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

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偉歡
圖書標籤:
  • 環保政策
  • 綠色生活
  • 香港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問題
  • 國際視野
  • 城市規劃
  • 政策分析
  • 綠色經濟
  • 環境治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百年後,地球會變成怎樣?
 
  1980 年代以來環境問題備受全球關注,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當時是亞洲最富裕的地方之一,然而享受經濟奇跡帶來的繁榮富裕之餘,與之共生的是急劇惡化的環境汙染。四十年來,環保署的成立、「去工業化」等,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迴應瞭汙染問題;然而在整體環保政策上,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的香港,似乎對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完全不感興趣。
 
  在香港講環保並不討好。但事實是,氣候變遷的確在進行中,我們的確需要作齣改變—— 儘管很多人懷疑甚或否認這個事實,又或對氣候變遷的言論習以為常、無動於衷。
 
  本書以「問題探究法」(issue inquiry approach)寫作,探討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香港、廢物何去何從、與動植物共融、過綠色生活四個重大範疇,涵蓋再生能源、垃圾分類、保育海洋生物、糧食安全危機、綠色本地遊、古蹟保育等二十多項與每個香港人息息相關的議題,分析香港政府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及推齣的政策,又以其他國傢的環保政策作對比、藉鑒。期望能為理論和哲學層麵的考掘先邁開第一步,讓我們切實地在國際視野下反省自身的不足。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與“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主題無關。 ---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與深海遺跡的考古學探秘》 圖書簡介 一、內容概述:重構失落的輝煌與深海的秘密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與深海遺跡的考古學探秘》是一部跨學科的深度考古學與曆史地理學研究專著。本書旨在剝離數韆年來圍繞亞特蘭蒂斯傳說所産生的神話、哲學思辨與流行文化炒作,轉而運用現代海洋考古學、地質學證據以及古文獻分析方法,對“大西洲”及其在史前文明中的潛在地位進行嚴謹的科學探討。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亞特蘭蒂斯或許並非一個單一、位於大西洋中央的烏托邦島嶼,而是一個由一係列高度發達的、因全球性地質災變(如冰川期末期海平麵急劇上升或火山爆發)而沉沒於海底的史前地緣政治實體或文化圈的集體記憶符號。作者團隊通過對全球範圍內,特彆是地中海東部、加勒比海盆地以及南美洲西海岸的深海考古發現進行係統梳理,嘗試重建這些“失落”文明在技術、社會結構和環境適應方麵的真實麵貌。 二、核心章節與研究領域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側重於不同的證據鏈條: 第一部分:神話的源頭與曆史的殘影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亞特蘭蒂斯記載的唯一原始齣處——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和《剋裏底亞篇》。研究不再停留於字麵翻譯,而是深入分析瞭柏拉圖所處的雅典城邦的政治語境、哲學思辨(如“理想國”與“海洋強權”的對比)以及古埃及文獻的可能影響。通過曆史學傢的視角,作者探討瞭柏拉圖描述的文明特徵如何可能映射瞭公元前數韆年的某些真實曆史事件,例如米諾斯文明的衰落或早期的青銅時代崩潰。 第二部分:深海考古的突破與新發現 這是本書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詳細記錄瞭近年來深海勘探技術(如高分辨率聲納、自主水下航行器ROV)在地中海、黑海以及東太平洋洋中脊附近發現的一係列前所未有的水下遺跡。 比米尼之路的再評估: 傳統的比米尼石灰岩結構被多數地質學傢認為是自然形成,但本書引入瞭新的沉積學分析,討論瞭是否存在人造結構的痕跡被海洋侵蝕所掩蓋的可能性。 海底熱液噴口文明假說: 探討瞭是否存在利用深海熱液能源驅動的獨立文明的可能性,基於對一些海底復雜幾何結構(非自然形成)的遙感數據分析。 黑海的“水下博物館”: 重點介紹瞭黑海深處(缺氧層以下)保存完好的船骸和定居點遺跡,這些發現揭示瞭全新世早期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並為研究快速洪水事件對定居點的影響提供瞭實證。 第三部分:地質災變與文明的消失 本部分引入瞭古氣候學和地震學模型,用以解釋史前文明的突然終結。重點分析瞭以下幾種災變情景: 1. 冰川融化導緻的海平麵劇變: 探討瞭全球海平麵在短時間內(幾十年內)上升超過100米對沿海低地文明的毀滅性影響,並結閤全球分布的史前海岸綫數據進行比對。 2. 超級火山爆發與“火山之鼕”: 詳細分析瞭如特拉火山(Santorini)或其他未被發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火山噴發事件,如何通過氣候冷卻和隨後的海嘯摧毀海洋貿易網絡。 3. 構造闆塊運動與小型大陸的沉降: 結閤最新的闆塊構造理論,探討瞭某些靠近俯衝帶的陸地是否在曆史記載前就已沉入海底。 第四部分:跨文化比較:全球“大洪水”敘事的共性 作者將亞特蘭蒂斯傳說放置於更廣闊的人類學框架內進行考察。通過比較蘇美爾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瑪雅的創世神話以及印度教的《往世書》中關於洪水和毀滅的記載,本書提齣瞭一種“全球同步災變記憶”的理論。這種記憶並非源於單一事件,而是人類在麵對無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時,集體産生的心理投射和文化建構。對這些跨文化敘事的結構性分析,幫助讀者區分哪些元素可能基於真實的地質曆史,哪些則純粹是文化適應的産物。 三、研究方法與學術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嚴格的實證主義立場。作者團隊匯集瞭海洋考古學傢、古地理學傢、構造地質學傢以及古典文獻研究人員,確保瞭從不同學科維度對復雜問題進行交叉驗證。本書拒絕瞭帶有陰謀論色彩的敘事,專注於“遺跡的實證”而非“傳說的證實”。它為希望瞭解史前人類技術水平、災害應對機製以及文明遷移模式的學者提供瞭一個基於現有科學證據的、充滿洞見的參考框架。 四、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對深海考古、史前文明、地質災害對人類曆史影響感興趣的專業研究人員、曆史愛好者、地球科學學生,以及任何對人類失落的輝煌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審慎的、科學驅動的視角,帶領讀者潛入深海,探尋那些被時間與海水掩埋的、真正可能存在的古代人類足跡。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偉歡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主修當代社會問題與政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社會政策文學碩士。曾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和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係從事研究工作。對身邊的事與物感興趣,熱愛大自然,關心環境保育工作,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操練、實踐簡樸生活。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社會科學係副教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近年有關香港研究的編著包括《迴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等等。

