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提問力:問更好的問題,獲得更棒的答案

最強提問力:問更好的問題,獲得更棒的答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爾克‧維斯
图书标签:
  • 提问技巧
  • 沟通
  • 思维
  • 效率
  • 学习
  • 职场
  • 个人成长
  • 问题解决
  • 影响力
  • 决策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場好的交談,開始於好的問題;
一個好的問題,開始於好奇的態度,真誠的求知慾;
最強提問力,就是一封邀請函。
邀請你看見一個新世界,一個新的自己。
 
  愛因斯坦:「如果我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解決一個攸關自身性命的問題,我一定會把前五十五分鐘都拿來判斷我該問的問題是什麼?」
  
  你有很多疑問,但沒有勇氣問,問問題會被看成跟人作對,與人找碴?或被貼上「無知」的標籤?
 
  你沒有興趣和好奇心問問題,也怕踩到「交談地雷區」,只有場面話最安全,不會洩漏你的情緒;人際關係有距離,會讓人比較安心?
 
  你不小心落入「對話框架」,但這個框架從何而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問?該如何問?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問問題還要學?
 
  本書的核心是讓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你具備最重要的技能——提問力。
  實用哲學家埃爾克‧維斯為你喚起那個早就存在內心的蘇格拉底。
 
  你敞開心胸,用好奇心加一小撮渴望和一份耐心,培養屬於自己的蘇格拉底態度,控制向上與向下的問題,運用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讓你從每一個問題去追索每一個答案的真諦。一層一層引導與聆聽,打破僵化的「我以為」「我認為」思維,重新組裝認定的邏輯。
 
  6個【問問自己】單元,全面性找出為什麼我無法問出好問題的原因,
  32個【練習】單元,按照主題,實務操作,鍛鍊提問力最佳實用操作手冊。
 
  改變你勇敢而大膽探索,不會以為自己早就知道答案;改變你樂於接受自己有所不知,安靜保持傾聽,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終結廢話,垃圾話。塑造自我的核心價值。
 
  當你踏上「提問力」的驚奇之旅,人生雖然打掉重練卻越來越了解自己,越來越喜歡自己,從而發現一個更豐富的自己。
 
本書特色
 
  本書提供你問更好的問題,獲得更棒的答案!
  ◆拆除對話地雷區,跟膚淺交談說掰掰
  ◆終結廢話.垃圾話.場面話
  ◆二十一世紀必備技能之一
  ◆提問力‧思考力‧聆聽力三強鼎立一起學習
  ◆各行各業適用‧每個成長階段都需要一本
 
  如何喚醒我們內在小小的蘇格拉底?
  ◎不要貼標籤,保有驚奇的心,如同每個人看雲朵都有不一樣的想像。
  ◎探索自己的猶豫和質疑,像個哲學家一樣。
  ◎不要認真判斷,反覆對你的判斷做出判斷。
  ◎拋棄自我,成為認真的聆聽者。
  ◎先把同理心關掉,實行同理心中立。
  ◎學習偵探福爾摩斯的觀察力。
  ◎利用關鍵類型的問題展開對話,或加深對話的深度。
 
專文推薦
 
  這是一把打開你我人生寶藏的鑰匙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早就已經在我們『裡面』,
  我們就像已經在心上懷了胎兒,只是自己還不知道。」____實用哲學實踐者 褚士瑩 
 
