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時中
图书标签:
  • 陳時中
  • 醫師
  • 疫情
  • 醫療
  • 傳記
  • 公共衛生
  • 台灣
  • 溫暖
  • 初心
  • 專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時中 唯一授權傳記
★辯贏不是贏,把自己放小,做對的事
 
  我們是醫者,也是仁者,要用同理心去處理事情,
  處理事情要嚴謹,但處理人不要嚴苛。
  真正能讓人心甘情願捨己付出的,
  從來不是恐懼,而是信任與情感。──陳時中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2020年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後,一戰成名,每天下午兩點,由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召開記者會,秉持著「總統知道的,國民也知道」的「公開透明」原則,向全體國民說明疫情的進展、疫調的進度與政府相關決策,對記者提問也據實以告,絕不迴避。
 
  他沉穩的風格、不疾不徐且條理分明的說話方式,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無疑成為穩定民心很重要的力量。第一次武漢包機回台,有確診者被夾帶上機,陳時中在記者會時忍不住落淚。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那時部長已超過一天沒睡,但是:「流完淚,他就無敵了。」
 
  這樣一位「鋼鐵部長」,他的高EQ是如何養成的?為什麼與他共事,團隊都樂意相挺?
 
  他說辯贏不是贏,團結才能成功;
  他是數字控,決策都有所本,沒有數字逃得過他的法眼;
  他身先士卒,不讓部屬與長官孤軍奮戰;
  他面對不同意見,不以權威碾壓別人,
  總是以過人耐心真誠溝通,整合各方意見,創造多贏。
 
  在出任衛福部部長之前,陳時中是優秀的牙醫師。當年牙醫界密醫充斥,且潔牙觀念還有待推廣。他想扭轉牙醫業的亂象,因此加入了公會,藉群體的力量,翻轉這個行業,讓民眾因正確的醫療行為而獲益。
 
  他在民間耕耘多年,尤其在眾聲紛擾的情況下,終於成功推動了全民健保牙醫總額預算制度,又曾擔任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副署長,歷練豐富。上任衛福部部長後,就開始推動刻不容緩的長照政策、完善社會安全網;健保未來如何改革,也是陳時中最重視的一環,因為現在不做 以後就來不及了。
 
  陳時中以第一人稱,自我剖析「鋼鐵部長」的內心世界。
 
  我給自己立下幾個期許:第一是「守法」,第二是「守分」,第三是「誠實」面對問題,然後「盡責」去處理,最後只求「無愧」。──陳時中
 
專文推薦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建仁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蘇貞昌 行政院院長
  
  ‧我要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關心、熱愛台灣的朋友。相信當你們閱讀每個篇章時,將宛如置身指揮中心記者會,聽著陳指揮官在台上娓娓道來,並再一次感受到台灣的團結與努力。──蔡英文
 
  ‧台灣如果能有更多的「陳時中」願意挺身而出,協助化解社會上各項重大爭議,不但會讓台灣進步的速度更快,也將消弭社會上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暴戾之氣。──賴清德
 
  ‧本書是從陳部長的家庭教育、學思歷程、從醫初衷、參與牙醫師公會公共事務、投入公職推動衛福政策,到擔任中央防疫指揮官的點點滴滴與寶貴心得,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位全心投入防疫、維護全民健康的傑出指揮官。──陳建仁
 
