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開示
環保初心 世代傳承
今(2020)年是慈濟環保三十年,還記得三十年前的8月23日,那天我人在臺中,清早要到妙雲蘭若去拜見我的師父(印順導師),車子經過一個夜市場時,一陣風把地上的紙、塑膠、紙闆吹起,垃圾就這樣撞上擋風玻璃,坐在副駕駛座的我,嚇瞭一大跳。
所以那一天晚上,我到新民商工演講(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時,就把早上遇到的那一陣風,這一堆垃圾的事情,重講一遍。我告訴大傢,人說臺灣是寶島,而我說臺灣是淨土,如果有心來整頓,一定可以整頓得比現在更美,但是這需要很多人的力量。諸位,你們可以鼓掌的這兩隻手,就可以做什麼?垃圾分類啊。我希望我們大傢,共同來一個呼籲,要如何呼籲?來呼籲消滅垃圾的推動。
這個因緣,大傢聽見慈濟、看見慈濟、瞭解瞭慈濟,所以會員、委員就這樣不斷地手牽著手投入慈濟的隊伍來。很感恩那一年的演講,的確是結瞭不少緣,慈濟人也就這樣齣來,那樣的過程都一直感動著慈誠、委員。每一次我要到哪裡去說話,他們事先都要去清掃。
從那一天呼籲做環保開始,「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我們做到瞭。三十年前不經意地呼籲,三十年後的現在,環保已經成為國際大事,慈濟人做齣來瞭,在全球十九個國傢地區,有逾十一萬位環保誌工,人人都是以臺灣為典範,環保做得最好就是臺灣。
臺灣無以為寶,以環保、善與愛為寶,這都是因為有一群環保菩薩的付齣無所求,真正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他們做齣瞭典範。這一萬多個日子裡,菩薩沒有停歇過,天天如一日,沒有上下班的打卡,一大早天未亮齣門,晚上做到摸黑迴傢,很多人連過年過節都沒有停歇,還要再去環保站打理打理。這就是慈濟人,那一種無私的大愛,無價的付齣。
大傢為師父一句話而做,不怕辛苦,不分早晚,天未亮就做,天天都這樣做。為瞭讓環境永續,都是自假自費、全年無休地投入。所以我說,真的是師父欠大傢的人情債,欠大傢的情很多,我生生世世都還不完,隻好生生世世、心心念念、年年月月都是跟你們說感恩!我們要保持著生生世世同行菩薩道,我們的緣是結很深,是永遠不會斷,所以我很感恩啊!
期待每一位慈濟人總是莫忘那一年,三十年前,環保意識在臺灣民間還未普及,如果沒有那一群投入的誌工,就沒有今天的成果。2010年,環保推動二十年的時候,我行腳到全臺大大小小的環保站,嚮誌工感恩,也要大傢挺腰說環保,嚮社區居民宣導「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的觀念,鼓勵人人珍惜物命,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迴收。
後來我又說「忍痛教育」,為什麼呢?因為2014年6月,我行腳到高雄大寮環保站的時候,正好有一輛環保車迴來,我走過去看車子倒下來的東西,有垃圾、廚餘,還聞到迴收物沒清洗乾淨所散發的臭酸味。我很不忍心,也很捨不得,到瞭高雄分會後,就跟環保菩薩們說「忍痛教育」。
教大傢要婉拒民眾未做分類、夾雜不可迴收物的垃圾,維護環保站的環境衛生,也保護自己的健康。大傢很為難,覺得這樣是拒絕民眾的好意,會中斷民眾的愛心;我告訴他們,有愛心也要有智慧,要適時開導,讓民眾得到教育,而非長年纍月養成不分類的習慣。所以說要「忍痛教育」,纔能真正做到淨化人心,帶動正確的環保觀念與行為,讓民眾增長道心。
我們不隻是為大地做環保,還要帶動人心環保,習氣就像一堆未分類的垃圾,需要用心分類,可用的加以珍惜,不可留的就要即時清理乾淨,做好心地環保,不能養成不好的習慣;人生短暫、無常,沒有辦法讓我們慢慢改。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沒有做好,將來要改善資源迴收分類的型態就很睏難瞭。
時間纍積過來,我們一直一直宣導,社會人士也都瞭解,大傢都有經驗,傢傢戶戶懂得分類,資源就乾淨多瞭。從三十年前的那一群人,一直到現在所有菩薩愛的纍積,期待著這一分愛是無量無邊,但願愛的能量凝聚更大、更廣。這個時候,就是又要大提倡的時刻瞭。
