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美學史——宋元明清時期:觀物以理×東西交流×崇古追新,從文化復古運動到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中國設計美學史——宋元明清時期:觀物以理×東西交流×崇古追新,從文化復古運動到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聖芳
图书标签:
  • 中国设计史
  • 宋元明清
  • 设计美学
  • 文化史
  • 艺术史
  • 文化交流
  • 复古
  • 权力与设计
  • 审美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結束紛亂的五代十國,中國步入了宋朝,一場「文藝復興」隨之展開;
  契丹、女真、党項、蒙古、漢,多民族在角逐之中也交流著彼此的文化;
  元朝為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
  明朝在器物鑑賞上有了很大轉變,強調從賞玩中獲得美感經驗;
  清朝大興文字獄,箝制人民思想,在設計審美上處處可見權力運作。
 
  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會凝結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
 
  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從器物的審美形態著手,
  探討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
 
  ◤宋朝
 
  ▎中國的「文藝復興」
  宋代的禮器考訂、設計和造作工程,整體上的趨勢是向上古三代禮樂制度的回歸。
  宋代以後,由社會上層和菁英階層所帶動的復古風氣,引領了仿古器物進入日常生活的陳設與賞玩。
 
  ▎從哲學看美學
  .以物觀物
  從「天理」出發達致澄明之境,而非從「人情」出發以一己之心造成晦蔽。
 
  .觀物以理
  從整體上,宋代器物在功用審美上較前代更趨內斂。一方面,由於使用功能和價值與器物內蘊之「理」連結在一起,器物更趨向於適用於人;另一方面,器物的感性形式在合理性的驅動下,也更趨向於凝鍊。
 
  ◤元朝
 
  ▎國土遼闊,東西交流
  《元史·地理志》:「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各種外來文化和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被積極接納並相互影響,儒家文化、漢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蒙古文化、高麗文化、伊斯蘭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等,皆在蒙元時期的物質文化形態上留下了印記。
 
  ▎手工業發展與外族工匠
  羅馬教皇使者義大利教士若望·柏郎嘉賓:「第三代大汗貴由寵愛俄羅斯金匠豁思馬,登基的象牙寶座和印璽便由他製作。在第四代大汗蒙哥的時代,巴黎金匠威廉曾率50名工匠,製作了一棵構造精巧的大銀樹,用於宮廷酒局,還有四隻銀獅、四面銀盆配合使用。在那時的漠北,還有法蘭西樣式的銀十字架,上面釘著基督像。」
 
  ◤明朝
 
  ▎從「格物」到「玩物」
  明代以各類器物為撰述對象的譜錄、筆記和其他文人小品數量眾多,充分流露了明人關注器物的心態、視角和鑑賞活動的價值標準。
  明代中期以後,對器物在審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評價,漸漸成為以文人為主的器物鑑賞主體的關注焦點。
 
  ▎古物與「時玩」
  古代器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藏品」,而是被取用於日常生活之中,透過「再設計」成為營造文雅生活的道具。
  「時玩」是指近世或當代的物品,包括一些舶來品。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永樂漆器、宣德銅爐、永樂宣德成化瓷器、紫砂器、紫檀紅木器乃至摺疊扇、蟋蟀盆等物件,為世人競相收藏。
 
  ◤清朝
 
  ▎文字獄下的思想箝制
  清初,朝廷透過罪罰剝奪言論與出版的自由,形成了與晚明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康、雍、乾三朝對所有「反清」思想進行嚴厲鎮壓,甚至無端猜忌各種有可能影射的文字。
 
