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

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明良
图书标签:
  • 陶瓷修复
  • 文化史
  • 日本文化
  • 工艺
  • 修复技术
  • 金缮
  • 侘寂
  • 传统工艺
  • 艺术史
  • 物质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嘗試從文化史的觀點省思歷史上陶瓷修補術諸面向。既觀察了清代宮廷陶瓷修補改裝情況,以及乾隆皇帝對於缺損陶瓷的對應態度和補修理念,也討論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針對中國陶瓷的金工鑲飾和改裝。在廣泛蒐集亞洲和歐洲鋦釘補修術案例的基礎之上,評估了區域間影響交流的可能途徑。另外,還著重討論日本史上所謂呼繼、燒繼和金繕技藝的源流及其對殘缺美的賞鑑風情。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远古文明的辉煌印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神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含您提供的书目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远古文明的辉煌印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神谕 一部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人类文明摇篮的宏大叙事 内容简介 《远古文明的辉煌印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神谕》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那片孕育了人类最早城市、文字和律法的土地的深度考古与文化溯源。本书旨在揭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主要阶段)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物质遗存和精神构建,奠定了后续世界文明的基石。 全书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展开:“泥土的智慧”(物质与技术)、“众神的疆域”(信仰与宇宙观)、以及“律法的纹理”(社会与政治结构)。 第一部分:泥土的智慧——从村落到城市 本部分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地理环境的挑战下,如何发展出复杂的水利工程和创新的物质技术。 1. 绿新月地的地理宿命: 我们首先探讨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季节性泛滥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哲学——从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书中详细分析了灌溉系统的起源和发展,阐释了复杂的渠道网络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公共协作,并最终成为城市国家(如乌鲁克、拉伽什)崛起的物质基础。 2. 楔形文字的诞生与演进: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追踪了苏美尔人从最初的图形记账符号,如何逐步演化出复杂、抽象的楔形文字系统。书中的插图和图表细致地展示了从象形到音节文字的转变过程。我们不仅讨论了泥板作为主要载体的技术优势(易于获取、耐用性强),更深入分析了文字在行政管理、经济核算、文学创作中的革命性作用。数千枚现存的泥板档案,被拆解为经济合同、法律文本、私人信件和史诗片段,构建起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 3. 建筑的史诗: 介绍两河流域独特的建筑材料——泥砖。从早期的神庙(Ziggurats)的结构力学,到防御工事和宫殿的规模,我们分析了泥砖建筑所代表的文化理念:对永恒性的追求与对洪水威胁的恐惧之间的张力。特别对比了苏美尔Uruk时期的宏伟神庙与后来的亚述王宫的装饰风格差异。 第二部分:众神的疆域——信仰、神话与宇宙观 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世界观深刻地根植于他们对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的敬畏。本章侧重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及其对文学和科学萌芽的影响。 1. 神祇的谱系与角色: 详细梳理了苏美尔万神殿(如恩利尔、伊南娜、恩基)到巴比伦后期神祇(如马尔杜克)的演变过程。本书强调了城市主神地位的上升,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转移。我们剖析了神祇职能的重叠与分化,并论证了这种多神体系如何处理世俗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2. 史诗的永恒回响: 对《吉尔伽美什史诗》进行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复述,着重分析了史诗中关于友谊、死亡恐惧、对永生的探寻以及人类在宇宙秩序中的地位等哲学母题。此外,书中也探讨了关于创世的巴比伦神话《埃努玛·埃利什》,将其置于巴比伦城邦政治崛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3. 天文学与占星术的交织: 美索不达米亚人对天空的观测是极其精确的。本部分展示了他们如何将历法、行星运动与神谕紧密结合。详细介绍了“星象记录”(omen texts)的系统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来“阅读”神的旨意,这为后世的数学和天文学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第三部分:律法的纹理——秩序、治理与社会阶层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从神授的权力中,建构出第一个成文的世俗法律体系,以维持复杂社会的运作。 1.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典: 重点分析了早期法典,如乌尔纳姆法典,并将其与后来的汉谟拉比法典进行比较。我们探究了“以眼还眼”原则背后的社会逻辑——它并非简单的报复,而是试图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建立一套可预测的、标准化的补偿机制。书中特别关注了法律如何界定财产、婚姻和奴隶制度。 2. 城市国家的行政机器: 描绘了城市国家中复杂的官僚体系。从“恩”(En,神职统治者)到“卢伽尔”(Lugal,世俗君主),再到地方官员和书记员。本书利用档案泥板展示了税收的征集、劳役的分配以及军队的组织,揭示了早期国家机器的精细化运作。 3. 贸易与全球网络: 美索不达米亚虽然地处内陆,却是古代近东贸易网络的核心。本书详细分析了对锡、宝石和木材的依赖,探讨了阿卡德帝国和亚述帝国如何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将贸易路线扩展至安纳托利亚和波斯湾,展示了早期国际关系与经济互动的复杂性。 结语:回响至今的遗产 《远古文明的辉煌印记》总结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指出其最终被波斯等新兴力量所取代的内在原因——资源压力、过度集权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本书强调,这些古老的泥板和神谕并未消亡,它们以法律概念、数学原理、文学母题和城市规划的形态,穿越历史的长河,持续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文明起源抱有深切好奇心读者的必读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明良
 