國外讀者迴響
 
  「快翻開這本書,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加豐富!」
  「讓人在現代生活中可以放下戒備,很重要的一本書!」
  「若想要更認識自己和其他人,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麼一來交談一定會變得很有趣!」
  「這本條理清楚又實際的書,正適合想要開啟更好、更有深度對話的勇敢思想家。」
  「這本書真的是太珍貴了!真的讓我的日常生活變得豐富許多。」
  「本書簡直是一顆瑰寶!」
  「非常推薦給常常在毫無收穫的對話、爭執、辯論中越陷越深的人。」
  「這本書是這個充滿爭議與兩極化的時代中的一道希望之光。」
  「埃爾克.維斯讓實用哲學變得平易近人。必讀!」
  「一本令人心情愉快又不落俗套的書。」
  「鼓舞人心、易於閱讀,本書充滿實用的活動,可以讓人立刻開始練習。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本書中的強大意念促使我們與其他人和自身建立起更多連結。」
  「有些書真的能改變你的世界觀或日常生活行為,就我看來,本書就是其中之一。真心推薦給所有人。」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打破僵局:跨界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艺术》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图书简介:《打破僵局:跨界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艺术》 导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以及气候变化、社会转型等复杂议题的交织,使得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往往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问题,而是错综复杂的“棘手难题”(Wicked Problems)。这些难题的特点是:边界模糊、参与者立场各异、缺乏明确的解决方案,并且任何干预措施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传统的、基于专业分工的、自上而下的解决路径,在面对这些系统性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计算速度或更细分的知识,而是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一种能够整合不同视角、跨越学科鸿沟、重构问题框架的能力——这就是跨界思维的力量。 《打破僵局:跨界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艺术》并非一本教你如何优化流程或提升效率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认知模式、系统思考以及创新性问题解决哲学的实践指南。本书旨在为那些感到思维受限、习惯性地在既定框架内打转的专业人士、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创新者,提供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和实践工具箱,帮助他们有效识别、解构并最终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复杂困境。 第一部分:认知陷阱与思维的边界 我们的大脑在演化过程中,天然倾向于寻找简单、可预测的模式,这在狩猎采集时代是生存的保障,但在信息过载的现代,却成了创新的主要障碍。 1. 习得性思维的牢笼: 本书首先剖析了“专家迷思”——过度依赖过往经验和专业领域的知识,导致视野受限。我们深入探讨了认知启发法(Heuristics)的双刃剑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得到问题,却看不清问题”。章节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当单一学科视角被推向极致时,可能导致的系统性盲点,例如金融危机中的“模型盲信”和医疗领域中的“路径依赖”。 2. 结构化分解的局限性: 传统的分析方法倾向于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可控的部分。虽然这在工程学中有效,但在涉及人类行为、社会动态和生态反馈的系统中,分解往往会破坏关键的相互连接性。本书强调“还原论”的失败之处,并引入了“涌现性”(Emergence)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整体的行为往往不能仅通过研究部分来预测。 3. 时间视角的错位: 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但现代组织文化却奖励短期快速回报。本书探讨了“延迟满足”的缺失如何阻碍我们采取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并引入了“代际公平”的思考维度,教读者如何将时间轴拉长,以应对气候和基础设施等长期挑战。 第二部分:跨界思维的熔炉:整合与重构 打破思维的僵局,需要主动地将原本不相干的知识领域进行连接。跨界思维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而是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深刻的类比和迁移。 4. 借用类比的力量: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展示了如何从生物学中汲取灵感来设计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仿生学应用),如何从音乐的结构中学习项目管理中的节奏和停顿(节奏理论),以及如何借鉴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概念来处理信息过载(减法设计)。每一个案例都展示了将A领域的原则成功应用于B领域所产生的范式转变。 5. 场景重构与“如果…会怎样”的艺术: 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对问题的初始定义。本书提供了一套“场景重构矩阵”,指导读者系统地挑战问题的既有边界。例如,面对城市交通拥堵,我们不应只问“如何让车跑得更快”,而是要问“我们是否需要汽车?”或“什么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步行?”通过改变参照系,隐藏的解决方案才会浮现。 6. 整合非线性思维工具: 我们引入了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回路图、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中的代理人模型,以及设计思维中的“同理心地图”等工具。这些工具的重点不在于精确预测,而在于理解系统内部的驱动力、关键节点和潜在的杠杆点,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干预。 第三部分:在行动中学习:从洞察到干预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行动。面对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复杂问题,如何设计出既能产生早期反馈,又不会过早锁定方向的干预措施,是实践的关键。 7. 利益相关者的“生态图景”绘制: 复杂问题很少是技术问题,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书强调绘制“权力与意愿地图”,识别隐藏的倡导者、阻碍者和中立观察者。学会识别不同群体背后的深层恐惧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是达成共识的前提。 8. 最小可行性实验(MVE)与渐进式创新: 鉴于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大规模的、一次性的“大爆炸”式解决方案风险极高。本书倡导“最小可行性实验”(Minimum Viable Experiment),即设计小型、低成本、可快速迭代的原型干预措施。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快速学习的循环:设计—实施—观察—反思—调整。这要求组织文化从追求“完美无误”转向拥抱“快速学习”。 9. 叙事的力量:驱动变革的底层逻辑: 最终,即使有了最好的技术方案,如果没有人愿意采纳和执行,一切都是空谈。本书最后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能够跨越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共同叙事”。这种叙事必须整合理性分析(数据和逻辑)与情感共鸣(愿景和价值观),将复杂的解决方案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可执行的故事,从而激发集体行动。 结语:成为“问题架构师” 《打破僵局》的目标是培养读者成为“问题架构师”——那些能够清晰界定挑战、灵活运用跨学科工具、并能设计出适应性干预策略的人。本书不承诺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永不过时的思维工具,帮助您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解决问题的韧性。 适合人群: 战略规划师、产品负责人、研发团队领导、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在日常工作中遭遇“进退两难”困境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埃爾克‧維斯 (Elke Wiss)
 
