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係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

SDGs係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圖書標籤:
  • SDGs
  • 塑料汙染
  • 環境保護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問題
  • 跨國閤作
  • 去塑料化
  • 下一代
  • 環保教育
  • 地球未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果無法找到分解的鑰匙,我們終有一天將被塑膠吞沒。」
──1973年於捷剋斯洛伐剋(現在的捷剋)「設計與塑膠」展
 
海龜等生物誤食塑膠製品的新聞怵目驚心,
世界各國皆因塑膠迴收、處理問題而麵臨睏境,
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其中一項目標就是「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廢棄物的製造」。
 
然而,迴到實際生活,狀況又是如何呢?
 
  | 塑膠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沒有時間再忽視 |
  塑膠易塑形、耐用、輕盈,自發明之後便快速普及,
  然而,原本讓生活更便利的用品,卻成為破壞環境的一大元凶!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人類隻花瞭短短70年
  就讓地球上充滿瞭塑膠物質!
 
  | 這是我們正麵臨的危機 |
  至2015年,全球生產的塑膠有83億噸,其中63億噸被當成垃圾丟棄
  被拋棄的塑膠垃圾中,有12%被燃燒,有79%則是被掩埋
  目前已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纍積在大海上
  每年還有800萬噸的新垃圾進入海洋
  根據研究,按照這個速度,到瞭2050年
  海洋塑膠垃圾的總量就會超過海洋中的魚類總量!
 
  | 這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做的事 |
  >真正地認識塑膠
  理解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材質,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今後更能有意識地挑選、消費。
 
  >瞭解世界現狀
  塑膠問題並非自掃門前雪就能一勞永逸,更完整地理解改變方法,
  需要認識世界各國的垃圾處理方法、企業的應對行動……從中獲得與地球和平相處的靈感!
 
  >逐步邁嚮脫塑生活
  從手邊的小習慣開始做起,減少傢庭中的塑膠使用、落實循環利用,
  你我都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一個小動作就能有大改變!
 
  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已走到盡頭。重新審視塑膠與環境問題,打開眼界學習「未來的新常識」!
 
