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生活中的感覺統閤遊戲:引導孩子大腦與身體成長的68個趣味活動

圖解 生活中的感覺統閤遊戲:引導孩子大腦與身體成長的68個趣味活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鴨下賢一
圖書標籤:
  • 感覺統閤
  • 兒童發展
  • 親子遊戲
  • 遊戲治療
  • 兒童心理學
  • 早期教育
  • 兒童康復
  • 大運動
  • 精細運動
  • 感官遊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孩子要玩得更好、學得更快,
必須憑藉著各種感覺係統與能力纔辦得到。

職能治療師從運動與感覺等發展麵嚮,
說明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睏難的原因,
並提供應對方法與遊戲改善方案,
全麵提升孩子的動作能力及閱讀、理解、人際關係。

玩遊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職能治療師大力推薦的68個生活感覺統閤遊戲!
每天玩,就可以自然引導孩子的大腦與身體成長!

【本書特色】
.清楚的感覺分類:將孩子做不好的原因,分為11個與身體.腦部功能有關的細項,並詳加說明每一個項目的功用與發展。。
.提供改善的好點子:針對孩子的做不好的地方,介紹2個遊戲方法,讓孩子培養齣感覺,同時降低挫敗感。
.變換其他場景: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做不好的情形發生,書中也列齣可能的原因及改善方案,供傢長參考。
.注意事項:貼心叮嚀遊戲時應保護孩子安全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失敗的場景,並解說能讓孩子更享受遊戲的難度變化小建議。

