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景泓
圖書標籤:
  • 水中自救
  • 防溺教育
  • 安全知識
  • 急救
  • 遊泳
  • 兒童安全
  • 傢庭安全
  • 溺水預防
  • 救生技能
  • 水上安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海島國民一定要知道的安全玩水守則!
第一線海域救生員,帶你認識水域風險、破除玩水迷思!
 
  ‧海邊、溪邊危險環境如何判讀
  ‧溺水脫睏技巧圖文影片解說
  ‧各類熱門水上活動風險預防
 
  會遊泳反而容易齣意外!?
  建立水域安全觀念,提升水中自救能力,纔是保命王道!
 
  水安觀念建立,防溺於發生之前
  ‧從事水上活動要準備什麼? 
  ──最基本的衣著、能量補充、安全裝備,完全解說。
  ‧海邊有風有浪,如何安全玩水?
  ──活用app掌握天氣狀況,認識瘋狗浪、離岸流、漲退潮等環境風險。
  ‧溪水通常深不過膝,應該比較安全?
  ──臺灣溪水蜿蜒、流速快,意外發生率最高,一定要會辨別風險因子。
  ‧溪水暴漲一瞬間,該如何自保?
  ──看到三徵兆:「水流加速、水麵混濁、齊頭水」,請馬上離開!
  ‧水上娛樂活動,快樂玩水,也要安全迴傢
  ──浮潛、溯溪、SUP、潛水、海灘行車,五大熱門活動風險說明。
 
  水中自救/救援技巧提升,自助也助人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
  ──謹記救溺口訣:「叫叫伸拋劃」、「黃金三步驟」,不要貿然下水救人。
  ‧電影都演錯瞭,溺水的人其實不會呼救
  ──溺水的人連呼吸都有睏難,無法發齣聲音,也難以揮手求援。
  ‧真的不幸溺水,又沒有漂浮物抓取,該怎麼辦?
  ──保存體力,用踩水、仰漂技巧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救援。
  ‧有人溺水瞭,但現場沒有任何救援器材
  就地取材,長樹枝、防水袋,甚至是保冷冰箱,都可製作成緊急救援浮具。
  ‧都說玩水要準備救生衣,但穿錯救生衣更危險!
  ──認識救生衣的種類與浮力細節,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適當款式。
 
  【關於本書】
  臺灣四麵環海,山榖溪流眾多且夏季炎熱,各種水上娛樂活動發展蓬勃。即使水資源如此豐富,政府也大力推動遊泳教育,然而每到夏天,溺水意外總是頻傳,因溺水而身亡的人數,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不分年齡層第三名……
 
   這恐怕是因為,臺灣遊泳教學的內容多停留在競技泳式,但在緊急時刻能救你一命的,卻不僅是會不會遊泳。本書作者長年在海邊擔任救生員,亦熱衷於水上活動,他將依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不同水域的安全觀念,教導讀者評估現場的環境安全,並且能有最基本的自救、自保能力。期待水域安全知識,能夠成為每個海島國民的必備常識。
 
名人推薦
 
  何則文  生涯教練
  林妍杏  光閤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執行長 
  陳琦恩  颱灣潛水執行長
  ──專文作序
 
  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傢
  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王婉諭  立法委員
  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李元治  颱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係教授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生隊榮譽隊長
  雪羊視界  知名登山部落客
  歐陽立中  暢銷作傢/爆文教練
  蔡宗翰  消防員/TEDx Taipei講者
  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uber
  藍汐  汐遊寶寶嬰幼兒遊泳學校創辦人
  ──傾力推薦
 
  從第一實用的博客到第一實用的書。 LikeAFish 撰寫瞭臺灣第一本水安全指南。在書中,他釐清瞭導緻事故的迷思,使我們所有人在水中玩樂更安全。裡麵的知識不僅有可能挽救您的生命,還可以將您的戶外探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對於初學者和有經驗的遊泳者來說,它都是必讀的。──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傢
 
  應該很少人知道我以前曾經也是救生員,所以看到這本書真的覺得很重要,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這邊學到更多東西!──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臺灣身為四麵環海的國傢,過去對水卻似乎特別恐懼,尤其當看到相關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更突顯我們對於水域安全的知識不足。期待透過此書的分享,完整我們的水域知識,纔能成為真正愛山愛水,同時更能安全玩山玩水的海島子民!──王婉諭  立法委員
 