各界專傢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昕傢(颱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傢共同創辦人/颱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永續新視界:全球治理與社會轉型的關鍵路徑 本書深入探討二十一世紀全球麵臨的複雜挑戰,聚焦於國際關係、環境治理、經濟轉型以及社會公平等核心議題。它不隻是一本學術論述,更是一部指引未來行動的藍圖,旨在為決策者、政策製定者、企業領導者及所有關心人類共同命運的公民,提供一套全麵且具備實踐性的分析框架。 全書結構嚴謹,由五個相互關聯的宏觀章節構成,層層遞進地剖析瞭從理論建構到政策落實的完整路徑。 --- 第一部:全球治理的重塑與權力結構的變遷 (Reforming Global Governance and Shifting Power Dynamics)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當前國際體係麵臨的結構性睏境。在全球化進程加速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雙重背景下,傳統的國際組織(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的效能正受到嚴峻考驗。 第一章:後冷戰秩序的瓦解與多極化趨勢的挑戰 本章詳細分析瞭自冷戰結束以來,單極霸權逐漸消退,多極化格局逐步形成的過程。探討瞭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國傢集團)在國際舞颱上影響力的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規範和規則製定的權力轉移。重點分析瞭國際法體係的邊緣化現象,以及區域性集團(如歐盟、東協)如何試圖填補全球治理真空。特別關注瞭「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問題,如深海資源開發和外太空治理,這些領域的規範真空如何激化國傢間的競爭與摩擦。 第二章:跨國風險的滲透與治理的失效 本章著重於非國傢行為者帶來的係統性風險。探討瞭網路空間的安全威脅、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氣候變遷、流行病等「超主權」威脅如何穿透國傢邊界,使得單一國傢層麵的應對措施顯得捉襟見肘。分析瞭全球衛生治理的碎片化問題,並探討瞭如何建立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全球風險預警與協調機製。此章強調,現有治理框架在處理「突發性、蔓延性」風險方麵,展現齣顯著的反應遲滯性。 --- 第二部:氣候變遷與生態韌性:超越減排的全麵轉型 (Climate Resilience Beyond Mitigation: A Holistic Transition) 本部分將視角聚焦於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必須重建的平衡關係,強調氣候行動不能僅限於溫室氣體減排,而必須涵蓋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全麵調適。 第三章:適應性韌性的建設與氣候正義的實踐 本書認為,在氣候變遷影響日益顯著的當下,「調適」(Adaptation)與「減緩」(Mitigation)同等重要。本章詳細闡述瞭城市、農業和基礎設施在麵對極端天氣事件時,如何建構「韌性」(Resilience)。核心探討瞭「氣候正義」的實踐路徑,即如何確保受氣候變遷影響最深的弱勢群體,能夠獲得必要的資源進行調適,避免氣候行動本身加劇社會不平等。討論瞭國際氣候融資機製的效率問題,以及如何推動公私部門閤作,確保資金流嚮最需要的地區。 第四章: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服務的經濟重估 本章挑戰瞭傳統的經濟思維,提齣必須將生物多樣性視為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本」。深入分析瞭生態係統服務(如授粉、水源淨化)的量化方法,並探討瞭如何將其價值納入國傢會計和企業決策模型中。專門探討瞭從土地利用模式(如森林砍伐、海洋資源過度捕撈)到工業生產模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複閤衝擊,並提齣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城市規劃和海岸帶管理中的應用案例。 --- 第三部:經濟範式的轉變:邁嚮循環與包容性的未來 (Shifting Economic Paradigms: Towards Circular and Inclusive Futures) 本部分嚴肅批判瞭自工業革命以來佔主導地位的「線性經濟」模式,並係統介紹瞭如何透過創新和政策引導,實現經濟活動的根本性轉變。 第五章:循環經濟的製度設計與產業重構 本書對循環經濟的理解超越瞭單純的廢物管理。本章深入探討瞭如何從產品的「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設計理念齣發,重塑產品生命週期。討論瞭推動循環經濟所需的關鍵製度工具,包括延長生產者責任(EPR)的深化、產品即服務(Product-as-a-Service, PaaS)模式的推廣,以及標準化和可追溯性的技術基礎(如區塊鏈應用)。分析瞭在不同國傢背景下,推動產業鏈上下遊協同轉型的政策激勵措施。 第六章:包容性增長與科技倫理的交會 本章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的社會代價。探討瞭綠色轉型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化石燃料產業工人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問題。分析瞭數位化和自動化對勞動力的衝擊,以及如何確保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能被更廣泛地分享。探討瞭最低工資、全民基本收入等社會安全網改革的可能性,旨在建立一個能夠抵禦經濟衝擊、同時保障基本生活品質的社會架構。 --- 第四部:全球公共財的供給與國際閤作的新範式 (Supplying Global Public Goods and New Model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本部分迴歸到國際閤作的層麵,探討在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如何有效地協作提供全球公共財。 第七章:全球衛生安全與跨國疾病預防機製的強化 繼第二章對全球風險的探討,本章專注於衛生領域的具體機製。批判性地分析瞭現有國際衛生條例的局限性,並提齣建立一個具備實質調查權和資源調度能力的全球衛生應急體係。探討瞭疫苗和藥物獲取的不平等問題(特別是知識產權壁壘),以及如何透過多邊機製確保開發中國傢在危機期間能夠及時獲得關鍵醫療資源。 第八章:數位主權、數據治理與資訊倫理 本書認為,數據已成為新的戰略資源,其治理模式決定瞭未來的國際權力分配。本章探討瞭「數位主權」的爭議,即國傢對數據流動的控製權與全球資訊自由流通之間的張力。分析瞭跨境數據傳輸的法律框架(如歐盟的GDPR及其對全球的溢齣效應),以及如何應對深度偽造(Deepfake)等新興的資訊戰威脅,以維護民主社會的資訊基礎設施。 --- 第五部:公民社會的賦權與世代倫理的重建 (Empowering Civil Society and Rebuilding Generational Ethics)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轉嚮社會結構和公民參與,強調自下而上的變革力量。 第九章:公民社會組織在政策倡導中的角色重塑 本章分析瞭公民社會組織(CSOs)在監督政府、倡導變革、填補服務缺口方麵的多重功能。重點討論瞭在威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CSOs如何維持運作空間,並有效利用數位工具進行公眾動員。強調瞭在地社群行動者(Grassroots Activists)在推動地方層級創新(如社區能源計畫、食物森林)方麵的重要啟發意義。 第十章:世代間契約的修復與負責任的決策 本書結尾處,提齣瞭一個核心的倫理訴求:決策者必須對「未來世代」承擔責任。探討瞭代際公平的概念,並檢視瞭現有的預算編製和基礎設施投資決策中,如何係統性地將未來成本內部化。提齣瞭設立「未來世代監察員」或相關法律框架的可能性,旨在確保當下的發展決策不會以犧牲後代福祉為代價,從根本上實現一種更具長期視角的治理倫理。 ---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性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當代全球挑戰的複雜性與相互關聯性,並激發針對性的、跨領域的政策創新與社會行動。它強調,真正的永續性必須建立在公平、韌性與跨界協作的基礎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代錶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齣版瞭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級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係列的《智人的祕密》、《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認識互相影響與相連的全球世界史》、《從14歲開始瞭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別讓地球被人類製造的萬能材料塑膠給淹沒……4

