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學、文獻與儀式:許蔚自選集

道教文學、文獻與儀式:許蔚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蔚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教文学
  • 道教文献
  • 道教仪式
  • 许蔚
  • 中国哲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作者長期耕耘之道教文獻、文學及儀式三個領域,甄選代表性論文十三篇,涉及道教文獻校勘、復原、輯佚、辯證,古典小説與道釋關係,孤魂救濟及科儀編撰等議題。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清晰而生动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图,聚焦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学史上的关键时期。不同于传统文学史的宏大叙事或纯粹的理论梳理,本书采取“话”的形式,以轻松、引人入胜的笔调,将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力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与精髓。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的奠基与萌芽(上古至春秋战国) 本书从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讲起。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质朴、浑厚的精神力量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著称。 一、神话与史诗的余韵: 重点探讨《山海经》所展现的奇幻世界观,以及早期口头文学如何逐渐向文字记录转化。我们讨论“人文初祖”的文学遗产,探究早期巫史文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强调“史”与“文”的早期融合。 二、诗经的民歌传统与雅颂之变: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被细致剖析。我们将区分“风”(民间歌谣的生命力)、“雅”(宫廷的庄重与忧思)和“颂”(宗庙祭祀的典雅),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西周的礼乐制度和东周的礼崩乐坏,来理解诗三百的复杂情感。例如,分析《黍离》中周王室衰微的感伤,以及《硕鼠》中对劳作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诸子散文的理性光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催生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散文时代。本书不将诸子视为单纯的思想家,而是将其文学成就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儒家(孔孟): 探讨孔子“言简而有余”的语言艺术,以及孟子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雄辩之风,特别是他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辩论结构来阐述“仁政”思想。 道家(老庄): 重点分析庄子哲学的“汪洋恣肆”与“寓言化”倾向。庄子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鼓盆而歌”,不仅是哲理的载体,更是文学想象力的飞跃,体现了对世俗规范的超越和对自然本真的回归。 法家与纵横家: 简要介绍《韩非子》的说理之精炼,以及苏秦、张仪等人外交辞令的奇谲与气势,这些为后世的政论散文提供了典范。 四、楚辞的浪漫抒情传统: 屈原与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开端。我们详细解读《离骚》的宏大结构、瑰丽想象、香草美人象征手法以及强烈的个体悲剧意识,将其置于楚文化独特的巫风和地域色彩之中考察。 第二部分:秦汉的帝国文学(统一与制度化) 秦汉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文学开始从“言志”向“载道”转变,史传文学达到高峰,辞赋则承载了帝国气象。 一、史传文学的巅峰:《史记》的艺术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纪传体通史。本书侧重分析其文学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项羽、刘邦、荆轲的个性化描写)、戏剧性的情节安排、以及“秉笔直书”背后的悲愤情怀。它不再仅仅是历史记录,而是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个人情感与历史判断的文学巨著。 二、汉赋的盛衰: 从汉初的“屈原遗风”到汉武帝时期的“大赋”的兴盛,再到后期“文人赋”的转向。重点剖析了贾谊的忧伤、司马相如的铺陈夸饰,以及扬雄对浮华之风的反思。辞赋如何通过排比、对仗和宏大的结构,成功地映照出帝国疆域的辽阔和中央集权的威严。 三、乐府民歌的活力: 汉代乐府的收集与创作,如同先秦《诗经》的再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分析《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叙事长诗的精湛技艺,以及“感物伤怀”的时代情绪如何通过民间歌谣得以宣泄。 第三部分:魏晋风度的形成与文学的自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动荡、思想解放与文化融合的时代。文学从“为实用”逐渐走向“为艺术”,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 一、建安风骨与三曹的悲壮: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既有对汉末战乱的沉痛反思,又有对生命短暂的哲思和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重点解析曹植《赠白马王彪》等作品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正始之音与玄学影响: 魏晋知识分子在乱世中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受老庄思想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这体现在竹林七贤的清谈与放达,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三、山水诗的开创: 探讨以“太康之英”为代表的文人如何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山水景物中。尤其关注西晋潘岳、左思等人的文风演变,以及永嘉之乱后南方文人对田园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如何催生了山水诗的成熟。 四、文体革新与理论的诞生: 这一时期文学自觉的标志是评论理论的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典文论的基础,他系统地划分文体、探讨创作规律,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专业化趋势。同时,陶渊明对田园诗的继承和发扬,以其平淡自然、浑然天成的语言,为后世诗歌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本书力求通过对具体篇章的细致解读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学从神性到人性、从集体抒情到个体觉醒的壮阔历程。全书语言力求准确而不失生动,避免生僻的学术术语,旨在普及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蔚


  男,1983年生,江西進賢人,文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道教文學、道教文獻學、宋明道教史、佛道交涉、道教與民間宗教寫本、陽明學與道教關係研究。

