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金生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中药
  • 本草纲目
  • 蒙汗药
  • 寒食散
  • 医药史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風吃補、濫服藥物,中醫藥養身保健之外的另一面!
  
  美術、文學、宗教,中醫藥的延伸面向大解析
 
  本書以「外史」為名,從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文思想等)探討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作者開宗明義即強調中藥的強烈社會性,除了是醫家治病的武器,在民間社會更有道家用於長生、江湖術士用來變把戲等各種用途。中醫「藥林」汲取多方的用藥知識,又與社會文化互相滲透,從來就不是醫藥的獨家領域!
 
  書中簡要清晰地介紹了有關本草文獻、學風演變、中藥炮製等主題,有助於讀者瞭解中藥的歷史全貌;而濫服藥物、追風用藥的始末與原因分析則發人深省;另外還有藥效發現、本草與文學和美術的關係、歷代不同的藥王,以及古代蒙汗藥等,期望從不同面向建構出更貼近大眾生活角度的中醫藥發展史。
历史深处的微光: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变迁与民间智慧的编年史 图书名称: 史林钩沉:宋元之际市井风情与士人沉浮录 作者:(虚构)张怀瑾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一:汴梁烟火与江湖夜雨 引言: 本书并非对宏大叙事的追逐,而是试图在宋元易代之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缝隙中,捕捉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市井细语、民间技艺,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浮沉的个体命运。我们不聚焦于庙堂之上的君王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烟火缭绕的街巷、隐秘的作坊,以及那些在变革中悄然萌发的社会结构新貌。 第一章:南宋临安的“时间交易”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漫步于南宋都城临安。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都市,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密的社会运行机制。我们细致描绘了城市中的“时间交易”现象——不仅仅指劳动力的买卖,更包括信息、信誉乃至情感的流通。 重点剖析了宋代商品经济的深度发展如何重塑了市民阶层的生活节奏。从茶坊酒肆的叫卖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种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子。书中详尽考察了宋代账房先生、牙行(中介机构)的兴起及其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他们如何利用信息差与信誉体系,构建起一套有别于传统土地兼并的财富积累模式。此外,还将探究宋代城市中出现的“时间观念”的世俗化,例如对“准时”要求的提高,如何影响了行会组织和商业合同的拟定。 第二章:水利与民生:大运河沿岸的生态张力 宋代,水利工程的维护与修建成为维系国家漕运的命脉。本书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南北物资调配系统。然而,这套系统的运转并非一帆风顺,它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与人力成本的巨大张力。 我们通过对运河沿岸村落的个案研究,揭示了“里正”与水工群体在维护堤坝、协调灌溉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引用了大量未曾被广泛引用的地方志片段,描绘了洪水来临时,普通百姓的自救行为与地方官府救灾策略之间的脱节与合作。这种生态张力不仅是自然与人力的对抗,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力量博弈的缩影。我们关注的是,在治理体系的重压下,民间依靠家族互助和地方信仰所构筑的“软性防御”。 --- 卷二:蒙元更迭与文化迁徙 第三章:驿站网络下的信息茧房 元朝建立后,为强化对广袤疆域的控制,驿站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本书并未将驿站视为单纯的军事或行政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信息传播的“动脉”。 我们通过分析元代公文的流转速度与驿卒的私人信件(如发现于西北边陲的残卷),重构了不同地理区域间信息的失真过程。在广阔的帝国版图中,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导致了中央政令在地方的“二次解读”现象。书中着重讨论了驿站沿途的客栈、茶店如何成为信息交换的非正式中心,以及不同民族、阶层的人们在旅途中的交流,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催生出新的社会认知。 第四章:手艺人的“隐形契约” 在蒙元交替时期,大批北方工匠和文人南迁,或被强制迁徙,这导致了手工艺技术和知识的剧烈流动。本书的这一章节,关注的是那些掌握特定技艺的群体,如陶瓷匠人、织锦工坊的师傅们。 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著书立说,这些手艺人的知识传承多依赖于口耳相传和“师徒制”的严格规训。我们探讨了在社会动荡中,这些手艺人如何通过“隐形契约”——如行会间的默契、家族间的垄断——来保护其技术不外泄,同时又如何在新的统治者需求下,被迫进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对元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组织结构分析,揭示了权力对生产效率的强制性干预,以及工匠们在其中所展现出的非暴力反抗形式。 --- 卷三:士人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的重塑 第五章:理学在市井中的变异 宋代理学体系,在士大夫阶层中高度抽象和精微,但当它渗透到市井百姓的生活时,便发生了显著的“世俗化”与“实用化”的变异。本书追溯了“格物致知”等概念如何在民间被简化、改造,并与传统道德观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考察了宋元时期小说、话本中对“理学”观念的戏仿与解读,展示了普通百姓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例如对“仁义”的具象化理解,以及对地方乡贤的推崇。这种民间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再创作”,是理解社会文化韧性的重要维度。 第六章:跨越疆界的信仰网络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宋元之际宗教信仰的重塑。随着贸易路线的拓宽和民族的融合,原有的地方神祇、佛教派系,乃至景教、伊斯兰教等外来信仰,在广大的地域内形成了复杂的交织网络。 我们分析了在战乱时期,民间信仰如何从依附于国家祭祀体系,转向依赖于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香火头人”或游方僧道。这种信仰网络的“去中心化”,为社会在政治真空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慰藉与组织基础。通过对寺庙碑刻、民间戏曲中的神怪叙事进行比对,本书试图描摹出,在国家力量衰微时,普通民众如何通过构建一个多重保障的、灵活多变的信仰世界,来应对生存的未知与恐惧。 结语: 《史林钩沉》试图证明,历史的厚度不仅在于帝王的功过,更在于无数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独特的智慧、坚韧和适应能力,编织出我们今日所见的文明底色。本书的意义,在于重拾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关于生存与变革的真实声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金生
 
