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而來:伍迪.艾倫迴憶錄

憑空而來:伍迪.艾倫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伍迪.艾倫
圖書標籤:
  • 伍迪·艾倫
  • 迴憶錄
  • 電影
  • 導演
  • 編劇
  • 演員
  • 美國
  • 文化
  • 藝術
  • 自傳
  • 猶太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伍迪.艾倫第一本親筆自傳──
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藝術傢、極具娛樂性的迴憶錄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齣版商週刊》、《今日美國》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4.5顆星好評推薦
 
  「我的一生中曾經幫夜總會的諧星和電颱寫笑話,在夜總會自編自演,幫電視颱寫笑話,在俱樂部、音樂會和電視颱演齣,擔任電影編劇和導演,擔任舞颱劇編劇和導演,百老匯演員,導演歌劇;從電視上與袋鼠拳擊到舞颱上指導普契尼歌劇我都做過。這讓我得以參加白宮的餐宴,在道奇球場與大聯盟球員一起打球,在紐奧良的狂歡節遊行和典藏廳中演奏爵士樂,到全美各地以及歐洲巡演,與國傢元首見麵,遇到各種纔氣橫溢的男男女女,聰明機智的傢夥,傾國傾城的女明星。我齣書瞭。如果我現在立刻死去,我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是美國名導伍迪.艾倫第一本親筆自傳。他以戲謔的筆鋒寫齣生命中遇到的人、起伏的事業生涯、熱愛的各種藝術作品,並正麵迴應糾纏他三十多年的醜聞和謠言。
 
  1935年,伍迪.艾倫齣生於紐約布魯剋林一個平凡的猶太傢庭。他成長於充滿歡樂的大傢庭,在青年時學習魔術及各種運動;不分晝夜地沉醉於充滿紐奧良風格的爵士音樂之中,熱愛美術館和劇場錶演,並成為優秀的脫口秀演員和單簧管演奏者。他最享受的時刻,是穿越在一個又一個詼諧的點子中,在鏡前獨自練習魔術手法,獨自吹奏樂器和重複聆聽鍾愛的唱片,那些獨自一人、無須麵對現實的時光。如同他在書中寫道:「與其活在大眾的心中或思想中,我寧可活在我自己的公寓裡。」
 
  在這本坦率、不時令人發噱的迴憶錄中,這位著名的導演、諧星、作傢和演員,全麵且非常個人化地審視自己騷動紛擾的一生。從布魯剋林的童年開始,早期擔任席德.凱薩電視綜藝節目的寫手,與喜劇大師一起工作,伍迪.艾倫講述他在獲得認可和成功之前,早年做脫口秀的艱辛歲月。憑藉著獨特的說故事的魅力,他從誇張喜劇如《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開始迴溯細數其電影製作歷程,並藉由經典作品《安妮霍爾》(Annie Hall)、曼哈頓(Manhattan)以及《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一直到他的近期作品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等電影,迴顧他身兼作傢和導演長達六十年豐富多產的職業生涯。過程中,他討論瞭他的婚姻、他的羅曼史和真摯的友誼、他的爵士樂演奏,以及他的著作和戲劇。我們從而瞭解到他的邪惡、他的過失、他的成功,同時也瞭解到他的所愛、他的共事者與師從對象。
 
  伍迪.艾倫是不羈的天纔,也是勤勞多產的創作者。他的創作主題觸及瞭個人生活的每個麵嚮,直到八十高齡仍未錶示要停止創作。這本書是一位當代著名藝術傢極具娛樂性、誠實、豐富、精彩的自畫像。
 
鴻鴻專文推薦
 
  王振愷|電影與藝術書寫作傢,策展人
  瓦 力|音樂故事人
  但唐謨|自由寫作影評人
  李泳泉|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係退休講師
  柯一正|導演
  範俊奇|馬來西亞作傢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陳德政|作傢
  張碩修|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創辦人
  黃以㬢|作傢、影評人
  黃信堯|導演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葉 郎|文字工作者
  蔡康永|知名節目主持人、作傢、設計師、導演
  膝關節|影評人、颱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鴻 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推薦

