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上主流:創作心流X創造主流 金曲背後的 13 位音樂製作人

躍上主流:創作心流X創造主流 金曲背後的 13 位音樂製作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律融
图书标签:
  • 音乐制作
  • 金曲奖
  • 音乐产业
  • 流行音乐
  • 创作
  • 心流
  • 音乐人
  • 幕后故事
  • 台湾音乐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各位讀者,可曾想過耳機裡陪伴著通勤、吃飯、度過時光的歌曲是如何產生?
  喜歡流行音樂,該從何下手?沒有古典與國樂以外的學系,該從何處開始?想要以音樂作為職業,該如何行進?

  一張專輯的產生需經過多道工法,若非特別研究,攸關音樂製作過程與種種細節也較難一言蔽之。音樂製作沒有所謂「最好的結果」,憑藉的是各個製作人本身的創意、美感、技術及經驗。一首好歌不一定得編製出繁複的段落、放入五花八門的招數,如何做到精簡又能明確表達其音樂性,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化與經驗的累積,得以精確掌握和表現心中想像的純粹聲貌。

  《躍上主流》以「音樂製作人」為主角,深度訪談了十三位影響作者製作音樂思維至深的音樂人,本書挖掘了製作人們製作音樂心態上的轉變從複雜華麗到純粹的精簡創作心法。其中八位以幕後歌曲製作為主軸的音樂人:像是鼓手出身、新樂園嘻哈音樂廠牌主理人的米奇,大方分享他與 ØZI 前往韓國、美國體驗不同的音樂製作文化;同是新樂園創辦人、自地下嘻哈音樂攻入主流市場的金曲製作人剃刀;做音樂就像打電動般如魚得水的 RGRY;以 DJ 身份轉戰製作人、加入荷蘭電子廠牌巴龍家族(Baron Family)的 RayRay;好威龍創辦人之一、與頑童 MJ116 一起成長的製作人 TeN;Trap 風格執事、分享自身前往中國發展嘻哈音樂的 JO$H BEAT$;熱愛華語流行音樂成癡、遠從西雅圖至台灣發展,成功製作高爾宣、陳芳語等人代表作的背後操盤手陶山;歌曲製作擁有豐富音色層次的怪才 Starr Chen。還有五位在台灣歌壇各據一席之地並投身音樂製作領域的歌手,像是從土法煉鋼到專業製作、在玖壹壹團體裡擔任製作人與歌手的洋蔥(陳皓宇);善於寫詞的文字遊戲專家並身兼製作人完成個人概念專輯的熊仔;滿是台客精神其音樂之路直直撞的李英宏;將黑樂結合電子音樂、與荒井十一憑《vavayan. 女人》專輯共獲第二十八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項的阿爆;以及啟蒙自己對嘻哈與饒舌的熱愛、音樂充滿有機感的蛋堡,個個都是別具強烈音樂風格且以不同武器闖蕩產業的音樂製作人。

  《躍上主流》深度訪問各位製作人,得到這些音樂人不同的觀點與思維,觀察到他們歷程秘辛之處,也進而在思索「如何進入產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音樂產業生存?」時,得以擁有參考的指標。

  翻開金曲背後的 13 位音樂製作人的故事,他們有的能行雲如流水地運用取樣技法製作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有的則善用各種器樂或電子手法製作嘻哈音樂,或是深耕於個人所出身的音樂文化底蘊,其個個都是別具強烈的音樂風格的音樂製作人。以各自武器闖蕩音樂產業的製作人們,深度探討其產業觀察與自身經驗,以製作人角度共尋音樂產業新方向。透過深度訪談,紀實梳理想法,這些音樂製作人將其音樂產業旅程娓娓道來。期望作為年輕世代音樂人的導讀指南。閱讀本書的讀者可以嘗試和製作人用一樣的觀點思考,以一線音樂人詮釋音樂新視野。

  秉持著相信分享交流能讓音樂市場更活躍才能讓技術更進步。這本獻給年輕創作世代的訪談書讓我更堅信持續分享前輩與自身的音樂製作經驗,亦能創造未來更多「躍上主流」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音樂製作人引導指南,深度訪談揭露一線音樂人獨到創作心流
  ★翻開金曲背後的 13 位音樂製作人,用製作人觀點思考!
  ★閱讀體驗再進化:AR擴增實境應用,帶你進入臥室製作的場景

