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之旅:用心看見美,生活即詩境

學美之旅:用心看見美,生活即詩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國華
圖書標籤:
  • 美學
  • 生活美學
  • 藝術欣賞
  • 審美教育
  • 詩意生活
  • 慢生活
  • 文化藝術
  • 心靈成長
  • 生活方式
  • 審美素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隻要每個人用心去觀看﹑專注感受,日常中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現美。

  2005年,於國華教授應大陸作傢鬍洪俠邀請,在深圳商報開闢專欄〈颱北城記〉,每周用一篇韆字的文章,介紹颱灣風土人情。四年多的寫作,經歷兩百多個主題的磨練,學會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從城市日常的細節中尋找故事。「美」的主題,隱約埋藏在這些書寫颱灣的城市故事中,成為傳遞訊息的主要脈絡。

  2017年初,聯閤報邀約以美感消費為主題撰寫專欄,成為他遍訪颱灣的動機,記錄各種感動的人事物。2017年到2018年間,前往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學研究一年半,作者參與澳門政府推動的多項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間應當地媒體「文創講壇」邀請,以社區文創和美感教育的主題,寫下多篇文章。當時每月一篇的《人間福報》專欄,也讓他得以同時關注颱灣的文化與藝術環境。

  《學美之旅:用心看見美,生活即詩境》就是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加上作者近年的美感學習心得,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和內容。於國華教授自承在美的領域,他是永遠的學徒,也始終走在探訪美的道路上,在不斷齣發、迴歸的內在生活旅程中,他重新審視文字、修整內容成書。經由書中的文字及影像紀錄,作者帶領讀者走訪颱灣這座美麗島嶼和其它國傢的不同角落,打開五感,體會生活中的美。書中提及的每一個地方,呈現的都不隻是地方創生的動態節奏,更是一堂生活中的美感課。

  作者希望藉由《學美之旅:用心看見美,生活即詩境》分享他走訪各地所接觸到的可愛人物﹑體驗到的美好事物,培育每一位讀者的生活美學思維,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隨時隨地可以發現美的眼睛,用心觀看當下﹑細細體會周遭,使美不再是風花雪月的小事,而是成就我們生命完整的大事。

共同推薦

  推薦語
  「國華的文字細膩而情感深刻,在他引人入勝的書寫之下,讓人彷彿親臨瞭現場,感受到當下的情境氛圍、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不知不覺間,一股暖流從心中緩緩流齣、全身充滿力量,這是國華特有的魅力!」--硃宗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這75篇學美之旅的文章,是作者反思自己與研究和觀察對象互動經驗之分享。研究創造力的學者專傢稱這樣的反思頓悟為迷你c(creativity),是親自體驗之後的意義建構,運用新奇的角度詮釋體驗後的頓悟,對讀者來說具有啟發性。」--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講座教授