每一位環保菩薩都有豐富的生命故事,都值得說齣來,記錄成書,留下歷史紀錄。這不是要炫耀,是要為我們生生世世留歷史,成為後人的學習典範。大傢要知道,每一本書都可以度人,慈濟這一部大藏經不能沒有你、我在其中。
未來的社會是年輕人的社會,現在年輕人各有事業、學業,以後誰來整理環境?誰來愛惜資源?這都是我們要多教育,看能不能帶齣更年輕的誌工,投入環保工作,不是為瞭錢,是為瞭替後代子孫造福、植福,為瞭清淨大地。
環保今年已經三十年瞭,大傢最近都是一直在做宣導教育,試著要把做環保,從內心的歡喜,與外麵的價值接軌,希望能讓環保亮點更多一點,讓更多人能看得見,不為什麼,單純隻是為瞭環保教育。
今生為子子孫孫教育下去,來生我們還有一個很健康的天地,氣候是調和的,大地還是有豐富的五穀雜糧。期待我們的生活無慮,來生來世還可以這麼富有的大地,還是清新的空氣,要從我做起,每一個人從我做起,所以請大傢要多用心。
彙編自1990年8月23日臺中新民商工「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開示、《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四年鞦之捲》第580頁、2020年7月27日至9月14日證嚴上人誌工早會開示、「2020年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8月23日圓緣開示。
推薦序
菩薩覺有情
林佳龍(前臺中市市長)
2020年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也是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周年,人與自然依存關係密切,慈濟基金會也在這一年透過各項活動邀約社會大眾瞭解環保與氣候變遷、地球永續發展的關聯。臺中慈濟人文真善美誌工為環保三十口述歷史紀錄的齣書,也讓佳龍想起三十年前,證嚴上人應邀到臺中市新民商工進行「幸福人生」講座時,呼籲「請大傢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迴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三十年後的今天,全球已經有一韆八百多萬人次響應,投入環保誌工的行列。
近年來,全球麵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與大自然反撲,特別是2020年的COVID-19疫情擴散全球、澳洲森林大火等,無不在提醒人類應該去正視自己對於環境與世界的作為。如何轉危為安,是我們的共同課題,世界各地有許多為環境獻身的誌工團體、保育中心,慈濟大傢庭也在上人的帶領下,透過具延續性的環境活動,引起更多人們關注環境議題、響應環境保護,正視自身與環境間的相處之道,如同上人所說,期許人心虔誠,愛心凝聚,透過每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減輕地球的負擔。
記得晨起時的《草根菩提》節目,許多慈濟傢人在天未亮之時即默默在各地環保站從事環保分類工作,以實際行動實踐上人的法,一人雙手,匯聚百手、韆手的力量,點滴成就現在的慈濟誌業,這樣守護地球的心誌,令人感動與敬佩。我們常說拯救地球,其實拯救的不隻是地球,而是自己,因為最後需要依靠地球支撐下去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
慈濟除瞭環保誌工的投入外,也在各項建設或是生態保育中融入環保概念,以愛護環境大地為優先考量。與地球共生息也是環保的重要環節,佳龍在臺中市長任內,在四年內種植瞭逾五十萬棵樹,在閒置公有地、裸露的山坡地、海岸及河口等地點種植原生樹種,解決因都市快速擴張所引起的水災及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並建構城市緩衝綠帶,盼維護生態與提升生物多樣性。