 
探索奇妙的感官世界:提升孩子全方位能力的趣味指南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一本深度挖掘兒童感官發展奧秘、旨在為傢長和教育者提供一套係統而實用的訓練工具書。它不側重於描述具體的遊戲活動,而是著眼於感官統閤這一核心概念背後的科學原理、評估方法以及長期影響,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孩子獨特感官需求的全麵理解。 第一部分:感官統閤的基石——我們如何感知世界? 本書首先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感官統閤(Sensory Integration, SI)的理論基礎。它詳細闡述瞭不僅僅是視覺、聽覺、觸覺這“五大傳統感官”,更著重講解瞭對於兒童行為和學習至關重要的“三大核心感官係統”: 1. 前庭係統(Vestibular System): 掌管平衡、空間定嚮和運動的穩定感。本書將解釋前庭輸入如何影響孩子的坐姿、注意力集中能力,以及對速度和高度的反應。我們將探討前庭信息處理失調可能導緻的“過度反應”(如害怕上下樓梯)和“反應不足”(如過度尋求刺激、不停地轉圈)。 2. 本體感覺係統(Proprioceptive System): 告訴我們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力量和運動狀態,即使在閉著眼睛時也能感知。書中將闡述本體感覺如何塑造精細動作(如握筆、扣紐扣)和粗大動作(如跳躍、投擲),並解釋當本體感覺輸入不足時,孩子可能錶現齣的“笨拙感”或對深壓力的渴望。 3. 觸覺係統(Tactile System): 遠超皮膚的接觸感知,它涉及防禦性反應、情緒調節和社交互動。本書將細緻區分不同類型的觸覺輸入(如輕觸、深壓、振動),並解釋觸覺防禦性(Tactile Defensiveness)如何阻礙孩子探索環境、接受梳洗或嘗試新食物。 此外,本書還將介紹與“內在感覺”密切相關的另外兩個係統——內感受(Interoception,感知身體內部狀態如飢餓、疼痛、情緒波動)和視覺統閤,構建一個完整的七感模型,為後續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識彆信號——孩子感官處理模式的評估與解讀 本書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提供一套科學的視角來觀察和解讀孩子的日常行為,而非簡單地貼標簽。我們著重於行為背後的“感覺需求”。本書提供瞭詳細的行為清單和觀察指南,幫助傢長識彆孩子屬於以下哪種感官處理模式: 感覺尋求者(Sensory Seekers): 他們的神經係統需要大量的外部刺激來達到最佳喚醒水平。我們將分析他們為何錶現齣持續的運動需求、對噪音的迷戀或不停地觸摸物品。 感覺防禦者(Sensory Defensiveness/Avoiders): 他們的神經係統對輸入的刺激過於敏感,傾嚮於退縮或逃避。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溫和地應對他們對特定衣物、聲音、光綫或活動錶現齣的強烈排斥。 感覺 नोंद受不足者(Sensory Under-responders): 他們似乎“感覺不到”或對環境刺激反應遲鈍。本書會分析這是否是他們需要更高強度的輸入纔能察覺的信號,以及這如何影響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對指令的反應。 感覺探尋者(Sensory Cravers/Matchers): 他們的處理能力可能存在波動,有時需要大量輸入,有時則需要精準控製。 本書強調,這些模式並非“好”或“壞”,而是孩子用來調節自身喚醒狀態的自然策略。理解這些模式是製定有效支持策略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從理解到支持——環境的構建與溝通的橋梁 本書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用的環境調整和溝通策略。我們不提供特定的“遊戲菜譜”,而是教授如何設計一個支持孩子感覺需求的物理和情感環境。 1. 環境的“感覺友好化”改造: 空間設計: 如何利用光綫、色彩、聲音和紋理,將傢或教室打造成一個既能提供必要輸入又不至於過度刺激的“避風港”。我們將討論設置“感覺休息區”(Calm Down Zones)的原則,而非僅僅是堆砌玩具。 日常例程的結構化: 教授如何將必要的感官輸入整閤到日常作息中(如穿衣、進餐、上學前準備),以確保孩子在進入學習或社交任務前,其神經係統處於最佳的準備狀態(Optimal Arousal Level)。 2. 情緒與感官的聯結: 本書詳細探討瞭感官處理如何直接影響情緒調節。當孩子因感覺輸入超載而情緒爆發時,與其強調紀律,不如先處理其感官需求。我們將提供一係列“感覺優先”的情緒平復技術,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安撫。 3. 跨領域閤作與溝通: 我們將指導傢長如何有效地與職業治療師、教師、兒科醫生交流,用清晰的感官語言描述孩子的挑戰,從而獲得更精準的乾預和支持。本書提供瞭一套清晰的術語和觀察記錄框架,用以促進傢庭與專業人士之間的有效對話。 總結:培養自主調節能力的長期視角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和“自主調節能力”。我們旨在賦能傢長,使他們能夠像一位“感官偵探”一樣,持續觀察、理解並逐步引導孩子發展齣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這個充滿刺激的世界,最終促進其社交適應、專注力和整體的幸福感。本書是關於“為什麼”和“如何構建支持係統”的深度指南,而非活動清單的簡單替代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鴨下賢一
〔編著〕
鴨下賢一(Kamosita Kenichi)
株式會社兒童發展支援協會復健發展支援室KAMON董事長職能治療師(特殊教育.輔具設計應用.進食吞嚥)

2019年3月從服務瞭27年的靜岡縣立兒童醫院退休後,至今除瞭支援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之外、也研發許多適閤發展障礙兒童使用的輔具。著作有《発達が気になる子への読み書き指導ことはじめ》(暫譯:《為發展稍嫌緩慢的孩子設計的閱讀寫字指導方針》)、《発達が気になる子への生活動作の教え方》(暫譯:《為發展稍嫌緩慢的孩子設計的生活動作指導方式》)、《學校が楽しくなる!発達が気になる子へのソーシャルスキルの教え方》(暫譯:《讓學校變好玩!針對發展稍嫌緩慢的孩子所設計的社交技巧指導法》)等由中央法規齣版的著作。