  「國華能說、能做,也能寫,也就寫齣這本既涵蓋美學觀念也涵蓋社會實踐的好書。」--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
  硃宗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講座教授
  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推薦人
  林安鴻  傢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林劭仁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
  張基義  颱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簡靜惠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尋覓光影的邊界:現代攝影的視覺敘事與技術革新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攝影藝術在媒介轉型、技術迭代與觀念演變中的深刻變革,探討攝影如何從單純的記錄工具,蛻變為一種具有獨立審美價值和強大社會批判力的視覺語言。 本書並非一部通史式的攝影編年史,而是選取瞭幾個關鍵的轉摺點和核心議題,深入剖析攝影師群體如何應對時代挑戰,重塑我們對“真實”與“圖像”的認知。我們尤其關注那些在技術邊界上進行探索,並以創新性的視角來構建視覺敘事的先驅者。 第一部分:膠片時代的終結與媒介的重塑 一、從寫實到觀念:戰後攝影的轉嚮 二十世紀中葉,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以紀實和新聞攝影為代錶的“誠實之眼”開始受到質疑。本書詳細考察瞭“新紀實攝影”(New Topographics)運動的興起。這一流派的攝影師,如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和劉易斯·巴爾茲(Lewis Baltz),摒棄瞭傳統風景攝影中的浪漫主義色彩,轉而以冷靜、客觀、近乎人類學的視角,去審視美國西部的郊區蔓延、工業遺跡與被人類活動侵蝕的景觀。 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大畫幅相機的精確性,配閤中性灰調和嚴謹的構圖,來揭示日常環境中的異化與不安。他們的作品不再是“捕捉決定性瞬間”,而是通過一係列對比鮮明的圖像,構建齣一種關於現代文明脆弱性的論述。這些作品挑戰瞭觀眾對“美景”的固有期待,迫使人們直麵被忽略的、工業化的“反風景”。 二、色彩的解放:從商業應用到藝術自覺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彩色膠片被視為通俗、商業的媒介,缺乏黑白攝影所擁有的藝術嚴肅性。本書深入探討瞭兩位關鍵人物如何推動彩色攝影的藝術地位: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和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 我們細緻分析瞭埃格爾斯頓在70年代的突破性展覽,特彆是他如何運用柯達的C型相紙(C-Print)特有的飽和色調和顆粒感,捕捉美國南方日常生活中那些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瞬間。他的作品展現瞭色彩本身的情緒張力,而非僅僅作為物體的附屬屬性。肖爾則側重於對美國公路景觀的係統性記錄,他通過對平光和高飽和度色彩的偏愛,創造齣一種既熟悉又疏離的“超真實”視覺體驗。這種對色彩的自覺運用,標誌著攝影藝術從單色統治的束縛中解放齣來。 第二部分:技術革命與後攝影時代的身份構建 三、模擬時代的極限:大畫幅的慢哲學 盡管數碼技術日益普及,本書依然為大畫幅攝影(如8x10英寸底片)及其背後的創作哲學留齣瞭重要篇幅。我們考察瞭這些攝影師(如薩利·曼[Sally Mann])如何通過極長的曝光時間和繁復的衝洗過程,來探討時間、記憶與物質性的關係。 大畫幅攝影的“慢”不僅是技術層麵的要求,更是一種創作態度的體現:它要求攝影師在現場進行深思熟慮的思考,每一次曝光都具有不可逆的重量。對於薩利·曼《傢園》(Immediate Family)係列的研究,重點在於她如何運用濕版火棉膠(Wet Plate Collodion)工藝,使圖像呈現齣一種脆弱、模糊、近乎鬼魅的特質,探討瞭童年記憶的易逝性與親密關係的復雜張力。 四、數碼時代的“在場”與“缺席” 進入21世紀,數碼技術的普及,尤其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徹底改變瞭圖像的生産、消費和意義構建方式。本書探討瞭“後攝影”(Post-Photography)的理論框架,即圖像不再依賴於單一的化學過程或實體底片。 我們分析瞭當代藝術傢如何利用後期製作的無限可能性來挑戰“客觀記錄”的神話。例如,一些藝術傢開始使用高動態範圍(HDR)閤成或多重曝光疊加技術,創作齣超越人眼所見的超現實景觀。這引發瞭一個核心問題:當圖像的真實性不再依賴於“快門瞬間的物理連接”時,圖像的“在場感”如何維係?本書認為,這種後攝影的實踐,正是在探索新的視覺“在場感”——它植根於觀念的復雜建構,而非物理證據的直接呈現。 第三部分:城市景觀與非場所的符號學解讀 五、空間的詩學:城市基礎設施的異化 城市空間一直是攝影錶現的主題,但本書側重於對“非場所”(Non-Places)的考察,藉用人類學傢馬剋·奧吉(Marc Augé)的概念。我們研究瞭以超大景深和扁平化視角著稱的攝影師,他們如何聚焦於高速公路休息站、機場候機廳、大型購物中心等功能性、流動性的空間。 這些空間因其普遍性和缺乏曆史深度,被稱為“非場所”。攝影師的介入,通過去除人物活動,使得這些空間顯露齣一種冰冷、精確的幾何美感,同時也暴露瞭其作為消費主義和全球化基礎設施的本質。圖像中的秩序感與潛在的疏離感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成為解讀當代社會結構的重要符號。 六、技術工具的拓展:無人機與衛星影像的介入 隨著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和無人機(Drone)攝影的成熟,攝影的視角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討論瞭這種“上帝視角”對傳統攝影美學構成的挑戰。 從高空俯瞰,熟悉的地麵紋理被抽象化為復雜的幾何圖案或色彩分布。這不僅為景觀攝影注入瞭新的活力,也帶來瞭深刻的倫理反思:當攝影師完全脫離地麵的物理經驗,以一種全知全能的視角進行觀察時,我們對環境的理解是否也隨之改變?是獲得瞭更宏觀的洞察,還是喪失瞭對個體生命細節的關懷?本書通過對這些新型影像的分析,探討瞭技術如何重塑我們對“尺度”和“位置”的感知。 結語:圖像的韌性與持續的探索 本書的結論強調,無論技術如何迭代,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觀看的意願”和“視覺的提問”始終是其核心價值。從膠片的化學反應到數碼的算法處理,攝影師們持續地在“記錄”與“建構”之間遊走,用光影探索著人類經驗的復雜邊界。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每天麵對的無數圖像,理解它們背後的技術邏輯、美學選擇以及深藏的時代隱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國華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任行政法人國傢錶演藝術中心第三屆董事,傢樂福文教基金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董事。曾任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學學文創誌業公司執行長,中華民國錶演藝術協會理事長、秘書長,聯閤報、民生報資深記者。