  提升技術是降低戶外活動風險的最主要方法,技術與經驗都是無法速成的,但觀念可以。戶外活動麵臨「未知性」過大的情況時,迴避它,即是最正確的觀念與做法。──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臺灣的戶外開放水域周邊常常看到被公部門插上各式各樣的告示牌,告示牌上麵最常看到的就是「水深危險,禁止戲水」,或是「本水域未設巡守人員,為瞭您的安全,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之類的警語。水深真的代錶危險嗎?有救生員的水域就安全嗎? 
  戶外活動公部門最應該推廣給民眾的基本觀念其實是:您的安全是您應負的責任!
  提升自己的水性,比學會標準的泳姿或能遊長距離更重要。景泓教練的這本書是很好的教材,補足瞭過去學校遊泳教學上的盲點,是準備走嚮戶外開放水域的大傢真正需要的必修學分~──李元治  颱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教授戶外冒險教育多年,我重視風險管理的議題,然而多數的風險管理流於老生常談不夠實際。景泓的水中安全觀念與自創品牌「像一條魚」令人驚豔,透過真實情境而設計的遊泳課非常符閤體驗教育的精髓,值得大力推薦。──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係教授
 
  臺灣四麵環海,多溪流,在法規趨嚮開放的同時,你需要學習與水共處,戶外玩傢需要成長,環境纔會進步,麵對海與溪流,你要準備更多,珍惜有限的救援人力,學會自救更是基本,有準備是探險,沒準備是冒險。──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ouber 
 
  我要推薦《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這本書籍。 由於臺灣四麵環海,山勢地形陡峭且溪流湍急,每年有不少溺水事故發生,也突顯我們對水域安全教育知識的普遍不足,然而現在這本書籍,能快速簡單的讓各位讀者瞭解水域安全與水上救生的基本觀念,暨能學習水中自救亦能保護他人。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生隊榮譽隊長 
 
  水火無情,但真正導緻意外的是錯誤觀念。安全無價,靠的是正確知識而非直覺反應。身處四麵環海、溪流湍急的臺灣,你除瞭要能享受玩水樂趣,更要掌握完整的水域安全觀念。隻要溼身,不要失身!我強力推薦這本書。──蔡宗翰  消防員/TEDxTaipei講者
 
  這本書應是每一個傢長的必讀書,臺灣每一年的兒童溺水事件層齣不窮,事故死亡率遠遠高於英國等其他島國,再加上臺灣生育率幾乎排名全世界倒數第一,是時候傢長破除迷思:讓孩子學會自救遠遠重要於學會遊泳招式。保護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杜絕可以避免的溺水事件,是父母的重要責任。──藍汐  汐遊寶寶嬰幼兒遊泳學校創辦人
 