  1946年生於江西南昌,1969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1978〜1981年為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醫史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任職於該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曾任該所所長、研究員;並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史研究所、柏林Charit醫科大學中國生命科學理論‧歷史‧倫理研究所任客座教授。現已退休。
 
  畢生致力於中醫藥歷史文獻(側重於中藥學史)研究。主編、參與編輯的書籍及整理校點的古醫籍七十五種,發表論文一百七十餘篇。主編《中華大典‧藥學分典》、《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本草綱目引文溯源》等書,著有《本草綱目藥物古今圖鑑》、《歷代中藥文獻精華》、《本草綱目詞典‧引用人名與書名》(英文)等書。

图书目录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
二版序
序言
神農、本草與歷代本草文獻的演變
一、神農及其傳說與遺址
二、「藥」與「本草」
三、本草文獻的起源
四、以《神農本草經》為核心的本草主流

本草學術主題與學風的變遷
一、早期本草著作的草創特徵
二、綿延千年的藥物基原考訂
三、藥效積累與藥、方結合
四、金元藥理探討新風的由來與進展
五、精練藥效與南北本草的交融
六、臨床藥學研究與尊經之風

藥效的發現與「傳信」
一、經驗與聯想
二、權威與理論
三、本草藥效的多源性
四、藥效「傳信」法

古代社會的用藥風潮
一、仙藥與丹藥
二、「服石」與寒食散
三、香藥與熟水
四、「以人補人」
五、成癮藥物與時尚藥

中藥炮製與雷公
一、「炮炙」涵義及其主要內容
二、炮炙起源與漢代醫籍中的炮製
三、藥業興起與炮製理論總結
四、雷斆與《雷公炮炙論》
五、宋代的藥局、「煮散」與「飲片」
六、理論完備與炮製過當

本草插圖的演變——兼談本草插圖中的寫實與藝術問題
一、早期的本草圖多為美術珍品
二、版刻本草插圖的演變
三、宋、明畫家的彩色本草圖譜

本草與文學
一、本草中的歌賦及歌括類專著
二、文學作品的藥物相關內容

歷代藥王與藥王廟
一、韋姓藥王
二、扁鵲藥王
三、皮場王與藥王
四、孫思邈藥王

蒙汗藥、麻沸散與麻藥
一、「蒙汗」涵義與方藥
二、藥酒、麻沸散與麻藥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798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版序
 
  《藥林外史》於2005年時首次出版,距今已超過十五年了。近日受到東大圖書公司的二版邀請,正好趁此機會對繁體版的全書內容再次核校,並略加增刪,以饗讀者。
 
  有些在初版當中沒有引用的資料,例如田樹仁先生、郭松義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中藥炮製與雷公」、「蒙汗藥、麻沸散與麻藥」等章皆有補充。另外也調整文句的通順度、專業字詞的正確性,期望讓這本書的內容更臻完備。
 
鄭金生
2021年8月24日於北京
 
序言
 
  這本小書名為《藥林外史》。「藥林」一詞如同「儒林」、「武林」、「士林」、「藝林」等詞一樣,重心在前一個字,即「藥」字(本書指中藥)。林者,聚也,所以本書的「藥林」,即彙聚中藥相關內容的意思。之所以不用「藥物」或者「藥學」,是自覺其中內容並未局限在藥物本身或藥學內部,用「藥林」一詞更覺寬泛自由。
 
  「藥林」與「外史」相聯,自然會令人聯想到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小說,講述一些儒林人物的另類故事。而本書並非小說,旨在談史求實,雖然也會涉及到中國藥學史上某些光怪陸離的另類往事,但這些往事皆本諸史料,並無虛構。
 