Part 1・世界正麵臨塑膠危機
① 全球生產的塑膠有83億噸,其中大半被當成垃圾丟棄……6
② 等到2050年就太遲瞭!海洋塑膠垃圾問題……8
③ 中國禁止塑膠進口揭露的現實,先進國傢正在輸齣垃圾!! ……10
④ 快速增加的一次性包裝垃圾,竟有3成以上流進自然界!? ……12
⑤ 呼應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世界各國開始限製塑膠袋……14
⑥ 已經無法迴到沒塑膠的生活!? 我們生活的現實……16
⑦ 沒有塑膠就無法存在的產業界,大量的塑膠垃圾都有妥善處理嗎?……18

Part 2・塑膠的基礎知識
① 人類是用碳和氫組閤齣塑膠的……20
② 塑膠可依性質分為熱塑性塑膠和熱固性塑膠……22
③ 所謂的塑膠,就是由多個小分子連成的高分子化閤物……24
④ 可以連接多個不同單體,也可以把連接的分子拆開……26

Part 3・塑膠與環境問題
① 都市垃圾處理的變遷,無論掩埋還是燒掉都有問題……28
② 跨越國境的塑膠垃圾,中國禁止塑膠進口的緣由……30
③ 中國禁輸後,從亞洲各國也開始拒絕塑膠垃圾,到修訂巴塞爾公約……32
④ 亞洲、非洲的開發中國傢率先限製塑膠袋的原因……34
⑤ 被發現的塑膠海洋,漂流垃圾是從哪來的?……36
⑥ 海洋塑膠垃圾會縮短海洋生物的壽命……38
⑦ 進入生態係的微小惹禍者——塑膠微粒……40
⑧ 在海洋飄流的塑膠垃圾會搬運有害化學物質……42
⑨ 塑膠真的安全嗎?在歐美被發現是有害化學物質……44

Part 4・塑膠迴收的現狀
① 塑膠是如何迴收的?……46
② 日本的塑膠垃圾有效利用率是86%,但實際上幾乎都是拿去燒!? ……48
③ 世界各國的垃圾處理方法,迴收率最高的是哪個國傢?……50
④ 歐洲各國的垃圾戰略,用資源迴收擺脫塑膠惡夢……52
⑤ 在以經濟為先的垃圾大國美國麵臨睏境的迴收事業……54
⑥ 企業終於開始行動,主軸是資源迴收和開發新材料……56
⑦ 日本的容器包裝迴收法根本無助減少塑膠垃圾!? ……58
⑧ 對塑膠的生命週期負責。未來的資源迴收觀念……60
⑨ 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2030年前我們該做的事……62

Part 5・邁嚮脫塑生活的道路
① 用資源迴收「減少」、「不用」,從3R到4R的轉換……64
② 可迴歸自然的生物塑料真能解決塑膠問題嗎?……66
③ 不燃燒、不掩埋,正在全球擴散的零廢棄運動……68
④ 提高廢物價值的升級再造,塑膠垃圾經過加工也能重生……70
⑤ 減少塑膠、不用塑膠,具永續性的脫塑生活……72
⑥ 以歐美為中心逐漸增加的秤重商店,用自備容器取代塑膠包裝……74
⑦ 還沒有塑膠的時代,藉鑑過去的人類是如何生活……76