图书目录

《左傳》、《國語》易例之于《周易》之文本意義/1
唐人寫本《靈飛經》與《上清素奏丹符靈飛六甲》的復原/11
《華陽隱居真誥》校讀記暨白玉蟾所據為《類說》考/4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見《真誥》校讀記/67
劉阮故事的文本層次、語境變遷與意義轉移/81
《全宋詞》葛長庚部分訂補/95
元刊《鍾呂二先生修真傳道集》校讀記兼談《修真十書》的成立/113
《一炁之妙•滿江紅》攷述暨莫月鼎遺說輯證/135
呂洞賓與《金瓶梅》的創作及改作/153
魔力的文學與文學的魔力——《西遊記》研究二題/163
實齋論稗——觀念、文本與指向/205
孤魂考——道教與中土佛教幽科中一種類型化幽靈的生成/217
風動幡動——《先天斛食濟煉幽科》中的禪宗公案兼談近世道教科儀編撰問題/251
一位東鄰道教史家/269
敘/27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00228
  • 叢書系列:宗教學者經典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7 x 23.5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研究道教,其實就是在研究台灣社會的某種「韌性」與「變通性」。這個體系從大陸傳來,經歷了漫長的航海、開墾,最終在福爾摩沙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發展出獨特的樣貌。許蔚教授的選集,無疑提供了一把鑰匙,讓我們能深入探討這種「變異」的過程。我猜想書中必然有深入剖析某些特定的科儀文本,甚至是比較鮮為人知的齋儀手抄本。這些細節,才是真正構成台灣宗教文化肌理的元素。期待透過閱讀這些精選的篇章,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在面對殖民、現代化衝擊時,我們的民間信仰是如何自我調適、自我維護的。這不僅僅是學術的成果展現,更是對我們文化傳承的一種深刻致敬。這樣的著作,值得每一位關心台灣文化根源的讀者細細品味。

评分

讀這類型的學術文集,其實就像在跟一位資深的前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你讀的不是單一的結論,而是一整套思考問題的方式。許蔚教授的寫作風格,雖然以學術見長,但其行文的邏輯推演,往往帶著一種古典的優雅和穩健,不像有些當代論文追求快速的衝擊力,他的論證是層層堆疊、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史功底。特別是在文獻考據的部分,他總能提供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旁證,將看似分散的材料重新組織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敘事。對於從事文史工作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只是知識的來源,更是一種方法論的示範。它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對學術的謙卑,同時又敢於提出原創性的見解,這份對學術的敬意,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评分

《道教文學、文獻與儀式:許蔚自選集》這本書,光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部紮紮實實的研究成果,對咱們台灣本土的學術界來說,絕對是份重量級的貢獻。許蔚教授的學術生涯,我想所有關心宗教史和民間信仰的朋友都不陌生,他對道教的觀察,往往能從一個非常細緻入微的角度切入,不像有些學者總是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建構上,許教授的作品,總是能讓人感覺到泥土的芬芳,那種親身走訪、長期田野調查累積出來的深度,是機器學不來的。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那些看似枝微末節的文獻殘片時,所展現出來的驚人洞察力,彷彿能透過那些泛黃的紙張,看到當時信眾的真實生活樣貌與信仰掙扎。這套選集,肯定匯集了他數十年來的精華,從道教經典的詮釋,到儀式實踐的分析,相信對於想深入了解台灣道教如何與在地文化揉合的讀者來說,是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讀起來可能不會像小說那樣輕鬆,但那種知識被扎實灌注的滿足感,絕對是其他讀物難以比擬的。期待能快點翻閱,看看那些塵封已久的知識寶庫,如何在許教授的筆下重獲新生。

评分

說實話,對於很多剛接觸道教研究的年輕人來說,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文獻,往往會感到不知從何下手。這部「自選集」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提供了一張清晰的地圖,引導讀者避開那些旁門左道的詮釋,直達核心的學術脈絡。許教授的選文,想必是經過了數十年的學術淘洗,留下來的都是最經得起檢驗的論點。想像一下,那些關於符籙的起源、齋醮科儀的變遷,甚至是某個特定法派的傳承細節,在書中經過梳理後,想必會豁然開朗。這對於提升台灣本土道教研究的國際視野也有極大幫助,畢竟,當我們用如此紮實的本土資料去對話國際學術時,我們的聲音才會更有力量。我個人最期待看到的是,他如何處理儀式中的「身體性」與「空間性」,這兩塊在當代宗教人類學中越來越被重視的面向,我相信許教授一定有獨到的見解。

评分

這套選集如果能擺在任何一個研究室的書架上,都是一種品味的展現,因為它代表著對「在地性」學術研究的重視。我們在台灣談道教,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要不是過度簡化為地方廟口信仰的狂熱,要不就是完全被學術界抽象的理論框架給抽離了。許蔚老師的強項就在於,他總能找到那條完美的平衡線,讓學術的嚴謹性與地方的生命力完美結合。我猜想這批精選的文章裡,一定有許多對於早期漢人來台後,如何重新建構其宗教體系的精彩論述。這不單單是宗教史,更是族群史、社會史的一環。每一次看到學術界能有這樣整合性的著作出現,總會讓人對台灣的人文研究更有信心。畢竟,要真正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怎麼想、怎麼活的,繞不開他們對神祇的信仰與祭祀的儀式,而這些都是需要經年累月、浸淫其中的人才能真正掌握精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