圖書目錄

導論 環保挑戰的全球在地化 4

甲 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香港 12
一、減排、碳中和與新能源 13
二、「清新空氣藍圖」遠離世情? 38
三、水資源管理策略居安不思危? 43
四、就讓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嚮「光暴力」說不 48
五、從「氣候罷課」到氣候變化教育 54

乙 香港超載:廢物何去何從? 58
一、垃圾收費:為什麼15 年來皆師老無功? 59
二、垃圾分類工作要成功可以不經陣痛嗎? 64
三、疫情下塑膠汙染大流行 70
四、「垃圾海洋」無限復活,我們能置身事外嗎? 75
五、東亞垃圾貿易反擊戰當中的香港 82

丙 與牠/ 它共融 88
一、山野無痕,如何守護香港郊野公園? 89
二、人樹共融?三代發展局的樹木管理之道 96
三、「圈養」之外?海洋公園與海洋生物保育 103
四、港產野生動物的不幸 108

丁 綠色生活:衣食住行 114
一、無痛之痛:速食時裝「斷捨離」有多偽善? 115
二、玩具有「害」:從「少」開始教育的環保課業 121
三、新冠肺炎揭示的糧食安全危機 125
四、誰是「大嘥鬼」:香港惜食運動應該劍指何方? 130
五、「可不是吃素的」應有的三思 136
六、綠色建築:後勁不繼與背道而馳 142
七、熱浪日常,開與不開冷氣之間的掙紮 148
八、聽見噪音問題在社區呼叫嗎? 153
九、古蹟保育:收成還是寒鼕? 159
十、綠色本地遊「殤」機處處? 163
十一、單車齣行:交通工具?消閒活動? 169
小結 香港環保政策停留在八十年代? 174
後記 18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58463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導論
 
環保挑戰的全球在地化
 
  國傢級安全難題
 
  氣候變化在香港不受重視,國際社會也曾經如此。
 
  從前,很多人「懷疑」、「否定」氣候變化存在。有大財團、保守派政黨透過基金會、智囊團進行偽科學研究,批評全球變暖的證據基礎薄弱,警告採取緩解全球變暖的行動是弊大於利,把科學界高度共識的氣候變化問題描繪為不確定性的辯論,試圖以此作為藉口,拒絕為氣候變化進行緩減行動;幸好不少有心人、學術研究將之揭發。
 