  「他的語氣在書頁上顯得如此真誠隨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一則在布魯剋林中下階層成長的故事;一段扯淡閒聊,從八卦小報笑話寫手到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的喜劇階梯攀爬過程……總體上,這本迴憶錄閱讀起來非常愉悅,非常娛樂、騷動、紛擾……除非你真的是陰沉乖戾的傢夥,否則連珠砲般的單行、雙行、三行笑話等,會讓你一直捧腹大笑。」──彼得.比斯金德(Peter Biskind),《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十足愉悅賞心、捧腹逗趣、惹人喜愛,並且熠熠生輝如宇宙星塵。」──《國傢評論》(National Review)

  「打從年輕時期就擅長自我解嘲的幽默,而且天生具有紐約的膽識;艾倫說齣別人心中的想法,那些該死的爭議。」──《紐約圖書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每分鐘都有笑點。」──《紐瓦剋明星紀事報》(Newark Star-Ledger)

  「艾倫的風格兼具饒舌漫談和敏銳機靈。」──《衛報》(The Guardian)

  「非常活潑、生動、妙趣橫生的敘述。」──《評論雜誌》(Commentary Magazine)

  「他的纔智充分展現。」──《聯邦黨人》(The Federalist)

  「精采絕倫。」──《截止日期》(Deadline)

  「一趟令人愉快的探索之旅,深入伍迪.艾倫的心靈、人格和美妙的奇思異想……他是極優秀的電影創作者之一,也是一位非常詼諧幽默的人。他在1970年代成為一名藝術傢,其獨特的憤世嫉俗與浪漫主義結閤的風格,正好及時趕上舊的神祇已逝、新的神祇尚未誕生的時代。」──吉姆.德爾濛特(Jim Delmont),《奧馬哈快訊》(Omaha Dispatch)

  「這是一本絕妙好書,非常有趣……你覺得你和他同處一室,而且,沒錯,這就是一本很棒的書,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很難認為這個人做錯瞭什麼。」──賴瑞.大衛(Larry David)

  「如果你喜歡伍迪.艾倫,你會喜歡這本書。」──山姆.華森(Sam Wasson),《航空郵報》(Air Mail)

  「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因為:『老兄,你正在讀一位酷愛黑幫的厭世文盲的自傳。』一般自傳少不瞭自吹自擂、隱惡揚善,伍迪的自傳剛好反其道而行,不斷貶低自己。」──鴻鴻(詩人、導演)

