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兒年代:跟父母聊鬱,幫孩子療鬱,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鬱兒年代:跟父母聊鬱,幫孩子療鬱,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io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亲子关系
  • 抑郁症
  • 心理治疗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儿童发展
  • 心理疾病
  • 育儿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疫情時代,在家防疫是常態,
父母小孩一起關在家,
不只家長崩潰,小孩更充滿壓力!

不能在公園奔跑、不能外出享受陽光、不能盡情玩樂……
不能去學校上課、不能和朋友玩耍……
就算復課了,生活也已變得不同,
不安與恐懼仍深植孩子的內心。

  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
  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在短短四個月增加53%;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發病率比之前同期增長許多,
  甚至有13.3%的人因疫情造成的壓力、情緒而開始濫用藥物;
  10.7%的人曾考慮自殺……

  大人都這樣了,更何況是抗壓性、自主性更低的小孩呢?!

  純真可愛的兒童也有憂鬱症?
  根據衛福部統計,
  臺灣每年有約6千名的孩童因憂鬱症住院治療;
  另一份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
  近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
  自殺是12-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
 
  這些驚人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我們正處於「鬱兒年代」。


  本該是孩子最燦爛的年華,卻讓父母遭受最心痛的損失,
  而這份遺憾,絕對可以透過早期發現來避免。
  身為父母的你,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憂鬱,陪伴他一起快樂成長?

  ▍不友善的環境,加速兒童憂鬱症蔓延
  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心」與「環境」兩大因素,而現下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於情緒並不友善:變化快速、不停地在適應環境、網路霸凌、販賣恐懼……,讓人們隨時處於被威脅的狀態,數據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愈來愈多大人已被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數量逐年提高。然而,被影響的何止大人,「鬱兒年代」的來臨,更是我們該關心的一塊。

  ▍努力的乖孩子也容易憂鬱
  有學說認為,先天的氣質和個性是造成憂鬱症的一個原因。「認真、有強烈責任心和正義感、完美主義」,以及「認真、守秩序、喜歡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是憂鬱症好發的性格。愈是努力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乖寶寶),就愈容易得憂鬱症!這種認真努力的孩子大都不太會轉換心情,且會為了與人保持良好關係而勉強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壓力,消耗身心的能量,導致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會陷入憂鬱情緒中。

  ▍從小就發現,憂鬱會不見
  根據下山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許多大齡孩童或成人的憂鬱症,在幼兒時期已有輕度傾向,若能在憂鬱傾向出現時,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是可以改變某些因天生氣質、或思考習慣而導致的憂鬱症,在未來成長與成年後,復發機率大為下降,但可惜的是,大多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兒的憂鬱傾向,因為幼兒的憂鬱徵兆與大人極為不同,容易誤以為在鬧脾氣,但孩子只是不懂如何用言語表達情緒。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知道怎麼說……
  各國研究顯示,某些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其實是憂鬱症狀的展現,他們「找不到人可以說」,於是用激烈的行為表達,那更低幼年齡的兒童呢?他們的憂鬱是「不知如何說」,因為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尚不成熟,而更難以判斷是否為憂鬱症,往往透過身體不適的症狀來展現。

  如果國小的孩子有以下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需要加以觀察是否疑有憂鬱症:
  □ 常常喊肚子痛、嘔吐,或其他的生理不適狀況,但醫生檢查後找不到病因
  □ 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有攻擊性
  □ 沒有食慾,而且持續了兩週以上
  □ 突然哭泣,或嬰兒化
  □ 晚上睡不著,或早上起不來,且容易疲倦
  □ 對事物興趣減退、無精打采
  □ 不想上學、只想待在家
  □ 突然的學業退步,可能是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

  國中生(國一到國三)的憂鬱症,「拒絕上學」會演變成「繭居族」,「有攻擊性」則會變成「有暴力傾向」,最糟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想不開,採取「自傷」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十歲後,確診憂鬱症的案例急速增加
  台大高淑芬教授曾針對臺灣國中生隨機抽樣調查,發現憂鬱症比例在國一到國三分別是0.7%、2.6%、4.8%。作者也認為,因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逐步邁入青春期、加上某些未被治療的發展遲緩個案,若大人沒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就有的憂鬱和發展遲緩,使得症狀惡化、複雜化的機率就大為提高!