  ‧外界或許只看到時中沉著、冷靜、專業的形象,我卻知道其間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他在防疫指揮中心休息室的牆面,貼滿了每一個確診的病例、沙發上他堅守辦公室躺出的頭印,都默默見證了這兩年多來,他扛著壓力走過的足跡與印記。──蘇貞昌
疾风劲草:当代台湾医学人物群像与时代变迁录 一卷跨越世纪的生命图景,一曲对专业与人文精神的深沉致敬。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当代台湾医学史侧影。它以史为鉴,通过描绘一群在不同历史节点、面对迥异挑战的台湾医学工作者群像,深入剖析台湾医疗体系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结构性演变、伦理困境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张力。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 --- 第一部:战后重建与精英养成 (1950s – 1970s) 主题:筚路蓝缕的起点与公卫体系的奠基 本部分回溯台湾战后初期,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的艰苦年代。我们聚焦于那些从日本殖民时期或战后初期留学归国的“第一代”医学精英。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引进者,更是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和公共卫生观念的播种者。 公卫的硬仗: 详细记述了疟疾、肺结核等大规模传染病防治运动的艰辛历程。书中描绘了医师们深入偏远乡村,用最原始的手段与自然环境和民众的传统观念抗争的场景。例如,一位乡村医师如何仅凭一辆脚踏车和一份简陋的药品清单,成为数十个村庄的生命线。 医学教育的定型: 探讨了在资源极度受限下,如何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院和实习制度。重点分析了当时医学生面临的抉择——是投身于资源充裕的城市大医院,还是响应政府号召,到医疗资源匮乏的“落后地区”服务。这部分侧重于“使命感”在早期医疗文化中是如何被塑造和强化的。 西医与中医的对话: 记录了在“建立本土化医疗体系”的口号下,现代医学与传统汉医学在政策制定和临床实践层面初次激烈碰撞的历史片段。 --- 第二部:经济腾飞与技术爆炸 (1980s – 1990s) 主题:技术井喷下的专业化与“救命”的边界 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医疗设备与技术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入。本部分关注的是“技术理性”开始主导临床实践的时代。 “白袍”的黄金时代: 描绘了外科手术的突飞猛进,器官移植、心脏搭桥等高难度手术在台湾成熟的过程。我们通过数个高风险手术案例的幕后故事,展现了主刀医生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决策过程、对技术的痴迷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手术失败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 医学伦理的觉醒: 随着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安乐死、脑死判定、告知义务等现代医学伦理议题开始浮现。书中访谈了多位法律界和医学界的先驱者,探讨台湾社会是如何摸索着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技术的伦理框架。 医疗产业化的萌芽: 探讨了私立医院和大型医疗集团的兴起,以及这种商业化趋势对医生职业认同和患者-医生关系产生的微妙影响。部分医生开始在“救死扶伤”的理想与“经营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 --- 第三部:健保时代与体系重构 (2000s – 2010s) 主题:全民健康保险下的资源分配与“过劳”的职业生态 全民健康保险(NHI)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台湾的医疗生态。本部分聚焦于体系化管理对一线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带来的颠覆性冲击。 “量”与“质”的悖论: 深入分析了健保点值计算、DRGs(诊断相关群体付费制度)等支付体系如何直接影响医生的工作流程。通过记录急诊室、住院病房和基层诊所的真实场景,揭示了在固定预算下,医护人员如何被迫“压缩时间”以应对天文数字般的病患数量。 “被消失的门诊时间”: 详细刻画了中生代医师面临的“行政负担过重”困境。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流程管理师、文书处理员,以及应对健保申诉的律师。书中记录了数次医生因长时间值班导致的医疗疏失争议,探讨了体系设计如何加剧了“过劳”现象。 医疗品味的迁徙: 探讨了在健保报销限制下,医师群体内部专业分工的异化。一些复杂、费时但报酬不高的领域(如部分基础医学科)人才流失严重,而一些可以“自费加值”的领域则迅速膨胀,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品味”正在被经济因素重塑。 --- 第四部: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未来(2020s 至今) 主题:韧性、信任危机与数字化转型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全球疫情的洗礼,暴露了台湾医疗体系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时的优势与脆弱性。 公共卫生体系的“孤岛”与“桥梁”: 剖析了疾病管制机构与临床医院系统在危机中的协同与摩擦。记录了在疫情高峰期,第一线人员(特别是感控和感染科的专家)如何在全球信息匮乏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本土化的诊疗规范。 信任的重建: 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纠纷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噪音,本部分考察了公众对医学专业权威性的信任度变化。探讨了如何重建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互信基础,以及医学教育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下,患者带着网络知识来就医”的新常态。 科技与人性的交汇: 展望了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在台湾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尖锐地提出疑问:当AI可以辅助诊断时,医生的“直觉”和“共情能力”是否会成为新时代最稀缺的医学资产?本书结尾并非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开放性的思辨:在追求效率的浪潮中,如何守护医学专业最核心的人文温度? 总结: 《疾风劲草》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层级医学工作者的侧面速写,勾勒出台湾社会变迁下,一群专业人士如何在制度的限制、技术的迭代与人性的呼唤之间,不断挣扎、坚守、并最终塑造了今日台湾社会的生命保障网络。这不是一部颂扬英雄的赞歌,而是一部关于“专业者的日常与时代的重量”的真实记录。它要求读者不仅关注医疗的结果,更要理解支撑这个体系运转的,是无数个体的选择、牺牲与坚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時中
 
