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白話摛藻堂本協均度曲》一書,是從《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裡翻譯來的,和東方樂珠第一本《白話律呂纂要》互為表裡。但是《白話律呂纂要》所傳授的樂理,這當中的音符僅止於「六聲音階系統」,而本書在六聲之外,又多了一階「犀」音,樂理的進化,古書的說明功不可沒,真教人嘆服。
林逸軒博士和我討論本書的問題,就原書圖例模糊不清的地方,依據書中文字說明,來更正它的圖例。舉例來說,我們更正原文「新法七字明半音互用」這一章第三十五頁上頭的第十四圖例「首音為乏鳴」從右向左數去第三個「朔乏烏」改正為「朔勒烏」。其後,篇章中有關音符圖例不夠清晰的,也都依據它原來文字的說明,將模糊的音符標示出來,這些點滴期待有意考證者,再給予斧正。
古人想以長繩系日留住時光,今我以白話系情,將西洋人傳入的樂理,以更淺近白話表述出來,並表示對先祖父陳奕溪常掛口中「八音」的變化複雜又有趣,作為晚輩遲來的回應,我要說的是「阿公,我知道了,我做到了。」最終的想法是:感恩西洋人將樂理傳入東土,乃至清朝士人繪圖記載的辛苦,前賢雖已作古,在此仍要致上遠遙的敬意。
陳綏燕
2022.5.6
序言二
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怎麼說呢?
就本書來看,若沒有歐洲傳教士將西方樂理傳入,若沒有清朝帝王的加持,命專人詳細謄錄在書中,保存在宮廷裏,流傳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敬羨將流於盲從,因為我們從古籍得到印證了。
《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的「御製律呂正義續編」,這是清康熙皇帝第三子允祉主編,允祉學問大,對律呂多所探究 ,因此本書「續編總說」這一段裡,可以看到他溯源推本的本事,在「新法七字明半音互用」這一段裡,註腳盡是用中國古代樂理來說明,正是上述下應,東方西方結合無違。本書並參考了海南出版社2000年故宮珍本叢刊第25冊的《御製律呂正義上編下編續編》的第一冊,兩書內容俱同,所以就放膽的直接以白話語譯三百年前的作品了。
我們常以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就算得是一種前衛藝術,或常把藝術與音樂當作是兩方的和平交談工具,是促進雙方溝通思想的代表。但,此白話作品的意義是要讓在亞洲,尤其是在台灣音樂同好者,於樂理有關的歷史淵源上,讓大眾知道我們熟悉的古典音樂,在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已經由傳教士帶入中原,藉此證明西方的音樂涵養與科技文明,並未侷限於歐洲大陸,當時也隨著傳教士堅忍的意志帶到全球的角落。我們可以從《律呂纂要》得六聲音階到《摛藻堂本協均度曲》裡的七聲音階,看到了西方的精緻和進步。
本書是綏燕老師和我一起研究探討完成的,我們彼此很感謝、很開心,大家都樂見這本小書的完成,希望和初始傳教士的初衷一樣,把音樂文化傳播開來。
林逸軒 謹識於台灣台北
5.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