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

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道慧
图书标签:
  • 人体解剖学
  • 艺术解剖
  • 绘画
  • 素描
  • 人体结构
  • 艺术构成
  • 人体比例
  • 骨骼
  • 肌肉
  • 人体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人體「整體的建立」開始,以最低限度的解剖知識解析「整體」造形的趨勢;接著在「骨骼與外在形象」、「肌肉與體表變化」中,一步步地連結自然人體的體表表現與解剖結構,並逐一與名作對照,以鞏固理論與實作用之關係。其間以大量的作品與人體照片、解剖圖標示說明,呼應每個單元之剖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人体结构与艺术构成(革新版)》之外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领域的知识,旨在满足您的要求。 --- 《建筑美学与空间叙事: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美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演变,以及空间叙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幅从古希腊的柱式秩序到当代可持续设计的宏大画卷,旨在揭示建筑如何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承载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载体。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与理性美学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西方建筑美学的源头。第一章聚焦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哲学,重点分析了柱式系统(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的比例规范与象征意义。这些规范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古人对宇宙秩序、数学和谐的理解的物质化表达。我们详细解读了帕特农神庙中蕴含的光学修正技术,揭示了古典建筑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随后,第二章转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哥特风格的崛起标志着对天国无限向往的表达。本书详尽分析了飞扶壁、肋拱和尖拱等关键结构技术的创新,这些技术使得建筑能够向上无限延伸,营造出垂直向上的精神氛围。玫瑰窗的光影效果,以及壁画对《圣经》故事的叙事功能,都被视为空间叙事的早期范例。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对位 第三章深入剖析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原则的“复兴”与“超越”。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大师们,如布鲁内莱斯基和阿尔伯蒂,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学、透视法和对人体比例的借鉴(虽然此处不涉及具体的人体结构分析,但强调其对尺度感的把握),重新确立了以人为尺度的和谐空间。我们探讨了中庭、穹顶和立面设计中如何平衡对称性与视觉动态。 第四章聚焦于巴洛克艺术带来的审美革命。巴洛克建筑摒弃了文艺复兴的静态平衡,转而追求戏剧性、运动感和强烈的感官体验。本书通过对贝尼尼和博罗米尼的代表作进行细致剖析,阐释了如何利用曲面、交错的光源和错觉技巧(Trompe-l'œil)来模糊建筑实体与虚构空间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一种“被引导的体验”。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为建筑带来了新的材料——钢铁、玻璃和钢筋混凝土,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承重逻辑。第五章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结构理性主义”。本书强调了结构本身如何成为美学表达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了英美早期摩天大楼的演进,以及对新材料的初步应用如何挑战了既有的立面装饰传统。 第六章是本书的核心之一,专注于现代主义建筑的五大原则及其哲学基础。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被视为一次彻底的观念革新。本书不仅罗列了这些原则,更探讨了它们背后的社会乌托邦理想,以及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深刻承诺。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的讨论,则侧重于材料的纯粹性和空间流动的探讨。 第四部分:后现代转向与当代多元探索 进入后现代思潮,建筑美学开始对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功能至上原则提出质疑。第七章详细梳理了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如符号的回归、历史的挪用、以及对讽刺与折衷主义的偏爱。我们对比了文丘里对“装饰即罪恶”的反叛,以及其在设计中引入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八章展望当代建筑的复杂景观。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当代建筑呈现出高度的地域性和批判性。本书探讨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在形态生成中的作用,以及可持续性、生态适应性如何成为新的美学标准。我们分析了高技派的精致构造美学与粗野主义(Brutalism)对原始材料的坦诚展示之间的张力,并讨论了这些风格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城市环境叙事。 结论: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 全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美学、结构和文化叙事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的庇护所,更是特定时代精神、技术能力和社会价值的视觉宣言。理解这些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知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并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评估空间对人类体验的影响。 本书适合建筑学专业学生、艺术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城市景观和人类环境塑造感兴趣的读者。通过丰富的图解和对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建筑美学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道慧