2018年舉辦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期間,我們也決定以「花現 GNP」為主題,以臺中的地方特色為主軸,強調綠色(Green)、自然(Nature)與人文(People)等核心價值,充分展現花博重視「生態」,強調跨物種、跨文化「共生」、「共好」的精神,盼生態保育深化為對這片土地的永續關懷,構築人類與自然間的共好未來。
環境保育包羅萬象,其實就從意識到自己對環境與土地的責任開始,我們也從周遭開始落實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佳龍在交通部推動兼顧綠色價值,包括國道紫斑蝶保護、中部石虎路殺預警係統、墾丁陸蟹產卵保育等都是指標性作為,盼生態保育讓道路更有溫度,以後動物在路上將不是被路殺,而是祝福。
《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是三年前慈濟歲末祝福的主題,佳龍記得當時上人說,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天下慈濟人都是以大愛共同作伴,人人都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落實佛陀教育,力行菩薩道。上人很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對瞭。」「環保」就是從自己足下的那一片天地開始,邊做邊學,嚮外推展。
「大愛共伴有情天」,從跨齣第一步開始,用寸寸愛鋪展寸寸道路,「寸步鋪路護大地」;保護大地,需要天下人共知、共識,還要共行,以實際行動落實節能減碳,感恩慈濟傢人在地球每個角落辛勤努力環保工作,共同讓世界因此更加美好。
適逢今慈濟臺中人文真善美誌工為環保三十口述歷史留下紀錄,能夠為此寫序,是我的榮幸。與上人一起實現永續全球環境,為環保要惜福再造福,與這片土地連結共生共好的夥伴關係,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的未來與祝福,也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推薦序
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張皇珍(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三十年前,證嚴上人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邀請,在臺中新民商工社會公益講座中,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提倡美麗寶島、惜物、愛地球的觀念,啟動慈濟人資源迴收的腳步,也加速臺灣資源迴收的推動。
三十年來,慈濟人以柔和卻無比巨大的力量實踐環保,每天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誌工都是菩薩,以善心善念感動周遭的人。「慈悲生智慧」、「利他佈福德」,實踐真善美的大愛循環。
109年9月25日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文史處師姊、師兄到我的辦公室看我,希望我可以為慈濟環保三十周年專書寫序,提到這是臺中慈濟誌工的建議,聽聞欣然接受。我曾任臺中市環境保護局局長四年多之時間,那段期間是臺中市環保資源迴收製度實施之初期,篳路藍縷,有臺中慈濟環保誌工大力協助及響應,纔可以締造全國第一的績效。
「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誌工口述歷史」十六篇訪談紀錄(註),如證嚴上人所說:「人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每一篇都非常精彩感人,每一位的故事不同,都有令人感動及學習之處,他們每一位都有無比的毅力,小人物發揮最大的力量,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貢獻都功不可沒,他們真正是「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看到書中好幾篇訪談紀錄內容提及臺中市資源迴收及廚餘迴收,當時慈濟環保誌工就是我們的夥伴,我們有共同走過的路,一迴首已經二十年。因此我首先來分享當時臺中市如何規劃推動,並以數據成果錶達最高的謝意。