  既然書名「外史」,則有小說之嫌,為什麼本書還要用它為名呢?這是因為近年史學界(尤其是科技史界)常有「內史」、「外史」之稱。所謂「內史」、「外史」,至今沒有精確定義,一般辭書自然不會收載。筆者揣摩「內史」、「外史」的實質涵義,無非是研究的角度有所偏重而已。以中國醫藥史為例,所謂「內史」,大抵是指中醫藥學術內部的發展史,其著眼點是中醫學術內容在不同時代的傳承演變。而「外史」則側重從中醫學術的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文思想等)去探討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與原因。
 
  嚴格地說,史學研究應該內、外史結合,才能完整反映一個學科歷史的真實面貌。但由於研究者所受教育和知識結構的區別、研究角度不同,自然而然會形成偏於「內史」或「外史」的差異。筆者畢業於中醫院校,因此從事醫藥史研究時,自然而然多走「內史」研究的套路,即探討中國醫藥書籍、醫藥技術或學術成就及其相關思想的演變歷史。如本書有幾篇就大致不離「內史」的窠臼。這樣的歷史研究,可能對醫藥專業人員有一定的親和力,但對於非醫藥專業的廣大讀者來說,則不免有一層很深的隔閡。
 
  「藥,治病草」(《說文解字》),它是醫生治病的武器,同時又是中國歷代社會的一種物資,來源十分廣泛(衣、食、住、行所用之物,無不涉及),與社會密切相關。尤其是作為社會流通的商品之一,藥品又要經過許多非醫人之手,遵循商品發展的規律包裝打扮、浮沉漲落。因此中藥的社會性其實非常強烈。歷史上的中藥甚至就像戲劇中的演員,有靠真功夫鑄就的「名角」,也有靠社會風尚捧出、炒出的「明星」。從古到今,社會上不斷出現一波又一波時髦用藥風潮,就像演戲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一齣齣戲的導演並不是醫生,而是不同時代的社會風尚和思潮的影響。坦率地說,歷代本草書記載的藥物功效,並不全來自醫生的經驗。三教九流,都曾經或多或少對藥物的使用產生影響。同樣的藥物,醫家用來治病,道家用於長生,江湖術士用來變把戲、染家用來染色⋯⋯多途徑的用藥知識又互相滲透,故「藥林」從來就不是醫藥獨家的領域!
 
  中國藥物受中華民族文化浸染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於但凡有華人的地方,一樣信奉所食之物有寒有熱、有溫有涼,一樣崇尚食用燕窩、銀耳、烏龜、王八(鱉)。走遍世界各國唐人街的中藥店,人參、蛤蚧、鹿鞭、海馬,多是必備之物。而遵古雷公炮製的招牌,飄著陣陣藥香的中藥店,無不透發著它特有的民族氣息,與華人社會的方方面面聲氣相通。
 
  中國歷代社會不僅對中藥功效產生影響,而且也由「藥」衍生出了許多事物。例如民間借藥之名去塑造「藥王」神像。但如果你追溯各地形形色色「藥王」的歷史,就知道十個藥王中,大概有八、九個不是精通藥物的祖師爺。古代的文人學士,也不時借助藥名玩弄些文字遊戲,於是有各種藥名詩應運而生。鄉曲之間,還流傳著藥物劇,於是一個個草木蟲魚之類的藥物,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物,演繹著一部《草木春秋》。還有諸多小說中出現的蒙汗悶香、仙草靈芝,就如同武術中的點穴氣功一樣,神神祕祕,似真似幻。
 
  以上諸多內容,在所謂「內史」的藥學史研究中,並未被視為主流,但卻真實存在、又為世人所欲知。筆者限於知識結構的缺陷,對藥學「外史」研究本不在行,但既然這些內容屬於中國藥學發展史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嘗試作一些介紹。本書能否配用當今科技史學界所說的「外史」一詞,筆者尚無多大自信,但卻自信其中的內容,可以輔翼中國藥學史的「內史」研究。
 
  中國藥學史上下數千年,博大精深,涉及古今中外。筆者愧領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多年,卻一直未能組織起大型《中國藥學史》專著的編纂。這本小書雖然也屬於中藥史著作,卻不敢侵占《中國藥學史》一名,姑且以「外史」為名,作為未來大型《中國藥學史》的外編,似乎更得其實。
 
  本書承叢書主編李建民先生之約,納入養生方技叢書,深致謝忱!
 