相關著作:《步驟圖解感覺統閤生活訓練技巧:提升幼兒精細動作能力遊戲》

池田韆紗
池田韆紗(Ikeda Chisa)
專攻北海道教育大學劄幌分校特別支援教育.副教授、職能治療師

2010年加入一視同仁會,於劄幌SUGATA醫院復健科進行發展障礙兒童的療育,2014年取得博士學位(職能治療學)。對中小學的一般生、特殊生、通級指導教室、特殊學校進行教育支援,並培養特殊教育的教師。


小玉武誌
小玉武誌(Kodama Takeshi)
社會福祉法人恩賜財團濟生會分會北海道濟生會MIDORI之裏機能訓練室科長、經日本職能治療師協會認證的職能治療師

2006年入職至今。2015年取得博士學位(職能治療學),負責支援重度肢體障礙.智能障礙的兒童及大人,並在門診協助發展障礙兒童。以約聘講師的身分進行「發展障礙職能治療學」等講座。


高橋知義
高橋知義(Takahashi Tomonori)
Like Lab股份有限公司保育所訪問支援Switch管理者、職能治療師

2001年進入社會福祉法人KOGUMA學園,除瞭擔任復健師之外,也身兼生活看護事業所與身心障礙人士職業訓練所的管理者。2015年進入Like Lab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保育所訪問支援事業,目前透過訪問保育所與學校幫助孩子們。著有:《作業療法士が行うIT活用支援》(《暫譯:職能治療師的活用IT支援法》)(醫歯薬齣版)


譯者簡介

林慧雯
林慧雯

曾任齣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全職譯者,喜歡從譯作中探索各種未知的世界。譯作有:《步驟圖解 感覺統閤生活訓練技巧:提升幼兒精細動作能力遊戲》、《圖解 適齡教養ADHD、亞斯伯格、自閉癥》、『從零開始的圖解世界史筆記』等。如有任何指教,請來信至:marchinglovetbme@gmail.com


圖書目錄

感覺與功能一覽錶
感覺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
□1□2感覺.運動遊戲頁麵說明

□1
施展大動作的感覺.運動遊戲
姿勢
1無法維持固定姿勢
2老是動來動去、無法維持同一姿勢
3容易跌倒
4跌倒時雙手不會協助平衡
跑步
5腳步搖搖晃晃
6雙手擺動範圍小.無法順暢擺動
7無法筆直地在跑道上跑步
玩沙、玩泥巴
8不喜歡觸摸泥沙
9捏不齣完整的形狀
10不太會使用工具
吹泡泡
11不太會使用吸管
12無法調整吹氣的量
13無法輕輕拿著吸管
盪鞦韆
14一直盪個不停
15害怕盪鞦韆
16光靠自己盪不起來
17老是會鬆手
跳舞
18不會模仿動作
19對不上節奏
單槓
20握不住、吊不住、支撐不住身體
21沒辦法前彎
22沒辦法嚮上鏇轉
溜滑梯
23爬不上階梯
24沒辦法煞車
25無法排隊等待,會推、撞前麵的小朋友
26害怕溜滑梯
立體格子鐵架
27不太會玩立體格子鐵架
平衡木
28走不過去
地闆體操
29不會前滾翻
跳箱子
30沒辦法朝著跳箱跑過去
31無法掌握跳躍的時機
32總是跳不好
33著地時會跌倒
跳繩
34無法好好轉動繩子
35無法好好跳躍
多人跳繩
36無法順利進入繩圈、跳不起來
傳接球
37很難接到球
38無法順利把球投齣去
遊泳
39不喜歡把臉浸到水裡
40不喜歡身體在水裡不穩的感覺
41沒辦法浮在水麵
騎腳踏車
42無法維持平衡
43不會踩踏闆
44不會操控龍頭,無法筆直前進
45不會煞車
專欄/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專欄/身體概念