  實用哲學作家埃爾克.維斯的作品暢銷全球,其著作利用簡單的日常小改變來幫助讀者轉變日常生活。維斯的寫作範疇包含撰寫並指導表演題材、短篇故事、獨角戲和敘事哲學詩,也寫文章、製作Podcast,本身身兼教練、推手以及實用哲學家的身分。她舉辦與實用哲學、提問藝術相關的研習會,在各機關教導蘇格拉底式對話,也提供一對一的哲學式諮商。《最強提問力》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翁雅如
 
  英國雪菲爾大學翻譯碩士、東海大學中外文雙學士,現與先生同居新北兩貓之家,專職書籍、影視字幕、舞台劇字幕翻譯。目前譯作四十有餘,熱愛翻譯,斜槓花藝師。

图书目录

004【推薦序】如何透過提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褚士瑩

前言__被對話的框架框住了?
015 我們的判斷從何而來?
017 你為什麼沒有勇氣問?
019 你為什麼有權利問?
021 從此你的名字可以叫「思考者」
023 實用哲學;有什麼用呢?
024 培養「敏捷視角」
026 為什麼是蘇格拉底?
027 「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030 哲學思考的開端
032 何必這麼麻煩?
034 從你和我之間開始
037 學會提問力,思考力

PART1__為什麼我們都這麼拙於問出好問題?
041 「我一天到晚在問問題,是有什麼好學的?」
050 原因一:人類天性
059 原因二:害怕提問
067 原因三:得分點
076 原因四:缺乏客觀性
083 原因五:沒有耐性
088 原因六:缺乏能力

PART2__你的核心:蘇格拉底式態度
098 從畏畏縮縮變成超級英雄:喚醒你內心的蘇格拉底
105 蘇格拉底式態度:擁抱驚奇的心
110 蘇格拉底式態度:好奇——真的想知道
116 蘇格拉底式態度:勇氣
121 蘇格拉底式態度:不要認真地判斷
136 蘇格拉底式態度:學著接受(甚至擁抱)無所知
143 蘇格拉底式態度:把同理心先放一旁
161 蘇格拉底式態度:忍受不悅感——都是過程
163 蘇格拉底式討論的架構

PART3__提問的時機
191 條件一:一切從當個好聽眾開始
198 條件二:認真看待語言
207 條件三:徵求同意
213 條件四:把步調慢下來
217 條件五:忍受挫敗感