鄭金生
2005年5月15日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臺灣歷史上藥商生態的專著,書名是《艋舺藥行:十九世紀碼頭邊的商業帝國與藥材貿易網路》。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商業史加上地理史的結合體,它徹底改變了我對「藥行」的刻板印象。我原以為藥行就是個小小的店面,但透過作者對艋舺、大稻埕這些早期商業重鎮的考據,我才發現,那些知名的藥行,其實是掌控著極其複雜的跨海貿易網路。書中詳細描寫了藥材如何從中國大陸沿海採購、經過波濤洶湧的航程運抵台灣,再由這些大型藥行分銷至全島各地。更有趣的是,它揭示了不同藥行之間的商業競爭,比如A行專營進口貴重的「貴州人參」,B行則壟斷了本地盛產的「田螺炭」等。書中還附有大量藥行當年的招牌、帳冊殘片,讓我看到了那個時代商人的精明與膽識,他們不僅是賣藥的,更是當時金融流動和物資運輸的重要樞紐,這本書為理解台灣早期的商業社會提供了全新的、以藥材為中心的視角,讀起來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商業故事的精彩。

评分

讀完《清代閩南移民的家鄉藥袋:一份跨越海峽的醫藥人類學考察》,我簡直驚嘆於作者的細膩觀察力,這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史,只不過載體是藥材和香料。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清代從福建渡海來台的移民,他們隨身攜帶的藥包,並非隨機的草藥組合,而是極度濃縮的「文化認同符號」和「生存策略工具」。書中根據口述歷史和少數保存下來的家族藥譜,重建了幾種典型的藥袋配方,像是「健脾化濕」類的,顯然是針對台灣的濕熱氣候所做的調整;又比如「定驚安神」類的,則反映了初來乍到時的巨大精神壓力。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藥物本身,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些藥袋在移民社會中的功能性:它既是長途跋涉的「保險單」,也是在異鄉建立信任的「社交貨幣」,更是寄託對故鄉思念的「情感容器」。這種將藥物視為文化載體的研究視角,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中藥「治病救人」的單一認知,讓我覺得,每一味藥材背後,都藏著一個家庭的奮鬥史,實在是太立體、太有人情味了。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医药历史的台湾本土出版物,名为《台島藥草誌:從荷蘭時代到日治時期的在地醫療變遷》,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它完全跳脫了傳統中醫經典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去探討,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時期的人們是如何利用身邊的植物來治病、保健的。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證,荷蘭人、西班牙人帶來了哪些西洋藥草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是如何與原住民傳統的藥用植物知識互相碰撞、融合,甚至產生出一些有趣的「文化混種」藥方。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瘴氣」和「熱帶病」的論述,書中詳細描寫了早期拓墾者面對瘧疾、痢疾時,除了依賴漢人帶來的清熱解毒方,還嘗試了哪些外來的、或是土著的草藥偏方。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很像田野調查報告,大量的引文和罕見的老照片,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真的回到了那個充滿潮濕、疾病與生命力的年代,非常紮實,完全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科普讀物,對於想了解台灣歷史脈絡下的「生活醫學」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老實說,市面上太多關於「養生」的書都寫得過於玄虛,但《慢活島嶼:從在地食材看臺灣人的體質調養之道》這本書完全走的是實用路線,風格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它沒有引用太多晦澀難懂的經典理論,而是直接從台灣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下手,比如地瓜、麻油、苦瓜,乃至於冬瓜、菜脯這些尋常不過的東西,去解析它們在中醫體系中對應的性味歸經和對應的體質調整作用。作者的文筆很溫暖,像是鄰家阿嬤在廚房裡跟你聊天一樣,她會教你,夏天煮冬瓜湯時,如果加一點點薑片,就不會過於寒涼;或是說,剛搬來南部,身體還不適應時,如何用少許的蔭鼓來幫助腸胃「除濕」。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讓「中醫養生」這件事,從書本走進了廚房,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哲學,而不是一種需要耗費心力去「實踐」的教條,非常適合想在日常生活中微調身體狀態的忙碌上班族。

评分

我最近在書店角落翻到一本十分冷門,但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藥政改革與民間信仰的拉扯》。這本書的論述角度非常犀利,它聚焦於日本殖民政府如何試圖將西醫體系建立在台灣的基礎之上,並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去「管理」和「管制」民間既有的漢醫與民俗療法。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總督府的公文、醫學期刊,甚至當時報紙上的醫藥廣告,來呈現這場「現代化」與「傳統抵抗」的角力。它讓我看到了許多過去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例如,日本當局如何立法限制草藥的採集和販賣,如何試圖將傳統的「醫者」降格為「藥劑師」或「助產士」,以及民間如何透過「神明指示用藥」或「祖傳秘方」等方式來規避這些官方管制。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治病的書,而是一本揭示權力如何形塑醫療知識的教科書,讀起來雖然嚴謹,但每當看到傳統藥師如何巧妙周旋於體制邊緣,那種韌性與智慧就讓人由衷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