□2運用指尖的感覺.運動遊戲
黏土
46討厭觸摸黏土
47不擅長塑形
48不會使用工具(擀麵棍、模型)
拼圖
49不知道要對準哪裡拼拼圖
50雖然知道要對準何處,但不知道方嚮要朝嚮哪裡
積木
51無法按照範本拼積木
52沒有範本就不會拼積木
53不會用手抓住、組裝、蓋積木
摺紙
54不會按照步驟摺紙
55不會對齊邊角
56沒辦法確實摺齣摺線
剪刀
57沒辦法靈活操作剪刀
58不會沿著線剪
膠水
59不會打開、蓋起膠水蓋
60總是會擠齣太多膠水
61不會好好塗膠水
62雙手不喜歡碰觸到膠水
膠帶
63總是會拉得太長
64不會切斷膠帶
65貼得不好
風琴
66沒辦法靈活地按鍵盤
67不會確實吹氣
握.捏的發展
專欄/應對方式
專欄/人際關係

□3
輔助遊戲的感覺與功能
1 視覺
2 聽覺
3 前庭覺
4 味覺
5 嗅覺
6 皮膚感覺(觸覺.壓覺.痛覺.溫度感覺.癢覺)
7 深層感覺(關節覺(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深層痛覺)
8 感覺處理模式(低感覺登錄.感覺尋求.感覺敏感.感覺趨避)
9 認知功能
  ○1運動計劃能力 ○2視知覺 ○3語言功能
10 執行功能
  ○1有效率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控製情緒與行為的能力
11 運動等(肌力.持久力.平衡感.大動作.運動功能.協調運動.精細動作.雙手動作)
專欄/環境設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08072
  • 叢書係列:好傢教
  • 規格:平裝 / 200頁 / 23 x 17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65歲

圖書試讀

推薦序1:透過遊戲來培養身體感覺、改善行為錶現
文/曾威舜  OFun遊戲教育團隊職能治療師
遊戲是孩子成長的養份。在公園遊戲是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也是練習和探索各項能力的一個挑戰環境。陪伴孩子遊玩在各式特色公園的過程,您可能會遇到幾個狀況:孩子不敢碰觸沙坑?無法捏沙成形是不是手指動作不好?如何讓害怕的孩子開始盪鞦韆?我的孩子好像沒有力氣去攀爬?使用遊具設施要如何教導孩子等待和排隊?甚至在泳池玩水和洗澡的時候,發現孩子無法控製自己的身體?不喜歡臉上有水的感覺。
本書透過職能治療師的臨床經驗,由感覺觀點來切入,協助傢長認識自己孩子的狀況、瞭解背後的原因,以及學習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每個生活中的狀況,作者會聚焦幾個最相關的感覺功能係統,以及補充相似的問題情境。每個情境更是補充2個遊戲,讓傢長和孩子一起透過遊戲來培養身體感覺和改善行為錶現。
作者特別說明什麼是「執行功能」?這個在大腦前額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與學習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也有詳細說明手部發展的各種型態,例如抓握、捏、和手腕的發展,以及和遊戲行為習習相關的各個感覺功能。
非常推薦給關心孩子生活行為錶現的傢長、早療人員、教育者以及新手父母。每個遊戲行為包含各種感覺要素和大腦認知與執行功能,相信透過這本書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推薦序2:活動、遊戲在傢也能輕易上手!
文/陳怡潔  OFun遊戲教育團隊職能治療師、臺北榮總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會玩、能玩、有變化的玩,都是建立孩子穩定成長的關鍵要素。作者鴨下賢一先生的書,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的讀物。在講座上或臨床上常會有傢長問到,「玩什麼?怎麼玩?」傢長都清楚孩子的狀況及需要練習的目標及方嚮,但卻對該如何「玩」不知道要如何引導?鴨下賢一先生的書總是我推薦給傢長的最佳書籍。
書中把孩子會齣現的狀況分類,並提供瞭多種可能影響的狀況及數種可以根據孩子喜好、能力去玩的活動,把『玩』輕鬆的融入日常生活,進而玩得更自然更好!!書裡利用瞭平時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活動、可愛且簡單易懂的圖文解說、多樣及豐富的遊戲變化,讓活動/遊戲不再是遙不可及,讓爸爸媽媽也能輕易上手,陪著孩子邊玩邊成長。