我於民國71年起就在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服務(環保署前身),迄今已三十八年,見證瞭慈濟誌工對環保的貢獻。
二十多年前全國垃圾處理場(廠)不足,垃圾大戰時有所聞。資源是放錯位置的垃圾,環保署第一任署長簡又新於民國78年推齣外星寶寶,開始宣傳資源迴收觀念,當時中央資源迴收製度尚未完備,地方還沒有資源迴收車,所有的資源都和垃圾一起丟到垃圾車。證嚴上人在三十年前就看到問題,鼓勵慈濟人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將心動化為行動、愛臺灣救地球。
二十年前,九二一地震後第二年,也就是民國89年1月12日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商調至臺中市擔任環保局局長,當時張溫鷹市長考量臺中市經常有垃圾抗爭事件,希望我發揮女性、專業的特質,和地方進行良善有效的溝通,同時將在環保署的經驗帶到臺中市,並進行長遠的規劃,將臺中市打造成環保城市。臺中市在民國88年有八個行政區,二百一十四個裏,約九十萬人口,每日垃圾量約一韆二百七十八公噸,文山焚化廠於85年開始處理垃圾,但是處理量不足,因此每日仍有六百二十四公噸垃圾須掩埋處理,每到天乾物燥的鼕季,掩埋場偶有火災發生。我到任二至三個月即發生掩埋場火災事件,也造成當地裏長裏民抗議。俗話常說「不打不相識」,也因此讓我和當地幾位裏長深談溝通,體會當地居民的無奈及委屈,也由於他們的督促、要求、給我具體的意見,讓我在最短時間可以接地氣,和當地監督委員會成為夥伴關係;也因此下定決心,積極推動垃圾減量、迴收再利用、逐年減少生垃圾掩埋量。
臺中市是在民國88年辦理全麵實施「強製垃圾分類」,89年7月1日起即分二階段推動廚餘迴收工作,於91年率全國之先,在北屯成立寶之林傢具迴收展售中心,並且自91年7月1日起率先全國公告廚餘為迴收項目。
廚餘迴收在當時為首創,考量熟廚餘、蔬果生廚餘產齣源及再利用方式不盡相同,應有多元不同的規劃。當時,廚餘堆肥廠尚須剋服場地、設備技術評估以及經費籌措等問題,廚餘養豬雖然可以有效消化,同時降低養豬戶成本,但畢竟不是最好的方式,也無法解決果菜生廚餘的再利用問題。因此我於92年開始規劃臺中市螞蟻雄兵廚餘堆肥示範計畫,希望透過螞蟻雄兵計畫,每一位市民參與投入,發揮最大力量及成效。當時我的想法是,鼓勵百萬市民動手將廚餘變黑金(堆肥),參與民眾將每日產齣的廚餘,利用小型廚餘堆肥桶,自己動手產製有機堆肥,再自行使用於庭院的花草樹木、或自傢附近的行道樹、鄰裏公園等,庭園也可以變得更加綠意盎然,讓居傢環境品質變得更好。市民自己動手,過程100%參與,動手做環保化,甜美的果實及綠意會帶來愉悅的成就感,環保可以更生活化、更普及化。
因此,我們從輔導社區開始做起,也獲得許多社區及民眾的支持及響應。黃元傑師兄也在94年起開始響應,請官杏枝老師指導,甚至成立臺中誌業園區廚餘屋。每每我到社區瞭解實施成果,看到的都是愉悅的笑容,北屯有一社區還種瞭許多漂亮的茶花,也送我一株帶迴傢種在陽臺上,這也應證瞭上人所說「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的一句話。
臺中市廚餘迴收於92年完成全市一百二十條一般傢戶垃圾清運路線全數收運廚餘作業,及八百六十四個社區配閤實施廚餘迴收工作,每月平均之迴收量達二韆五百公噸,廚餘迴收績效更為全國第一,有效達成有機廢棄物減量之目的。
四年之間,每日垃圾量降至四百七十二公噸,垃圾掩埋量由每日六百二十四公噸降至二十三公噸,每人每日垃圾量更在88年一點一公斤降至92年零點四七五公斤,資源迴收率達至34.2%,108年資源迴收率高達60%。(我於89年1月12日至93年4月26日期間擔任臺中市環保局長的統計數據)提齣這些數據,主要是錶達我的感謝,初期蓽路襤褸,現已成全民共識。不僅是臺中市,臺中縣及中部縣市的資源迴收環保工作都有相當的成果。截至108年底,慈濟臺中區有四十一個環保站,六百九十九個社區環保點,七韆八百八十四位環保誌工,在所有的環保活動、社區學校宣導活動都有慈濟誌工的身影,不分彼此,不為自己,隻為環保。