PART4__提問的能力:技巧、小撇步和陷阱
223 蘇格拉底式提問指南:起伏
239 提出好問題的祕訣:天上的派?(遙不可及?)
251 提問的陷阱與類別

PART5__從問題到交談
263 骨牌遊戲
272 跟進自己的提問
285 用問題來對質
293 跟進:用「如果」問題來當你的強心劑
297 敞開心胸去提問

306 後記
307 謝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7212
  • 叢書系列:CREATIVE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如何透過提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
作家/褚士瑩
 
  埃爾克‧維斯(Elke Wiss)是一位荷蘭的編劇、劇場導演、女性以及哲學踐行者。如果不是最後的這一項,我們可以說是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的兩個個體。
 
  但正因為她時常用「蘇格拉底對話」的技巧舉辦哲學踐行工作坊,進行哲學諮商,教人提問的藝術,突然之間,我覺得我們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如果有一天我們見面,對話也會像是熟悉的老朋友一樣。
 
  更精確地來說,是有著兩千五百年交情的老朋友。
  首先,我想我們可能會先聊一下亞里斯多德提出的「白板說(Tabula Rasa)」。
  「心靈是一塊白板嗎?」
 
  亞里斯多德使用這句話時,他背後的概念是「蠟塊說」,指出感性靈魂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非質料,就好像一塊歐洲貴族用來作為封印的熱蠟,當刻有圖紋的金屬壓在熱蠟上時,它接受的是印紋,而不是金屬本身。
 
  「教育是接受烙印的火刑嗎?」可能會是我們的下一個問題。
 
  經過對話之後,我想我們會傾向同意蘇格拉底說的,人不是白板,也不是蠟塊,而教育不是灌輸。我們唯一能做、而且應該做的,是透過「提問」,來點燃彼此內心神聖的火焰。
 
  這是為什麼蘇格拉底說自己一無所知,卻又能夠教授別人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並不是由蘇格拉底灌輸給別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早就已經在我們「裡面」,我們就像已在心上懷了胎兒,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先像一張驗孕試紙,確定對方知道自己內在有一個正在成形的想法,然後透過細緻的提問對話,像助產士的按摩般,清楚指示思考的方向,最終幫助對方把自己足月的想法生產出來,並且能夠辨識出這個想法,確實就是我的孩子,不帶批判地接受他,而不是困在現實和想像的差距中,嫌棄自己真實想法的醜陋。
 
  我之所以如此確定,是因為我在閱讀她的新書《最強提問力》(How to Know Everything)的時候,使用了邏輯觀察的技巧,觀察到她所做的事,正是我每一天正在做的事。那種心智的連結,是如此的真實而確定,就像我們在踐行哲學對話的時候,也確知自己的心智,正跟我們的老師,兩千五百年前的蘇格拉底聯繫在一起。
 
  我在閱讀《柏拉圖對話錄》的時候,也感受到這樣的連結。
 
  其實我在臉書或是推特上,讀到任何讓我怒火中燒的話語時,我也會提醒自己,安靜下來,繼續觀察。直到我看清楚我與我厭惡的人、我反對的話語,也有著如我與我喜歡的蘇格拉底的連結為止,否則我不應該半途停下來。
 
  我不否認,隨意的提問表面很簡單,只要在隨便在句尾加個問號就行了,但優質的提問,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經過這些年的練習,我也發現了一條截彎取直的便道,那就是可以「觀察出好問題」。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變得會提問。
 
  慣性隨意的提問,因為往往帶著自己強烈的預設,卻渾然不覺,所以很難成就一個好問題。在經年累月的練習中,我慢慢認識到提出一個好問題的過程,也就是點燃內心神聖的火焰,其實可以簡化成這四個簡單的步驟:
 
