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領導:理念、脈絡與實踐

學校領導:理念、脈絡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志峰
图书标签:
  • 學校領導
  • 教育管理
  • 教育政策
  • 學校發展
  • 領導力
  • 課程領導
  • 教師發展
  • 組織文化
  • 教育改革
  • 實踐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幸福感受到重視的當代社會,學校領導透過理性、情緒、組織與家庭等途徑,動員和影響他人的行為,連貫和達成學校共同之目的與目標,營造符應PERMAH(positive emotion, engagement, relationships, meaning, accomplishment, health)六大支柱的正向學校教育,是時代精神大勢所趨。本書在於描繪學校領導的理念、脈絡與實踐,具有下列特色:第一,本書涵括重建領導的質性探究與指標建構、中層領導、正向組織領導、校長幸福感、初任校長領導等主題,具有豐富的領導理念;第二,學校背景脈絡包括國小、高級中等學校(包括國中層級)、私立學校(包括國小、國中層級)和特殊學校(包括國小、國中和高中層級);第三,以最佳實踐的個案或經驗分析,探究領導實踐的典範,提供學習的楷模標竿;第四,運用質性(個案研究、現象學研究)、量化方法(複合多評準決策)及多樣的研究架構,展現深度的跨領域領導實踐智慧;第五,每章均列舉實用的領導名言,提供問題討論、教育相關影片、紀錄片或題材,作為延伸學習的內容。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当代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著作的详细简介,旨在探讨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城市空间如何重塑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居民生活体验。 --- 城市之镜:空间、权力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重构 作者: [此处想象一位权威城市研究者,例如:陈志远,都市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出版社: [此处想象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例如:宏观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想象一个近期年份,例如:2024年]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当代城市作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变。它超越了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和建筑学视角,将城市视为一个充满张力、不断协商的社会治理剧场。全书以“空间即权力”为核心论点,系统梳理了后工业城市形态的演变,重点关注了技术中介、经济极化以及身份政治如何在物理空间中留下烙印。 本书的结构清晰,分为理论基石、空间形态的变迁、治理模式的冲突与重塑、以及未来展望四个主要部分,为研究城市社会学、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以及发展研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关注城市命运的公众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空间、资本与社会分层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理解当代城市的理论基础。作者批判性地回顾了自卢浮尔(Henri Lefebvre)以来关于“生产空间”的理论,并将其与当代“平台资本主义”和“金融化”的逻辑相结合。 1. 城市化的新范式:从工业生产到消费与体验经济 这一章探讨了制造业外迁后,城市经济结构如何转向知识经济、服务业和高附加值创意产业。这种转型如何导致了对“形象城市”和“宜居性”的过度追求,从而催生出新的城市空间等级制度。重点分析了“高新产业园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在吸引资本和人才方面的竞争,以及这种竞争对传统城市功能区划的冲击。 2. 基础设施的隐形权力:数据流、物流与排他性空间 本书强调,当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已不再仅仅是实体管道和道路,更包括了看不见的数字网络和物流链条。作者详细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背后的治理逻辑,指出数据采集和监控技术如何被用于社会控制和资源分配的差异化管理。此外,通过对港口、物流中心以及“最后一英里”配送系统的考察,揭示了全球供应链如何决定了特定社区的经济命运和生存条件。 3. 空间不平等的新形态:精英化与驱逐效应(Gentrification and Displacement Revisited) 传统的绅士化研究往往集中于住房成本的上升,而本书则将其提升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作者引入了“符号资本的占有”概念,分析了文化机构、精品咖啡店和艺术工作室如何作为“前卫的殖民者”,为后续的资本流入铺路。通过对多个案例城市(如柏林、首尔和墨西哥城边缘地带)的对比研究,展示了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如何系统性地将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群体挤出城市核心区域。 --- 第二部分:形态变迁——碎片化、连接与城市蔓延 本部分关注城市物理形态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的剧烈变化,特别是网络化和通勤模式对城市布局的重塑。 4. 蔓延的悖论:低密度居住与交通依赖 本书对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Urban Sprawl)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作者指出,在汽车文化和郊区化趋势下形成的低密度居住模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如碳排放和生态破坏),更在社会层面上固化了“时间贫困”——居民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通勤上,从而削弱了社区参与和公共生活的可能性。 5. 边缘地带的崛起:城中村、飞地与非正式聚落 与核心区域的精致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带(Peri-urban Areas)和被遗忘的工业飞地(Brownfields)的复杂社会生态。这些区域常常是新移民、临时劳工和非正式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作者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描绘了这些“次级城市”中的韧性、自组织能力,以及它们与官方城市规划之间的持续性冲突。 6. 城市缝合与断裂:高架桥下的空间政治 本书着重分析了那些在城市规划中被隔离或分割的空间——高架桥、铁路、隔离墙等。这些基础设施本意是为了效率,却在空间上制造了“物理障碍和心理边界”。通过对城市规划文件和社区抗议记录的分析,揭示了这些断裂带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及“城市缝合”项目(如公园建设、地面化)背后往往隐藏的政治意图。 --- 第三部分:治理冲突——参与、抗争与城市主权 当代城市的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指令,而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博弈场。本部分聚焦于权力机构、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与摩擦。 7.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阴影:城市资产的私有化倾向 作者对近年来流行的PPP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性审查。虽然官方宣扬其能提高效率和吸引投资,但本书展示了在多个大型城市更新项目中,公共空间、水务、交通等关键资源的控制权如何实质性地转移至私营资本手中。这种转移如何影响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价格,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冲击。 8. 激活“剩余空间”的抗争:从占屋运动到数字倡议 本书详尽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围绕空间使用权的各类抗争运动。从早期的占屋运动(Squatting)到当代利用社交媒体组织的“城市黑客”(Urban Hacking)行动,揭示了公民如何通过非传统手段重新夺回被闲置或被排斥的城市空间。重点分析了这些抗争如何迫使规划者重新思考“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定义。 9. 危机时代的城市韧性:从自然灾害到社会冲击的准备 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和经济衰退等多重危机,城市治理的焦点转向“韧性”(Resilience)。本书区分了技术韧性(如智能电网)与社会韧性(如社区互助网络)。通过对灾后重建项目的案例分析,作者论证了只有那些建立在广泛社会信任和包容性规划基础上的城市,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和恢复。 --- 第四部分:展望——面向共享与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在总结部分,作者提出了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愿景,强调回归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10. 超越效率主义:重新发现邻里和地方性 本书倡导一种“慢速城市主义”,主张在规划中重新重视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并鼓励“15分钟城市”等概念的在地化实践。这不仅仅是关于距离的缩短,更是关于重建邻里间的社会联系和地方认同感。 11. 城市治理的民主化:参与式规划的深化 最终,本书呼吁打破精英主导的规划决策模式。作者提出了建立更具包容性、更具实验性的“协商式民主”机制,确保规划过程能真正反映多元群体的需求,从而让城市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富,而非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 本书的独特贡献 《城市之镜》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视角。它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新材料科学以及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熔于一炉,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当代城市复杂性的关键钥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城市研究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深刻警示和建设性引导。它强有力地论证了: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配,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公正与未来。 ---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社会学与地理学专业师生、公共政策制定者、城市发展研究机构成员、以及所有关注城市生活质量与社会公平的市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志峰