  一、學經歷
  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芳邦學院美研所碩士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退休雕塑系專任副教授(授課科目:藝用解剖學、基礎塑造、人體素描、基礎素描)

  二、獎項及出版著作
  1973年第三十六屆臺陽美展雕塑類第一名(作品“九重鬱”)
  1974年第二十八屆全省美展雕塑類第二名(作品“雁”)
  1984年出版《藝用解剖學》 
  1992年出版《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
  2017年出版《頭部造形規律之解析》、《頭部造形規律之立體形塑應用》
  2021年出版《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 革新版》
 

图书目录

序 002

壹、頭部
一、頭部的整體建立 012
1. 從蛋型的頭部開始
2. 以臉中軸與對稱點連接線輔助頭部動態
3. 頭部的基本動態
4. 頭、頸、肩的相互聯繫
5. 比例
6. 不同視角中的五官位置
7. 以「面角」輔助側面輪廓建立
二、頭部的骨骼與外在形象 025
Ⅰ. 頭部的大凹凸面 027
1. 眼窩:為瞼眉溝、眼袋溝所圍繞
2. 鼻窩:鼻軟骨、鼻頭的基底
3. 顎突:口唇依附其弧面
4. 頰凹:齒列外側的凹陷
5. 顴骨弓:額側與頰側的分面處
6. 顳窩:太陽穴的基底
Ⅱ. 頭骨的分解構造與外在形象 034
1. 前額骨:鼻骨、眼窩之上的骨骼
2. 顱頂骨:頭部最高、最寬點在其上
3. 枕骨:於耳垂同等高處與頸會合
4. 顳骨:太陽穴的基底
5. 鼻骨:與鼻軟骨共同形成鼻部
6. 上顎骨:口上部的骨骼
7. 顴骨:臉部最重要的隆起
8. 下顎骨:臉下部的基底
三、頭部的肌肉與體表變化 048
Ⅰ. 眼眉及周圍肌肉 050
1. 眼輪匝肌:圍繞眼球及眼眶的肌肉
2. 額肌:上拉眉毛、眼皮的肌肉
3. 降眉間肌:下拉眉頭、眼皮的肌肉
4. 皺眉肌:由眉峰上方拉向眉間的肌肉
Ⅱ. 鼻部肌肉 057
1. 壓鼻肌:沿著鼻側向上的肌肉
2. 鼻擴大肌:鼻翼外側的橫走肌
Ⅲ. 口及周圍肌肉 058
1. 口輪匝肌:閉鎖口唇的肌肉 5. 下唇方肌:下拉下唇側的肌肉
2. 大顴骨肌:拉口角向外上的肌肉 6. 舉頦肌:上推下唇中央的肌肉
3. 笑肌:橫拉口唇的肌肉 7. 上唇方肌與犬齒肌:提上唇的肌肉
4. 下唇角肌:下拉口角的肌肉
Ⅳ. 咀嚼肌 065
1. 顳肌:覆蓋太陽穴的肌肉
2. 咬肌:頰側斜向後下的肌肉
3. 頰肌:深層的橫走肌
Ⅴ. 肌肉與五官的互動 068
A 「眼眉」的外形變化
B 「鼻部」的外形變化
C 「口唇」的外形變化
D 「耳朵」的形狀與視角
Ⅵ. 臉部肌肉的起止點及作用 082