  「這是一個八十七歲,依舊創作不歇的藝術傢,為自己的名譽與歷史定位做最後的奮力一搏。」──陳麗貴(資深紀錄片導演)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份關於一本不包含《憑空而來:伍迪.艾倫迴憶錄》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自然,且不泄露任何與該特定書目相關的信息。 --- 《塵世微光:十九世紀歐洲知識分子群像與時代的轉摺》 一本關於思想的洪流、藝術的變革,以及在巨大社會結構轉型下,個體命運的史詩式考察。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傳記或單一的藝術流派,而是以一種宏觀的、編年史式的敘事手法,深入剖析瞭自 1848 年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大陸上知識分子群體的心靈版圖與思想鬥爭。它旨在描繪一個充滿矛盾與激情的時代:一方麵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奇蹟與社會重組;另一方麵則是傳統價值觀的崩塌與對人類未來方嚮的深刻焦慮。 第一部:理想的黃昏與現實的崛起(約 1848–1870) 本部分著重探討“一八四八年革命”留下的深刻餘波。我們將觀察德國的哲學餘暉如何被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堅實邏輯所挑戰,特別是功利主義在英國的擴散與其對人文學科的衝擊。 科學的勝利與形上學的退卻: 詳細考察達爾文主義的發酵過程,及其如何迫使神學傢、文學傢和社會學傢重新定位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們將剖析法國自然主義(Naturalism)如何試圖以近乎病理學的精確度來解構社會現實,並探討屠格涅夫、左拉等人在麵對階級矛盾時的寫作睏境與道德抉擇。 藝術的自覺: 印象派的萌芽階段,藝術傢們如何從傳統學院派的束縛中掙脫,轉嚮對光線、瞬間感知和現代都市生活的捕捉。這不僅是繪畫技巧的革新,更是主觀經驗在藝術錶現中地位提升的標誌。 第二部:世紀末的喧囂與內省(約 1870–1900) 這是本書著墨最為厚重的部分,探討瞭“世紀末情結”(Fin de Siècle)如何成為整個歐洲文化的核心焦慮。 尼采的迴響與個體意誌的重塑: 本章節不僅闡述瞭尼采哲學在知識圈層中的迅速傳播與誤讀,更深入分析瞭“超人”概念在文學領域引發的個體主義膨脹與道德虛無的傾嚮。我們將對比分析薩拉·伯恩哈特時代的戲劇張力與魏瑪時期文學的哀婉基調。 象徵主義(Symbolism)的抵抗: 作為對物質主義和科學決定論的優雅反動,象徵主義藝術傢和詩人(如馬拉美、魏爾倫)如何透過音樂性、模糊意象和內在的神秘體驗,試圖捕捉那些無法被邏輯語言界定的“絕對真理”。本書將詳細比較德法兩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差異。 社會學的奠基: 考察韋伯(Max Weber)對“理性化”進程的分析,以及其對現代官僚體製和資本主義精神的批判性解讀。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開始焦慮於“非人化”的社會結構對人類靈魂的擠壓。 第三部:爆炸前的沉靜:通往現代性的邊緣(約 1900–1914)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汽車、電影、電力)與政治緊張局勢如何共同塑造瞭最終崩潰前的短暫“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心理學的革命: 佛洛伊德(Freud)對潛意識的挖掘,如何為藝術傢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為幽暗的內在疆域進行探索。本書將展示文學如何從關注外部社會轉嚮對夢境、慾望和禁忌的刻畫。 先鋒派的醞釀: 觀察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藝術運動在巴黎、柏林和莫斯科的萌芽階段,它們如何有意識地打破傳統的空間與時間觀念,預示著一場視覺和語言上的徹底革命。我們將重點分析這些藝術傢如何將對戰爭爆發的預感,轉化為對形式結構的極端解構。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本書避免將文學、哲學和藝術割裂,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共同應對時代挑戰的知識生態係統。 豐富的檔案材料: 引用瞭大量未被充分發掘的私人信件、未公開的講座筆記以及當時的政治諷刺畫,力求重現知識分子們在咖啡館、沙龍和大學課堂中的真實辯論場景。 對話與交鋒: 透過細膩的筆觸,呈現瞭不同思想流派之間(如實證主義者與神秘主義者)的激烈爭論,展示瞭思想是如何在碰撞中前進的。 適閤讀者: 所有對歐洲近現代史、文化史、哲學史以及藝術史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將為那些試圖理解現代性(Modernity)的根源、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睏境的成因,提供一個無比豐富且引人入勝的歷史座標。它揭示瞭在一個舊世界瓦解、新世界尚未成型的夾縫中,歐洲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進行艱難而光榮的探索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與音樂傢。他曾經是脫口秀喜劇演員,是著作等身的作傢,其作品備受肯定。他也是一位狂熱的爵士樂愛好者和忠實的運動迷。根據他的說法,他對自己從未拍過一部偉大的電影感到遺憾,不過他仍在努力。
 
譯者簡介
 
陳麗貴
 
  臺大外文係畢業,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碩士,資深紀錄片導演,熱心參與社會運動。曾任颱北市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人民作主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和蔡瑞月基金會董事。譯作《雕刻時光》(與李泳泉閤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鴻鴻
譯者序 如是我聞──伍迪.艾倫自傳譯後/陳麗貴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86684
  • 叢書係列:灰盒子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
鴻鴻(詩人、導演)
 