名人推薦

  蛋堡Soft Lipapa / 熊仔 /剃刀蔣 RAZOR / 李英宏 aka DJ Didilong / rgry / 米奇林 MCKY / Starr Chen / RayRay / 陶山 Skot Suyama / JO$H BEAT$ / Abao 阿爆(阿仍仍) / 梯依恩 TeN / 玖壹壹 洋蔥

  北流董事長 黃韻玲 / 顏社主理人 迪拉 / 饒舌歌手 熱狗 MC HotDog 推薦

  音樂人黃韻玲、音樂廠牌顏社負責人迪拉專文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跃上主流:创作心流X创造主流——金曲背后的 13 位音乐制作人》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音乐制作的幕后故事、技术、心流体验以及产业影响力展开,力求详尽且贴近行业实际,避免任何刻板的AI痕迹。 --- 跃上主流:创作心流X创造主流——金曲背后的 13 位音乐制作人 叩问音乐的炼金术:从寂静到殿堂的蜕变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以最纯粹的振动,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共鸣。然而,我们常常只将目光聚焦于舞台中央的演唱者,那些将旋律编织成史诗、将声音塑造成信仰的幕后功臣——音乐制作人,他们的名字与技艺,往往隐匿在光芒之外。 《跃上主流:创作心流X创造主流》并非仅仅是一本制作技术手册,它是一扇通往声音宇宙深处的舷窗。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 13 位重量级音乐制作人 的职业生涯轨迹、创作哲学与核心制作理念。我们不只是记录他们制作了哪些获奖专辑,更重要的是,我们探究他们是如何“思考”音乐,如何将一闪而逝的灵感,通过精密的工程学、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以及对市场脉动的精准把握,最终转化为席卷主流的听觉体验。 第一部分:心流之境——创作的沉浸与超验 音乐制作是一门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活动,它要求制作者在技术精准与艺术直觉之间,找到一个近乎冥想的平衡点。本部分将重点聚焦于“创作心流”的构建与维持。 1. 洞悉“心流”的触发机制: 制作人如何在新专辑企划阶段,迅速进入到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状态?书中详述了多位制作人偏爱的环境设置、时间管理策略,以及如何运用“限制性创新”(Constraints-led Innovation)来激发潜能。例如,某位制作人坚持使用特定年代的模拟设备进行人声录制,这种看似复古的坚持,如何反而帮助他突破数字化的桎梏,捕捉到更具生命力的“呼吸感”。 2. 从零到一的编曲哲学: 一首歌的骨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我们解构了三位代表性制作人在处理不同曲种(如电子舞曲、抒情摇滚、民族融合)时的核心编曲思路。探讨了他们如何平衡“留白”与“充实”,何时该让空间为旋律说话,何时又需要层层堆叠音效墙以制造宏大叙事。这不是简单的音色选择指南,而是关于“结构美学”的深刻讨论。 3. 情绪的雕刻师:混音台上的心理战: 混音环节是制作人将二维声场转化为三维空间体验的关键时刻。书中对多位擅长混音的制作人进行了深入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精确的EQ、动态处理和空间反射模拟,来引导听众的情绪走向。例如,如何通过调整鼓组的冲击力,在不改变歌曲整体速度的前提下,让听众产生更强的“驱动力”;以及如何用动态范围的对比,制造副歌爆发前的“张力蓄水池”。 第二部分:主流的法则——产业的博弈与审美引领 “主流”并非一个贬义词,它是指被最大多数人接受并引发文化共鸣的审美高峰。本部分将探讨这些制作人如何以其专业能力,引导甚至重塑主流音乐的审美标准。 1. 制作人与歌手的化学反应: 成功的专辑往往是制作人独特视角与歌手个人特质完美契合的产物。我们细致分析了 13 位制作人与他们最知名的合作对象之间的工作模式。这涉及如何发掘歌手潜藏的声音维度,如何处理创作中的意见分歧,以及如何在保护歌手个性的同时,提升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探讨了“驯服”与“解放”的艺术边界。 2. 跨越技术鸿沟的创新实践: 华语乐坛在引进国际尖端制作技术方面往往存在滞后性。书中展示了这些领军人物如何主动学习、消化,并将前沿的声学原理、最新的合成器技术(如模块化合成、AI辅助编曲的早期应用)融入到本土的创作语境中,创造出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独特声响。他们如何定义了特定年份的“年度音色”? 3. 市场的导航图:歌曲的生命周期管理: 制作人不仅仅是录音棚里的技术人员,他们也深度参与到歌曲的商业定位中。书中剖析了他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流媒体、短视频、广播)来调整混音的侧重点,如何为单曲选择最佳的发布时机,以及如何通过制作手法来确保歌曲在不同媒体载体上都能保持其核心的冲击力。这部分内容揭示了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那些微妙而关键的交叉点。 第三部分:幕后十三人传——风格解析与心路历程 本书主体部分将以深度的人物专访和案例分析为核心,逐一呈现这 13 位制作人的独特印记。 每一位制作人的介绍都将涵盖以下维度: 标志性风格标签: 提炼出他们最受认可的 3-5 个音乐制作特征(例如,对特定乐器音色的执着、独特的律动感、对人声处理的偏好)。 关键转折点案例: 分析他们职业生涯中,某张定义了他们风格或改变了行业风向的作品,拆解该作品的制作难点与突破点。 心路反思: 记录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面对行业快速迭代的焦虑与适应,以及他们对未来音乐制作形态的预判。 通过这 13 个鲜活的案例,读者将看到华语音乐制作光谱的全貌——从对传统器乐的极致打磨,到对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颠覆性运用,再到对声音美学边界的不断推演。这不是一个关于公式的集合,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用声音构建世界”的生动史诗。 本书适合人群: 渴望深入了解现代音乐工业运作逻辑的行业观察者。 正在学习编曲、混音,寻求突破瓶颈的音乐制作初学者。 对特定华语歌手和专辑背后的声音构建过程充满好奇的资深乐迷。 翻开本书,你将不再仅仅“听”音乐,你将开始“理解”音乐是如何被构建、被塑形、最终跃上主流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律融