貳、軀幹
一、軀幹的整體建立 088
1. 重心線是穩定造形的基準線
2. 體中軸反應出身體的動態
3. 以對稱點連接線加強動態表現
4. 支撐腳側的骨盆被撐高、肩下落,游離腳側骨盆下落、肩上移
5. 支撐腳的大轉子隆起、腹股溝上斜,游離腳的大轉子後陷、腹股溝較平
6. 坐姿與立姿的體中軸差異
7. 比例
二、頸部 098
Ⅰ. 頸部的骨骼與外在形象 098
1. 頸椎是脊柱中最靈活的部位
2. 「S」形的鎖骨左右會合成「弓」形,狹窄的胸廓上口因而擴展成寬聳的肩膀
3. 頸部外觀是前長後短、前低後高
4. 鎖骨與肩胛岡連結成大「V」字
Ⅱ. 頸部的肌肉與體表變化 103
A 頸前部:頸顎交界與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 103
1. 胸鎖乳突肌的 V 型、M 型,與小鎖骨上窩
2. 頸前三角與胸骨上窩
3. 喉結
B 頸側部:鎖骨之上、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 105
1. 頸側三角
2. 鎖骨上窩
3. 鎖骨下窩
4. 頸部的三個三角、七個窩
5. 頸闊肌
C 頸前深層 108
1. 肩胛舌骨肌
2. 二腹肌
3. 肩胛舌骨肌
4. 頸側斜角肌
D 頸後較平整,上下成曲面 110
1. 頸斜方肌外緣是側面與背面的分界
2. 頸後溝與三角窩、菱形腱膜
三、軀幹 112
Ⅰ. 軀幹的骨骼與外在形象 112
1. 胸椎、肋骨、胸骨會合上窄下寬的胸廓
2. 胸廓狹窄的上口經鎖骨、肩胛岡連結成寬聳的肩膀
a. 「S」形的鎖骨左右會合成「弓」形
b. 肩胛骨的脊緣、下角、內角、肩胛岡、肩峰
c. 上臂帶動肩胛骨、鎖骨的移動
3. 背面的腰背溝終止於第三腰椎
4. 人體上半身的重量與壓力經脊柱、骨盆再傳遞至下肢與地面
5. 骨盆的腸骨嵴、腸骨前上棘、腸骨後上棘、薦骨三角
Ⅱ. 軀幹的肌肉與體表變化 122
1. 軀幹前面的骨骼、肌肉較背面單純,體表的凹凸起伏明顯
2. 厚實的大胸肌、三角肌共同連結軀幹與上臂,並形成腋窩的前壁
a. 大胸肌分成上、下兩部
b. 鎖骨、胸中溝、胸窩、乳下弧線、胸側溝的表現
c. 胸側的鋸齒狀溝
3. 腹直肌與腹外斜肌共同連結著胸廓與骨盆,它與背面的薦棘肌共同主使軀幹的屈、伸與迴轉
a. 腹直肌與腹橫溝、正中溝
b. 腹外斜肌與腹側溝、腹股溝
c. 肋骨拱弧、腹側溝、下腹膚紋合成腹部的小提琴形
4. 活動上肢與下肢的肌肉大部分在背面,因此背面的起伏複雜細膩
5. 斜方肌連結頭、頸、肩、背,是活動肩部的大肌肉
a. 斜方肌收縮隆起的四種表現 c. 移動肩胛骨的深層肌肉
b. 後拉肱骨頭的深層肌肉
6. 斜方肌、三角肌與鎖骨、肩峰、肩胛岡會合成大「V」形
7. 連結骨盆、軀幹、上臂的背闊肌,與大圓肌共形成腋窩後壁
a. 背闊肌的腰背筋膜 c. 體表的背部肌肉
b. 骨盆後面的薦骨三角 d. 背部肌肉的體表圖象
8. 大臀肌、中臀肌合成臀後之蝶形
a. 大臀肌是蝶形下翼 c. 股骨闊張肌將大腿向前上提
b. 中臀肌是蝶形上翼
9. 人體側面的動勢前後反覆,是分散撞擊力的機制
10. 軀幹肌群的互動與範圍
(1) 肌群的互動關係
(2) 肌肉的位置與起止點及作用

