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序
非常感謝臺大齣版中心發行《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的修訂版。趁著這次修訂的機會,筆者訂正瞭初版幾處文字誤植,也更換、增補瞭幾張彩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添加瞭幾筆與東亞陶瓷補修技藝及鑑賞有關的記事,略作說明如下。
陶瓷金繕的起源及其成為鑑賞對象的年代,是陶瓷修補史上的重要課題。拙著初版雖引用乾隆朝(1736-1795)《燔功彰色》圖冊所見《宋汝窯舟形筆洗》口沿的金繕痕跡,指齣中國陶瓷在黏著劑接閤補修部位施加金粉的年代至遲可上溯十八世紀,但對於何時齣現賞鑑金繕痕跡仍不得其解。此次修訂,增加瞭劉體仁(1617-1676)《七頌堂識小錄》以金補修陶瓷的記事,即:「浮月杯,陶杯也,口微缺,以金錮之,酒滿則一月晶浮酒麵。」據此可知,中國不僅在十七世紀已經存在金繕補瓷技藝,並且已將金繕處視為一種如月般的景色吟味賞鑑,而這也是筆者所知全球範圍年代最早一則關於賞鑑金繕痕跡的記事。
雖然中國區域鋦釘補瓷工法的齣現年代很早,但日本區域的鋦瓷情況卻很難掌握,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傳世的鋦補古瓷多屬中國製品,因此不能排除是在原產地中國鋦補後再攜往日本的可能性。此次修訂,補入江戶時代前期老中土屋政直(1641-1722)所擁有的一件十六至十七世紀朝鮮王朝茶碗,該白瓷胎碗裂璺處先以漆接閤,並施鋦釘,因曾載錄於《土屋藏帳》且被命銘為「鎹」,看來應是當時所施行的鋦補。結閤以漆接繼再施鋦釘的工法也曾見於日本茶人愛用之流傳有緒的井戶茶碗。據此可以推測,日本區域的鋦釘補瓷技藝至遲在十八世紀前期已經齣現。
此次修訂版,除瞭要再次感謝湯世鑄總編以及本所陳卉秀助理的協助,還須感謝新任齣版中心張俊哲主任的支持,以及洪麗崴編輯的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