  一九五二年生,一九七七年台北醫學院(今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曾任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行政院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副署長。開醫界之先,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牙醫總額制。二○一七年出任衛福部部長,為該部升格後首位牙醫出身的部長,積極推動長照2.0、健保改革、食安,以及社會安全網等重要政策。
 
  二○二○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抗疫。他臨危不亂、高效率的決策模式、沉穩的風格,在疫情嚴峻的期間,成為穩定民心重要的力量。
 
  從牙醫師到部長,陳時中秉持「先利他,才會利己」的信念,堅持公平、弱勢優先的初衷,視人民福祉重於一切,將維護全民健康做為終身使命。
 
李翠卿/採訪整理
 
  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所,曾任財經記者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
  作品曾獲金書獎、金鼎獎、吳大猷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為未來接受檢驗 高希均
推薦序    鋼鐵部長的俠骨仁心 蔡英文
推薦序    台灣,需要更多的「陳時中」 賴清德 
推薦序    傑出防疫指揮官:杏林之光 陳建仁 
推薦序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 蘇貞昌 
自 序    本來就沒有在神壇上 
前 言    我們一起守住了 

第一部  生命探索
第一章  家,公民意識的啟蒙地
第二章  牙醫,意外的旅程
+小兒子談父親陳時中 言教與身教是最好的禮物/陳彥安

第二部  從醫初心
第三章  參與公共事務的起點
第四章  「全面防護」就是最有效的預防 
第五章  推動牙醫總額預算,貫徹專業自主精神
+民間好友談陳醫師 他讓台灣跟世界不一樣/闕玲惠 

第三部  邁向公職
第六章  初入公部門,擔任救火隊
第七章  戰士可以戰死沙場,但不能抑鬱以終
第八章  推動長照2.0,建立社安網
+政策夥伴談陳部長 頂住壓力,一起往前走/薛瑞元

第四部  世界之疫
第九章  世紀大疫來襲
第十章  曲折的「回家」航程
第十一章  病毒是共同的敵人
第十二章  部桃危機
+抗疫夥伴談陳指揮官 心頭抓乎定,才能守住台灣/王必勝

第五部   持續改革
第十三章  健保是開銷,還是投資? 
第十四章  讓食安歸食安,政治歸政治

後記  讓我們攜手,打贏這一仗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0478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鋼鐵部長的俠骨仁心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從二○二○年一月至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已滿兩年,台灣也歷經疫情三級警戒,克服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驗。
 
  還記得在二○二○年五月十九日,在面對第二任期的新挑戰之前,我特別到疫情指揮中心走一趟,也去看阿中部長在指揮中心的辦公室。
 
  走進去就看到擺滿角落的卡片和花束,都是各地民眾寄來加油打氣,還有特別叮嚀要記得吃飯、抽空睡覺等等溫暖慰問,也看到角落的旁邊,擺著一張簡單的綠色行軍床。
 
  這兩年多來,被稱為「鋼鐵部長」的阿中部長,坐鎮最前線,沒有太多休息的機會,為台灣緊盯著國內外疫情動態。往往我在半夜接到的緊急電話,就是阿中部長打來的。
 
  我也還記得,那天離開指揮中心前,阿中部長跟我說:「同仁們都很努力,再加上全民團結合作,我們共同守住這次疫情。」說完一邊點頭,一邊露出笑容。
 
  這樣的「點頭與微笑」,我已經看過無數次,不僅令人安心,也把記憶拉回十多年以前。
 
  我和阿中部長認識很久了,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我們就曾一起在政府共事。當時他是衛生署副署長,我是行政院副院長,雖然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偶爾見面還是會一起討論研究政策。
 