參、下肢
一、下肢的整體建立 156
1. 重心線是穩定造形的基準線
2. 下肢藉骨盆左右連成一體
3. 輔助線基本畫法
4. 基本動勢
5. 比例
6. 足部帶動膝關節、髖關節的整體轉動,因此髕骨與足部方向一致
7. 腳趾的造形規律
二、下肢的骨骼結構與外在形象 166
1. 重力腳的大轉子特別突出
2. 膝關節內低外高、前窄後寬,髕骨暗示著足部方向
3. 腳踝關節內踝高而大、圓而前,外髁低而小、尖面後
4. 足部是行走與支撐工具,因此下方的跗骨比腕骨強壯,趾骨比指骨粗短
5. 下肢與上肢骨骼的比較
三、下肢的肌肉與體表變化 178
1. 下肢正面隆起處幾乎在中央帶,在股直肌、髕骨、脛骨前肌、𧿹趾上緣
2. 股直肌是大腿前面的隆起,股內側肌較股外側肌飽滿
3. 縫匠肌是伸肌群與內收肌群的界標,膝外移時股三角凹陷
4. 大腿、膝、小腿、足之動勢是反覆的向內與向外
5. 脛骨內側直接裸露皮下,因此小腿內側削減、外側隆起
6. 腳踝橫斷面略呈菱形:兩側為內踝、外踝,後為跟腱、前為伸𧿹長肌腱隆起
7. 下肢背面的肌肉向兩側分佈,大腿肌腱經膝關節向下如同夾子般牢牢的附著在脛骨、腓骨上
8. 膝後兩側肌腱與橫褶紋交會成「H」紋,屈膝時轉為菱形凹窩
9. 腳跟上提比腳尖上伸頻繁,因此小腿背面屈肌比前面伸肌發達,腿肚形成前窄後寬的圓三角橫斷面
10. 從側面觀看,下肢整體斜向後下以與前突的軀幹取得平衡
11. 大臀肌外下角伸入股外側肌、股二頭肌間,中臀肌下面是大轉子;腓骨小頭上面是股二頭肌下面是腓骨長肌,腓骨長肌向下經外踝後面轉入足底
12. 下肢肌群的互動關係與範圍
(1) 肌群的互動關係
(2) 肌群的分界
(3) 肌肉的位置與起止點及作用

肆、上肢
一、上肢的整體建立 212
1. 肢藉鎖骨、肩胛骨與軀幹連成一體 4. 腕部轉動時,上肢的動勢
2. 輔助畫法 與肘窩、鷹嘴突方向
3. 比例 5. 運動中手部的動勢
二、上肢的骨骼結構與外在形象 219
1. 肩關節的球窩關節將上肢帶向廣闊的空間
2. 肘關節內低外高、前平後突,肘窩與鷹嘴後突隨著手部的翻轉而移位
3. 腕關節內高外低,是將手掌帶向內部空間的機制
4. 掌骨下端呈半球形關節面,因此手指得以屈曲與側張
5. 指節下端是鉸鍊關節,因此指節間只能屈曲
6. 上肢與下肢骨骼的比較
三、上肢的肌肉與體表變化 228
1. 上臂肌肉主導前臂的屈與伸,前屈用的力量較後伸多,因此屈肌群渾圓、伸肌群寬扁
2. 前臂的旋橈溝是內側屈肌群與外側旋肌群的分界
3. 前臂屈肌群旨在屈腕,肌肉偏內側,旋肌群偏外側,因此前臂正面形較平
4. 拇指球肌、小指球肌形成手掌的主要突隆,肌肉的收縮在掌心留下「M」形溝紋
5. 上臂背面寬扁的肱三頭肌直指鷹嘴後突
6. 前臂背面中央帶是伸肌群、外側是旋外肌群,伸肌群隔著尺骨溝與內側屈肌群相鄰
7. 介於伸肌群與旋外肌群間的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伸拇長肌,收縮時在腕側形成曲面隆起
8. 正面、背面視點外側輪廓是連續的大波浪,內側輪廓主要是肱骨內上髁與掌側的隆起
9. 鎖骨、肩胛岡連結成大「V」形,斜方肌止點在「V」之上、三角肌起點在
下,三角肌終止處在體表成小「V」形
10. 肘外側的旋外肌群由上臂的屈肌群、伸肌群間伸出,前臂背面中央的伸肌群起自肱骨外上髁,屈肌群起自肱骨內上髁
11. 側面視點前方輪廓是連續的大波浪,後方輪廓主要是鷹嘴後突的隆起
12. 上肢肌群的互動關係與範圍
(1) 肌群的互動關係
(2) 肌群的分界與範圍
(3) 肌群的起止點及作用