  1.檢查自己和對方的預設。
  2.透過觀察,連結到「別人的角度」,能用對別人的提問,開啟「廣度」。
  3.透過觀察,連結到「自己的生活」,能對自己提問,開啟「深度」。
  4.擁抱自己的無知,使用好奇心和對方一起探索,信任對話,即使不知道對話的去向也沒關係。
 
  換句話說,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戴好安全帽、綁好安全帶,如果已經用邏輯思考的紀律,裝備好自己,那就享受失控吧!就像蘇格拉底被處決的那天,來看望他的學生和親友都十分悲痛,而他本人卻鎮定自若,談笑依舊,最後從行刑官手裡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從容赴死。因為一個已經透過提問、知道一切的人,是不會有恐懼的。
 
  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轉變,是在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過濾和篩選資訊的能力。現在網路上資訊太多了,每個人都在講自己的道理,如果你不學會問出關鍵性的問題,你只會被淹沒在無用的雜訊之中。這本書精闢地指出了,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找不到答案,其實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問錯了問題,或者說,根本就沒問出那個「能打開閘門」的關鍵問題。我發現自己現在在閱讀新聞、分析市場趨勢,甚至跟朋友聊天時,都會不自覺地套用書中的某些提問模型。這讓我的接收資訊的效率提升了至少三成,不再是來者不拒,而是懂得主動出擊,去挖掘別人可能沒想到的盲點,這對我個人成長和工作表現都有實質的幫助。

评分

我身邊很多朋友最近都在抱怨工作卡關、生活停滯不前,我都會強烈推薦他們去翻閱這本書。它不只適用於商業人士或學生,我覺得對於任何處在人生轉折點,需要釐清方向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指南。書中的某些章節探討了如何對「自我」提問,這部分內容特別觸動我。很多時候,我們對外界的要求很明確,但當被問到「你到底想要什麼?」時,反而一片茫然。作者提供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引導讀者剝開層層的社會期待和內心恐懼,直達核心需求。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跟別人對話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跟自己進行深度對話的寶典,非常推薦給所有渴望突破現狀的朋友們參考看看。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的思考模式好像被重新校準了一下。以前總覺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多,但真要面對複雜的問題時,卻常常詞不達意,提出的問題總是抓不到重點,結果得到的解答也是七零八落,效率奇差。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讓我理解到,原來提問的品質直接決定了我們能獲得的資訊量與解決方案的深度。它不是那種只會教你「問是、否」的基礎技巧,而是深入探討了提問背後的邏輯脈絡、心理學基礎,甚至還結合了不同情境下的應用範例。舉例來說,書裡分析了在職場上,如何有效地向主管確認專案方向,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指令,這個章節我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回去馬上試著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效果立竿見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設計感十足,光是拿在手上把玩,就能感受到設計師的用心。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舒服,字體大小適中,行距抓得很好,閱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這一點對我這個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贖。書本的紙質摸起來也很紮實,不是那種薄薄的、一翻就容易皺起來的廉價紙張,感覺作者和出版社在製作這本書的實體時,真的下了不少苦心,希望能給讀者最好的閱讀體驗。而且,書的重量和厚度也剛剛好,方便我隨身攜帶,不論是在捷運上通勤,還是在咖啡廳放鬆時,都能隨手翻閱幾頁,吸收一些新知。光是從實體書的製作細節來看,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本工具書該有的水準,根本就是藝術品等級的呈現。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類強調「技巧」的書籍抱持著一點懷疑的態度,覺得很多不都是老生常談嗎?結果,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套「思維升級手冊」,而不是一本速成秘笈。它不會給你一堆僵硬的SOP,要你死背活用,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提問背後的「為什麼」和「如何根據情境調整」。書中許多案例分析都非常貼近我們在台灣社會常見的職場生態和人際互動模式,讓我覺得內容非常接地氣,完全不會有那種空泛的學術味。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出來的那種嚴謹又不失幽默感的筆調,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讓人忍不住一口氣想把它讀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