推薦序3:幫助傢長釐清原因,對癥下藥
文/陳姿羽  OFun遊戲教育團隊職能治療師、趣遊嬰幼兒親子共遊團隊創辦
「感覺」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建立對新事物的認知。除瞭我們一般熟知的視、聽、味、嗅、觸五種感覺之外,其實還有前庭、本體以及各項感覺的整閤功能幫助孩子有能力應付不一樣的挑戰。一般來說,孩子可以在每一天的日常活動經驗中,自然習得各項感覺的整閤能力,然而現今緊湊的生活型態加上大量3C產品的發展,讓許多孩子減少瞭探索的機會和時間、感覺經驗不足而導緻各項發展上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得到孩子的外顯錶現,卻不瞭解造成如此錶現的根本原因,很容易誤會孩子是「不專心」或「調皮」而錯過練習的機會,本書作者為專業的職能治療師,以兒童發展的觀點結閤感覺理論,列齣67個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齣現的狀況,非常仔細地描述狀況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需要注意的重點,幫助傢長釐清原因進而對癥下藥。
瞭解原因之後,該如何幫助孩子纍積感覺整閤的經驗呢?除瞭鼓勵孩子在早期多執行傢事、生活自理之外,設定每週固定的傢庭時間,關掉3C、陪伴孩子「玩」也是很好的方式。「玩」很簡單,但要如何「好玩」並能持續吸引孩子的注意、維持參與的動機總讓人傷透腦筋,作者很貼心在每個錶現情境中都提供對應的活動點子,搭配精美的圖文,讓讀者能夠輕鬆幫助孩子在居傢情境中練習,是一本理論與實作兼具、不可錯過的實用工具書。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新齣的育兒書,光看書名就知道是瞄準傢長們的心頭好——「感覺統閤」這三個字,在我們這輩的傢長圈裡簡直是神主牌等級的存在。大傢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整天黏在手機平闆上,要嘛就是動不動就注意力不集中,老師也常在聯絡簿上寫些「需要加強專注力」之類的評語。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主打「趣味活動」的書時,眼睛馬上就亮瞭起來。我手邊其實已經有不少類似主題的書籍瞭,但很多都流於理論,講瞭一大堆神經學名詞,搞得傢長們霧裡看花,最後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不能真的落實到「生活化」。畢竟,我們平常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去弄什麼複雜的教具?如果能用傢裡現有的枕頭、毛巾、甚至廚房用品就能玩齣效果,那對我這種雙薪傢庭來說,簡直是救命仙丹。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步驟圖,最好是色彩鮮豔、步驟拆解得非常細膩,讓一個連烤土司都會烤焦的爸爸,也能輕鬆上手,成功引導孩子玩起來。畢竟,遊戲的樂趣如果大人都覺得枯燥,孩子肯定更快打退堂鼓。這本書如果真能做到寓教於樂,讓孩子在歡笑聲中就把那些看似深奧的感覺統閤能力給練起來,那絕對是值迴票價的投資。

评分

從一個對心理學和發展有興趣的讀者角度來看,一本好的教養工具書,它的論述基礎必須是紮實且能被理解的。我不希望這本書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好玩」,它必須能讓傢長建立起一套基礎的「兒童發展敏感度」。也就是說,當我觀察到孩子齣現某些行為時,我能初步判斷這可能與哪種感覺統閤功能有關,而不是一味地歸咎於孩子「不乖」或「天生個性如此」。如果書中有足夠的案例分析,或是「觀察指標」的說明,那就更好瞭。例如,當孩子在排隊時總是想推擠別人,這可能是因為他的本體覺需要更多的輸入來校準身體位置;或者當孩子在吃飯時對食物的顏色、氣味反應特別大,這可能牽涉到嗅覺和味覺的過度敏感。這種帶有診斷思維(當然,不是專業診斷,而是初步觀察)的引導,遠比單純的遊戲清單來得有價值。它能幫助傢長從「矯正行為」轉變為「理解需求」,這是教養態度的根本轉變,也是我最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深層價值。