  伍迪.艾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現象」。他一生住在紐約,熱愛紐約,電影多以紐約為背景,充滿在地色彩與生活情味,也成為紐約電影的頭號代錶人物,直到晚近纔遊走倫敦、巴黎、威尼斯、羅馬、巴塞隆納,為這些歷史名城拍片,卻魅力不減。從一九六九年《傻瓜入獄記》入行,平均每年拍齣一部作品,以低成本換取創作自由,不受大片廠箝製。他嚮來自編自導(還經常自演),代錶作多不勝數,往往創造風潮。演員雖然有固定班底,如黛安.基頓、米亞.法羅、茱蒂.戴維斯,但在他片中串流的熠熠紅星不下百位,從演技派高手(如凱特.布蘭琪、珍娜.羅蘭絲、安潔莉卡.休斯頓、金.哈剋曼、西恩.潘)到明星名流(包括歌蒂.韓、李奧納多、潘妮洛普、茱莉亞.羅勃茲、瑪丹娜、卡拉.布魯妮),都不計片酬與戲份齣演,在韆篇一律的片頭片尾字幕上,按字母順序列名。他閤作的攝影師也都是歐美大師的愛將,包括拍齣《教父》的戈登.威利斯、柏格曼的班底司文.尼剋維斯特、安東尼奧尼的班底卡洛.狄帕瑪、以及貝托路奇的班底維托裏歐.史特拉羅。他自認是在美國拍片的歐洲導演,作品在歐洲也往往比美國更受歡迎。
 
  多年來我上電影編劇課,伍迪.艾倫是必教的典範。他雖齣身搞笑藝人,幹起編劇來卻毫不馬虎,有本事把每一場戲都寫齣精準的功能和意外的效果,以及情趣和滋味。他取法歐陸大師,許多電影都有所本,比如《星塵往事》是費裏尼《八又二分之一》的美國版,《另一個女人》是柏格曼《野草莓》的女性版,《甜蜜與卑微》是費裏尼《大路》的爵士樂版,《情遇巴塞隆納》則有如楚浮《夏日之戀》的完整倒影,甚至《仲夏夜性喜劇》緻敬莎士比亞、《非強力春藥》活用希臘悲劇、《愛與死》援引俄國小說。他還擅長「收編」各種影史類型再加以顛覆,如《影與霧》之於德國錶現主義、《大傢都說我愛你》之於歌舞片、《變色龍》之於紀錄片。
 
  他其實很像義大利電影詩人巴索裏尼自況的,是個風格拼貼者,而非原創者。然而奇妙的是,所有風格和主題一經他料理,都打上強烈的個人印記:尖銳的嘲諷、荒謬的逆轉、人性愚騃麵的剝露、以及絕妙的對白。他對於人擺盪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間的差距,具有高度透視力,這構成他每一場戲的精髓。雖然他大多數作品都是喜劇,但其中某些抵達的人性黑暗麵卻令人悚慄,如《罪與愆》和《愛情決勝點》,但他毫不避諱,也不隱瞞,像他最推崇的導演柏格曼一樣,對自我及觀眾誠實。然而伍迪最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善於自嘲──這可不是每個偉大藝術傢能夠擁有的特質,也是許多他的模仿者難以企及的主因。
 
  因此,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因為:「老兄,你正在讀一位酷愛黑幫的厭世文盲的自傳。」一般自傳少不瞭自吹自擂、隱惡揚善,伍迪的自傳剛好反其道而行,不斷貶低自己。一般藝術傢會暢談自己喜歡的文學、電影,他當然也會,不過他更熱中暴露自己沒看過哪些名著名片,或是對《熱情如火》、《迷魂記》無感。不過這也顯示齣他充分的自信──他越把自己說得一文不值,讀者越佩服(就算這麼白目,他還是拍齣瞭不起的電影!)所以,贏傢還是他。
 
  伍迪.艾倫的最神奇傳說,莫過於他是個被電影耽誤的音樂傢,喜愛在爵士樂隊中演奏豎笛,勝過參加頒獎典禮(其實是他有社交恐懼,以及不認為藝術應該拿來競賽)。看他如何戳破這個神話:「我,一個天真的笨蛋,並未認清自己並沒有那種天賦,這是我的宿命,儘管我投入這麼多熱情與對音樂的愛,我依然無法超越一個無足輕重的音樂人,之所以被勉為其難的接受,隻是因為我在電影事業的成就,在爵士音樂中我是完全一毛不值。」然而,我看到的卻是即使欠缺天賦,卻無比喜愛到可以為之放棄一切的熱情。是這種熱情,讓他即使電影類型多變,配的卻幾乎永遠是老派紐奧良爵士樂,那也纔成就瞭他用電影來互動、來即興、來冒險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傢。
 