如臺中國小老師邱淑姿師姊(註)受到上人鼓勵弟子的話「閤抱之樹,始於毫芒」,放下癌癥標籤,把握奉獻的機會,圓滿「一韆場環保宣導」的大願,開始再一韆場的承諾。109年雖然受到COVID-19的衝擊,宣導活動場次也受影響,卻持續社區迴收工作。
臺中黃元傑師兄小時睏苦,努力改變宿命,婚後跟著大姊做滷味,後來自立門戶,也很受歡迎。和太太參加資源迴收後,身體舒暢,進而戒掉抽菸、嚼檳榔的壞習慣。為瞭落實及確實執行,甚至放下滷味的事業,全力投入資源迴收環保的工作。85年受委任成為中區環保組副組長,88年8月配閤臺中市環保局強製垃圾分類,每天清晨四點半,天未亮時,齣動一百零四位環保誌工隨垃圾車宣導民眾配閤。我還記得當時資源迴收四閤一製度,必須按月統計社區、學校、清潔隊資源迴收的數據,並加以統計分析;當時慈濟中區環保組總是最認真、數據正確。黃元傑師兄做環保過程中,永遠歡喜心、誠信是不二法則,散發正麵能量,纔能獲得大眾社會的肯定及參與。
南投林金國師兄在草屯發揮創意齣錢齣力興建「南埔迴收站」,把迴收的資源充分再利用,如以迴收水壺懸掛成兩排,象徵福氣很多,廢棄的彈簧床作為環保站圍牆,利用迴收塑膠桶收集雨水 成為南投社區環保特色,受到環保局及居民高度肯定。當完工時,附近草屯、社口等都已有環保站,擔心配閤的人不多,他的太太說「隻要我們好好地做,誌工會自己來。」果然,他們的用心、巧思及熱誠,口耳相傳,誌工真的多瞭。三十年來秉持的就是歡喜心,全傢做環保,幸福又美滿。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柯國壽師兄(註),當兵前,當學徒﹑學做黑手,和哥哥一起創業開工廠。婚後,兄嫂吵著分傢,生活壓力排山倒海紛湧而至,經常把太太當作齣氣對象,暴力相對。加入讀書會﹑撿垃圾、載迴收物後,受到姑婆的關懷及感召,發覺慈悲及愛的力量,真心懺悔,徹底改變。他坦承麵對﹑誠實待人,將自己在傢暴力最不堪的一麵說齣來,這是最不容易的事。他從資源迴收中領悟惜福愛物及感恩,如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進而影響他人做大愛,願意給更生人機會,進校園反毒。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黃陳淑惠師姊則是長年齣錢齣力﹑以熱食溫暖大傢的心,看到大傢吃得很滿足,就很歡喜。他們環保站是接引菩薩道場,讓慈濟照顧戶一起加入做環保,除可以吃飽不受凍,也成瞭心靈避風港,甚至改變瞭傢庭。在2009年罹患猛爆性肝炎,上人的三求三不求願力,給瞭她很大的鼓舞。不為自己求健康﹑如意﹑減輕責任;但求精神敏睿﹑毅力、勇氣及增加力量。黃陳淑惠師姊凡事感恩﹑不怨天尤人,懷著如果不做,再也沒有機會結緣的心態,繼續環保布施。這樣的精神及意誌力,菩薩也感動瞭。
七十二歲的環保幹事林秀鳳師姊,自三十年前聽到證嚴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社會公益講座中,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當晚便投入環保誌業,沒有一天不做環保,環保已成她的DNA。她在臺中健行路開一傢理髮店,她說白天賺的是世間財,晚上是功德財;她從做環保找到生命的價值,人生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地球已經變乾淨許多。
除瞭以上六位慈濟環保誌工,還有十位口述訪談紀錄,每一位的人生精華,三十年都有深深的環保印記及動人的故事。他們共同的特質就是樂觀、感恩、惜福、毅力及永不放棄的精神;他們都不是大人物,卻都是以自己一生成就環保的大英雄。
他們是「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我在此緻上最高的敬意!
註:「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誌工口述歷史」十六篇訪談紀錄分別收錄於《拾福》、《惜地》兩書,並先後齣版;邱淑姿、柯國壽皆收錄於《惜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