  二○○八年後,我們各自回歸民間。令我最佩服的是,阿中部長不論有無擔任公職,都積極投身公共事務,從牙醫體制改革到全民潔牙運動,都有他默默投入的身影。
 
  後來我擔任民進黨主席,多次針對醫療公衛議題向他請益,也力邀他共同撰寫《醫療政策白皮書》。阿中部長當時早在醫界很有名望,我還記得他常說,決策除了要考慮民意和利害關係,也不能忽視核心價值,才能長久與良善。
 
  在二○一七年初,阿中部長因其專業與經驗受邀入閣,扛起帶領衛福部的重任。這些年來,台灣經歷許多難關,疫情更是執政團隊的一大挑戰。事實也證明,我們沒有看錯人。
 
  衛福部業管範圍相當廣,攸關全民生老病死,許多政策趨近於「不可能的任務」,阿中部長總是臨危受命,竭盡全力完成。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長照2.0緊鑼密鼓在各縣市鄉鎮推動。在剛上路的初期,我下鄉走訪宮廟,偶爾會問當地鄉親:「有聽過長照2.0嘸?」台下多半一片靜默。現在我還沒開口問,鄉親們就主動豎起大拇指跟我誇讚,說長照是好政策,幫大家減輕了很多負擔。
 
  在阿中部長努力不懈之下,長照總經費增加、服務對象擴大,服務項目也變多。我交付給他「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任務,也穩定前進,建構出普及優質的長照服務。
 
  阿中部長除了堅持專業,也富有社會關懷。近年衛福部積極強化社會安全網,將原本分流在各單位的資訊整合起來,不僅能防患未然,也更加主動出擊,盡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疫情期間,指揮中心更肩負著全民健康安全的重責大任。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阿中部長過去這段時間以來的心路歷程,也可以看到,他始終堅持公平、弱勢優先的理念初衷。
 
  這本書不只深刻描寫阿中部長的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投身醫界與出任公職等過程,也能從中看到台灣醫療及公衛領域的發展縮影。
 
  我要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關心、熱愛台灣的朋友。相信當你們閱讀每個篇章時,將宛如置身指揮中心記者會,聽著陳指揮官在台上娓娓道來,並再一次感受到台灣的團結與努力。
 
推薦序
 
台灣,需要更多的「陳時中」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一場百年大疫,不僅威脅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也加速、加大全球產業面貌轉變和供應鏈的重組,並掀起新一波的全球國力競爭。提筆寫序的此刻,疫苗已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普遍施打,但因為 Omicron 變種病毒肆虐,大部分國家依然對疫情危機保持高度警戒。
 
  兩年多來,台灣雖然無法自外於疫情危機,但相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確實彷彿平行世界。《日經亞洲》在二月四日發布「COVID-19 復甦指數」,在一百二十二個國家中,我國排名第一,再次證明兼顧防疫與經濟的台灣模式,對於提升國家的防疫韌性大有助益。
 
  做為亂世中的福地,許多人在探討台灣防疫成功的因素時,大抵都會提到二○○三年SARS的慘痛教訓,讓台灣經歷十九年整備;也都指出政府團隊在蔡總統的指示下,超前部署、謹慎行動、快速回應,加上台灣人民積極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才讓台灣防疫獲得舉世肯定。
 
  換句話說,台灣防疫成功,是許多因素綜合累積的成果。但如果提到人,我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阿中部長」──陳時中。
 
