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服務各國人才培育:文化、知識、學習

長照服務各國人才培育:文化、知識、學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傳久
图书标签:
  • 長照服務
  • 人才培育
  • 文化
  • 知識
  • 學習
  • 長期照護
  • 國際比較
  • 社會福利
  • 高齡化社會
  • 照護體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齡人口多,影響不只老人。對老人友善,就是對所有人友善。

  從各國發展來看,品質未必只靠金錢,工作人員的養成精實,才能帶來開放、平等、創新的工作文化,進而自然帶出人味、經濟、多贏、永續的服務。
  ***
  2020年,臺灣人口轉呈負成長;2025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化帶來的老人照顧、勞動力不足、少子化等負面衝擊,
  我們該如何迎擊?化危機為轉機?

  國際長照系列三部曲,從人才培育開始,翻轉對於高齡老弱的刻板印象,從新進養成,到終身學習,營造一個充滿友善且充滿人味的照顧文化。接著觀察歐洲各國面對高齡世代的各種創新服務,進一步思考臺灣高齡社會的各種可能。最後整合學習、個別調整,徹底落實在地實踐。

  你我不能再繼續置身事外,張開雙臂擁抱高齡未來,高齡化也可以是未來社會的致勝關鍵。
  ***

各界推薦

  王念慈(大好工作室負責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
  王棋(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毛慧芬(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及長期照顧任務小組召集人)
  吳友欽(智善長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肖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
  祝健芳(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
  陳乃菁(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
  郭慈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學科主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美國老年學學會院士)
  張淑卿(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楊宜青(成大醫院老人醫院籌備處院長)
  魏惠娟(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系教授、多項教育部全國樂齡學習計畫設計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并且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长期照护人才培育的书籍。 --- 图书简介: 1. 《古丝绸之路的未竟之梦:贸易、冲突与文化交融的千年史诗》 主题: 全球史、经济史、地缘政治 内容概述: 本书以恢弘的笔触,重构了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奥斯曼帝国崛起前夕,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的完整历史图景。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商品运输的编年史,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如何在贸易的驱动下相互碰撞、学习和重塑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绿洲的兴衰”,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关键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敦煌的历史功能与社会结构。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些中转站如何从单纯的补给点,演变为融合了粟特语、波斯文化与汉文化的独特城市文明中心。重点探讨了粟特商人阶层在连接东西方贸易网络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及其语言和宗教信仰的传播路径。 第二部分“丝绸背后的权力博弈”,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学基础。阐述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贵霜帝国的兴衰对商道安全的影响,以及罗马帝国对丝绸的狂热需求如何间接推动了中亚的政治整合与分裂。特别关注了匈奴、萨珊波斯与拜占庭帝国在控制关键咽喉要道时所采取的经济胁迫与军事行动,揭示了贸易路线的安全性与地缘政治的紧密关联。 第三部分“信仰与知识的迁徙”,着重探讨了沿线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流动。佛教如何沿着商道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不同地域发生本土化的变异,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如莫高窟和云冈石窟),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此外,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早期传播路径也被详细梳理,展示了中亚地区宗教多元性的历史根源。书籍中还收录了对早期纸张、印刷术和数学知识西传的具体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当海洋挑战陆地”,将目光投向了地中海贸易的复兴以及印度洋航线的崛起对传统陆路贸易的冲击。作者对比了陆路和海路在运输效率、风险评估和政治控制力上的差异,并探讨了随着地理大发现的临近,丝绸之路如何逐渐从全球贸易的中心舞台边缘化。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将丝绸之路简单视为“中国与西方”连接线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多层次、充满内在张力的欧亚大陆互动系统。通过对考古发现、碑文和中外史料的交叉验证,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故事性的历史叙事。 --- 2. 《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的都市景观与现代性焦虑:从包豪斯到“新客观性”》 主题: 艺术史、建筑史、社会文化研究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一关键时期,探讨了欧洲各大都市在面对工业化、社会动荡和技术飞速发展时,建筑形态、城市规划以及艺术表达所产生的深刻变化与内在矛盾。 全书以“空间与身份”为核心线索,首先审视了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作者详细分析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在包豪斯运动中如何尝试通过标准化、功能至上的设计语言,来解决战后住房短缺和工业化生产的社会问题。书中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理性主义美学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与根植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市民阶层产生隔阂,并探讨了这种“乌托邦式”建筑理想的局限性。 随后,视角转向“新客观性”(Neue Sachlichkeit)的视觉文化。本书认为,新客观性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流派,而是一种审视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的人物摄影集、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对官僚体系的讽刺,以及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冷静而疏离的人物肖像的细致解读,作者揭示了在效率至上的新都市生活中,个体所感受到的异化感和深刻的生存焦虑。 城市规划的“理性化”尝试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在巴黎、法兰克福和莫斯科,现代主义规划师们如何试图以宏大的蓝图来“重塑”市民生活。书中对比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放射城概念与苏联的“新城”实践,并分析了这些大型公共工程如何反映了对秩序的渴望,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如何忽视了地方历史肌理和社群的自发性需求。 最后,本书探讨了流亡与断裂。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极权主义的兴起,许多激进的建筑师和艺术家被迫离开故土。这种知识和美学的“断裂”,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西方艺术的地理中心,并将现代主义的种子播撒至新的土壤。 本书旨在超越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单纯赞美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在追求进步与应对失序之间挣扎的时代精神。 --- 3. 《火山边缘的生态韧性:从冰岛到日本的地理灾害与社区重建模式研究》 主题: 地理学、环境科学、灾害管理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田野调查报告,专注于分析地球上两个高活动火山带——冰岛和日本——的沿海及内陆社区,如何发展出适应极端地质环境的独特生态韧性策略。该书强调的不是灾害的破坏力,而是人类社区在反复的自然胁迫下所展现出的学习、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第一部分“冰岛:地热能与冰川的共生”,侧重于冰岛如何将地理上的劣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书中详细考察了雷克雅未克及周边城镇对地热能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分析了这种能源体系如何构建起对气候波动和外部能源依赖的缓冲机制。此外,本书还记录了冰岛渔民应对突发海啸和冰川洪水(Jökulhlaup)的传统预警方法,以及现代技术如何与之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预警网络。对于“萨迦文学”中记载的古代灾难记忆,如何影响当代社区的风险认知,也有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日本:地震带上的垂直城市”,着眼于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面对高频次地震和海啸时所形成的独特建筑哲学与社会规范。本书对“耐震设计”的演变进行了时间线梳理,从传统的木结构抗震技术到现代的隔震与减震技术,分析了材料科学与本土文化信仰(如对自然的敬畏)之间的张力。特别关注了东北地区在“三一一大地震”后的重建过程中,社区是如何平衡“记忆保存”与“安全重建”之间的伦理困境。 第三部分“跨文化比较与韧性模型”。通过比较冰岛社区对“突发性”火山爆发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日本社区对“长期性”板块运动压力的制度化应对,本书提出了一个“弹性适应模型”(Resilient Adapt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真正的生态韧性不仅依赖于硬性基础设施(如防波堤或加固结构),更依赖于软性社会资本,包括社区互助网络、跨代际的知识传承,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持续学习意愿。 本书拒绝将冰岛和日本视为“受害者”,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在地球剧烈活动区域中,为长期生存而不断迭代的创新实验室。对于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以及环境社会学家而言,本书提供了理解复杂系统韧性的宝贵案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傳久