  陳律融 GreenTed,為音樂廠牌 WARCONVICT 戰犯音樂、沃康特企業社負責人,利用過往經營新興嘻哈音樂廠牌與新媒體團隊的經驗,投入音樂教育推廣,先於線上課程平台Yotta 推出音樂教育課程,累積超過千名學員,透過企劃降低接觸流行音樂專業門檻,並將其中的知能傳承與擴散並持續人才培育及社群經營的線上整合。

  曾製作各類型媒介的線上內容,如音樂節目《SampleThis 取樣這個》、由音樂廠牌新樂園出品《製作人到你家》、音樂媒體 KKBOX 龍虎門 Podcast《拆一首歌》等節目,並使用社群直播,推廣音樂製作教育,與音樂新世代線上互動,培養不同以往的線上音樂學習社群。

裝幀設計簡介

物以類聚視覺整合有限公司


  物以類聚視覺整合有限公司由視覺設計師Noodlemaker創立,成立於2018年台灣台北,提供表演藝術及企業品牌等視覺設計整合服務。

  本書裝幀特色
  ★PVC 塗鴉袖套書盒
  ★特印銀與專屬躍上主流橘色印刷
  ★設計師專屬塗鴉字樣設計
  ★穿越虛實閱讀體驗13位製作人臥室AR濾鏡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藉音樂表達思想,涉獵各大範疇的音樂武士——米奇
第二章     奧林匹克等級高級動作 v.s 奧林匹亞等級高速運作——熊仔 & RGRY
第三章     遊走於嘻哈與電音,以 DJ 揚名世界的音樂製作人——RayRay
第四章     追求音樂聽覺上的享受,自律狂人的百般武藝 ——TeN
第五章     台中在地指標玖壹壹,破億點擊走紅的背後 ——洋蔥
第六章     來自過往時空的靈感,玩轉台味的音樂製作人——李英宏
第七章     繁華讓我上癮,出村進城發跡的路上——JO$H BEAT$
第八章     從西雅圖前來台灣圓夢,在地深耕暢銷金曲——陶山
第九章     不斷突破想像藩籬,為大眾耳朵開創新聆聽習慣的母語音樂製作——阿爆
第十章     用音樂戰鬥,從街頭賣曲、地下嘻哈圈謀生直到打造一線金曲——剃刀蔣
第十一章  流行是污染還是生存之道?沈浸心流製作的宇宙至尊——Starr Chen
第十二章  用饒舌寫備忘錄,再創華語嘻哈的黃金年代——蛋堡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86960
  • 叢書系列:人文甲板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音樂人的引導老師黃韻玲 音樂夢想追求 推薦
 