  ※:推薦人依首字筆畫排序
碧海藍天下的生存法則:水域安全與急救實務指南 第一部:水的哲學——從恐懼到掌控的轉變 水,佔據瞭我們星球的絕大部分,它既是生命的搖籃,也可能成為潛在的威脅。這本深入探討水域安全與自救技術的專著,旨在引導讀者建立一套全麵、係統的水域風險認知與應對體係。我們將水視為一種需要尊重和理解的自然力量,而非單純的娛樂場所。 第一章:初識水性——建立正確的基礎認知 本章將徹底顛覆傳統的“會遊泳就能安全”的誤區。我們將深入解析水體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浮力、密度、錶麵張力及水流動力學的基礎原理。重點探討人類在不同水溫、不同鹽度的水域中的生理反應,特別是冷水休剋(Cold Shock Response)的早期癥狀與應對策略。 浮力與平衡感訓練: 如何利用身體結構,在不消耗過多體力、保持冷靜的前提下,實現穩定漂浮。介紹“水母漂”、“仰漂”等基礎靜態維持技術的精準要領。 呼吸的藝術: 探討在水下和水麵呼吸轉換的效率問題。強調如何在恐慌狀態下,強製性地實施有節奏的吐氣與吸氣,避免因過度換氣導緻的頭暈和失控。 認識“溺水”的隱藏信號: 溺水往往不是電影中那樣大聲呼救的場景。我們將詳細列舉非語言的、安靜的溺水信號(如垂直姿勢、無法揮手、眼神呆滯),教導觀察者如何識別真正的危險。 第二章:環境評估——預測風險的雷達 安全始於進入水域之前的評估。本章著重於如何像專業人士一樣解讀水域環境,將潛在的危險因素量化並納入決策考量。 河流與溪流的隱形陷阱: 剖析潛流(Undertow)、迴流(Rip Current)和漩渦的形成機製。通過實地案例,演示如何通過觀察水麵紋理、泡沫線和漂浮物的移動來判斷暗流的方嚮和強度。 海洋與湖泊的潮汐與風浪: 學習如何閱讀潮汐錶和海象預報。探討不同風嚮對近岸流的影響,以及在開闊水域中,遭遇突發風浪時的最小化體力消耗策略。 人工水域的安全死角: 探討遊泳池的化學平衡、水底防滑設計,以及水庫、運河等工業或灌溉水域特有的結構性危險,如吸力口和水下障礙物。 第二部:自救行動——危機中的穩定器 當意外發生時,保持頭腦清醒是自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本部分提供瞭一係列針對不同溺水情境的即時、高效率的自救技術。 第三章:體力耗盡時的生存技術 當疲憊或抽筋侵襲時,我們必須轉變策略,從主動前進轉嚮被動生存。 應對抽筋的精準處理: 針對小腿、腳趾、大腿等常見抽筋部位,提供即時、無需他人幫助的伸展與按摩手法。強調在抽筋發生時,如何保持身體的水平漂浮姿勢,以維持呼吸優先。 “節能漂浮”策略: 介紹“浮潛漂浮”(Drown-proofing),這是一種間歇性的、最大限度減少氧氣消耗的呼吸和漂浮循環。適用於長距離漂遊者在感到極度疲憊時的過渡性策略。 衣物輔助漂浮: 在意外落水時,如果穿著長褲或外套,如何利用這些衣物迅速充氣形成臨時救生浮具,爭取寶貴的等待救援時間。 第四章:特殊環境下的脫險實踐 本章針對日常生活中較少被訓練到的極端情況進行專門指導。 冰麵落水與脫睏: 詳述在冰層破裂時,如何利用肘部力量支撐身體,避免完全沉入冰水之下。強調必須將身體盡量平鋪在冰麵上,利用麵積分散重量,並嚮後移動遠離裂口。 障礙物纏繞與水下脫睏: 針對水草、漁網、水下樹枝等纏繞物,強調“嚮後看、慢動作、保持呼吸”的原則。教授如何在不與纏繞物正麵對抗的情況下,利用身體的柔韌性進行緩慢的鏇轉和解脫。 被動漂浮的心理建設: 深入探討在等待救援過程中,如何管理焦慮情緒。引入“錨定思維”(Anchoring Thoughts)技術,幫助被睏者將注意力從恐懼轉移到觀察環境、調整呼吸上。 第三部:從自救到互助——團隊與裝備的協同效應 單一的自救能力固然重要,但與他人協作以及正確使用裝備,能將安全係數提升到新的層次。 第五章:非專業人士的簡易救援原則 “伸手不如扔物,靠近不如拋繩。”本章強調非專業施救者應當嚴格遵守的救援次序,將自身的安全置於首位。 “遠距離救援”技術詳解: 詳細介紹如何使用拋繩袋、繩索、長棍、甚至充氣的塑膠瓶等常見物品進行有效的遠距離施救。強調拋繩時的著力點和二次拋投的技巧。 安全接近與接觸: 在必須進行水中接觸救援時,教授如何使用輔助工具(如浮闆、救生圈)作為緩衝,避免被受睏者因恐慌而反過來拖拽施救者。介紹“牽引式”與“背負式”的基礎水下轉移技術。 意外的意外: 探討在嘗試救援時,施救者自身也可能陷入險境的情況(例如施救者體力不支或被受睏者纏住)。建立“放棄與呼叫支援”的底線判斷標準。 第六章:工具的選擇與維護 本章提供一份實用的水域安全裝備採購與檢查清單。 救生衣的類型與適用性: 區分充氣式、泡沫式(PFC/Type I-III)救生衣的用途差異,特別指齣在激流或惡劣天氣中,應選用更高浮力等級的裝備。強調正確穿戴和繫緊胸帶的重要性。 個人防護裝備的檢查: 針對浮潛麵鏡、呼吸管、蛙鞋的日常維護,以及如何檢查救生浮標(Pouch)的有效性。 裝備與環境的匹配: 結閤不同場景(如獨木舟、SUP立式劃槳、夜間遊泳),指導讀者如何選擇最適閤當前活動的最小化裝備包。 結語:終身學習的海洋精神 水域安全不是一項一次性的課程,而是一種持續的意識。本書的目標是將讀者從被動的受害者轉變為主動的風險管理者,培養一種對水域環境始終保持警惕和敬畏的“海洋精神”。唯有持續練習、不斷更新知識,纔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水域狀況下,都能成為自己最可靠的救命恩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景泓
 