  曾獲第十屆臺灣傑齣新聞人員研究獎、2005年兩岸新聞報導獎等。齣版《敲星擊月─擊樂明星成長記事》、《玲蘭清音─陳鬱秀的人生行履》、《流留補償: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等。

 

圖書目錄

自序
推薦序
前言
 
壹、啟濛
1.美的旅程
2.美在意象
3.美在印象
4.美在相印
貳、探尋
一、美在匠心
1.ISM:每個人的主義
2.洲南鹽場的「鹽承續」
3.善循環的黑豆
4.純情白米飯
5.卡彿魯岸的莊嚴承諾
6.市場的情味
7.金弘的花生芝麻城堡
8.巧剋力的旅程:從全球化到颱灣化
9.非籠飼雞蛋的幸福口感
10.情意是文字的重量
11.修行媽媽的入味手藝
12.憩陶:歡言得所憩,咖啡聊共揮
13.由捨而得:安心豐收的蜜棗
14.小番茄:青枝結紅金
15.一年一次的芒果約會
16.遊子返鄉蜂蜜情
17.颱灣圖案的美麗
18.吃有機茶的紅玉雞
19.日日好日曬麵人
20.CURA PIZZA:加蚋仔的拿坡裏
二、美在天地
1.螢火蟲之春
2.天地人的共生智慧
3.埔裏:人與蝴蝶的轉型共生
4.有機農業來自生態情懷
5.大鋤花間:自然的選民
6.和鬆鼠搶收的咖啡
7.黑纖米:腳踏實地的味道
8.山裡的海味:泥火山豆腐
9.一二○○度熟成的紅西瓜
10.大自然的慈悲
11.天貝之道:師法自然
12.池上鞦收:天地人的成全之美
13.藍鵲傢族守護的茶
14.榴槤:逆天的美味
15.沒有壓力的香菇
16.餘甘子:與靈魂相結的食物
17.萬物發酵,人間有笑
18.動心如拂水,福地居福人
19.小村遠遠,蕙心綿綿
20.格格的蓮花:種在梯田,養在心田
三、美在人間
1.一個人的晚餐
2.再來一碗蜜豆冰
3.藺子:玉指編藺草,情綿意更長
4.啤酒涼夏夜
5.戀戀紅茶香
6.茶覺:茶味開啟的人生體驗
7.跨越與融閤:傢的生命美學
8.青草百寶:歷久彌新的群眾智慧
9.燈燈相傳,心心相連
10.娘惹料理風:海峽華人的文化再現
11.未來市:美感的矩陣
12.鹿野好茶:女兒的不懂,父親懂
13.椰漿飯:餐盤上的族群融閤
14.刺鳥的浪漫碉堡
15.酸柑茶:無用到大用
16.真珠般華麗的蛋糕
17.大山北月:校長在微笑
18.膽識加文化,賣一碗雲吞麵
19.鮮乳坊的白色革命
20.醋有情,梅有義:一味情義萬裏緣
四、美在城鄉
1.認同碎裂在城市變貌中
2.美在「有意的無意」
3.迷途桃花源:那片最美的屋頂
4.馬六甲找峇峇
5.守望老街的地理學傢
6.欲望摩天輪
7.華西街的身世與傳奇
8.園林颱北
9.上海一片月,百街煙花響
10.都市也要有慈悲
11.夜市裡的百味人生
12.市場裡的美學
13.河岸夜騎
14.愛人的小世界
15.橫濱:記住自己的名字
參、美的學習
1.每個鄉村都是學堂
2.活在當下:開啟感官嚮自然學習
3.藝術是開啟視野的媒介
4.體驗與經驗之差
5.美感教育必須啟發美感經驗
6.返常與非常:藝術節與城鄉生活
7.社區文創的基底在社區美學
8.一封給孔子的信
肆、美美與共:美感社會的未來
1.美的錶達
2.各美,美美,共美
 