  ▎權力運作——帝王的審美
  「在家國一體的封建體制下,皇帝個人的意志和審美趨向,往往決定了整個朝代的審美趨向。」
  宮廷造辦處保證了皇權能夠更嚴格的控制國家重大事項、更緊密的滲入宮廷日常生活,並在客觀上對社會其他階層的物質文化審美觀產生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宋朝至清朝),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与设计美学史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所涵盖的宋元明清时期、观物以理、东西交流、崇古追新、文化复古运动或设计审美中的权力运作等主题。 --- 图书名称: 《楚汉金石:先秦至魏晋的器物形制与精神内涵》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的艺术与技术发展阶段——从遥远的先秦时代直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漫长而关键的时期。这段历史跨越了从青铜文明的辉煌顶点到大一统帝国初建,再到分裂与融合的动荡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形成和美学观念奠基的关键阶段。《楚汉金石》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物质文化的面貌,探讨器物形制如何反映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美学观念如何随政治更迭而演变。 第一部分:先秦的礼器与世俗——青铜的语言与玉的德性 本书首先回溯至夏商周三代,重点考察青铜器铸造技术与礼制之间的深刻关联。我们不满足于单纯的器物类型学梳理,而是尝试解码青铜器上饕餮纹饰、云雷纹以及铭文背后的世界观。青铜器不仅仅是祭祀的工具,更是社会等级秩序的物理体现。从二里头文化到商代的神秘主义,再到西周的“明德慎罚”,器物上的符号语言是如何构建并巩固王权的? 接着,我们将视野转向玉器。在礼乐制度尚未完全定型的早期,玉的“温润”、“坚韧”的物理属性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道德光辉。从红山文化的玉琮、玉璧,到良渚文化的羽冠形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世俗化趋势,玉器如何完成了从神圣祭品到个人佩饰的身份转变?战国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是如何在不同诸侯国间流变,形成各具特色的雕琢风格的?这一部分将详细考察从玉料选择、钻孔技术到纹饰雕刻的工艺细节,揭示技术进步对审美趣味的引导作用。 第二部分:秦汉的秩序与气韵——帝国气象下的形式探索 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程规模和对“标准”的追求。本书将秦汉时期的金工、陶塑和建筑遗存视为帝国意志的物质投射。秦代的权量制度,其统一性不仅体现在度量衡上,也深刻影响了同期陶器和砖瓦的模制风格。 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金银器(如错金、鎏金技术)达到了工艺的巅峰。我们聚焦于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分析其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神话信仰(如羽人、西王母)与现实政治的交织。这些图像如何服务于对“长生”的追求,以及它们如何以一种朴拙而雄浑的“气”感染着观者?汉代漆器的复杂镶嵌工艺及其在实用与陈设领域的双重地位,也将在本章进行细致的工艺分析和风格归类。 第三部分:魏晋风度的物质载体——清谈、山水与器物的解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向,玄学和佛教的兴盛对物质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着重探讨“风度”如何在器物中得以体现。 在器物造型上,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对先秦古拙风格的有意模仿(复古倾向的萌芽),但其表现手法更加内敛与洒脱。例如,成熟的瓷器,特别是早期青瓷,其釉色和器型如何体现出一种“素朴”的审美取向?建盏、越窑的青瓷,其釉面流淌的自然之态,是否与当时士人追求的“自然无为”思想相契合? 佛教艺术的传入,带来了全新的造型元素和叙事方式。本书将分析印度、中亚传入的造像技术(如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如何与本土的雕塑传统相结合,催生出如云冈、龙门石窟中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这种跨文化交流如何为后世的佛像造型定下基调?此外,魏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用具,如竹木家具、文房用品的初步定型,标志着中国家具史和文人趣味的独立性开始显现。 结语:早期美学观念的沉淀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秦至魏晋这一漫长阶段的器物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解读,勾勒出中国早期美学观念的物质根基。它探讨了“礼”如何塑造形式,“气”如何填充内容,以及技术如何成为观念传播的媒介。这些早期奠定的审美基础,为后续朝代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本书对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进行了大量的图文对照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早期中国工艺与艺术史的视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聖芳
 