  ▍適當陪伴是康復的基礎,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孩子罹患憂鬱症的原因,除了天生的特質以外,有不少跟父母相關的因素,例如家族成員間的不睦、搬家、被責備等等,有些父母在得知原因後,會因自責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當然,反省後調整做法是需要的,像是平時夫妻會吵架,或是對孩子過度責備的家長,但不要過於自責,讓孩子每天看見父母苦惱的模樣,覺得是自己的錯,可能反而使得憂鬱症狀惡化。
 
  這本《鬱兒年代》,
  由日本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編著,
  集結多年的臨床資訊,分析並歸結應對方式,
  希望讓父母正視「孩童也可能罹患憂鬱症」,
  並傳達正確的憂鬱症知識,進而及早發現積極面對。

好評推薦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知名企業講師 洪震宇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知名醫師/身心靈暢銷書作家 許瑞云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受憂鬱症所苦的青少年,真的不少!他們亟需被正確理解。而身旁的師長,也需要充足的知識,以陪伴和支持這些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淺顯易讀、資訊充分,極力推薦!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當「憂鬱」被了解了之後,反而能成為親子間的一扇窗,讓愛個溝通更順暢。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書名:心靈花園的初夏微風:引導孩子穿越情緒迷霧的實用手冊 簡介 在成長的旅途中,孩子的心靈如同初夏的花園,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可能,但也時常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陰雨和霧氣。這本書,並非針對特定的臨床診斷,而是著眼於兒童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難以言喻的情緒波動、人際交往的困惑,以及學業壓力所帶來的內在張力。它是一本陪伴家長和教育者,以更細膩、更富同理心的方式走入孩子內心世界的實用指南。 我們深知,許多時候,孩子的情緒並非全然的「憂鬱」或「焦慮」,而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混合體——可能是對分離的依戀、對失敗的恐懼、對同儕壓力的無助,或是對自我身份探索過程中的迷惘。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靈活的「情緒工具箱」,讓父母和老師能夠在孩子的心靈花園中,播下理解、接納與支持的種子。 第一部:解讀孩子無聲的語言——情緒光譜的描繪 此部分深入探討了兒童與青少年階段常見的「情緒光譜」。我們不以標籤化的方式看待孩子的表現,而是著重於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 1. 行為背後的「需要」:孩子表現出的退縮、易怒、或過度依賴,往往是某種深層心理需求的訊號。書中將詳述如何識別這些訊號,例如:對歸屬感的渴望、對自主權的爭取、或是對安全感的尋求。我們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孩子在課堂上頻繁走神、在家中突然的脾氣爆發,如何解讀為「我需要被看見」或「我感到失控」。 2. 社交場景中的情感浮沉:校園生活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場域。本書會詳細剖析友誼的建立與破裂、面對校園霸凌或孤立時的內在衝擊。我們探討「旁觀者效應」在兒童社交中的體現,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界線感和同理心,使他們在複雜的同儕關係中站穩腳跟。 3. 數字時代的注意力與情緒連結:隨著科技融入生活,注意力分散成為普遍現象。本書將探討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如何影響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如何透過「數位排毒」和「專注力訓練」的溫和方法,幫助孩子重建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從而穩定情緒。 第二部:建構家庭的情緒安全網——溝通的藝術與實踐 家庭是孩子情緒的基石。本章節著重於提升家長在日常溝通中的效能,打造一個無懼表達的環境。 1. 「傾聽」的層次:真正的傾聽遠超過於「不打斷」。我們介紹了「反射式傾聽」、「同理心確認」等溝通技巧,教導父母如何回應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直接「修正」他們的感受。例如,當孩子說「我討厭數學課」時,先回應「聽起來你對這門課感到很挫折」,而非立刻提供解題方法。 2. 共同建立「情緒詞彙庫」:許多孩子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只能以行動(如摔東西或沉默)來表達。本書提供豐富的視覺化工具和活動建議,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擴展他們的情緒詞彙量,從「生氣」進階到「委屈」、「焦慮」、「失落」等細微差別。 3. 危機預防與「情緒急救包」: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預先規劃,在情緒即將爆發或低落時,可以立即啟動的「情緒急救包」。這可能包括:一個特定的擁抱儀式、一張寫滿「此刻我可以做的事」的清單(如深呼吸、聽特定音樂、畫圖),以及預設好的求助暗號。 第三部:校園夥伴與專業的協作——連結支持系統 孩子的成長是多方合作的結果。本部分強調家庭、學校和外部資源之間的有效協作。 1. 與老師的建設性對話:家長如何與班主任進行有效溝通,避免將問題描述為「告狀」,而是以「尋求合作夥伴」的姿態,共同制定支持策略。我們提供了會談的結構和重點提問清單,確保溝通聚焦於解決方案而非指責。 2. 培養孩子的「內在韌性」:韌性(Resilience)並非天賦,而是可以培養的技能。本書提供一系列旨在增強孩子解決問題能力、挫折忍耐度和樂觀態度的家庭活動。例如,「失敗的慶祝儀式」——將錯誤視為學習的里程碑,而非終點。 3. 辨識需要專業協助的邊界:我們清晰地界定了,何時家庭的努力已無法單獨應對,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兒少專科醫師的協助。本書提供了一份「需要警惕的訊號」清單,並教導家長如何以支持而非恐嚇的方式,向孩子介紹尋求外部幫助的重要性,確保過程溫和且充滿尊重。 結語:給予時間,靜待花開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每一個孩子的情緒發展都是獨特的旅程。我們需要耐心、觀察力,以及最重要的——堅定的愛與信任。這本書不是要製造完美的父母,而是要賦予您在複雜的教養過程中,保持平靜、做出明智判斷的能力。透過這些實用的策略與深層的理解,讓我們共同守護孩子的心靈花園,迎接每一個燦爛的初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下山晴彥