結語 25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559812
  • 規格:平裝 / 260頁 / 21 x 2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經過藝用解剖學與塑造、素描三十餘載的教學,多年來一心想重寫三十年前出版的《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然而始終縈繞我心的是:「人體之繁複與內容之龐大,該從哪個角度切入?」秉持著學術崇高,兢兢業業,終於因此延伸出以下三個研究方向,亦將陸續出版三本書:

  1.《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

  本書從人體「整體的建立」開始,以最低限度的解剖知識解析「整體」造形的趨勢;接著在「骨骼與外在形象」、「肌肉與體表變化」中,一步步地連結自然人體的體表表現與解剖結構,並逐一與名作對照,以鞏固理論與實作用之關係。其間以大量的作品與人體照片、解剖圖標示說明,呼應每個單元之剖析。

  2.《人體造形規律與解剖結構》

  此書是為已具備《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知識的讀者而寫,是統合整體外觀來做分析的一本書。以光、「斷面線」、透視將立體視覺化,以建立三度空間的觀念、培養對人體整體的造形意識、提高對人體的空間認知、強化動態與各別體塊的形狀與方向感。

  在書中展現教學實踐概念的創新,例如用「最大範圍經過深度空間的位置」增進人體空間深度的觀念,以大面與大面的「分面處」提升對整體觀察能力、減低形體細節上的干擾;這兩種分析目的在促進從空間的角度進行人體的綜合思考。此外,筆者在解說的肢體貼上「橫斷面線」,再藉著不同視角、不同動態的「斷面線」表現出該處的圓隆或低平,同時「斷面線」形成的「排線」更可清晰呈現肢體方位與動向。

  《人體造形規律與解剖結構》預計於 2021 出版。

  3.《藝用解剖學的最後一堂課-揭開名作中多重動態.多重視點的祕密》此書是透過「藝用解剖學」角度來解析名作,但是,重點不在闡明名作中展現的解剖結構,而是以更大的格局來探索作品的人物造形、畫面構圖,進而揭開名作如何將「情境的流程」納入單一圖象中。

  所謂的情境即是一段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結合,其中不同時點的納入有助於動態的延續、不同視點的納入則張力增進。書中依照作品的主角搭配真人模特兒對照,以推測圖像中不同時點與視點的體塊造形,結果發現:名作往往採取多重動態及多重視點來形構圖象,這種藝術家主觀意識的表現使作品更具張力與更加耐人尋味。以藝用解剖學的眼光看到結構的不尋常,進而揭露作品造形以外的幽微秘密。

  《藝用解剖學的最後一堂課》預計於 2022 年出版。

  沒有人能說一件藝術品要包含多少構成因素,也沒有人可以指出它需要作多少人體結構的考慮。然而藝術的過程並非單純、毫無控制的自由發揮,它是經由歷史的暸解與時代的感應,而構成一個自由意識表白與清新的判論。隱藏在這裡面的是預備、精選、過濾、探查、造形、苦幹等各種藝術基礎訓練的工作,才達到成熟的階段。事實上,成熟並非最後的階段,它表示構形階段的結束、新的創造期的開始。期盼本書能充實藝術教育,帶給藝術界的朋友實質幫助。
 