Part 6・塑膠的軌跡和社會的變化
① 作為天然材料的替代品而誕生,在百年間改變世界的驚人材料……78
② 使塑膠進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80
③ 推動塑膠產業發展的高分子化學先驅者們……82
④ 在戰後與石油產業一同發展共榮,「夢幻材料」的時代……84
⑤ 拯救人命、帶來希望的醫療用塑膠……86
⑥ 超市和超商帶來的塑膠包裝濫觴……88
⑦ 我們生活的「人類世」地層中將充滿塑膠!? ……90

結語
我們該如何因應塑膠敲響的警鐘……92
參考文獻……93
索引……94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2161
  • 叢書係列:SDGs係列講堂
  • 規格:平裝 / 96頁 / 18.2 x 25.7 x 0.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別讓地球被人類製造的萬能材料塑膠給淹沒
 
  我們人類的遙遠先祖第一次學會把石頭當成工具使用,是距今300萬年前的事。在那之後,人類開始利用身邊的物品,製造齣各式各樣的工具。他們削尖石頭和木頭製造長矛和斧頭、剝下動物的毛皮在嚴寒中保護自己、用泥土捏齣器皿、加工金屬和玻璃——就像這樣,藉著巧妙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材料,人類演化齣瞭一條跟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道路。
 
  然而,有個在短短100年間超越瞭所有天然材料的新材料忽然誕生瞭。這種人工材料最早在19世紀被發明,並在20世紀中期一口氣普及。它,就是塑膠。
 
  塑膠比金屬輕盈,能像陶器一樣塑形,又不像紙一樣易破,可以變成任何形狀,而且便宜得誰都買得起。但儘管塑膠擁有無數優點,它卻有一個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它跟天然材料不一樣,無法被大自然分解,迴歸塵土。人類,無意間發明瞭一種對地球環境極度燙手的物質。
 
  「如果無法找到分解的鑰匙,我們終有一天將被塑膠吞沒。」
 
  這是1973年於捷剋斯洛伐剋(現在的捷剋)的普拉多博物館舉辦的「設計與塑膠」展的導覽手冊上印的一句話。可見早在距今將約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有人為塑膠帶來的危害敲響警鐘。然而,當時大多數人的眼中隻看到快速誕生的各種塑膠產品為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
 
  這個警鐘第二次被敲響,是在1990年代初期。海鳥誤食流入海洋的塑膠原料,海龜把塑膠袋誤認成水母吃進肚子而斃命——諸如此類現在網路上屢見不鮮的新聞開始在電視上報導。因為這些事件,塑膠產業開始製作防範指南,防止塑膠原料在生產過程中流入海洋。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開始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引起瞭一波資源迴收熱潮。然而,不知不覺間人們逐漸淡忘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然後時間到瞭現在,驀然迴首,我們已完全被塑膠所掩埋。現代人的身邊隨處可見塑膠製品,不論是買什麼東西,都一定包有平均12分鐘就會被丟進垃圾桶的塑膠容器或包裝。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完全習慣瞭用完就丟的便利性,習慣瞭每天囤積滿滿一袋的塑膠後拿去丟,丟完之後又重新開始囤積的生活。
 
  然後,那些漂流在海上的塑膠垃圾,也變瞭巨大的問題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與1990年代井中第一次敲響時不同,由於網路的普及,發生在遙遠海洋上的事件感覺起來變得更加切身,我們纔總算明白自己的生活與大海是緊密相連的ㄡ現在全球各地都開始著手解決海洋垃圾問題,聯閤國也製訂「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成員國防治海洋汙染並大幅減少將廢棄物排入大海。要避免美麗的海洋、寶貴的地球被塑膠淹沒,現在的我們該做什麼呢?
 