  假的真不瞭,真的假不瞭。今天,氣候變化使全球氣溫上升,引發連串極端天災,生命和生計陷入「水深火熱」,已是全球現象。過去的五年(2016-2020年)是自 19世紀有記錄以來最暖的5年期。以天氣寒冷聞名的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剋(Verkhoyansk)在2020年錄得38度高溫,刷新北極圈內最高氣溫記錄;2019年至2020年,澳洲受高溫及乾旱影響,多處受山火蹂躪,至2020年3月纔逐漸受控,估計燒毀的森林麵積達21%,超過10億隻動物死亡;美國加州也在2020年錄得近1萬宗山火,共燒毀超過17,000平方公裏土地;2016年非洲南部多國齣現大旱,大片土地乾裂,大量牲畜死亡,農作物嚴重失收,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有1,820萬人需要緊急援助;2017年南亞多國受暴雨和洪水肆虐,孟加拉、印度、尼泊爾等有1,200人死亡,4,000多萬人受水災影響。
 
  連串不幸有力地證實氣候危機的真實性,也讓國際社會不得不予以正視,積極應對,加快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氣候變化影響之下全球生態係統受到破壞,經濟和社會發展受阻,是一個新的、非傳統的國傢級安全難題。
 
  氣候危機與社會發展
 
  需知道氣候變化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唯有「風調雨順」纔能「國泰民安」;風不調雨不順,也正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自古皆然。中國歷史上天災往往被視為亡國徵兆,並不是迷信之說, 筆者同事裴卿博士研究氣候歷史,理據充份地指齣人類歷史上很多地區和國傢的文明消亡和社會動亂跟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17世紀中國飽受旱災影響,農作物失收,饑荒及瘟疫嚴重,氣候變化終緻明朝滅亡。而氣候問題從來都是全球性的,異常氣候跟饑荒、瘟疫息息相關,歐洲、美洲諸地都曾經因而動盪不已,包括1648—1653年法國投石黨運動、1642—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33—1648年莫斯科動亂、1618—1648年波及整個歐洲的三十年戰爭,以及1647—1664年的墨西哥大暴動。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可惜過去我們並未有以史為鑑,世界各地政府曾經對氣候變化視若無睹,把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育分割,甚或將兩者置於對立。打著經濟發展的旗幟,人們任意開發原始森林,大肆捕撈海洋生物;大量工業化活動使空氣、水源、土地受到嚴重汙染。為瞭過上舒適方便的生活,都市人每日製造大量垃圾。我們過度消耗地球資源而不自省,甚至認為現今社會文明和科技發達,足以幫助我們改變氣候、戰勝大自然。事實卻是當各地持續高速發展,二十四節氣不知不覺已經變得似有還無,生態失去平衡、多種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貧窮的人、無話語權的動植物徘徊在生死之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最富有的一成人口,「貢獻」瞭將全世界近一半的碳排放;往下看,全球最窮的五成人口隻是製造瞭溫室氣體的一成,他們卻是承受氣候變化衝擊最大的一群。研究亦指齣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是平均分配的,人口、社會經濟情況、貧睏狀況等都影響著承受衝擊的脆弱性及復原力。歸根究底,氣候變化就是一個社會發展問題。2017年美國加州大學揭示瞭一個最悲哀的例子:研究估計在過去30年氣候變化已經導緻印度差不多六萬人自殺 —— 種植季節的溫度上升,農作物收成減少,以農維生的人自殺率會上升;種植季節的雨量減少,農作物收成減少,自殺率亦會上升。
 
  瀕危生態與都市人:唇亡齒寒
 
  被消失的還有牠們。《WWF地球生命力2020》報告地指齣,地球上75%無冰陸地錶麵已經發生瞭嚴重的環境惡化,絕大部分海洋被汙染,超過85%的濕地已經消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颱」(IPBES)2019年的報告告訴我們生物的居住地被開發、被破壞的後果:在1970至2016年間,受監察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及魚類的種群大小平均下降瞭68%。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日用的飲食,為我們調節氣候,發揮吸收二氧化碳等作用, 跟大傢的生存環境環環相扣。牠們瀕危,我們竟然沒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
 
  大傢也可以用比較積極的態度看:都市人追求富裕、快樂的生活,不一定要犧牲環境保育。 芬蘭的「生態足跡」(以「全球公頃」計) 遠低於德國(前者是3.8,後者是10.5),但前者的快樂指數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比後者高;相似地,美國都市人的快樂指數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比英國高,但前者的「生態足跡」隻是後者的53%;亞洲的日本遠比馬來西亞富裕,快樂指數也相若,但前者的「生態足跡」不及後者的一半。孰因孰果、如何磨閤,當然是很複雜的分析,也需要很認真的政策設計與推行去追求兩全其美,但肯定不是誤以為犧牲瞭環境就能換來富裕和快樂那麼掉以輕心。
 
  香港似乎是福地。我們既不是農業社會,也不再是工業社會,而是一個國際金融都會。錶麵看來,大部分人的生計、生命不會因為氣候變化而受到影響,我們都是有福的人;我們更會認為香港不是工業社會,沒有高排放的社會經濟活動,對氣候變化的罪疚有限。但我們不要忘記,香港已經從工業社會轉變為消費社會,林林總總廢物的管理,已成香港政府最為頭痛的難題;過度的飲食和物質消費真的可以令香港人在道義上逍遙法外?輕視環保的都市化,空氣質素、光暴、噪音對市民的傷害,香港都可以置身事外?
 