  陳時中部長,領導疫情指揮中心兩年多來,領導有方、表現傑出,即使期間曾面臨鑽石公主號、寶瓶星號、敦睦艦隊群聚、長照機構護理師染疫及去年五月本土社區疫情等重大危機,但在阿中部長秉持醫師專業與臨危不亂的指揮下,每次總能發揮高度智慧,以高效率的決策模式,化險為夷,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陳部長在出任衛福部部長之前,不僅是優秀的牙醫師,當年他為了扭轉牙醫業的亂象,加入牙醫師公會,藉群體的力量,推動牙醫界的改革,讓民眾的口腔健康獲得更多的保障。尤其他提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以及弱勢優先的主張,把「先利他,才會利己」的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直到現在,依然秉持這個信念。
 
  陳時中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在眾聲喧譁下,總是不厭其煩的溝通、溝通、再溝通,不但成功推動牙醫總額預算制度,擔任衛福部部長後,更開始推動刻不容緩的長照政策、完善社會安全網;眾人對健保支出入不敷出的擔心,他也有一套將健保視為投資的改革哲學。
 
  然而,我們的「阿中部長」,並非一開始就是活躍於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如果,他不是出生在一個積極關心公共事務、對小孩不斷啟蒙公民意識的家庭;如果,他當年像約翰.納許(John Nash)一樣潛心進入數學的世界;如果,他沒有多管閒事進入牙醫師公會推動改革……,也許,他就沒有機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也許,台灣的疫情也會呈現不同的樣貌,我們也可能看不到陳部長每天下午兩點,以既專業又讓人感到安心的口吻,向國人報告最新的疫情。
 
  感謝老天爺的安排,讓阿中部長在人生的每個重要拐點,做出關鍵的抉擇,讓我有幸認識他,並且與他共事,一起為台灣的醫療衛生及防疫工作奉獻心力。
 
  擔任副總統後,我經常有機會和不同領域的產官學研各界人士接觸,當他們提到最近遭遇到的困難時,總會不經意提到,要是我們這個領域或這個難題也可以有陳時中來向社會大眾耐心解答、說明、溝通,不知道該有多好。
 
  確實,無論政府或民間,台灣如果能有更多的「陳時中」願意挺身而出,以專業、愛心和耐心協助化解社會上各項重大爭議,不但會讓台灣進步的速度更快,也將消弭社會上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暴戾之氣。
 
  我相信,在陳時中部長帶領的防疫團隊及國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灣一定可以克服重重挑戰,安然度過疫情的難關。就像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在書中所說的,希望睡一覺醒來,世界就可以恢復平靜。
 
  我更期待,在疫情告一段落後,陳部長可以跳脫公衛領域的局限,像他的民間好友闕玲惠醫師在書中的期許,為了讓台灣跟世界不一樣,讓這個世界更好,希望他可以「為自己出征」,為更多人民帶來更多的美好生活與幸福。
 
推薦序
 
傑出防疫指揮官:杏林之光
陳建仁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二○一九年十二月底,防疫團隊獲知中國武漢地區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的訊息,立即超前部署,展開各項防疫措施,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衛福部第一位牙醫部長──陳時中部長受命擔任防疫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全力抗疫。在全球慘遭 COVID-19 重創的狀況下,台灣卻有了令全球稱讚與肯定的防疫成就,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如同蔡英文總統在臉書所說的:「這是所有台灣人團結一心的結果。」全民防疫的成功,來自對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高度信任與配合支持!
 
  《溫暖的魄力》是陳部長接受訪談而成的一本好書,從他的家庭教育、學思歷程、從醫初衷、參與牙醫師公會公共事務、投入公職推動衛福政策,到擔任中央防疫指揮官的點點滴滴與寶貴心得,都能一覽無遺,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位全心投入防疫、維護全民健康的傑出指揮官。
 
  在擔任衛福部部長之前,陳部長是一位優秀的牙醫師,他積極推廣潔牙觀念,也加入牙醫師公會的公共事務服務,努力扭轉牙醫業界亂象,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他在一九九三年擔任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提出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病人優先(病人權益放在第一位)、品質優先(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弱勢優先(發展攸關牙醫專業進步的弱勢科別,並擴大照護弱勢病人權益),把「先利他,才會利己」的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直到現在依然堅持這個信念。陳部長更在眾議紛擾之下,不厭其煩溝通再溝通,成功推動牙醫總額預算制度。
 