  現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碩士、嘉義師專

  經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逢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行政組組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股長、科員、80年教育行政高等考試二級及格

  榮譽事蹟:榮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已累計13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06年度研究優良教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07年度績優導師、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理事、逢甲大學101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博士論文優秀獎、臺北市政府89年模範公務人員

  學術專長:教育領導、校長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校健康識能、研究方法

图书目录

第1章 緒論/1
第一節 學校領導的背景脈絡/2
第二節 本書內容及特色/6
領導沙龍/12

第2章 都市大型學校的領導:重建領導/15
第一節 前言/16
第二節 文獻探討/1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21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24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45
領導沙龍/48

第3章 國小初任校長社會化:揚帆起航/51
第一節 前言/52
第二節 初任校長社會化的意涵/54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四節 初任校長社會化之分析/60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80
領導沙龍/82

第4章 特殊學校的學校領導:關懷倫理/87
第一節 前言/88
第二節 文獻探討/90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92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94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118
領導沙龍/120

第5章 私立學校的學校領導:績效責任/123
第一節 前言/124
第二節 文獻探討/12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129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33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152
領導沙龍/155

第6章 中途學校的學校領導:友善校園/159
第一節 前言/160
第二節 文獻探討/16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166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69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187
領導沙龍/189

第7章 高級中等學校的領導:賦權增能/193
第一節 前言/194
第二節 高中校長領導的相關文獻回顧/19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201
第四節 研究結果分析/204
第五節 討論/221
第六節 結論與建議/224
領導沙龍/228

第8章 國小校長幸福感:PERMA架構/231
第一節 前言/232
第二節 文獻探討/2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241
第四節 研究結果分析/244
第五節 討論、結論與建議/258
領導沙龍/264

第9章 中小學中層領導:理論與實踐/269
第一節 前言/270
第二節 中層領導的相關理論/272
第三節 中層領導的定義、影響因素與實踐/274
第四節 中層領導的相關研究/280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282
領導沙龍/284

第10章 學校正向組織領導:理論與實踐/287
第一節 前言/288
第二節 正向組織定義與相關名詞/290
第三節 正向組織的理論基礎/293
第四節 正向組織的特徵/299
第五節 正向組織的構面/303
第六節 結論與建議/307
領導沙龍/310