  在學校、社區、飯店及海邊皆擔任過救生員,對於在不同場域的救生經驗都相當豐富。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臺灣遊泳教育的不足,迴臺北創立荷蘭遊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透過真實溺水情況設計遊泳教學內容,分享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開心玩水平安迴傢。
 
  現任
  「像一條魚LikeAFish」 創辦人
  「救生日常」podcast 創辦人&主持人
  udn鳴人堂 專欄作傢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特約講師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likeafish.com.tw/
  臉書:www.facebook.com/youlikeafish/
 
  救生日常
  Podcast:apple.co/2PPlDTU
 
  鳴人堂
  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3590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各方推薦
作者序   
前言與本書使用方法  

Part 1  水域安全觀念建立
1 玩水活動的行前規劃  
2 什麼是溺水救生的「黃金三守則」? 
3 救援五步:「叫、叫、伸、拋、劃」  
4 沒經過訓練,韆萬別下水救人   
5 瞭解五大高風險溺水族群   

Part 2  戲水環境風險分析
泳池-1 遊泳池常見的溺水風險 
泳池-2 飯店渡假村為什麼常齣意外? 
海邊-1 善用資訊軟體判讀天氣  
海邊-2 認識離岸流與潮汐變化 
海邊-3 被瘋狗浪打落海怎麼辦?  
溪邊-1 溪邊的風險因子:翻滾流&迴流區
溪邊-2 被溪流沖走如何自救?
溪邊-3 掉入深潭瀑布怎麼辦? 
溪邊-4 溪水暴漲跟你想的不一樣 
溪邊-5 野溪溫泉活動的風險控管 

Part 3  溺水意外迷思破解
1 發現有人溺水要做的第一件事  
2 為什麼等待救援,不適閤做水母漂?
3 溺水者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4 鬼門開玩水會被抓交替?  
5 遊泳圈其實超級危險的! 
6 「乾性溺水」也可能讓你送命 

Part 4  自救求援技巧應用
1 水中抽筋怎麼辦? 
2 溺水脫睏技巧:仰漂、踩水、抬頭蛙  
3 浮具的救援應用與製作方法 
4 認識救生衣的款式與差異 

Part 5  認識水上活動風險
1 浮潛浮一浮就漂走瞭!?  
2 想要溯溪,「溯溪三寶」帶瞭嗎?  
3 新興的水上休閒活動:獨木舟⊃ 
4 自由潛水&水肺潛水 
5 如何避免刁車:海灘行車技巧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54098
  • 叢書係列:Lif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6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做為臺灣人,人人都應當懂水中自救的方法
何則文  生涯教練
 
  臺灣是一個海島,但不像許多太平洋島國國民,人人都好像「屬魚」那般善於遊泳,反而每年在夏季,都會傳齣青年朋友在溪邊或海邊溺水的消息。對於這種情況,幾年前政府也開始努力的推廣遊泳,臺北市在十幾年前就有要求中學生必須要能遊泳二十五公尺纔能畢業,好像學會瞭遊泳,就有安全保障瞭,但這也是很大的一個盲點,因為會遊泳不等於有水域安全的觀念。
 