  1955年臺灣臺北市生。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1992)。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教授兼所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
 
  曾編集《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1900~1994》,著作《貿易陶瓷與文化史》獲2006年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六朝陶瓷論集》獲2007年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學術專書獎、《中國陶瓷史論集》獲2008年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獲2009年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獲2013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獲2015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以及《陶瓷手記3─陶瓷史的地平與想像》獲2016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4》。本書獲2019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

图书目录

修訂版序
序說
一、清代宮廷的陶瓷修補與改裝
(一)補釉
(二)補胎
(三)接合
(四)髺墾暴薜:乾隆皇帝對於缺損陶瓷的對應態度和補修理念
(五)陶瓷改裝
(六)補修地點
 
二、鋦釘修補術諸面向
(一)中國區域
(二)日本區域:從「馬蝗絆」茶碗談起
(三)臺灣區域
(四)韓半島區域
(五)南亞
(六)中東
(七)歐洲
(八)區域間影響交流的評估
 
三、日本國的陶瓷補修和賞鑑
(一)呼繼
(二)「呼繼」和中國的以舊補舊
(三)燒繼
(四)陶瓷的殘缺美:從「雲山肩衝」談起
 
四、歐洲人對於中國陶瓷的金屬鑲飾、修理和改裝:兼及其和亞洲區域鑲飾例的比較
(一)歐洲金工鑲飾或修理中國陶瓷的幾種手法
(二)中國工藝史上的陶瓷金屬鑲飾
(三)奧斯曼土耳其的陶瓷金屬鑲飾
(四)陶瓷金工鑲飾交流和影響的評估
 
結語
後記
各章注釋
引用書目
圖版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4139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9 x 26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修訂版序
 
  非常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發行《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的修訂版。趁著這次修訂的機會,筆者訂正了初版幾處文字誤植,也更換、增補了幾張彩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添加了幾筆與東亞陶瓷補修技藝及鑑賞有關的記事,略作說明如下。
 
  陶瓷金繕的起源及其成為鑑賞對象的年代,是陶瓷修補史上的重要課題。拙著初版雖引用乾隆朝(1736-1795)《燔功彰色》圖冊所見《宋汝窯舟形筆洗》口沿的金繕痕跡,指出中國陶瓷在黏著劑接合補修部位施加金粉的年代至遲可上溯十八世紀,但對於何時出現賞鑑金繕痕跡仍不得其解。此次修訂,增加了劉體仁(1617-1676)《七頌堂識小錄》以金補修陶瓷的記事,即:「浮月杯,陶杯也,口微缺,以金錮之,酒滿則一月晶浮酒面。」據此可知,中國不僅在十七世紀已經存在金繕補瓷技藝,並且已將金繕處視為一種如月般的景色吟味賞鑑,而這也是筆者所知全球範圍年代最早一則關於賞鑑金繕痕跡的記事。
 
  雖然中國區域鋦釘補瓷工法的出現年代很早,但日本區域的鋦瓷情況卻很難掌握,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傳世的鋦補古瓷多屬中國製品,因此不能排除是在原產地中國鋦補後再攜往日本的可能性。此次修訂,補入江戶時代前期老中土屋政直(1641-1722)所擁有的一件十六至十七世紀朝鮮王朝茶碗,該白瓷胎碗裂璺處先以漆接合,並施鋦釘,因曾載錄於《土屋藏帳》且被命銘為「鎹」,看來應是當時所施行的鋦補。結合以漆接繼再施鋦釘的工法也曾見於日本茶人愛用之流傳有緒的井戶茶碗。據此可以推測,日本區域的鋦釘補瓷技藝至遲在十八世紀前期已經出現。
 