  美術學院副教授,設計藝術學博士,從事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在《美術研究》、《裝飾》、《美術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0多萬字,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專案。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宋元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文化復古及其設計美學導向
第二節 以物觀物和觀物以理:設計審美的哲學視角
第三節 理學影響下的設計知識探究
第四節 多民族政權並存下物質文化的交融遞變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從「格物」到「玩物」:器物鑑賞觀的轉變
第二節 趨雅避俗、尚雅貶俗:設計的審美導向
第三節 美善相成、盡善盡美:設計的倫理批評
第四節 物性比德、物情有寄:設計的修辭世界
第五節 崇古與追新:並行不悖的設計審美意識
第六節 恭造之式與外造之氣: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527
  • 規格:平裝 / 19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設計,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創造性活動,伴隨著「製造工具的人」的產生,即已產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原始社會滿足生存需求的簡單工具和用具的製作,到階級社會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各種造物,再到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影響後的現代設計興起,直至今天資訊化社會中呈現的「物質」與「非物質」交織存在的全新面貌,漫長的歷史進程已經讓今天的設計與最初判若雲泥。
  
  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形態,在山西丁村、峙峪,陝西藍田,雲南元謀,湖北長陽,廣東馬壩……北起黑龍江畔,南到雲貴兩廣,西起青藏高原,東抵黃海之濱,200多處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的發現顯示,在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產方式的原始生活中,先民創造了以打製石器為主的生產工具。打製石器種類少、形態較為粗糙,顯示了原始先民已基本掌握石料特點和打製成形的方法。隨後,在生產勞動中逐步改進,先民開始把經過選擇的石頭打製成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更為多樣的工具,並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鋒利,有的還要鑽孔以裝柄或穿繩,即為「新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創造和使用這些更為精細的石器,顯示人類具有了更清晰的審美意識、更細膩的美感和對材料、造型和裝飾更強的控制能力。除工具製作之外,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硬,具有獨特的色彩、紋理與光澤,於是用以製作裝飾品,或祭祀神靈的禮器,稱之為「玉」。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大量用於裝飾、禮器(法器)、工具、武器,製玉技術相當成熟。從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可以看到,鑽孔、磨光、淺浮雕、線刻等造型裝飾手法已運用嫻熟。從石器來看,原始先民已能由心而手的塑造一定的形體,使之適應特定生產或生活需求。這些工具作為有意識的物化對象,展現了功能性與形式感的統一。從玉器來看,原始先民不僅在取材、造型和裝飾上顯示出清晰的審美意識和細膩的美感,而且,透過其創造的各種並非服務於現世生活需求的器物及形象,更反映出精神需求和觀念信仰在早期設計中即占有了一定位置。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首次透過化學變化來改變材料特性並進行創造的活動。1962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出土了距今兩萬多年的陶器殘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陶器資料。「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及廣泛使用也顯示,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原始先民逐漸告別了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而選擇了農耕和定居。隨後,冶銅、冶鐵、編織與髹漆技藝相繼被發明、使用在生產、生活和禮儀中,階級社會和國家制度同時逐漸成形。更多生產製造技藝的掌握意味著社會分工,「百工」作為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也確立了位置。商代以青銅器為家國重器,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蔚為大觀,春秋時期的鐵製工具、農具、兵器和日用器品類俱全。至漢代,製陶、冶銅、煉鐵、織繡、髹漆等手工技術,已透過設計緊密的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表現在工具、農具、兵器、日用器、家具、服飾、舟車、建築等製作領域。東漢晚期,青瓷的燒製成功又是一大進步。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已逐漸取代陶器、漆器、青銅器,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器物。此外,伴隨著與域外文化的交流,還出現了金銀器和玻璃器。隋唐時期北方出產白瓷、南方盛行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金銀器、銅器、漆木器、玻璃器皆發展為日常用器。瓷器在宋代的發展前所未有,工藝日趨完備,名窯遍及南北,產品遠銷海外。元代漆器在前代累積上臻於完善,並出現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物;棉紡織技術及工具由海南傳入。因為代代累積和傳承,傳統手工藝品類和技術在明清兩代達到了高峰,服務於衣、食、住、行、用的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在各門類完備的基礎上分工更趨精細,名匠輩出、藝臻絕詣。近代以後,東、西洋舶來品夾帶著機器文明的生產方式和價值觀,一度使傳統社會中的手工藝造物設計體系受到較大衝擊。然而,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穩定下來之後,長久以來為生產生活提供產品的傳統工藝各行業,幾經調整也逐漸明確了位置。
  