  之前網路上也有人開玩笑說,全世界最沒有成就感的工作大概就是奧運遊泳比賽的救生員,但大傢不知道的是,歷史上還真的有奧運遊泳比賽發生選手溺水的事件。所以送孩子去遊泳,學會遊泳之外,更需要對於開放水域有基礎的救生安全知識,纔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多時候,憾事的發生反而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自認為會遊泳而太過自信,遇到危機時反而驚慌;又或者因為會遊泳,看見同伴落水,想要伸齣援手,卻沒有相關觀念而導緻傷害發生。這都是屢屢發生上演的事情。在遊泳池學會遊泳,其實跟在戶外開放水域是否能自保是兩迴事。遊泳池我們不會遇到暗流,而一般的室內遊泳課也較少提到水中自救的方法。
 
  而人稱香蕉教練的景泓齣版的這本《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可以說給瞭我們很好的明燈指引,做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水中自救議題的書,景泓在書中根據他多年的救生經驗,有係統跟組織的整理齣許多實用的技巧。比如過往我們都會認為溺水的人應該會大聲呼救,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溺水的人常常失去意識反而看起來就隻是安靜的在水中載浮載沉。而過往許多人麵對有溺水事件,也多半立刻試圖展開救援,反而造成自己的傷害,景泓告訴我們,這時反而要大聲呼救,讓周遭的人注意參與救援。
 
  書中也列舉瞭幾乎所有可能遇到的水域情境,比如在溪流中遇到暴漲,或者意外跌落瀑布,在野溪溫泉發生危險狀況等等,都有提齣詳盡的應對方法與處理步驟,讓我們在遇到這些情況時,不至於驚慌失措而讓事情惡化,能當機立斷的展開自救行動。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的重要,不管是老師、傢長甚至孩子本身,都應該打開這本書去瞭解水中自救的各種方法。過往的教育往往隻是單純的警告孩子不要靠近水域,並且以民俗的水鬼抓交替說法,讓孩子有危機意識。但四麵環海,又有豐富山林資源跟野外環境的臺灣,實在很難要青年三五好友齣遊時不接觸到水。
 
  所以與其期待孩子不要碰水,不如教他如何麵對水,還有在遇到危機時怎樣自救。很開心景泓用他多年的經驗有條理跟脈絡的寫齣這本實用性極高的書籍,期待大傢都可以學會書中的技巧,讓水成為大傢的朋友,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
 
推薦序
 
自己的安全永遠是自己的責任
林妍杏  光閤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執行長
 
  這是一本下水齣發之前,你應該知道的基本事!
 
  這些年來,無論對象是兒童青少年還是大人,我們每次帶學生下水,都會強調「自己的安全永遠是自己的責任」!小至能夠將自己的救生衣正確穿著妥當,大到能夠確認自己的體能技術、評估環境風險,觀察入微纔下水。臺灣對於活動安全這件事,多數人習以為常,用付費思維將責任交託給他人:交給收費的廠商業者、交給同行夥伴、交給政府;齣瞭意外都是他人的責任,往往沒有或是也沒機會迴望自己做瞭什麼準備。這個準備包含裝備、身體與心理,還有態度。實際執行水域安全課程時,為瞭找尋國外的相關資料並分享給教師們,我們搜集瞭澳洲、紐西蘭甚至荷蘭等地相關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其中比對紐西蘭水域安全觀念教育的演變,很明顯可以發現臺灣目前的學習觀念,處於一九六○~一九八○年代紐西蘭政府的發展重點:危機處理,當前我們還有很多做法與思維,甚至停留在他們一九五○年代以前強調的救援技術(也就是救生技巧)。
 
  遊泳教育一直以來是臺灣預防溺水的重要教育工作,但考核泳速與泳姿都無法實際有效降低溺水意外。如果我們期待水域安全觀念與全民風險素養能夠往前邁步,應該藉鏡他山之石,從預防災害發生的思維做起,也就是係統性地從生活層麵到水域活動養成風險管理教育,纔能真正降低水域意外發生。
 
  因此,景泓在前麵的章節首要帶領讀者認識的,就是「安全觀念的建立」,以及「環境風險分析」,而不是馬上告訴大傢發生意外該如何處置與補救。後方纔開始提到不同水域活動的風險,其實就是讓讀者知道,不是會遊泳就能安全玩水,而是知道自己在從事的活動環境(水深、溪榖、浪高、海流等)可能會麵臨的心理與生理極限,纔能更周全地做好準備。
 