  1957年出生於靜岡縣。
  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
  曾任東京大學學生相談室心理輔導師、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助教、東京工業大學保健管理中心講師、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謝菲爾德大學客座研究員。
  目前任職於東京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主任、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資格認證協會臨床心理學家。
  2010年起在自己的研究室開始實施「孩童和青少年的『憂鬱』認知行動療法計畫」。
  2012年開始從事進行東京認知行動療法和東京發展˙家族商談中心的設立。

  專業領域
  精神障礙(主要是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
  支持解決家庭和夫妻問題。
  支持憂鬱症重返工作。
  支持解決青少年與青年對學校拒絕和冷漠的問題(初中高中到大學生)。
  了解發育障礙和家庭支持。

譯者簡介

Mio


  熱愛閱讀,喜歡日文,享受一個人在家的時光。立志成為全職譯者。
 

图书目录

編者序
推薦序
作者序
 
第1章  鬱兒年代——聽見孩兒說不出口的憂鬱
現狀1─兒童也會罹患憂鬱症,已是世界共識
現狀2─高達13%的國中小生有憂鬱症傾向
觀念1─若不理會輕度憂鬱,將容易隨年紀增長而加重
觀念2─要注意持續兩週以上的鬱悶情緒
觀念3─憂鬱症會影響思考、情緒、身體及社交生活
觀念4─了解憂鬱症的病程演變
徵兆1─憂鬱症的七大核心症狀
徵兆2─常有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症狀
徵兆3─國小低年級孩童的憂鬱像在鬧脾氣
徵兆4─國小高年級孩童開始有問題行為
徵兆5─國中孩子的問題行為更激烈
【集中關注】孩子的憂鬱症與自殺的關聯性
【專欄】用於憂鬱症診斷的DSM-5準則 
 
第2我的孩子為何憂鬱?——憂鬱症的原因,與容易憂鬱的體質概要─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導致
身心因素1─發展遲緩兒易罹患憂鬱症
身心因素2─被父母責備、被朋友排擠而罹患憂鬱症
身心因素3─先天氣質與個性所帶來的影響
環境因素1─家庭問題影響孩子情緒
環境因素2─在學校的問題會對憂鬱症造成影響
環境因素3─搬家、災害或意外所帶來的打擊會引發憂鬱
大腦與藥物因素1─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作用而引起憂鬱?
大腦與藥物因素2─ 因長期住院或藥物副作用而罹患憂鬱症
【集中關注】青春期的身心不平衡轉為憂鬱
【專欄】憂鬱症的孩子容易併發不安症候群
 
第3章  孩子憂鬱了怎麼辦?——從疑似、確診、到康復的過程      
Step1諮商:孩子可能得了憂鬱症時,要尋求諮商
Step2診斷:到醫院或心理諮商所就診
Step3治療:三種基本療法─休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
休養階段1:以恢復身心活力為首要
休養階段2:了解康復之路有起伏並持續休養
心理治療1:以同理對話來改善憂鬱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2:科學證實有效的「認知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1:醫師所用的抗憂鬱劑
藥物治療2:從對副作用及藥效的疑問,到脫離藥物
【專欄】如何跟發展遲緩兒說話
 
第4章  改善憂鬱體質——從小開始調整認知與行為
基本原則1─調整扭曲的認知來解決問題行為
基本原則2─與心理師建立信任關係
基本原則3─以康復為目標,規劃面談療程
實踐階段1─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實踐階段2─掌握問題,研究對策
實踐階段3─促使孩子有靈活的認知與行動
實踐階段4─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實踐階段5─追蹤:檢視有無復發徵兆
【案例解析】認知行為治療的孩子個案
 
