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紛亂的五代十國,中國步入了宋朝,一場「文藝復興」隨之展開;
契丹、女真、党項、蒙古、漢,多民族在角逐之中也交流著彼此的文化;
元朝為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
明朝在器物鑑賞上有了很大轉變,強調從賞玩中獲得美感經驗;
清朝大興文字獄,箝制人民思想,在設計審美上處處可見權力運作。
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會凝結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
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從器物的審美形態著手,
探討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
◤宋朝
▎中國的「文藝復興」
宋代的禮器考訂、設計和造作工程,整體上的趨勢是向上古三代禮樂制度的回歸。
宋代以後,由社會上層和菁英階層所帶動的復古風氣,引領了仿古器物進入日常生活的陳設與賞玩。
▎從哲學看美學
.以物觀物
從「天理」出發達致澄明之境,而非從「人情」出發以一己之心造成晦蔽。
.觀物以理
從整體上,宋代器物在功用審美上較前代更趨內斂。一方面,由於使用功能和價值與器物內蘊之「理」連結在一起,器物更趨向於適用於人;另一方面,器物的感性形式在合理性的驅動下,也更趨向於凝鍊。
◤元朝
▎國土遼闊,東西交流
《元史·地理志》:「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各種外來文化和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被積極接納並相互影響,儒家文化、漢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蒙古文化、高麗文化、伊斯蘭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等,皆在蒙元時期的物質文化形態上留下了印記。
▎手工業發展與外族工匠
羅馬教皇使者義大利教士若望·柏郎嘉賓:「第三代大汗貴由寵愛俄羅斯金匠豁思馬,登基的象牙寶座和印璽便由他製作。在第四代大汗蒙哥的時代,巴黎金匠威廉曾率50名工匠,製作了一棵構造精巧的大銀樹,用於宮廷酒局,還有四隻銀獅、四面銀盆配合使用。在那時的漠北,還有法蘭西樣式的銀十字架,上面釘著基督像。」
◤明朝
▎從「格物」到「玩物」
明代以各類器物為撰述對象的譜錄、筆記和其他文人小品數量眾多,充分流露了明人關注器物的心態、視角和鑑賞活動的價值標準。
明代中期以後,對器物在審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評價,漸漸成為以文人為主的器物鑑賞主體的關注焦點。
▎古物與「時玩」
古代器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藏品」,而是被取用於日常生活之中,透過「再設計」成為營造文雅生活的道具。
「時玩」是指近世或當代的物品,包括一些舶來品。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永樂漆器、宣德銅爐、永樂宣德成化瓷器、紫砂器、紫檀紅木器乃至摺疊扇、蟋蟀盆等物件,為世人競相收藏。
◤清朝
▎文字獄下的思想箝制
清初,朝廷透過罪罰剝奪言論與出版的自由,形成了與晚明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康、雍、乾三朝對所有「反清」思想進行嚴厲鎮壓,甚至無端猜忌各種有可能影射的文字。
▎權力運作——帝王的審美
「在家國一體的封建體制下,皇帝個人的意志和審美趨向,往往決定了整個朝代的審美趨向。」
宮廷造辦處保證了皇權能夠更嚴格的控制國家重大事項、更緊密的滲入宮廷日常生活,並在客觀上對社會其他階層的物質文化審美觀產生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宋朝至清朝),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