  香港人同樣有活在「水深火熱」的時候。2020年香港經歷瞭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多處低窪地區被海水淹浸,至少458人受傷, 被害的樹木不計其數;2016年香港齣現結冰天氣,天文臺1月24日錄得最低氣溫3.1度,是接近60來最寒冷的一天,新界部分地區及高地齣現廣泛結霜、霧淞、結冰,並降下凍雨及冰粒。極端天氣事件戳破我們的幻想,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全人類也無一倖免,在食水和糧食完全沒有自給自足準備之下,福地香港真的可以自求多福?
 
  2021年初聯閤國發錶《人民氣候投票》 (People’s Climate Vote) 民意調查,聯閤國開發計畫署新聞稿指是次調查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調查,覆蓋50個國傢、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調查顯示64%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緊急情況;大部分受訪者希望政府可以採取更全麵、廣泛的氣候政策:十個在電力碳排放最高的受訪國傢中,八個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十個城市化最高的國傢,九個支持使用電動車、公共交通工具或單車等依賴清潔能源的交通工具。過去那種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社會發展並不是現今社會想要的發展模式瞭。
 
  是次調查明確地告訴我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社會上已經得到廣泛的支持。中國和香港都不在這調查當中,但有本地智庫曾就「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態度」進行民調,報告顯示隻有16%受訪者認為現時氣候變化比民生和健康問題更為重要。顯然,香港人仍然未意識到氣候變化的迫切性。反而經歷過「奇蹟性」經濟增長的中國,近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法規、政府介入和由上而下的群眾動員去促進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活,明顯是較以前落力瞭很多。香港不是國傢、亞洲,以至全球最先進的都市嗎?在這個全人類共同麵對的龐大挑戰下,我們能夠經得起方方麵麵的考驗嗎?
 
  從思辯政策開始
 
  環保教育重要嗎?據說,它是協助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源,強調人與組織及其環境的關係。雖然它的效果未必及得上法律和政策來得快,卻是一項長程、無形的投資。那麼如果在環保教育當中也包括對法律和政策的慎思明辨,從而讓社會成員也參與其中,事情會否事倍功半可期?
 
  可惜,瞭解政策(遑論慎思明辨)一直以來都不是本港環保教育的重要部份。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對環保教育提綱挈領,可能已經是早在2006年的事情瞭,當中沒有提及環保政策的教育。差不多在相近時期,非牟利機構的調查反映有八成學校認為因為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因而對環保教育欠佳感到束手無策、有心無力;不過,認識相關政策也不是學校教育的關注。
 
  即使是公民社會裏的保育組織,先反思政策、然後提齣倡議,也不見得是理所當然。多年前香港大學的一個調查發現,37%的保育組織從來沒有參與政策倡議活動,32%壓根兒就不認為自己應該監察政府,43%認為它們的基本任務是隻是提供大眾教育和服務而已。
 
  因為大傢對特區政府的環保政策比較滿意嗎?在大中華地區,筆者可以找到澳門和颱灣政府為瞭瞭解市民對它們推動環保政策和工作的錶現而進行的評價調查,在香港卻找不到相近的報告。如果以環境局局長的錶現作為代錶,香港市民的評分明顯是每況愈下。依據香港大學的調查,市民對廖秀鼕(2002-07年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的假想投票續任率平均為58.5%;邱騰華擔任環境局局長時支持率的平均分是52.7%(2007-10年);但現任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由2012年上任至2019年上半年的假想投票續任率平均隻得34.1%,香港民意研究所2020年的數字更隻得24.2%。如果政府是透過立法帶動政策推展,環境局到底是比較清閑,還是挫敗特別多呢 —— 從2000-20年,政府得到立法會通過534個法案,當中隻有22個跟環保相關,是整體數字的4%而已。
 
  今天,環保是高中必修的通識科裏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學習範疇; 2021年4月當局公布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慶幸可持續發展依然是課程的主要部份之一。再者,幾乎所有公立大學都有關於環保的本科或研究院課程。政策反思作為環保教育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份,是不是指日可待?無論這種結閤已經發展(還是停滯?)到哪一個階段,希望這本小書可以找到它在過程當中的位置, 有所作為。筆者立意是這樣的:
 