第5章  陪伴鬱兒,有效癒兒
須知1─父母想法改變能預防孩子憂鬱
須知2─憂鬱症孩子的父母要注意言行
須知3─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須知4─大家一起幫助孩子走過憂鬱症
【專欄】可進行心理評估與治療的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
【附錄】憂鬱症服務機構與團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166686
  • 叢書系列:親子意識
  • 規格:平裝 / 132頁 / 17.3 x 20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小孩也會得憂鬱症喔!?」

  聽到此一事實,大多數的人都會表示驚訝:「什麼?我以為只有大人才會得憂鬱症呢!」

  在世界上,人們對小孩的普遍印象就是活潑好動、天真無邪,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少人能想像得到孩子沒精神又消沉的模樣。

  即使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如此。為人父母的人很難相信小孩也會得憂鬱症,更別說是自己的寶貝孩子了,做家長的其實都不太願相信自己的小孩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

  然而,研究已經證實了兒少憂鬱症的存在,而且日本所進行的一項調查更顯示,有7.8%的小學生和22.8%的國中生有憂鬱症的傾向。

  我很希望那些不承認孩子有憂鬱症問題的家長,務必要改掉原本的觀念,因為若孩子得了憂鬱症,且家長沒發現的話,病情會隨著孩子成長而逐漸加重,最糟的情況還可能演變成自殺的悲劇。

  這本《鬱兒年代》,就是為了避免這類不幸事件發生,才特別為了家長(尤其是父母)編寫而成的。

  《鬱兒年代》的核心概念為「理解孩子的憂鬱,提早發現確實治療」,是聚焦在7歲至15歲孩子的憂鬱症問題編寫而成的。書中文字淺顯易懂,內容囊括了許多資訊,包含憂鬱症的概要、容易忽略孩子特有的憂鬱症徵兆、憂鬱症的各種原因、「認知行為治療」等療法,以及在康復的路上家人需要先知道的事……等。期盼各位能讀這本書。
 
下山晴彥

推薦序

  憂鬱症是世衛組織預估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三大殺手之一,全球男性終其一生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12%,女性則為20%。對成年人來說,「憂鬱症」已經不是新鮮話題,身邊難免會有親友正面臨這類困擾。而要提醒大人們注意的是兒童憂鬱症的症狀與傾向。國小孩子因為還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心裡感受,只能透過哭鬧、發脾氣或身體某部位不舒服來反映感覺。而往往因為查不出生理的問題,讓大人誤會是孩子在鬧脾氣,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在眾多身心症狀中,憂鬱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進行配套的身心科與諮商治療,其實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恢復正常生活的。在我諮商實務中,常會發現,處於憂鬱狀態的成人,很多起源往往從國小、國中時,就開始有適應不良現象或事件,當下沒有被妥當處理好,愈往後就愈滾愈大,造成高中、大學、就業階段時的憂鬱。而國小的不適應與壓力,嚴重的,往往在五、六年級或升上國中後,開始爆發,造成蹺家、拒學、自我傷害、自殺等外顯行為現象。

  《鬱兒年代》是一本跟父母聊憂鬱、陪孩子治療憂鬱的好書。作者是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有豐富研究與實務經驗。這本書是根據多年臨床研究而總結的報告,包含7~15歲孩童的憂鬱狀態該如何判別、孩子為何罹患憂鬱症、該如何積極面對憂鬱治療、以及父母該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孩子。

  我很喜歡也推薦這本書,目前坊間極少談論兒童憂鬱症狀的書,兒童的憂鬱現象也很容易被忽略。兒童期是每個人自我價值與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若身邊大人沒有及時發現與陪伴處理,憂鬱程度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重,甚至也容易造成人格發展的損害。這絕對是需要家長們關注與了解的議題。

  《鬱兒年代》中的統計數據,主要是日本當地的研究數據;而根據一份「臺灣地區兒童憂鬱流行率之調查研究」,抽樣北、中、南、東共21所國小、三至六年級兒童共2千多名為受試對象,發現24%孩子疑似有憂鬱症狀,其中4.2%的兒童疑似有重度憂鬱(張高賓等,2007)。該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管教若是太放任、或孩童對學業成績不滿意或挫折、社經地位弱勢等,也都會導致憂鬱傾向較高,呼應作者書中提到的幾點造成憂鬱的原因。更多細節,大家可從書中再詳細閱讀。

  引用這些過去的研究數字,只是想讓臺灣的家長們知道,兒童憂鬱現象已經是您需要關注與了解的,愈早發現,愈能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協同陪伴,讓孩子能趁早走出憂鬱陰霾。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幸福童年,每個家庭都美滿平安。
 
