過比較三省之間的文本異同,來反觀何謂「閩浙贛」共同的信仰基底。每一次深入探索這種地方性的宗教文本,都像是在解讀一份被刻意隱藏的歷史密碼,那種撥雲見霧的快感,是其他類型書籍難以比擬的。

评分

這本《閩浙贛寶卷與儀式研究》的書名,光是「閩浙贛」這三個字就讓人聯想到一片充滿古老風情與神秘色彩的土地,那種帶著濃郁地方氣息的宗教信仰與民間習俗,簡直是台灣人骨子裡難以割捨的情感連結。我對這類探討在地文化、尤其牽涉到民間宗教文本和儀式實踐的學術著作,總是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畢竟,在台灣,從廟口陣頭到家裡的香火鼎盛,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才是我們生活的基石。光是想像作者如何爬梳那些散落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寶卷」,那種田野調查的艱辛與文獻整理的細膩,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我猜測,書中必然會細膩地描繪出這些經文在地方社群中扮演的角色,不單是宗教教義的傳播,更是道德規範的維繫,甚至是災異求安的憑藉。這種由下而上、從民間底層發出的聲音,往往比官方史料來得更加真實與生動。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儀式片段,編織成一幅宏大的宗教文化圖景,讓我們這些遠在海峽彼岸的讀者,也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活生生的信仰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在於學術的考證,更在於它為我們保留了一份珍貴的、屬於共同文化根源的記憶。

评分

這本研究的深度,想必是建立在對「寶卷」文本語言的精準掌握之上。寶卷的語言往往夾雜著大量的白話、俗語,甚至帶著一種特殊的韻律感,這是為了適應口語傳播和吸引非文人階層的信眾。因此,對於外人(包括我這樣非閩浙贛出身的讀者)來說,如何進入這種特殊的語言世界,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關鍵。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處理這些文本時,是否會提供豐富的語料分析,或者至少是關鍵段落的精準翻譯和註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宏觀討論,而未能細緻展現文本自身的語言魅力,那麼寶卷的「活潑性」就會被僵硬的學術語言所掩蓋。台灣的宗教研究圈近年來越來越重視文本的「感性面」,也就是儀式體驗與文本閱讀所帶來的直觀感受。我深信,這本著作若能將學術的批判性思維與對文本藝術性的尊重相結合,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區域研究的專著,更能成為引領我們理解華人民間信仰核心精神的一座燈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