  關於複雜的音樂產業,對於企圖有心想要在此佔有一席之地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像是到底要怎麼進入流行音樂的大門?自己喜歡的音樂人是如何從一路走來的摸索出一片天地而成為現在的大咖?面對失落寫不出歌,找不到靈感,又應該怎麼幫助自己?不會樂器可以編曲嗎?看不懂五線譜可以寫歌嗎?節奏感能後天培養嗎?
 
  和小律認識的時間不算長,卻能感受到他絕對是個工作狂,談天過程中,都能感受到他滿腹教學計畫及強烈的教學心,在講解規劃與課程的他總是開心且充滿熱情,深聊到細節,他可以對各種專案娓娓道來,得以想見他總是關在工作室嘗試、規劃與研發,無論是哪種計畫或課程,屢屢檢查與確認,也享受工作當下令人翻來覆去的挫敗、失望,再從中再生,且永不止步。
 
  偶爾的談心場合,小律的主題仍不離他對音樂的熱情,甚至可以看到他在短時間內將計畫完整展現在眼前。這樣的他,內在閃耀著奉獻精神,並視音樂教育為一種樂此不疲的志職。這樣一位對「音樂教學」充滿熱情與理想,同時兼具規劃與行動力的人,必定與他最初追夢的過程有關!
 
  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上,除了熱情,也必須敢放手實驗、冒險、抱持堅定和愛的精神。人永遠都不會曉得在哪個階段會開啟天賦,或得以確認自己的使命;人生旅途中,有人初試啼聲就大放異彩,有人苦蹲寒窯熬到白髮也遲遲等不到機會⋯⋯,但只要有心,就能透過各種學習帶來轉變,我相信永遠都有改變未來的無限可能。
 
  如果每一個藝術音樂美學養成的時刻,都有一個對的引導者,那不僅僅是陪伴,更讓我們有信心尋著微光走出自己的路。未來再將引領自己的光傳遞—— 每個站在光裡的音樂人,各有屬於自己的夢想美地,透過追夢的實踐歷程,同時也照亮正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你。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長 - 黃韻玲
 
顏社主理人迪拉 跨時代印記  專文推薦
 
  《躍上主流:創作心流X 創造主流—— 金曲背後的13 位音樂製作人》這本書裡面採訪的對象,無一不是和我頗有淵源的戰友。 蛋堡和英宏自不待言,十五年前剃刀蔣的外號還叫忍者貓時就熟識彼此;頑童的製作人TeN 當年髮型還很台,我拜託他幫〈煙霧瀰漫〉做混音,他騎著摩托車載我,跟我說他其實滿討厭我,但認識之後覺得我人還可以; Starr Chen 以前人設真的有夠廢,拿現在的厭世樂團跟他對比的話,人生觀看起來都比他還積極。 RayRay 剛開始學 DJing 時,穿得像個板妹,十足街頭味。
 
  我們一起在各大夜店喝著熱狗或強尼處理的王八酒,幻想某一天我們會成為主宰音樂圈的 S級妖怪, 以饒舌嘻哈打爆檯面上所有麋麋之音。
 
  十五年後的現在,他們都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腕製作人,每年金曲獎典禮上,當司儀唸到這些老戰友們的名號時,我都有一種彷彿在看《火影忍者》的既視感:以前一起在中忍考試交手的菜雞,現在都當上各村的影了呢。
 
  這本書採訪了這些製作人,從出道的故事起頭,涵蓋了他們對音樂製作的看法和獨門心要,沒有太多勵志的雞湯或者成功者馬後砲式的秘訣,因為他們本身都對音樂各有執念又有些憤世嫉俗。即使賺到錢,變成去夜店負責買單的老闆,他們的初心仍然不變,為長久以來缺乏新聲音樣貌的台灣流行音樂圈衍生出一個全新世代—— 一個朝向數位音樂製作人( beatmaker )制霸的新時代。
 