  此次修訂版,除了要再次感謝湯世鑄總編以及本所陳卉秀助理的協助,還須感謝新任出版中心張俊哲主任的支持,以及洪麗崴編輯的校對。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這本《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的內容深度,遠超乎我對一本「技術史」的預期。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修補材料和工藝的比較分析,寫得極為紮實,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獻和考古發現,看得出作者下了非常深厚的功夫。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官窯的修補記錄那一段,作者不僅考證了不同朝代對「完好」與「修復」的價值觀差異,還深入探討了這些修補行為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階層和審美品味。例如,貴族對於殘缺器物的態度,與民間日常器皿的隨意修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鴻溝。這種跨文化、跨時代的對照,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演變,變得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興衰史。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需要動腦筋去解構的論述,這本書恰好滿足了我對知識結構的追求。讀完後,你再看任何一件出土的陶器或瓷器,都會忍不住去猜測它經歷過多少次「重生」與「蛻變」。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相當引人入勝,雖然主題是「修補」,但它幾乎沒有使用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像是跟一位見多識廣的朋友在深夜的茶館裡聊天,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泥土、火焰與人類情感的交織故事。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描繪了戰亂時期,工匠們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那些破碎的文化遺產。那種將「物」的保存視為對文明的堅守,那種近乎宗教信仰的執著,真的讓人讀了肅然起敬。我不認為這本書只適合陶瓷專家或歷史學家,事實上,任何對「保存」與「改變」這兩個永恆主題感興趣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它提醒我們,所謂的完美從來只是一種理想,而那些被修復的痕跡,才是生命力的證明。每次翻閱,都會對人類在面對毀壞時所展現出的韌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在「修訂版」的基礎上,看得出作者做了非常細緻的補充和更新。尤其在探討二十世紀後半葉,隨著工業化和快時尚文化的興起,傳統修補工藝面臨的衝擊與轉型這部分,論述得尤其精闢。作者沒有停留在對過去的緬懷,而是非常理性地分析了當代社會「丟棄文化」對「修復倫理」的挑戰。書中舉例了一些當代藝術家如何利用新型聚合材料,在保持視覺連貫性的同時,對歷史器物進行結構性加固的案例,這顯示了這部著作的生命力,它不只是複述歷史,更是在與當下的問題對話。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高度消費社會的台灣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反思視角:我們究竟是如何對待我們所擁有的物件,以及這些物件背後所蘊含的記憶與勞動?

评分

這本書,說真的,一開始看書名《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我還在想,這不就是一本講怎麼把碎掉的碗盤黏起來的技術書嗎?結果翻開之後,才發現我真是太膚淺了!這本書的格局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動手做」的指南。它更像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從古代的技術傳承,一直講到現代藝術家對「破損」的重新詮釋。我特別喜歡作者用很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補痕跡,比如日本的「金繼」(Kintsugi),那種用金粉勾勒裂痕的哲學,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只是修復,更是一種承認缺憾、甚至歌頌生命歷程的美學。書中提到一些歐洲中世紀教堂的彩繪玻璃修補案例,那種對工藝的敬畏感,即便隔了幾百年,還是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種溫度。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自家餐桌上那些有著細微裂痕的古董茶杯,突然之間,它們的價值就不再只是物質層面,而是承載了時間的故事。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門技術提升到哲學和社會學的高度,非常值得喜歡深度閱讀的讀者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選擇也相當到位,雖然我更關心文本內容,但不得不說,那些清晰的文物照片和修補細節圖,確實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尤其是作者對於不同材質(如陶土、石器、瓷器)在不同濕度和溫度條件下的「老化」和「破損模式」的分類描述,非常科學化,讓讀者能夠建立起一套結構化的認知體系。不過,如果說有什麼美中不足,或許是部分涉及古籍文獻的引述,雖然經過翻譯,但仍帶有一點點學術的疏離感,需要讀者有較高的專注度才能完全消化其深層含義。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力作,它不僅僅是關於修補,更是關於如何看待「破碎」這件事,以及如何用雙手和智慧去延續一件物品的「生命故事」。我會推薦給所有對工藝、歷史、甚至生活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們,它絕對值得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