  現任公共電視文字記者,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世新廣電科、政治大學新聞系、中山大學傳管所、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授各國長照創新服務。參加照管專員、照服員培訓,投入實際工作。並於過去二十七年前往歐洲各國公視及老人照顧單位學習。獲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歐美兒童新聞)、輔仁大學思恒獎(西北歐銀髮媒體)、黃達夫醫藥新聞獎(歐洲老人照顧)、曾虛白新聞獎(歐洲老人照顧)、吳舜文新聞獎(歐洲公視社群媒體)、卓越新聞獎(《獨立特派員》新聞節目聯合製作探討前瞻計畫)、中華經濟研究院歐盟公民社會研習(瑞士暨他國時間銀行)、美國國務院IVLP交流訪問(公民新聞學、老人照顧、長照教材研發設計)。高雄師範大學與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目前致力引介各地更多看見人的潛力,鼓勵人性、彈性、人人可得的高齡發展和照顧服務。

图书目录

UNIT 1營造人味價值文化
1.1 迎接超高齡社會⸺教會為例
1.2 創新服務的價值基礎
1.3 建構優質照顧文化⸺比利時
1.4 優質照顧根基⸺平等自主工作文化
1.5 跨域發展的文化基礎
1.6 護士(師)節溯源照顧何來
1.7 奧地利執事博物館看顧念由來
1.8 利他推手⸺奧地利宗教文化
1.9 當公視倡議全民互助⸺奧地利
1.10重視照顧科技倫理
1.11老人互助制度的基礎條件⸺瑞士
1.12訪歐遇疫情受惠信

UNIT 2更新老弱刻板印象
2.1 福杯滿溢新老年
2.2 支持弱者發揮潛能重建尊嚴
2.3 挪威發展失智觀眾專屬電視節目
2.4 彰顯照顧專業價值的中國大陸節目
2.5 讓失能發揮優勢⸺奧地利身心障媒體
2.6 老人買電台藥的事實、真相與因應
2.7 建設性新聞方式的防疫報導
2.8 銀髮媒體識讀課未來
2.9 從北歐公視小編學服務價值

UNIT 3人才培育⸺新進養成
3.1 優質長照學習先有師培⸺歐洲發展
3.2 從小學生到照服員⸺北歐混成學習
3.3 培養優質照服員⸺挪威
3.4 北極圈看偏鄉照服員培訓
3.5 比利時新移民照服員訓練法
3.6 好長照要好教材⸺挪威、德國
3.7 借鏡丹麥照服員教科書⸺營養篇
3.8 北歐教科書感控教育⸺以洗手為例
3.9 丹麥照服員學校實驗室
3.10北歐照服員感控教育
3.11照服員增能之道

UNIT 4人才培育⸺終身學習
4.1 比利時長照體驗學習
4.2 以客戶為主體⸺挪威失智照顧培訓
4.3 學習新方法改善失智照顧
4.4 荷蘭長照福祉學程
4.5 戲劇學習⸺奧地利長照劇場
4.6 奧地利高中失智、失能素養課程
4.7 引導幼兒面對失智臨終⸺奧地利小冊
4.8 荷蘭大學長照設計思考教育DBE
4.9 從芬蘭公視看營造學習文化
4.10 靠社群媒體非正式學習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508
  • 叢書系列:成人與社區教育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