顏社主理人- 迪拉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音樂  熱狗專文推薦
 
  就個人而言,我覺得自己過去做音樂的土法煉鋼或多辛苦而現在多方便之類的甘苦,不太需要拿出來一直說嘴,畢竟那是一個自然演進的時代變遷。但好像還是要略提一下才有說服力的感覺,好吧。早期嘗始當饒舌歌手時,最初無論寫了再多歌詞,沒有 beats 可以配著饒唱,是一開始讓我比較苦惱的問題,那時候也沒得上網找什麼空拍,根本沒那麼方便的事。所以我當時的解決方法就是去唱片行,大量地翻找演奏版本的唱片,CD 也好,只有空拍的音樂也罷,可是那些曲子都是來自歐美的一些經典曲或別人已經唱過的 beats,於是我決定自己編曲。我記得在阿通伯樂器行買了一台 Roland MC 505 01,當時還是店內展示機,比較便宜。買回家之後,用編曲機內建的一些循環曲段加自己亂彈有的沒的旋律和節奏,沒學過樂器的我,只能用實驗的精神放手去試,而最早做出來的樣帶像是〈韓流來襲〉、〈西門町老人〉和〈釣蝦場〉都是那時候胡亂玩一通編出來的曲子。後來認識了像是 J. Wu 02 他們這些朋友,我才發現,他們在編曲製作方面就比我這種跑龍套的專業很多,才覺得應該要把編曲和製作交給內行的處理,然後自己專心寫歌詞。
 
  怎樣才是一個好的音樂製作人?可能要善於溝通,我覺得這很重要。每一個歌手都各有眉角,不是每個歌手都像我一樣,參與寫歌過程、會加入討論和表達自己想要的方向,只要歌一錄好,我就不太管後續的製作,剩下的就交給製作人。有些歌手會在意各種方方面面,想要全程參與,希望能掌控所有過程,大家的風格與習慣都不一樣。那麼我覺得身為一個製作人,當遇到製作人覺得 A 成品比較好,歌手卻喜歡 B 時,製作人就得在下這個重要決定的同時,與歌手達成一種共識,這樣的共識倚賴的就是溝通,並且適時展現自身的專業。有能力做出關鍵決定,就是一個好的音樂製作人,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在這個資訊四通八達的時代,音樂自學當道,這本《躍上主流》寫滿關於音樂製作心法的必讀之書,對於有興趣做音樂的你,絕對有所幫助。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rapper。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音樂。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 beatmaker。
 
  如果 beat 你都會做了,那麼只要有心,當一個製作人對你來說應該也不會太難。我一直覺得音樂這東西,要藝術不藝術的,某種程度上,音樂很吃創作者本身的才華、天賦和品味,但這種感覺真的很玄,它們並不會一開始就跑出來找你玩,告訴自己你他媽其實很屌之類的。一直到你越做越投入甚至傾盡所有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有一點料,彷彿自動就進入下一個等級。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你自己會知道。
 
饒舌歌手——熱狗MC HotDog
 
當獨立製作躍上主流變動劇烈卻又眾聲齊鳴的新時代——你我,參與其中。
 
  2019 年第三十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對我而言,其意義格外重大。與有榮焉地見證了好朋友 Leo王拿下「最佳華語男歌手」獎項之外,也見到個人平時密切關注的嘻哈製作人如 Starr Chen 和剃刀蔣上台與蔡依林一起領獎,以及 ZI 獲得「最佳新人」獎項。他們的得獎榮光除了帶予我難以言喻的鼓舞與感動,更令自己深深感受到嘻哈音樂在台灣獲得越來越多的主流關注,也漸顯台灣嘻哈與饒舌音樂的多元性。再者,我真心地欣賞嘻哈製作人敢於嘗試其他曲風甚至截然不同流派的音樂,並且將取樣與嘻哈的元素融合於不同樂種的音樂之中,平波緩進地推入大眾音樂市場。
 