  一、用「問題探究法」(issue inquiry approach)來寫,希望更容易吸引一般讀者的興趣和注意力,為理論和哲學層麵的考掘先邁開第一步。
 
  二、在筆者能力所及,涵蓋盡量多的議題。一書在手得以涉獵接近30個議題,希望也是引發讀者興趣和關注的方法之一。
 
  三、對政策的慎思明辨,都用其他國傢的經驗為觀照。自詡是國際都會、全球化之最的誇誇之談如果聽膩瞭,讓我們切實地在國際視野下反省自身的不足。
 
  擱筆之際,1990年代初將香港抬舉為「東亞四小龍」之一的哈佛大學亞洲研究大師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病逝。當年令他颳目相看的,是我們在工業化的成就,相信未及想到20多年後香港在生活的環境和生態上對這些稱頌當之有愧得很。
 
  這本小書對於近30個問題的提挈,未必人人同意,但希望讀者也能分擔筆者的焦慮,甚或坐言起行:推動政府大力改善環保政策和綠色生活環境,早已到瞭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之時。

用戶評價

评分

書中對於「綠色生活」的定義和闡釋,我覺得相當值得玩味。它似乎不隻是將重點放在迴收、減碳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環保行為上,而是更深層次地觸及瞭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生活哲學的重塑。我個人很關注現代社會中,如何在不犧牲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實踐真正的永續。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繪齣不同社會階層或不同職業群體在實踐綠色生活時所麵臨的獨特挑戰與潛在的誘因,那就太棒瞭。例如,對於租屋族來說,如何進行大規模的能源改造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類「結構性限製」的探討,往往是政策製定者容易忽略的盲點。期望本書能帶來一些跳脫框架的思考,讓綠色生活不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而是能真正融入每一個市民日常的普世價值。

评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野心不小,試圖從「國際視野」切入,這本身就充滿瞭比較分析的潛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選取對照組,是選擇瞭歐盟、日韓,還是同樣麵臨高密度城市化挑戰的亞洲鄰近地區?不同的政治體製和經濟發展階段,對環保政策的接受度和實施效果必然有顯著差異。如果能深入剖析特定國際框架(例如巴黎協定下的國傢自主貢獻NDC)如何被轉譯成本土化的政策語言,那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深度分析。颱灣在國際話語權上常處於邊緣,能透過這樣一本具備國際視野的著作,重新審視自身處境,找齣可以與世界接軌並發揮自身特色的路徑,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凸顯齣來瞭。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關於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的著作,給予我一種「期待已久」的感覺。在當前氣候變遷議題日益緊迫的氛圍下,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泛泛而談的願景,而是具體、可驗證、且能跨越政治週期的堅實策略。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韌性城市」概念的探討。在麵臨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時代,一個好的環保政策不應該隻追求「效率」,更必須內建「調適」與「迴復」的能力。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讓我們不僅能看見國際上的成功典範,更能學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理念,巧妙地融入我們這塊土地的獨特社會結構與生態環境之中,形成一套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解決方案。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配色上也相當大膽,使用瞭沉穩的藍綠色調,給人一種既專業又貼近自然的感覺。從排版來看,作者在處理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很好的平衡點,字體選擇清晰易讀,不會讓人感到閱讀壓力。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涵蓋麵相當廣泛的作品,從宏觀的國際趨勢分析到微觀的在地實踐案例,似乎都有細膩的著墨。我特別期待它在探討政策工具麵的論述,因為這往往是光說不練的環保口號與真正落實之間的關鍵鴻溝。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創新且可操作的政策設計思路,畢竟颱灣在推動永續發展的路上,也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急需藉鑒他山之石。整體而言,第一印象非常好,讓人有信心這不是一本隻停留在理論層麵的空泛之作。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從目前的預覽來看,似乎帶有一種嚴謹但不失溫度的敘事感。這對環保議題至關重要,因為過於冰冷的數據和術語很容易讓一般大眾望而卻步。我期待作者能有效地運用案例研究來「人性化」複雜的政策討論。例如,某個地方政府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初期阻力與最終成效,中間的溝通策略和公民參與機製是如何運作的?這些「故事」比單純的法規條文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讓讀者理解政策背後的社會成本與社會獲益。如果內容能夠像講述一場精采的辯論,清晰地呈現正反雙方的論點和政策選擇的權衡取捨,那閱讀體驗將會非常引人入勝,讓人一口氣讀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