  二○一六年,陳部長入閣擔任衛福部長,積極推動完善的長照網與社會安全網,健保改革更成為陳部長的重要施政項目。過去這兩年,面臨世紀大疫的挑戰,陳部長率領所有防疫、醫療夥伴努力防疫。他在每天下午兩點的防疫記者會上,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向全民說明疫情發展、疫調進度與政府決策。對於記者的提問都據實回答,絕不迴避。誠懇專業的態度,得到全民的信賴,樂於同心協力做好防疫工作,最前線的醫護人員盡心盡力服務,更有自動自發、熱心奉獻的國家隊成員,全力投入防疫物資生產與合理分配。台灣一次又一次守住防線,在鑽石公主號、寶瓶星號、敦睦艦隊群聚、長照機構、醫院醫護同仁、機場及電子工廠員工染疫等重重危機中,化險為夷。
 
  感謝陳部長和他帶領的防疫團隊、各醫療院所的健康照護工作者、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以及全國人民的攜手合作,台灣才能成功對抗這場世紀大疫。台灣不封城、不普篩,採取精準策略進行防疫。台灣成功的要素包括「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透明公開、全民團結」,更充分應用資通訊科技、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順利推動精準防疫、紓困和振興。台灣克服了重重挑戰,在嚴峻疫情下,仍能正常生活、正常上學及正常工作。期望全民繼續努力完成疫苗接種與落實自我防疫保護,安然度過 COVID-19 的威脅。
 
推薦序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
蘇貞昌 行政院院長
 
  能夠擔任公職,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事,是我這一輩子最感光榮的事。我這樣想,相信時中部長一定也有著和我一樣的心情與感受。
 
  他人生的路,本來可以走得更輕鬆,當醫生,去美國,拿綠卡,賺更多錢。但青年陳時中,在最後一刻,猶豫了,困惑了,最後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留在台灣,為這塊土地做事。這個決定,注定他往後的生活奔波辛勞,千斤重擔壓在肩頭,但也讓他的一生,從此精采萬分,贏得更多光榮的勳章。
 
  想做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常遇困難。時中雖然在書中娓娓道來這一路投入公共服務的歷程,看似雲淡風輕,不帶煙火,然而世間事,眾口異聲,百態百樣。只是要做事,就要不怕困難,溝通、協調,再溝通、再協調,是公共政策必然的過程。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都要尊重和傾聽。但制度要改革,國家要進步,主事者只能耐著性子,說服各方。有時無法一蹴而成,只要方向正確,腳步不停,終究能夠到達目的地。
 
  從推動牙醫執業環境的改善、牙醫專業形象的建立,到健保制度的改革、長照2.0的布建,再到這次百年大疫的防疫指揮官,沒有一件是容易的事,更沒有一件是一開始就得到眾人無異議支持的。但正因為困難,所以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本事、真功夫,也看出他在困難中仍然堅持的理想、堅守的價值,以及一貫不慍不火向前走的韌性力量。
 
  我上次擔任行政院長時,時中是衛生署的副署長;這次,我再任行政院長,他是衛福部長,又遭逢百年大疫,我們有許多的深談互動,也接到不少次深夜時他打來的電話。外界或許只看到他沉著、冷靜、專業的形象,我卻知道其間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他在防疫指揮中心休息室的牆面,貼滿了每一個確診的病例、沙發上他日夜堅守辦公室躺出的頭印,都默默見證了這兩年多來,他扛著壓力走過的足跡與印記。
 
  對從事公職的人而言,從來就不在神壇之上,都只是平凡的人。但受國家栽培,人民給了機會,再多的苦都是歡喜做、甘願受。就像青年陳時中,只是想為這塊土地多做一些事,讓國家更進步,人民更幸福,讓下一代可以在累積的基礎上,有更好的環境,有更多的機會,在世界更有競爭力。讓台灣一代傳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好,所以義無反顧的扛起了擔子。
 