  在 2017 年製作的《SampleThis 》( 取樣這個)線上節目裡,透過每集與不同製作人的對談,使我得以有機會探討「需不需要會樂器、樂理才能做音樂?」雖說進入音樂製作的門檻也許不需要熟悉樂理,但若要長期在音樂產業裡耕耘,勢必會需要各個層面的成長。節目所邀來的諸多製作人以取樣手法來拼貼出音樂的聲貌,讓我見識到他們如何發揮個人對歌曲的不同聆聽思維,並藉由不同的方式來切剪出各自獨異的音樂製作方式。這些經驗促使我在 2019 年時推出了取樣編曲的線上課程—— 以零樂理也能學習做音樂的概念,同時加上拼貼組合聆聽的美感培植及軟體科技的輔助,使參與的學員能夠以深入淺出的觀念來製作自己的歌曲;並且也思考希望能在五至十年之間,讓數位音樂取樣課程進入校園使其普及化。
 
  以前自學音樂製作時,有能力取得的資訊並不多,只能藉由翻閱一些音樂相關書籍如陳樂融所著的《我,作詞家- 陳樂融與 14 位詞人的創意叛逆》,加以「腦補」自己對於音樂產業的部分想像,從書中那些音樂人的口述內容得知他們在創作上的不同想法與思流,並且記取他們認為走錯的、繞遠的路,以及過程中付出多少努力、所遇到的困難與種種挑戰。或許正是這樣對於音樂產業的期冀,驅使我著手這本訪談書的企劃及開發音樂製作軟體,除了期待有一天可以打造出心目中理想的音樂社群,製作這些以推廣和分享為主軸的音樂課程和節目的過程中,我也反覆地推敲為什麼自己會執著於此,進而發現,經驗分享是令我一直以來樂在其中的真正起因。對我而言,數位音樂製作之中的取樣手法與影像的拼貼藝術有其異曲同工之妙。高中時期第一次聆聽蛋堡的專輯,細究他的音樂背景後才發現他起初創作時並沒有受過樂理訓練,也因而認識了嘻哈音樂裡的取樣技法。爾後我也意識到,熟練器樂演奏的技術,也是讓創作更加自由且得以拓廣創意空間的必要方式,結合取樣的話,則更能發揮無限的音樂製作樂趣。
 
  本書的受訪對象集結了十三位曾經影響個人製作音樂思維至深的音樂人,他們有的能行雲如流水地運用取樣技法製作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有的則善用各種器樂或電子手法製作嘻哈音樂,或是深耕於個人所出身的音樂文化底蘊,其個個都是別具強烈音樂風格的音樂製作人。本書專訪了八位以幕後歌曲製作為主軸的音樂人,如鼓手出身、台灣節奏藍調風格的新樂園音樂廠牌主理人之一的米奇,與我們分享他和 ØZI 前往韓國、美國體驗不同的音樂製作文化;同是新樂園創辦人、自地下嘻哈音樂攻入主流市場的金曲製作人剃刀;做音樂就像打電動般如魚得水的 rgry;以 DJ 身份轉戰製作人、加入荷蘭電子廠牌巴龍家族( Baron Family )的 RayRay;好威龍創辦人之一、與頑童 MJ116 一起成長的製作人梯依恩TeN;陷阱音樂風格執事、分享自身前往中國發展嘻哈音樂的JO$H BEAT$;熱愛華語流行音樂成癡、遠從西雅圖至台灣發展,成功製作高爾宣、陳芳語等人代表作的背後操盤手陶山;歌曲製作擁有豐富音色層次的怪才 Starr Chen。另外五位受訪者則於台灣歌壇各據一席之地並投身音樂製作領域的歌手,像是從土法煉鋼到專業製作、在玖壹壹團體裡擔任製作人與歌手的洋蔥;善於寫詞的文字遊戲專家並身兼製作人完成個人概念專輯的熊仔;滿是台客精神其音樂之路直直撞的李英宏;將黑樂結合電子音樂、與荒井十一、黃少雍憑《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專輯共獲第三十ㄧ屆金曲獎「年度專輯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年度歌曲獎」獎項的 Abao 阿爆;以及啟蒙自己對嘻哈與饒舌的熱愛、音樂充滿有機感的蛋堡。
 