  如果要將開放水域活動安全做評估管理,可以畫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一個頂點分別代錶天氣、海象(溪榖環境的話就是水文)、地形;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人」;為什麼人會放在中心?因為人的「態度與意識」是最難養成與影響的。花錢購買高級昂貴的專業裝備,或是訓練自己成為遊泳健將並不會太難,但這些都無法保證下水能夠安全無虞;唯有養成麵對大自然力量的良好心態,隨時保有意識評估環境風險,終將決定瞭這個人走嚮開放水域的安全關鍵!
 
  我們期待有更多像景泓這樣的水域安全教學者,透過教育而非禁止,影響更多人能夠理解「做好準備」的重要性,並且「知道自己的極限」再下水!
 
  你可以說它是一本工具書也好,或是第一次下水的指南;這本書很適閤想接觸開放水域環境但沒有太多經驗,不知道從何開始的朋友,也適閤有相關經驗的夥伴再次檢視自己在各個階段的風險評估與掌握,進而知道你的處境狀況、知道你有哪些選擇與作為,並且保持冷靜,纔能在戶外下水玩得開心又安全!
 
推薦序
 
不隻親海、知海、愛海;更要敬畏大海!
陳琦恩  颱灣潛水執行長
 
  臺灣是一個海島的國傢,不過我們離海很遠,這裡的遠並不是實際的距離,而是心裡距離的遠。從小常常會聽傢長說海邊很危險,不要去玩水,可是等到爸媽沒有看見的時候,就自己跟朋友偷偷跑去玩水,危險和意外也就這樣發生瞭,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是恐海教育,而不是海洋教育。因此對海的認識越來越少越來越陌生,接觸海洋的人在臺灣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在水域遇難的人數比例,跟一些親海的國傢相比,卻高上許多。
 
  我之前在澳洲工作,他們對於水域安全的管理跟教育非常的用心跟重視,在每一個海邊你都可以看到戴著紅黃相間泳帽的救生員,並且擁有專業的救生塔跟救生浮具,這樣的配置讓每個去水域活動的民眾都能更加的安心,相對提高更多親海的動力,讓民眾更願意去海邊玩耍(臺灣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設施跟專業救援人力);他們也會提供救援的知識,讓每一個民眾都擁有自救的技巧。因為更加地認識大海纔能更瞭解危險所在,我始終相信禁止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教育纔是。
 
  你想像一下今天我們搭上瞭郵輪,郵輪發生瞭意外,你會剛好身上有泳鏡和泳褲嗎?我一直覺得臺灣的遊泳教育根本不符閤真實的狀況,這些小朋友如果拿掉瞭泳鏡,處在腳踩不到底的環境或者身上穿著T-shirt,大部分的人可能連水母漂都沒辦法進行,更不用討論自救的可能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瞭荷蘭遊泳的教學影片,我深深地認為這纔是一般人需要的遊泳概念,我們不見得要遊得多遠多快,但我們至少要能夠照顧自己,後來我就在戶外教育的場閤遇到瞭景泓,我纔知道真的有人把這套教育引進到瞭臺灣,我非常期待這樣的水域教育對臺灣所產生的改變,而這本書《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提供瞭一般民眾接收不到的訊息,能夠讓我們更瞭解在不同的環境和裝備,你要怎樣纔能夠安全上岸。
 
  我常常帶著小孩到世界各地去玩,而他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海邊,所以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水性很好的小孩,直到有一次我們去瞭蘭嶼郎島部落的港口玩水,大約是下午三到四點左右,當地的小朋友也跟著我們在那邊玩耍,我跟老婆就陪著三歲的帥魚,可是我發現一件事情,在那邊玩水的小朋友身邊沒有任何一個大人,我自認為帥魚水性已經很好,但我還沒有勇氣讓他一個人在水裡玩耍,要有多大的信任感纔敢讓小朋友獨自在海邊,你心裡可能會想說這會不會太危險啊,這些小朋友真的可以評估安不安全嗎?
 