  初心不改,溫暖如昔,時間雖然霜白了鬢髮,刻下了皺紋,但也打磨了身心,歷練著個人,相信未來時中一定仍然會抱著青年時許下的心願,為這塊土地做事,繼續一貫堅韌的向前走下去吧。
 
自序
 
本來就沒有在神壇上
陳時中 衛福部部長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了,之後也進入公部門服務。但是,我一直不是活躍於檯面上的人物,直到 COVID-19 疫情爆發以後,擔任防疫指揮官,民眾才開始對我有比較多的認識。
 
  相較於世界各國險峻的狀況,台灣的疫情控制算是做得不錯,在其他國家封城甚至封國,但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仍不斷攀升之際,我們彷彿在另一個平行時空,國人基本上都還能過著正常生活。也因此,絕大多數民眾給了我個人和我們團隊相當正面的肯定。
 
  但就如我不斷強調的,台灣的防疫成績,絕對不是僅靠我們防疫團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大家齊心協力、高度信任與配合,加上我們有強大且願意捨己的醫護人員做為後盾,才能在疫情蔓延時,還能維持這片淨土,這是一個最美好的「合作」成果。
 
  對於國人的支持,我內心當然很感動,但我也一直都很明白,民意並不是恆常不墜的,只要有任何地方出差錯,過去有再高的民調都沒有用。
 
  在這段時間,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許多媒體也亦步亦趨做了各種民調跟聲量統計。曾有媒體朋友很單刀直入的問我:「有人說您要被『拉下神壇』了,您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本來我就沒有在神壇上啊。」
 
  這是我的真心話。不管有再高的民調,那都只是人民一時的感覺,我們在二○二○年一度施政滿意度高達九成,但我知道那是因為當時防疫有成,人民給予的肯定。但是,隨著挑戰增加,之後不可能還可以繼續維持那種極高的支持度。對此,我一直心知肚明,所以我從來都沒有在「神壇」上的感覺,有的只是如履薄冰的心情。
 
  我爸爸以前常訓誡我:「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的成就是蓋棺論定的,不要讓一時的成就變成你最後的成就。」
 
  這些教誨對我影響滿深的,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無論是權力跟民調,都不等於能力,應該審慎自省,讓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相稱的。能力跟權力其實是兩回事,可是人很容易在權力變大時,就以為自己能力也跟著變大,實際上應該要把這兩件事情分開來看,不斷檢視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否能相匹配。
 
  至於民調,那更如流水,若隨著民調起起伏伏就朝令夕改,對國家絕不是好事。我們認真聽取民意,整合各方意見,如果有做不好的,也要誠實認錯;但絕不是刻意迎合民意來做事。人民把責任託付給我們,我們做決策的準則,還是必須回到「什麼才是長遠來說,對人民最好的決定」這個前提上,然後誠懇跟社會溝通,讓大家了解我們做決策時的考量及可能發生的效應。
 
  我想,我這個時候出書,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想造神?還是為了選台北市長?
  我還是那句話:我從來沒有在神壇上,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
 