  從先秦的「百工之術」到今天的現代設計,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是「按照美的規律來為人造物」的過程,具有不曾斷裂的內在延續性和傳承關係。設計思維上表現的同一性,可以給我們最直接的認知:原始人類製作石器時已有了明確的目的性,造物的目的性表現為「預先設想」,預先設想是設計的基礎。從語源上看,「設計」對應的英文「Design」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Desegno」,在15世紀前後,它被解釋為「藝術家心中的創作意念」,其定義是「以線條的手法來具體說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構思、後經想像力使其成形,並可借助熟練的技巧使其現身的事物」,強調建立計畫、進行構思和繪製草圖。儘管在原始工具製造中,沒有現代設計規範的平面圖或模型,但器物製作者大腦中,對形態和實現過程的構想是必然存在的。今天我們在為「設計」定義的時候,無一例外的強調事先的「構想」和「構思」,顯示造物活動的前提是設計思維,造物活動是在目的和計畫控制下的活動。此外,從原始至當代,形式美感的建立、繼承和超越,工藝技術的傳承和挪用,設計樣式的繼承和創新,都能夠為中國傳統工藝造物活動在歷史進程中,描繪出一條條清晰而連貫的線索,並指向今天的設計。
  
  從原始社會第一件粗陋的石器,到今天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器物的歷史發展具體而鮮活。那麼,過往人們持何種造物設計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人們對造物成果及活動的認知如何,其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應該被如何描述,其與器物的發展呈現何種關係,這無疑是今天我們應該了解並深思的問題。先秦典籍《考工記》開篇即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這是最早的關於設計主體及其活動的記述。春秋諸子在闡發社會理想和人生體悟之際,對造物設計的原則、理想和價值各有精彩論說。統一的秦漢勵精圖治,相較於生產實踐,設計思想和美學觀的闡發較少,但仍顯示出明顯的儒學特點。魏晉時期戰爭頻仍、社會離亂,西來的佛學在中國交融流播,南北民族文化互通又分異,帶來了生活方式和設計審美趣味的混雜與多變,儘管崇尚清談而較少立文字,其設計美學觀念在器物中還是有強烈的投射。強盛的隋唐開放而包容,造物不僅材料擴充、門類大增,而且設計題材和風格也擁有了廣闊的空間,對設計價值的認知逐漸甦醒。宋元社會生產力提升,士人階層崛起並打通了「道」「器」之間的關係,有理學特點的設計美學觀對造物設計影響至深。明代造物全面繁榮,及至中晚期,設計呈現形式多樣、品格各異,引起廣泛的美學爭論和價值批評。清代造物設計集前代之大成,前期強調經世致用、頗多總結性典籍,後期受早期工業文明衝擊,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工業社會的理念……實用美術品的物品及其創造活動,其內涵的審美觀念和取向,更有可能接近時代的普遍性。正如有學者說,「幾乎每一件工藝美術品的面貌都至少與某個階層的需求、好尚一致,都反映出相當程度的普遍性,所蘊含的共同性遠遠大於特殊性,與講究獨創,可以『寫心』、可以『自娛』的詩文、繪畫截然不同。工藝美術總在表現著時代的共同審美精神。」更直接的呈現時代共同的文化面貌和審美觀念,也是造物設計美學課題研究的重要價值。中國古代設計美學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和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可以從器物的審美形態入手,發現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或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前者要透過思想史研究「確認那個社會的審美理想究竟達到什麼樣的邏輯水準,後者……要從實證的角度,發現一個時代的審美活動究竟展現為何種類型的物質形態,即要以描述的方式,來證實一個社會的美感經驗究竟凝結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簡直是給我們這些長期在設計圈子裡摸索,卻又總覺得少了點「根」的台灣人,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我們的設計教育,好像總是在追趕最新的國際趨勢,卻很少紮實地回頭去看看,那些在我們周遭,看似不起眼、卻蘊含千年智慧的物件,它們背後到底藏了什麼樣的哲學?這本書顯然就是在試圖填補這個巨大的斷層。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集,而是像一個充滿熱情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回宋、元、明、清那幾個關鍵的時代,不是只看圖說故事,而是深入探討「觀物以理」的核心精神。對我來說,最吸引人的是它如何將美學的探討,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這讓我想起年輕時讀莊子的那種醍醐灌頂感,只是這次,主角換成了瓷器上的紋飾、園林空間的佈局,甚至是官服的剪裁。這種由內而外的探討,遠比單純分析風格流變來得深刻有力,它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設計」,從來就不只是為了好看或好用,它是一套價值觀的物化展現。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我有一種強烈的「故鄉感」油然而生,但這種感覺並非懷舊,而是釐清自身文化基因的震撼。特別是對「東西交流」這部分的著墨,描寫得極為細膩。在我們的印象中,傳統中國設計似乎總是單向的輸出或被動地接受,但書中卻揭示了明清時期,文化碰撞與融合的複雜動態。那種既保有自身核心語彙,又大膽吸納異域元素的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這對當代台灣設計師尤其重要,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多重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如何「化用」而非「複製」,如何在中西之間找到一個既不失自我又兼容並蓄的平衡點,這本書給出了歷史的參照系。我甚至可以想像,如果我的某些作品少了這種歷史的深層次對話,那終究是漂浮的、不踏實的。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對交流邊界的精準拿捏。