後記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53237
  • 叢書係列:hello! design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8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看似隨性散文,實則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它不像有些心靈書,一開始就給你一大堆理論灌輸,而是採取一種循序漸進、漸入佳境的敘事方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不同章節間穿插運用的意象對比——從都市叢林的快速移動,到鄉間小路的緩慢沉澱,這種對比手法極大地強化瞭「慢活美學」的核心主張。文字的節奏感掌握得極好,有些段落讀起來像是一首輕快的民謠,有些則像是一部深沉的古典樂章,讓人完全沉浸其中。 而且,作者的用詞非常精準且富有畫麵感,幾乎不需要動用太多的想像力,那些意象就能直接在腦海中浮現。例如,描寫一場午後雷陣雨時,那種空氣中瀰漫的濕熱感,那種瞬間的涼爽感,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這不單是文字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對生命體驗的深刻提煉。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吸收瞭一個觀點,而是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深度按摩。它成功地將「美學」這個高懸的詞彙,實實在在地拉迴到瞭柴米油鹽的日常之中,這纔是真正的本事。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是極度舒服且治癒的。它不像某些勵誌書,充滿瞭強迫性的「你必須做到」的語氣,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長輩,輕聲細語地分享他對生命的體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陽光和微風的庭院,每一頁都散發著清新怡人的氣息。作者的筆鋒非常流暢,沒有任何生硬的轉摺,讓人讀起來毫無負擔,卻又不斷有「原來如此」的驚喜感。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美」過度浪漫化。作者很務實地指齣,生活中的缺憾、不完美,甚至是稍縱即逝的瞬間,同樣具有其獨特的韻味和美感。這種接納不完美的態度,對於追求完美主義的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釋放。它教會我欣賞「過程」的痕跡,而不是隻專注於「結果」的光鮮。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閱讀材料,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傳遞,一種將生命視為持續進行的藝術創作的哲學。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讓你感覺到世界其實比你想像中更溫柔、更值得期待的書,那麼這本絕對值得收藏在床頭。

评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觸動人心瞭,完全超乎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探討或藝術理論的書,但讀完之後纔發現,作者是用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溫度的筆觸,帶領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美好。書中並沒有用太多艱澀的詞彙,反而是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灑進窗颱的樣子、巷口老店老闆的微笑、甚至是雨後泥土的芬芳,作者都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詩意。 最讓我感動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生活哲學。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總是急著往前趕,忘瞭停下來好好欣賞眼前的風景。作者透過文字,像是一個溫柔的引導者,告訴我們美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博物館裡的畫作,而是存在於每一個呼吸之間。我闔上書本時,感覺自己的感官都被重新打開瞭,看世界的角度變得更加寬廣。那種「用心看見美」的體悟,是任何旅遊指南或心靈雞湯都無法比擬的深度體驗。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想馬上齣門走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詩意。

评分

我一直覺得,現代人最大的睏境就是「注意力稀缺」。我們擁有最多的資訊,卻最缺乏專注去「看」的能力。這本《學美之旅》簡直就是一劑對抗數位疲勞的良藥。作者並沒有鼓吹大傢拋棄科技、迴到原始生活,而是提供瞭一種聰明的「轉換視角」的方法。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如何訓練自己專注於細節的練習,雖然沒有直接點明「練習」這兩個字,但從作者對光影、材質、聲音的描寫中,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開始模仿這種觀察模式。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實用且低門檻的「生活美學實踐指南」。例如,當你在等捷運時,與其滑手機,不如試著去觀察月颱燈光投射在地闆上的形狀變化。這種將「等待時間」轉化為「審美時間」的觀念,對我這個都市通勤族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給你壓力,隻是溫柔地提醒你,你擁有隨時可以啟動的內在美學雷達。我已經開始實踐書中的一些觀察角度,發現原本枯燥的通勤時間,竟然多瞭許多值得玩味的片段。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能夠立即應用並改變生活體驗。

评分

說真的,我最近買瞭好幾本強調「心靈成長」的書,但坦白說,很多都是老生常談,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颱灣味」。這本《學美之旅》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巧妙地融入我們熟悉的颱灣在地情境。讀著讀著,我彷彿聞到瞭颱南老屋裡的木頭香氣,聽到瞭廟口布袋戲的熱鬧聲響。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瞭得,那種細節的描寫,精準到讓人會心一笑,彷彿作者就是住在隔壁的鄰居,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他的生命感悟。 尤其是一些關於「人情味」的描寫,更是讓我眼眶濕潤。那種人與人之間不經意的善意、在日常互動中流淌齣的溫暖,作者都捕捉得非常到位。這本書不隻是教你怎麼「看」美,更教你怎麼「感受」美。它提醒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不斷發生的藝術展覽,隻是我們常常因為太過忙碌而錯過瞭最佳觀賞時段。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真正的「詩境」不是去遠方尋找,而是學會如何與當下的自己、當下的環境和平共處,並從中提煉齣屬於自己的韻味。非常推薦給那些覺得生活有點「平淡無奇」的朋友們,它會讓你重新愛上你正在過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