魏道慧 謹誌
二○二一年三月於臺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插圖風格非常獨特,這也是它區別於市面上其他解剖書的關鍵點。它沒有採用那種過於冰冷、純粹的醫學繪製風格,而是帶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和個人詮釋在裡面。每一張圖的線條都非常精確,但同時又充滿了力量和流動性,彷彿能感受到圖中結構的脈動。我特別喜歡它對光影和材質的處理,這讓原本只是學術展示的骨骼和肌肉,突然有了三維立體的深度和空間感。這對於我這種習慣用繪畫思考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它不只是告訴我「這裡有塊骨頭」,而是展示了「這塊骨頭在特定光線下會形成怎樣的體塊感」。這種將「知識」與「視覺美感」完美結合的呈現方式,大大提升了閱讀的樂趣和學習的效率。

评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書,是衝著「革新版」這三個字,想看看它跟舊版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畢竟現在的藝術教育趨勢越來越多元,光是解剖學知識可能還不夠,還需要結合當代的視覺語言和設計思維。這版果然沒讓我失望,它在傳統解剖基礎上,加入了更多關於「動態美學」和「形式構成」的討論。書中對於人體在各種運動狀態下的受力分析,不僅僅是靜態的骨骼架構,更強調了肌肉群在發力時的起點與終點如何影響外觀的變化。特別是其中關於「動態平衡」的章節,作者用非常直覺的方式解釋了重心轉移的原理,這對我之後嘗試創作戲劇張力強的作品幫助極大。我感覺這本書的視野更開闊了,它不再是侷限於傳統素描教室的標準,而是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將精準的結構知識,轉化為更具表現力的藝術語彙。

评分

這本《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光聽書名就讓人覺得是本硬核的學術著作,但我實際翻閱後發現,它的深度遠超過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要畫好人體,光靠臨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骨骼、肌肉的力學結構去理解人體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它不是那種只告訴你「這個地方要這樣畫」的教學書,而是深入淺出地解析了人體解剖學的複雜系統。例如,它對肩關節的描繪,讓我終於理解為什麼手臂在不同角度下會有那樣自然的轉折與張力。書中大量的圖解,搭配清晰的文字說明,讓原本枯燥的解剖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對於我們這些想在繪畫或設計領域更上一層樓的創作者來說,這種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美學觀點,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體造型的理解,不再只是被動地模仿輪廓,而是能主動地建構出富有生命力的形體。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縝密,可以說是一套完整的自學教材。我本身不是科班出身,過去看解剖學書籍常常會因為術語太多而卻步,但這本的編排方式很貼心。它採取了由簡入深的層次推進,從最基礎的骨架系統開始,逐步疊加肌肉層次,最後才到體表形態的呈現。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過度美化或過度簡化人體的複雜性。很多其他書籍會為了追求美觀而忽略結構的真實性,但這本堅持呈現最真實的物理狀態,同時又提供了解決方案——如何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藝術性取捨。這種嚴謹態度,讓讀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建立起穩固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學到一堆零散的技巧。對於想打下扎實基礎的新手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為可靠的嚮導。

评分

整體來看,這本《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簡直是為台灣的藝術創作者量身打造的參考書。它不僅涵蓋了紮實的解剖知識,更著重於如何將這些知識有效地「轉譯」成視覺語言,這正中我們這些在現實創作中不斷摸索的人的下懷。我特別感受到作者在強調「構成」一詞時所蘊含的深意——人體並非孤立的物件,而是與周圍空間、與運動狀態緊密相關的構成元素。書中對於人體比例的探討,也融入了古典與現代審美的不同視角,這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完美比例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可以根據藝術表達的需求來靈活調整的工具。讀完之後,我對於人體繪製的信心大幅提升,它提供的不僅是答案,更是一種面對任何複雜結構時都能保持清晰思路的「方法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