  本書將用圖解的方式介紹塑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如何用資源迴收的方式解決塑膠垃圾問題及其替代方案,以及塑膠在現代社會的功能和地位。期盼本書能幫助大傢對歷史尚淺的塑膠材料有更多的認識和瞭解,並成為各位思考何種生活方式對環境更友善的契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塑膠汙染和環境議題的書,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切入,探討瞭這個問題的全球性,光是書名就已經讓人感受到那種肩負著「為下一代」的使命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敘事時,那種將微小的個人行為與宏大的國際政策連結起來的能力。它不隻是在控訴塑膠的危害,更是在建構一個我們可以共同參與的解決方案藍圖。讀完整本書,我彷彿完成瞭一次跨越不同文化和治理體係的深度考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在颱灣日常生活中隨手丟棄的一個塑膠袋,背後其實牽動著遙遠海域的生態平衡,以及正在發展中國傢麵臨的垃圾處理睏境。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在減塑政策上的成敗案例分析,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藉鑒。特別是關於循環經濟在亞洲部分國傢的落地挑戰,那種現實的拉扯感,讓人讀瞭既心痛又振奮。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縝密,從科學數據到社會學觀察,層層遞進,讓人很難找齣邏輯上的漏洞。它不是一本單純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引導我們思考「跨越國境」的責任感究竟該如何實踐。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讓讀者陷在絕望的情緒中太久。儘管開篇描繪瞭嚴峻的現狀,但很快地,作者就將視線轉嚮瞭「解方」的探索。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創新技術和社會運動力量的平衡描述。它既肯定瞭研發可分解材料的重要性,也沒有忽視底層公民社會組織在政策推動上的關鍵作用。這種多層次的視角,讓整本書顯得非常立體。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在快速發展的亞洲社會的讀者來說,看到不同區域在麵對類似挑戰時所採取的不同策略,提供瞭極大的啟發性。比如,書中提及的某個歐洲城市如何透過嚴格的「按量計費」製度來有效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那個詳細的政策細節描述,就讓我忍不住拿筆記下來,思考在我們的地方政府層級是否有實施的可能性。總體來說,它給人的感覺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一種策略聯盟的邀請函,邀請所有關心環境的人,一起來思考如何從政策、科技和文化三個維度同步發力,纔能真正實現永續的目標。

评分

我認為這本作品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對「責任」的重新定義。傳統上,我們習慣把環境責任推給政府或大型企業,但這本書卻非常堅定地將焦點拉迴到「下一代」這個概念上,這其實是一種對時間軸的深刻反思。它強迫我們去思考,我們現在的每一次消費選擇,是如何在為未來世代「埋雷」或「鋪路」。這種跨越世代的倫理對話,貫穿瞭全書始終,讓原本隻是關於塑膠的議題,昇華成瞭更深層次的世代正義探討。書中對於「夠用就好」的生活哲學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在一個強調無限製消費的社會中,重新拾起這種節製的美德,顯得尤為珍貴。它不隻是在談塑膠的化學結構,更是在談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性結構和價值觀。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生活方式的盲點,並鼓起勇氣去修復那些因為短視近利而造成的傷害。

评分

這本書在論述上展現齣極高的成熟度,它並沒有落入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窠臼。作者清楚地意識到,塑膠作為現代文明的基石,其全麵「禁絕」在短期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它更著重於探討「如何智慧地管理」與「如何逐步轉型」的務實路徑。這種不偏激、不訴諸情緒的理性分析,反而更具說服力。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之間責任分配的辯證討論,這點在許多本土化的環保著作中常常被忽略。它點齣瞭在處理全球性塑膠汙染問題時,歷史遺留的經濟不平等如何加劇瞭當前的環境負擔,這對於我們身處相對富裕的颱灣社會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即在追求自身減塑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到全球供應鏈上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整本書的鋪陳,如同一個精密的工程圖,指引我們如何在複雜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現實中,找到一條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兼顧社會公平的永續之路。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學術術語、讀起來會有點枯燥的報告文學,畢竟主題這麼嚴肅。沒想到,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書中穿插瞭一些田野調查的故事,那些描述塑膠垃圾如何纏繞在漁網上,或是孩子們在塑膠堆中玩耍的場景,實在是太震撼人心瞭。這種「看見」的過程,遠比冰冷的統計數字更具穿透力。它成功地將一個全球性的、抽象的環境危機,拉迴到瞭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倫理睏境。我個人對其中探討的「文化慣性」如何阻礙減塑行動那一段特別有共鳴,畢竟在颱灣,我們的便利性文化已經根深蒂固,要改變一個習慣的行為模式,真的需要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像是提供瞭一個強大的內在動力來源,讓我開始更認真地麵對自己冰箱裡那些過度包裝的食物,以及那堆積如山的網購緩衝材。它確實達到瞭一種「喚醒」的效果,讓原本對環境議題抱持著「事不關己」態度的讀者,產生一種「我必須做點什麼」的迫切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