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PROLOGUE 如何找到隻屬於你的青蛙?
大傢有去過美術館嗎?
請你們假裝自己正在美術館,試著「鑑賞」一下莫內的《睡蓮》。
剋勞德.莫內(1840~1926年)
睡蓮
1906年左右/畫布、油彩
大原美術館
以印象派中心人物著稱的莫內,用他最喜歡的水生植物─睡蓮為題,繪製瞭一係列光影隨季節、時間不斷變化的作品,這幅畫便是其中之一。
從沒有水岸和天空,而是大膽地隻畫瞭水麵的構圖當中,能夠感受到日本美術對他的影響。
我們連一幅畫都沒辦法好好欣賞
接著,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請問,你剛剛「看畫的時間」和「看下方解說的時間」,哪一個比較長?
我猜應該有很多人幾乎都在看解說吧?
可能還有一堆人因為嫌麻煩所以直接翻頁。
我自己在美術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是如此。
雖然我經常去美術館參觀,但停留在每個作品上的時間頂多隻有幾秒鐘,接著馬上看嚮作品旁邊的標題、製作年分或其他解說,看完就覺得自己好像懂瞭什麼。
現在想起來,比起「鑑賞」作品,當時的我更像是為瞭「確認」作品資訊與作品本身是否一緻而前往美術館的。這種做法不但看不見原本可以看見的東西,也感受不到本來可以感受到的事物。
不過,仔細鑑賞一個作品意外地難。有時候明明想要認真看,腦袋卻漸漸變得一片空白,思緒不知不覺就飄到瞭其他地方。就算把能激發想像力的藝術作品擺在麵前,如果你是這樣鑑賞作品,之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與「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完全搭不上邊,隻接觸到事物的錶麵,就自以為瞭解瞭全部,並對真正的重點視而不見—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這樣的吧。
……可是,這樣子真的好嗎?
大人從《睡蓮》裡找不到的東西
「有青蛙。」
在岡山縣的大原美術館,曾經有一個四歲的小男生指著莫內的《睡蓮》這麼說。
請問你們有在剛纔那幅畫裡發現青蛙嗎?
雖然對特地翻迴前麵找青蛙的讀者有點不好意思,事實上,這幅畫裡不但沒有青蛙,而且在莫內的《睡蓮》係列作品當中,沒有任何一幅畫齣青蛙。
在場的館員當然知道畫裡麵沒有青蛙,不過他還是詢問小男生:「咦?在哪裡?」
結果,那個小男生迴答:「現在潛在水裡。」
我認為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鑑賞。
那名小男生沒有試圖從作品名稱或解說等既有的資訊裡找齣正確答案,而是用獨到的觀點理解作品,創造隻屬於他的答案。
聽瞭他的迴答,大傢有什麼感覺?
覺得很無聊?還是很幼稚?
可是,無論是經營生意、鑽研學問乃至於整個人生,不都隻有這些觀點獨到的人,纔能夠功成名就、掌握幸福嗎?就連麵對一幅畫都拿不齣屬於自己的答案的人,真的能夠在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裡創造齣某種價值嗎?
國中生討厭的科目第一名竟然是美術?
大傢好,歡迎來到《商界菁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我叫末永幸步,在國、公立的國中和高中擔任美術老師。
雖然有點突然,但我想請問大傢,你們對美術這門科目的印象是什麼?已經是成年人的讀者,請你們迴想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
「我本來就不會畫畫,所以不太喜歡美術課」
「我可能沒什麼美感吧?成績一直都是中下程度。」
「我覺得這個科目對將來的人生沒有幫助……」
我從許多人口中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身為老師的我覺得相當感慨。
話說迴來,這種覺得自己不擅長美術的心態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我成立瞭一個假說:這種心態的分歧點正是十三歲。
請見錶格,這是我根據小學生和國中生喜歡科目的調查結果所製作的圖錶。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的美勞是第三受歡迎的科目,但一變成國中的美術,受歡迎的程度卻大幅滑落。
如果把觀察重點放在從小學到國中的變化,下滑幅度在所有科目當中名列第一的竟然是美術!如此我們便能推論:很有可能在十三歲的這個時間點,突然增加瞭很多討厭美術的學生。
大傢是不是也想到瞭什麼呢?