第11章 國小校長重建領導指標的建構/313
第一節 前言/314
第二節 文獻探討/31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21
第四節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332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345
領導沙龍/34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116927
  • 規格:平裝 / 393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總會讓人忍不住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對照。我猜測這本書在處理「學校文化」與「倫理困境」時,一定有獨到的見解。教育現場每天都在上演各種道德抉擇,小到如何公正處理學生衝突,大到如何平衡升學壓力與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領導者的決策,往往不是單純的「黑白分明」,而是夾在不同利益團體(家長會、教師工會、教育局、社區資源)之間的拔河。我希望作者能更進一步探討「領導者的自我修煉」,畢竟「人」才是領導的核心驅動力。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自我覺察能力,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如何處理自己的挫折感與倦怠。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關於領導者心理健康的章節,談談如何在高壓環境下維持內在的平衡,那就非常貼心了。台灣的教育界往往把校長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但事實上,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這種對領導者人性層面的關注,會讓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於一般管理學的論述。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理念、脈絡與實踐」,讓我聯想到一個可能被忽略的面向:永續性。很多學校的改革往往隨著校長任期結束就煙消雲散,下一任校長一上任,又是一套新的做法,這對學校的發展來說是種內耗。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不會提出一套「制度化」的領導框架,確保即使領導人更迭,學校的核心價值和發展方向依然能夠保持連貫性?這需要強大的組織韌性。而且,鑑於台灣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日益多元化,領導者還必須具備「前瞻性」,也就是看見未來十年、二十年教育趨勢的能力。例如,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學現場?氣候變遷議題要如何融入校本課程?一個有遠見的領導者,必須能引導學校從「被動應付指令」轉變為「主動形塑未來」。如果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建立跨部門(例如教務、學務、輔導室)協作的有效模式,來共同應對這些複雜的未來挑戰,我會認為這本書極具時代價值。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很有份量,「學校領導:理念、脈絡與實踐」,感覺就像是把整個學校管理的核心都拆解開來,仔細端詳一番。我猜測,內容肯定會深入探討現代教育現場面臨的各種挑戰,畢竟現在的學校不只是教書育人,還要面對少子化、科技衝擊,還有家長期待越來越高的複雜局面。從「理念」這個詞來看,想必作者會回顧教育哲學的源頭,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要這樣領導學校?是為了分數,還是為了培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接著是「脈絡」,這部分就很關鍵了,畢竟台灣的教育體系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氛圍,單純套用國外的成功案例往往水土不服。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宏觀的教育理論,連結到我們日常的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甚至是與社區的互動模式。這種結合了理論深度與實務關懷的著作,對於正在基層掙扎尋找方向的校長或主任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個人非常好奇,它對於「變革管理」會著墨多少,畢竟在一個相對保守的體系裡推動改革,那種阻力與掙扎,才是最考驗領導力的時刻。光是想像閱讀過程,就已經感受到一股要面對現實、迎難而上的氣勢了。

评分

這本探討學校領導的書籍,我預感它的「實踐」部分會是重頭戲,畢竟空談理論在教育現場是站不住腳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到不能再具體的案例,不只是「什麼該做」,更要說明「怎麼做才能讓同仁願意跟著做」。舉例來說,當一個校長決定推動某項創新教學模式時,他如何說服那些已經教了二十年、習慣舊有 S.O.P. 的資深教師接受新的工作負擔和不確定性?這裡面牽涉到權力分配、溝通技巧,甚至是情感上的安撫。如果書中能針對不同層級的領導者(例如剛升任的主任、準備接任校長的候選人)提供量身打造的策略,那就太棒了。我也很想知道,在當今強調「教師專業自主」的趨勢下,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究竟是「決策者」、「協調者」還是「服務提供者」?過去那種「校長說了算」的威權式領導早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賦能(Empowerment)與共學的文化。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能夠在繁瑣的行政事務中,依然保持教育熱忱的實用操作手冊,讓讀者讀完後,不是覺得更有壓力,而是更有信心去面對明天早上的朝會。

评分

坦白說,談論領導學,很容易落入菁英主義的窠臼,好像只有那些特別有魅力、特別會說話的人才能成為好的領導者。我期待這本《學校領導》能夠打破這種迷思,重點闡述「適性化領導」的重要性。在台灣的校園裡,不同學校的資源、規模、社區背景差異極大,一所位於都會區明星學區的完全中學,與一所偏鄉國中,其領導的重點和困難度是天壤之別。如果作者能提供不同情境下的「診斷工具」,幫助讀者辨識自己學校當前的「領導癥結點」(是文化問題?組織架構問題?還是資源分配問題?),然後據此推薦適合的領導風格(例如情境領導、轉型領導或僕人式領導的切入點),那就非常實用了。這不再是一本「要成為什麼樣的校長」的勵志書,而是一本幫助我們「看清現狀,對症下藥」的專業指南。這種注重實證與情境分析的寫法,才能真正幫助基層管理者提升效能,而不是空泛地喊口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