  後來有些小朋友就往深的地方遊瞭過去,隻有一個小朋友還留在我們的身邊,待在腳踩得到的地方,我就問瞭那個小朋友說:「你怎麼沒有跟大傢一起過去」,他迴答我說:「因為我今天沒有帶泳鏡,那邊比較深,對我來說比較危險」, 我心裡其實很震撼,需要多少次經驗纍積纔能擁有這樣的判斷能力,錶示他們對海的危險是能夠辨別的,對我來講這纔叫做海洋教育。
 
  對於水我們真的太陌生瞭,一般人從小在傢庭的限製下對於水的認識是相當薄弱的,無論是泳池,溪邊或者是海邊,都沒有辦法分辨的危險,所以每到夏天就會聽到一些水域遇難的新聞,而這些並沒有隨著我們的限製而越來越少,反而讓更多的小朋友在不熟悉的水域,無法分辨浪大水流而遭遇危險。
 
  我們不隻是要親海,知海,愛海。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敬畏大海,要知道他的狀況,要知道我們何時能夠下水,何時應該取消下水,而這本書提供瞭更多自救的技巧,以及如何辨別水域的危險,我相信有備無患,能力的增加與知識的多元,可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避開危險。

作者序
 
  十八歲的時候,我考上瞭第一張國傢級的證照:救生員證,那時隻是覺得考救生員很帥,可以跟同學炫耀。過去當救生員的日子,從來沒有真的下水救過人,一直被朋友戲稱是「坐領乾薪」的工作。
 
  二○一七年,是我第一次在海邊當救生員。那時麵對每天幾百人的遊客,不免有點擔心。
  二○一八年,我已經是一個能獨當一麵的救生員。但每天高坐在救生檯上,吹吹哨子、趕趕遊客,似乎覺得好像少瞭什麼。
  二○一九年夏天,這件事有瞭戲劇性的轉變。
 
  那年,沙灘地形因為颱風及鋒麵造成瞭改變,在我們的警戒繩圍的戲水範圍右側,齣現瞭一條不定時會將人往外帶的海流。因為這個原因,當時七月尚未結束前我們就已經救瞭超過五十個溺水的人。
 
  大部分的人被我們救上岸以後,都跟我說他會遊泳,但我很好奇的是:「既然會遊泳,那為什麼沒有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身為海島國傢的國民,為什麼連基本水域安全觀念和水中自救能力都沒有?
 
  這次經驗以後,我開始深入研究國外的遊泳教育,發現荷蘭的遊泳課在教學內容、觀念、及技巧上與臺灣相當不同,且對於防止溺水意外發生非常實用。
 
  於是,二○一九年夏天結束以後我決定離開海邊的工作,迴到臺北創立瞭遊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仿效荷蘭透過真實情況設計遊泳教學內容。
 
  我們不先教遊泳技巧、不求遊得快,而是讓學生模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齣門玩得安心又開心,全心全意享受當下的水上娛樂活動。
 
  ‧‧‧
 
  這幾年因為疫情肆虐,讓人民齣遊嬉戲受到瞭許多限製。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看到瞭許多溺水意外,有些甚至不是去玩水的,像去登山健行卻因為溪水暴漲導緻人被沖走的虎豹潭意外。
 
  多數的溺水意外都是可以事前避免的,隻要有「水域安全觀念」,就會知道天氣不好不要進山裡,否則就可能遇到溪水暴漲;鼕天鋒麵來時東北角容易發生瘋狗浪,瀑布跳水要避開白色泡沫區。
 
  這些無關乎個人會不會遊泳、有沒有水中自救能力,隻需要懂得一些基本常識與安全觀念,就能夠幫助我們與身邊的人都能更安全。
 
  近幾年政府開始推動「山林解禁」,行政院也有推動「嚮海緻敬」政策。身為海島子民,如果不能去親近享受我們擁有的天然資源,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現階段,臺灣還有許多開放水域是禁止戲水的,因為民眾的知識跟不上,開放後可能隻會徒增更多的意外發生。如果人民都知道如何避免溺水、以及遇上狀況該怎麼自救求援與救援,我相信臺灣的水域活動發展也會更蓬勃。
 
  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幫大傢對於各種水域環境有更多的認識,也能學會遇上各種風險危機時要如何自保、甚至是協助他人脫離險境。
 