「上國中之後的第一個美術作業是畫自畫像,但是和美術社的同學相比,我的畫又醜又無力,讓我覺得無地自容……」
「我其他科目的成績都還不錯,唯有美術總是差強人意。在不曉得評分標準的情況下拿到低分的感覺很差,隻能認為是自己沒有藝術天分吧。」
「期末考前老師突然開始教起美術史,要我們死背所有的作品名稱。到底有什麼意義啊?」
這樣的情況至今依舊。身為一名教職員觀察到的教學現狀來看,著重繪畫和工藝技術,以及過去藝術
作品相關知識的課程仍然占瞭一大半。
畫圖、勞作和學習藝術作品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乍看好像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事實上卻反而奪走瞭他們每個人的原創性。
這種偏重技術和知識的教學方式,應該就是讓大傢在升上國中以後覺得自己不擅長美術的元凶吧。
美術是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傢,問題在於如何在成為大人之後還能繼續當藝術傢。」
這是帕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名言。正如他所說,我們每個人本該都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能夠從《睡蓮》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青蛙。
然而,在成年以後繼續當藝術傢的人卻少之又少,大多都在十三歲這個分歧點失去瞭找到青蛙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我們甚至對喪失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這件事情毫無自覺。
參觀蔚為話題的特展,就覺得鑑賞過繪畫;在評價很高的店裡用餐,就覺得享用過美食;瀏覽網路新聞或社群媒體上的文章,就覺得瞭解瞭全世界;用LINE發送訊息,就覺得和別人聊過天;抑或是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當中,覺得自己做瞭某種選擇或決定。然而,這些行為裡真的存在你自己的觀點嗎?
有鑑於這樣的危機感,藝術性思考在大人的學習領域中也被提齣來重新檢視。有些人稱之為「藝術思考」(Art Thinking),在商業界認真摸索著畢卡索口中成為大人後繼續當藝術傢的方法。
不過,像藝術傢一樣思考是什麼意思呢?就結論來說,藝術並不是畫齣好看的畫、做齣美麗的工藝品或是能夠對歷史名畫的知識背景朗朗上口。
藝術傢在把作品實際呈現在眾人麵前的過程當中,會做以下三件事:
① 用獨到的觀點洞察世界。
② 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③ 從答案衍生齣新的疑問。
藝術思考正是指這樣的思考過程,是一種以獨到觀點看事情,創造屬於自我答案的方法。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青蛙的方法。
因此,我們在美術課要學的不是製作作品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學習藝術思考,這纔是美術課的原有功能。
就這層意義來說,美術是現在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雖然大傢可能會覺得我這麼說隻因為我是美術老師,但我是真心這麼認為的。
重返十三歲,更新思考作業係統
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在自己負責的國高中的美術課上,鮮少指導學生製作作品的技術,或要求他們背誦美術史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在讓他們實際動手創作時,我也會把重點放在教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七百名以上的國高中生體驗過我的藝術思考課。拜大傢所賜,我從很多學生那裡收到瞭正麵的迴饋:「美術竟然可以這麼有趣!」、「我學到瞭一輩子都受用的思考方式!」
這本書是將我平時上課內容升級後的體驗型作品。雖然內容是美術課的教材,但是成人讀者也可以享受其中;更正確地來說,如果能讓成人讀者迴到十三歲這個分歧點,體驗美術真正的樂趣所在,也是我個人的心願。
當然,我也希望目前正在就讀國高中的同學們務必閱讀本書;而如果是已經有孩子的讀者,我也推薦針對本書的內容進行一場親子談話。
那麼,藝術思考課準備開始上課嘍!
首先,作為正式開始之前的導讀(ORIENTATION),我想再繼續聊一聊藝術思考是什麼,方便大傢理解後續的課程內容。
在這裡先進行一段預告,覺得很簡單的讀者可以試著想像看看。
現在,你眼前盛開著一朵小小的蒲公英,這朵蒲公英是什麼模樣?
請用五秒鐘盡可能想像齣一朵完整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