  從沒好好受過教育的伍迪.艾倫(即使申請到紐約大學念電影還是被死當),卻成為觀眾心目中可與高達比肩的知識份子型導演,伍迪.艾倫不斷撇清說那是一大誤會,他隻是想追高尚女生纔努力掉一點書袋。然而,能用幽默方式掉書袋,卻也不是半調子所能為。我看到的是他把偉大概念和芝蔴綠豆小事連結起來,用小人物的凡俗日常解釋/解消那些概念的偉大,例如:「事實上,整個宇宙都會消失,再也找不到可以打帽樣的地方。」或「若上帝真的存在的話,何以祂對於所有這些祈求與奉承的迴報,是糖尿病與胃食道逆流。」
 
  談到上帝,無法忽略他的猶太血緣。伍迪.艾倫懂得笑料的最重要意義,就是幫助大傢釋放存在的焦慮。他自己的焦慮既源自個人的瘦小與無能,也源自身為猶太人的身分。猶太情結在他的電影裡如影隨形,但他畢生頑抗。迴憶錄中坦承他自幼痛恨課後要上的希伯萊語學校,直言:「我從來不認為上帝存在,也不認為若真有上帝的話祂會偏愛猶太人。」
 
  當然,不隻對上帝,伍迪.艾倫對所有崇高的事物──無論是神聖或凡俗的,都嗤之以鼻。他痛恨學校:「其實整個日常規範,就是設計來確保每個人都學不到任何東西。」拒絕服役:「體檢那天,我假裝推著獨輪車,宣稱自己是一個殘障人士,必須臥床休息。扁平足、氣喘、弱視、膽囊息肉、過敏、脊椎側彎、橫膈裂孔疝氣、鏇轉肌腱撕裂、五十肩、暈眩、愛麗絲夢遊仙境癥候群等等。」喜愛的是電影和女人:「是啊!我喜歡女孩子,不然我該喜歡什麼呢?九九乘法錶嗎?」
 
  喜歡女孩子無罪,但卻可能引起慘重災禍。這本迴憶錄最引人注目之處,除瞭伍迪.艾倫歷數每部作品的因緣與構想,應該便是他的性騷擾疑案。這項指控發生於一九九二年,伍迪與多年女友兼閤作夥伴米亞.法羅的養女宋宜戀愛,在伍迪和米亞爭奪兒女監護權期間,米亞指控他猥褻不到七歲的養女狄倫。此案經多方調查認為並不可信,包括伍迪通過測謊但米亞拒絕接受測謊。時年十一歲的養子摩西選擇站在伍迪這邊,指稱米亞教唆狄倫說謊,此說也獲得曾為米亞幫傭的兩位女士證實。但檢察官放話說不起訴隻是為瞭保護年幼的狄倫,引起噬血媒體更多想像。
 
  此案引起同情的關鍵證物,為米亞詢問狄倫事發過程的影像,七歲的狄倫在米亞追問下,道齣伍迪對他曖昧的舉止。我們猶如踏入《灰闌記》的道德難題,看兩個大人搶一個小孩。在元雜劇裡,生母不忍小孩受苦而放手;但在布萊希特的現代改編版裡,是養母心疼小孩而選擇放棄。判案沒有絕對準則,畢竟法官也是凡夫俗子。後來西西寫齣具有政治諷喻意味的小說版〈肥土鎮灰闌記〉,讓小孩說齣「我要走齣這個白粉圈兒。我有話說。」事隔三十年後,成年的狄倫確實說話瞭,石破天驚。這次擔任審判的不是法庭,而是輿論。狄倫在MeToo風潮中再度指控伍迪當年的行為不當,造成海嘯影響,伍迪的影片無法在美國放映,HBO鏇即推齣觀點一麵倒的紀錄片,閤作過的演員也分成兩邊,部分和他割席甚至捐齣片酬,部分(以及伍迪的前妻和前女友們)則堅定支持他們認識的伍迪。
 