2022/3/31 張景泓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防災教育中,水域安全常常被淹沒在地震或颱風的資訊之後,但其實溺水事件的發生頻率並不低,而且往往是瞬間的悲劇。這本書如果能把焦點放在「心態」的建立上,我會給它很高的評價。很多人溺水不是因為不會遊,而是因為恐慌,一旦慌瞭手腳,本能反應就全亂瞭。我希望書中能提到一些實用的「冷靜技巧」,例如在水中如何快速調整呼吸、如何利用漂浮來節省體力,甚至是如何透過心理建設來延緩恐懼感的上來。如果能像上課一樣,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建立正確的風險認知,而不是單純傳授幾招遊泳技巧,那它就真正做到瞭「教育」的層麵,讓我們在麵對水域風險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真正成為自己在危急時刻的第一道防線。

评分

說真的,颱灣的氣候和地理環境,讓水域安全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課題。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溪邊玩水,突然下起大雨,水流變超急,那種恐懼感到現在都還記得。這本書如果能針對「溪榖落水」這種颱灣很常見,但相對缺乏正規訓練的場景,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期待的內容是,它不隻教你怎麼不沉下去,更要教你怎麼「移動」。比如,如果腳被石頭卡住怎麼辦?如果麵對湍急的水流,應該側躺還是平躺著順流而下?這些都不是在遊泳池裡能學到的「野外求生」知識。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者親身經歷的案例分析,說明「如果當時做瞭XXX,結果會很不一樣」,那種說服力就會強很多,讓人讀起來更具體、更有警惕性。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用,尤其現在夏天到瞭,帶孩子去海邊或遊泳池的機會變多。我一直覺得,溺水這件事情不是隻會發生在別人傢,水性再好的人,都有可能因為抽筋、體力不支或是被突如其來的浪打到而遇到危險。我以前總覺得,隻要會遊泳,好像就沒什麼好怕的,但自從上次在墾丁看到有遊客差點被捲走,心裡就一直有個警鐘在響。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實在,就是教我們如何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那種「自救」的觀念,比單純學會自由式、蛙式重要得多。我特別期待書裡麵會提到,在開放水域(像是海邊或溪流)跟在泳池裡,麵對的狀況很不一樣,不知道書中有沒有提到怎麼樣判斷水流的強度,或是萬一被捲入離岸流時,正確的掙紮方式是什麼。畢竟,在真正危急的時候,你不能指望別人一定馬上就看見你,那一兩分鐘的黃金時間,靠的還是自己。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一看就會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這樣我纔能在緊急狀況下真正派上用場。

评分

我個人對於各種「生活技能」的書籍都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攸關生死的。這本強調「30堂課」的編排方式,聽起來很紮實,應該涵蓋瞭從基礎到進階的各種情境吧?我猜想,它應該會把「溺水」的定義拆解得很細,不隻是指完全沒辦法換氣的情況,可能還包含瞭體力耗盡、恐慌發作、或是剛好被浪頭打翻的瞬間。如果能針對不同年齡層(例如長輩或幼兒)在水中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提供不同的應對策略,那就更棒瞭。我印象中,有些溺水者初期其實是沒有大聲呼救的,隻是在水麵掙紮,如果不懂這個徵兆,很容易就被誤判瞭。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細微的肢體語言和求救訊號,對於旁觀者(比如我)如何快速辨識並伸齣援手,也是一種間接的自救。

评分

每次帶傢人去玩水,總會被那些在水邊嬉鬧的小朋友嚇到心臟漏拍,就算嘴上說著「小心、不要跑」,心裡還是很焦慮。我對水性還算熟悉,但說真的,應急處理的技巧大多是從電視上學來的零星片段,不太係統化。這本書如果能把「預防」跟「應對」這兩塊講清楚就太好瞭。我蠻好奇它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水域安全的裝備知識,像是救生衣的正確穿戴,或者不同類型水域(像是有潛水的礁石區、或是比較混濁的河邊)要注意的事項。老實說,颱灣很多親水活動的場域,安全設施和救生員的配置,有時候真的讓人不太放心,所以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希望作者能用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專業的急救知識,讓一般民眾,而不是隻對專業救生員,也能輕鬆理解並記住關鍵步驟,這樣全傢大小都能受益無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