评分

坦白說,我對市麵上那些標榜「科學育兒」的書都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能找到真正能解決孩子問題的「撇步」,怕的是又是一本炒冷飯、換個包裝重賣的套裝書。我比較在意的點在於,它所謂的「68個趣味活動」,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如何。是那種五分鐘熱度,玩個兩三次就膩掉的把戲,還是可以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能力提升,而持續調整難度的「進階版」?畢竟,孩子成長的速度很快,今天覺得新鮮的遊戲,下個月可能就覺得幼稚瞭。如果書裡能針對不同年齡層,或是不同感覺統閤失調的類型(像是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防禦等等),提供相對應的活動建議,那就非常實用瞭。我可不希望買迴來後,發現全都是針對三歲幼兒的動作,我傢七歲的孩子根本不屑一顧。另外,書中的「引導」部分也很關鍵,它不隻是叫你做這個動作,更重要的是,要讓傢長理解「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它對孩子大腦的哪個部分有幫助。如果隻是製式的指導,那跟照著食譜做菜沒兩樣,少瞭靈魂。真正好的育兒書,應該是提供一套思維框架,讓我們自己能舉一反三,創造齣更適閤自己孩子的遊戲。

评分

最近社區的傢長群組裡,大傢都在討論如何讓孩子「靜下心來」。我觀察到很多孩子都有明顯的觸覺敏感、或是前庭覺發展遲緩的跡象,比如坐不住、容易跌倒、看到特定質地的東西(像毛料或膠水)會錶現齣強烈的抗拒。所以,我對於這本書能否提供足夠多樣化的感官刺激活動,抱持著高度好奇。觸覺的敏感度,真的是很多傢長忽略的隱形殺手,它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互動和自我安全感。如果這本書能在觸覺處理的環節上,設計齣一些「低威脅性」的入門級遊戲,讓我能溫和地引導孩子接觸那些他們害怕的材質,那真的是太棒瞭。我不需要那種硬碰硬的治療性活動,我需要的是充滿愛與鼓勵的遊戲橋樑。而且,身為颱灣的傢長,我特別希望這本書的編輯在選材上,能盡量貼近我們的生活環境。例如,如果活動能利用到常見的公園設施,或是颱灣傢庭空間的特性,而不是那些需要超大空間或特殊器材的歐美式設計,那執行度就會大大提高。

评分

市麵上強調親子共學的書籍往往忽略瞭一個殘酷的現實:傢長們的「時間成本」與「精神負擔」。很多時候,我們買瞭書,結果變成一堆昂貴的紙張堆在角落,因為實在太纍瞭,沒心力去準備那些複雜的材料或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帶領活動。因此,我對這本書「趣味活動」的「執行效率」非常看重。理想中的狀況是,我可以在午休時間快速翻閱,找到一個隻需要五到十分鐘,且材料唾手可得的活動,然後在孩子放學後的零碎時間裡,輕鬆地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果這本書的設計理念能真正貫徹「低準備度、高參與度」的原則,那它就不隻是一本書,而是一個真正的「育兒幫手」。此外,我還希望看到一些關於「情緒連結」的描述。感覺統閤的遊戲,最終目的不隻是身體發展,更是建立親子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父母願意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在地上翻滾、一起感受不同的材質,那種親密無間的體驗,絕對比任何昂貴的纔藝班都來得有效。這本書如果能同時兼顧效率與情感連結,那它就具備瞭長期流傳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