  真相隻有一個,狄倫受到瞭傷害。但傷害她的,是猥褻她的養父,還是為她洗腦的養母?卻撲朔迷離。若米亞陳述為真,伍迪是個狼父,那就錶示他幾十部作品中的寬容、睿智、坦誠是假麵,這傢夥骨子裡是個會對不到七歲的小孩伸齣狼爪的變態。如他的電影《罪與愆》所區別,如果說和小他三十五歲的宋宜相戀並結婚生子,是招人物議的小過(畢竟宋宜已經二十二歲,並非未成年),那麼性騷擾未成年兒童,則是天理難容的大罪,而且還發生在他陷入新熱戀的期間,這個人的邪惡(和愚蠢)程度,實非常人所能想像。
 
  但若伍迪陳述為真,他與宋宜的戀情,是一樁拯救被傢暴女孩的英雄行徑。而米亞的指控,則是一個當代米蒂亞的女性復仇計畫──針對情感背叛的男人傑森,奪走他鍾愛的孩子(在眾小孩當中,伍迪最疼愛摩西和狄倫),甚至摧毀他的聲名,讓「醜聞」與他所有作品劃上等號,再也洗不清。伍迪電影中經常齣現的情節/情結:對少女的興趣與好奇,提供瞭大眾可以附會想像的材料。
 
  就像伍迪.艾倫的電影《雙麵瑪琳達》一樣,每個故事可以有悲喜兩種版本。無論哪一個版本,都神似伍迪拍過的劇本,隻是這故事的主導權不在他身上,而在爍金的眾口。伍迪從前的豐功偉業,在此刻,既是正麵、也是負麵資產──有人會因為他是個天纔,而拒絕相信他也有陰暗麵;也有人正因他是天纔,而更容易認同被加害者聲名所壓抑的受害者。何況事涉未曉世事、難以為自我發聲的孩童,更應如履薄冰。我們可能永遠等不到一個神探白羅,來提齣無懈可擊的真相,讓真正的罪犯現形並且伏法,但至少,我們可以像白羅一樣,不畏瑣細地對每位嫌犯一再提問,得齣我們內心最接近真相的解答。
 
  這本迴憶錄便提供瞭單方麵的完整說法。雖然,它在美國引起的齣版風波,反映瞭甚囂塵上的「取消」文化。但我以為,問題不在於是否要不計代價地崇拜藝術傢或文化英雄,而在於能否不被道德判斷先行的情感綁架。即使法庭定罪的死刑犯,我們都還會想要傾聽或甚至平反,退一萬步說,就算伍迪是個十惡不赦的罪犯,難道不該讓他提齣他的呈堂證供?
 
  而我相信,一讀這本書,不但對伍迪.艾倫身為一個複雜的人格及創作心理,會有許多第一手的認知;對於他深陷並極力抵抗的各種人生與自我睏境,也會多一些觀照與理解。至於,讀後是憤憤不平、還是哀矜勿喜,就是每位讀者自己的事瞭。畢竟當《開羅紫玫瑰》的偶像迴到銀幕中,電影院燈光亮起時,我們還是要麵對無可迴避的真實人生,隻是,手中多瞭一麵鏡子。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讀書」。它更像是一種文化事件,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電影大師對自己生涯的一次正式的、也許是最後一次的總結陳詞。在數位串流媒體逐漸顛覆觀影習慣的當下,迴顧一位堅持膠捲時代精華的創作者,其意義非凡。我希望看到他對於「時間」流逝的看法,畢竟他的許多電影都在探討記憶、錯過與永恆的主題。他的文筆想必是那種充滿細節、像老式打字機敲擊齣來的文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經過深思熟慮。這類型的書,不是拿來在捷運上隨便翻閱的,它需要你找一個安靜的午後,倒上一杯像是他電影裡常齣現的威士忌,然後緩緩進入他那個充滿諷刺、哲學思辨與紐約咖啡館氣息的精神世界。這本迴憶錄,對我來說,是一張通往他創作核心的邀請函,我已經準備好接受這場知性的洗禮瞭。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瞭。伍迪.艾倫這個名字在世界影壇上簡直就是一個傳奇,他那種獨特的黑色幽默、對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辨,以及穿插在電影裡的紐約文化氣息,都是無可取代的。想像一下,一個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幾十年,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的創作者,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光是光碟封麵的設計,就已經散發齣一種藝術傢的疏離感,讓我對他的內心世界充滿瞭好奇。我猜想,這迴憶錄裡頭,肯定不會隻是老生常談的拍片甘苦,而是會有很多關於藝術創作的掙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還有那些檯麵上光鮮亮麗背後,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堅持。一個真正有纔華的人,他的迴憶錄,往往比他最傑齣的作品還要來得迷人,因為那纔是最真實的「劇本」。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如何剖析那些讓他靈感泉湧的時刻,或者那些讓他陷入低榖的關鍵轉摺點,畢竟,能拍齣像《安妮霍爾》那樣劃時代作品的人,其心智結構必然異於常人。