諮商心理師  洪震宇於台北 2021.5.19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在職場上也需要處理人際關係的中年人,我深知「憂鬱」這個詞彙的重量,更擔心這個標籤一旦貼在孩子身上,會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踏實的一點,是它非常務實地探討了「陪伴」的界線。我們常常怕說錯話,所以乾脆就不說了,變成冷處理。但作者似乎很清楚這種家長的恐懼,並提供了許多具體的腳本和情境分析。它不是告訴你「你一定要這麼做」,而是提供多種可能性,讓你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去調整。例如,當孩子說「我討厭上學」時,書裡提供的幾種回應方式,從最溫和的探詢到比較直接的同理,每種都有其應用時機。這讓我感覺到一種鬆綁,原來陪伴不需要完美,重要的是「在場」。而且,書中也隱晦地提醒了照顧者自身的心理健康,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一個身心俱疲的父母,很難提供穩定的支持。

评分

我過去看過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書籍,內容常常著重在青春期的劇烈情緒波動,但我的孩子還在國小高年級這個尷尬的階段,他們的「憂鬱」表現得更像是「退縮」或「鈍化」。這本書對這個年齡層的著墨非常精準。它描繪了那種「好像在,又好像不在」的狀態,例如,孩子雖然坐在餐桌邊,但眼神是放空的;或是突然對過去熱衷的事物失去所有好奇心。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用「不夠成熟」來輕易帶過這些訊號。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沒有將「憂鬱」完全簡化成單純的生化失衡或環境壓力,而是細膩地討論了「氣質」與「環境互動」的複雜性。它讓我覺得,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父母的「失職」,而是一個需要全家共同學習面對的生命課題。這種非責備性的論述,極大地降低了我身為家長的罪惡感。

评分

自從孩子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後,我們夫妻倆就開始感受到那種「代溝」越來越深。我們很努力地想理解他們在學校經歷了什麼,那些同儕間的微妙互動,或是課業壓力帶來的焦慮,但總覺得隔著一層霧。市面上很多教養書都集中在「如何訂規矩」或「如何提升成績」,這類比較偏向行為管理的層面。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不是急著要幫孩子「修復」什麼,而是著重在「理解」的歷程。我特別有感觸的是它在描述孩子如何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痛苦的那幾個章節。舉例來說,它提到有些孩子會透過持續性的頭痛或肚子痛來表達,我們這些家長可能第一個反應都是帶去看腸胃科或小兒科,卻忽略了這可能是情緒的訊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反應,發現自己太快地想要「解決問題」,卻沒有先「傾聽問題」。這種從根本建立對話基礎的觀念,對我後續調整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讓我從「控制者」轉變為更像是一個「陪伴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一開始就抓住我的目光,那種溫柔中帶著一絲憂鬱的色調,讓身為家長的我不禁停下來多看幾眼。我記得那時候剛好在為家裡那個小一的兒子感到困擾,他最近變得很容易莫名其妙地哭鬧,對以前最愛玩的積木也提不起興趣,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在說:「是不是有什麼我沒看到的狀況?」坊間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書其實不少,但很多都寫得太過學術,讀起來像是啃教科書,讓人望之卻步。這本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給人一種非常舒服、可以慢慢閱讀的感覺,不像是在接受「診斷」,更像是在跟一位很有經驗的長輩在客廳裡喝茶聊天。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用詞上的拿捏,沒有過度使用艱澀的心理學名詞,而是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聽到的語言來描繪孩子的內心世界,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光是這個「閱讀體驗」上的用心,就讓我覺得這本書很不一樣,它讓原本沉重的議題,變得比較容易親近,也讓我願意翻開內頁,去了解那個藏在孩子笑容背後的真實情緒。

评分

從台灣的文化背景來看,我們社會普遍對於「情緒問題」的處理相對保守,很多時候習慣性地要求孩子「忍耐」或「堅強」。這本書的價值觀似乎與這種傳統壓力形成一種溫和但堅定的對話。它沒有激進地批判傳統價值觀,而是提供了一種更具同理心和現代性的替代方案。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允許孩子擁有他們的悲傷空間」。這句話在我腦中迴盪了很久,它意味著我們不必急著把烏雲趕走,而是要學習如何跟孩子一起待在那片陰影裡,直到他們自己準備好迎接陽光。這種「慢下來」的智慧,在現今社會快速運轉的節奏下顯得尤為珍貴。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裝滿急救工具箱的背包,裝備齊全,而且設計貼心,知道在不同的緊急狀況下,該拿出哪一個工具,而不是只給人一個大道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