评分

至於「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這一主題,簡直是為所有關心設計與社會結構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利器。過去我們總以為美學是中性的,是純粹的品味問題,但這本書毫不留情地撕開了這層紗布,直指設計如何成為皇權、士大夫階層乃至新興商業力量展現自身合法性與社會地位的工具。從官窯的顏色標準到文人雅士對「拙樸」的推崇,每一個審美選擇背後,都隱藏著話語權的角力。作為一個在民主社會中成長的設計人,理解這種權力流動的機制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在選擇一種材質、一種比例時,我們不只是在做設計決策,更是在參與一場無聲的社會宣言。這讓原本只關乎「形」的探討,瞬間擴展到了「勢」的層面,視野豁然開朗。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燒腦」卻又無比暢快的,是它對「崇古追新」這一矛盾現象的剖析。在歷史長河中,總有一股強大的復古思潮與追求創新的衝動並存。宋代對唐風的繼承與轉化,清代康雍乾盛世對早期明式家具精神的「重構」,都顯示出古人面對傳承時的掙扎與智慧。這種「追古」絕非簡單的抄襲,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溯源,是為了在變動的時代中,找到一個堅實的錨點。書中對「文化復古運動」的描述,讓我聯想到現代設計界對於「極簡主義」或「懷舊風格」的反覆熱潮,但這裡的「復古」顯然帶有更深層的政治與社會意圖。理解了古人如何巧妙地在「繼承」與「顛覆」之間走鋼絲,我們才能更清醒地看待今天我們對「傳統」的挪用與解構,避免落入淺薄的符號堆砌。

评分

整本書的行文氣質,給我一種極為穩健而又充滿洞察力的感覺,不像某些流於表面的設計史梳理,它真正做到了「入骨三分」。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停下來,拿出家裡收藏的幾件老東西——也許是個小碟子,也許是一把摺扇——然後試圖用書中提到的「理」去重新審視它們。這種實踐性的閱讀體驗,是任何影像資料都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我敢說,對於任何想在華人設計語境下建立長遠事業的人來說,這本書不該是「選讀」,而應是「必備的內功心法」。它讓我們明白,要設計出真正能與世界對話的作品,必須先聆聽腳下土地的深沉脈動。看完之後,我對自己未來作品的「重量感」有了更清晰的期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