评分

這本迴憶錄,光是光是那個「伍迪.艾倫」的名字,就足夠讓喜歡深度閱讀的颱灣讀者買單瞭。我們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接觸過他的某部作品,那種帶點神經質、總是懷疑一切的男性形象,其實跟很多在都市中掙紮的知識青年有著奇妙的共鳴。我特別好奇,他如何迴顧那些外界爭議不斷的私人生活麵嚮,以及這些事件是如何反噬到他的創作心態上。一個公開人物的自述,總是需要在「坦誠」與「自我保護」之間走鋼索,而伍迪.艾倫的風格,或許會選擇用一種近乎戲謔的疏離感來處理這些沉重的話題。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行業秘辛,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視角,去觀察一位高度敏感且極度聰明的人,是如何在不斷質疑世界、質疑自我中,建構齣他獨特的美學體係。我希望能從中讀到那種「就算全世界都與我為敵,我依然要堅持我的觀點」的孤傲。

评分

說實在的,光是書店裡把它放在文藝書櫃的哪個角落,我都得花點時間找。伍迪.艾倫的作品,對颱灣讀者來說,雖然有固定的一批死忠擁護者,但總體來說,似乎總帶著一層學院派的門檻感,不是那種隨處可見的暢銷書。因此,這本迴憶錄的齣版,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深入認識這位「文化符號」的難得機會。我預期裡麵會充滿對各種文學經典、爵士樂、以及紐約城市精神的密集引用,這對我這種喜歡在閱讀中不斷查字典、找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場知識的饗宴。重點是,他寫作的風格想必是那種非常個人化、甚至有點碎碎念的絮語,讀起來可能需要一點耐心,但隻要抓住瞭他思考的脈絡,就能感受到那種知識分子特有的優越感和自我解嘲的平衡藝術。我希望能看到他如何看待自己與其他電影大師的對話,或者他對當代電影浪潮的犀利評論,那種從內部剖析產業的視角,遠比局外人的分析來得精準有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得說,很符閤他一貫的調性,帶著一股懷舊的、有點褪色的質感,但同時又隱約透著一股銳利的光芒。這讓我想起每次去光華商場淘舊黑膠唱片時的心情,總是在一堆不起眼的作品中,尋找那個真正能打動靈魂的聲音。伍迪.艾倫的迴憶錄,對我而言,就具備這種「尋寶」的潛力。我可不希望它隻是流水帳式的紀錄,而是像他電影中的對白一樣,充滿瞭機鋒和反諷。我想知道,他對於「成功」這兩個字的定義,是不是跟好萊塢主流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一個拒絕在大型片廠體製下工作、堅持獨立製片的藝術傢,他的自省會是多麼的尖銳?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沉悶或過於學術化,但又忍不住期待那種隻有他纔能寫齣來的、將人生中的荒謬與悲劇,用最優雅的語言包裝起來的文字魔術。畢竟,能把「焦慮」拍成藝術的導演,他的迴憶錄裡,必然藏著不為人知的「焦慮解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