  我是很認分也頗隨緣的人,對於未來的所謂「仕途」,我其實沒想太多。被交付的任務該怎麼做,我會仔細規劃,至於職位,我很少去想,事情若沒做好,想這些也是枉然。
 
  我之所以接受出版社的邀約出書,也是期望藉由這個機會,可以把許多衛福部的重要政策,無論是防疫、健保或者是食安,做比較完整的說明。
 
  當然,因為出版規劃的緣故,書中還是會提到我個人之前的一些故事,許多經歷確實也形塑了我的處事風格,我覺得跟大家談談也好。也期盼透過這本書,跟國人「交心」,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成為更美好安穩的家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市场定位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时机非常微妙。它不是在大选的喧嚣中,也不是在政策辩论的最前沿,而是在一个相对沉静的阶段推出。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讯息:它想让读者关注的是“人”,而不是“标签”。我个人对于那种试图美化所有过往的传记往往持保留态度,因为人性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的叙事框架。因此,我更期待在文字中看到一些“不完美”的痕迹。比如,行医过程中遇到的挫败感、自我怀疑,或者是在面对制度性困境时的无力感。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从不跌倒的人,而是能坦诚面对自己曾经跌倒的经历,并且从中汲取教训的人。如果这本书只是单向度地展现一个“完美医者”的形象,那它就只是又一本公关文宣;但如果它敢于撕开一层薄薄的面纱,让我们看到那个在现实的泥泞中挣扎、却依然选择坚守价值的陈时中,那么它就能超越政治范畴,成为一本关于“信念如何被锻造”的著作。

评分

坦白讲,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叙述行医初期那些细节时,如何平衡“专业性”和“故事性”。毕竟,医学的专业术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非医学背景的读者感到枯燥,变成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摘录。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戏剧化,又会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纪实的厚度。我期待的是一种很“台湾味”的叙事方式,就是那种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情冷暖。比如,他如何处理一个家庭的经济困境与病情之间的矛盾?他第一次面对死亡阴影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医者灵魂的关键时刻。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咖啡馆里跟后辈分享的那样,带着一点点自嘲、一点点沧桑,但核心却无比坚定的讲述,那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紧紧扣住“初心”这个主题,也就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年轻人,是如何被白袍赋予责任感,而不是被后来的权力环境所定义,那么它对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都会是一种无声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提到了“魄力”,这在传统的医学领域中,似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更多地与领导力或危机处理相关联。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通常带有“冲劲”和“决断力”的特质,融入到日常的、需要高度同理心和耐心的医疗工作中去的?是源于对病情的快速准确判断?还是在面对家属的质疑和恐慌时,能够以沉稳的力量去安抚和引导?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是什么样的医学训练,塑造了他后来的政治风格?如果两者之间存在断裂,那这本书就只是并列了两个不相干的阶段;但如果能找到那条贯穿始终的“韧性”与“担当”的线索,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会被极大地拓宽。它将不再仅仅是陈时中的个人传记,而可能成为一本探讨如何将专业素养转化为公共服务能力,并最终在关键时刻体现出决断力的范本。这需要作者极其审慎地梳理其内心的转变过程,不能含糊其辞,必须有扎实的案例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我希望它能跳脱出传统政治人物书籍那种过于工整、缺乏个人情感的腔调。台湾的读者,对于真诚的表达有很高的敏感度。如果文字里充满了太多外交辞令式的修饰,或者过度运用宏大叙事,反而会让人产生距离感。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生活气息”的文字,即便是谈论重大的医疗伦理问题,也能用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比如,他如何看待病患家属的眼泪,这种细微的情感波动,往往比大篇幅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此外,如果能在描述行医环境时,能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医疗体系的一些具体面貌,例如当年的医疗资源分配情况、基层诊所的生态等等,那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也会大大提升。我们读的就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见证了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缩影。这种带着时代印记的细节,才是真正能让读者产生“我懂你”共鸣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讲,抓人眼球的程度算是中规中矩,没有那种让人一眼惊艳、非买不可的魔力。不过,装帧的质感倒是挺扎实的,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这或许也暗示了内容的分量吧。我本来以为会看到更多当年竞选时那些激情澎湃的口号式文字,毕竟陈时中先生在政坛上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很鲜明、很有冲击力的。但翻开序言后,那种预期的“政治光谱”似乎被冲淡了不少,反而流露出一种更内敛、更像是个人回忆录的基调。这让我对接下来会读到的内容产生了微妙的期待,好奇这位我们熟悉的公共人物,在卸下那些光环和重担之后,究竟会如何剖析自己早年的行医生涯。尤其是在台湾社会,大家都对“公卫与政治”的结合有太多讨论,这本书如果能从源头——也就是“为什么选择医学”这个问题上给出真诚的答案,那价值就不只是记录一个政治人物的侧面,而更像是在探讨一个世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承载。我希望看到的是,从病房到指挥中心,那条看不见的精神脉络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用后见的智慧去修饰过去的每一个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