  訪談一路下來,自己也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省思,音樂製作沒有所謂「最好的結果」,憑藉的是各個製作人本身的創意、美感、技術及經驗。其中令我感觸特別深的是,他們製作音樂心態上的轉變從複雜華麗到純粹的精簡;一首好歌不一定得編製出繁複的段落、放入五花八門的招數,或是效果器掛很多、軌道數要破百軌,如何做到精簡又能明確表達其音樂性,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化與經驗的累積,得以精確掌握和表現心中想像的純粹聲貌,我想這也是音樂製作最引人入勝之處。如今人人都在經營自媒體,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並展現個人才華,若能邁向更全方位面向的創作,運用製作音樂進而增闊各種風格和技術的廣度與深度,讓自己更有能力在音樂領域裡玩轉出個人特色。希望本書能讓玩音樂處於停滯不前或感到迷失的年輕世代,藉由參考這些製作人的思維和經驗分享尋覓出自己的下一步。在本書的訪談過程進入尾聲時,蛋堡榮獲了第三十二屆金曲獎的「最佳華語專輯獎」、「最佳華語男歌手獎」及「最佳音樂影片獎」,這樣的得獎殊榮似乎也再次點燃台灣嘻哈圈的熱火,這本獻給年輕創作世代的訪談書不僅榮幸地沾了光,也讓我更堅信持續分享前輩與自身的音樂製作經驗,亦能創造未來更多「躍上主流」的可能性。
 
陳小律GreenTed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吸引人了,那种「跃上主流」的野心和背后的「创作心流」,听起来就像是通往成功的秘密通道。我常常在听金曲奖的颁奖典礼时想,那些得了奖的作品,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魔力?是制作人那一瞬间的灵感爆发,还是背后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打磨?这本书似乎就要揭开这个谜团,把聚光灯从台前的歌手身上,稍微移到那些默默付出的幕后推手身上。我特别好奇,这些厉害的制作人,他们是怎么平衡艺术家的坚持和市场的期待?毕竟,要做到「主流」而不失掉自己的风格,这中间的拿捏绝对是一门大学问。阅读的过程,我希望能像偷窥到他们的录音室一样,看看那些神来之笔到底是怎么诞生的,那种对声音、对情感的极致追求,绝对是值得我们这些爱听歌的人去学习和感受的。

评分

坦白说,我对音乐制作的了解,顶多停留在「歌很好听」的层面,对于背后的技术和理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邀请函,让我走进一个更深奥、更专业的音乐殿堂。光是看到提到「13 位音乐制作人」,我就知道这绝不是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深度挖掘了不同人不同的创作哲学和技术栈。我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编曲层次,如何捕捉歌手最真实的情绪,以及更重要的,他们面对创作瓶颈时,究竟是怎么突破的?音乐的感动是普世的,但创造这份感动的过程,想必充满了挣扎和智慧。我希望能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到一些能应用到我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思考方式,毕竟,无论是做音乐还是做其他事情,寻找「心流」都是关键。

评分

最近台湾乐坛的能量真的很强,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专辑出现。这本书正好抓住了这个脉搏,把焦点放在了那些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身上。我很好奇,这些制作人是如何在这种快速更迭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又能抓住大众的耳朵,让作品「跃上主流」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容易为了迎合市场而变得平庸。我希望书中能多谈谈他们跟歌手之间的化学反应,因为很多时候,好的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精准的配合才能产生的火花。他们是如何沟通那些抽象的情感概念,让冰冷的录音设备变成能传达灵魂的媒介的?这种人际互动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才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

老实说,过去我们追逐明星,但现在,年轻一代的听众对幕后制作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代表着音乐产业正在成熟。这本书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种趋势,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我最期待看到的是,这13位制作人来自不同背景,他们的「主流」定义肯定不一样。有没有人是刻意避开主流的?有没有人是努力想打破既有框架的?他们的「心流」经验是共通的,但实现「主流」的路径必然是殊途同归的。我希望读完后,能对自己常听的那些金曲有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被旋律带着走,而是能欣赏到背后的架构和制作人的匠心独运。这绝对是一本能提升听觉品味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用词很有意思,「创作心流」听起来很玄,但绝对是创作者最追求的状态。我想知道,在录音室里,当制作人进入那种完全忘我的状态时,他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是音色、节奏,还是画面感?我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比较偏向感性,希望这本书能在我感性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理性的理解,让我能更欣赏一首歌的构造和层次。比方说,某个鼓点的选择,某个混音的细微调整,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听众的情绪走向的。这不仅仅是技术,更像是一种精准的情绪操控术。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把一团混沌的灵感,雕琢成一件精致且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